分享

浅析宋辽金元时期的制玉工艺——王建泉

 逍遥_书斋 2023-09-16

宋辽金元时期的玉器,远离了秦汉时期的抽象、神秘、夸张的特点,延续着隋唐以后玉器写实化、世俗化的发展趋势,立体感增强,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多以生活使用、装饰和赏玩器为主。宋代城镇化的发展,也促进玉器作为特殊商品进入流通领域。

浅析宋辽金元时期的制玉工艺——王建泉

辽金时期海东青捉天鹅

辽金元时期的玉器充分吸收了宋代的用玉制度,他们的玉工大多为俘掠来的宋代工匠,在玉材、玉雕艺术、碾琢技巧上均步宋玉后尘,治玉工艺与宋代相近,但造型纹饰上又有各自民族自身的特色。

01、立体镂空透雕的发展

辽金元时期玉雕受当时绘画和雕塑艺术的影响向立体化方向发展。此时最具特色的雕琢手法即为镂空透雕,这类作品激增。人物、花卉、动物、山水等玉器,往往运用此法,当时称为“透碾”,灵活运用各种实心钻和空心钻工具,充分结合圆雕、浮雕、减地等多种技法,表现层次,使玉雕作品渐渐摆脱了扁平片状造型,具有一定的厚度,图案也有较大的深度,向多层次的立体发展。同时以深阴线表现花茎叶脉,以细阴线刻划细部。这种立体镂空透雕,集雕刻之长,形神兼备,直接影响到清代的玉山雕琢。像故宫博物院藏宋代青玉镂空松下仙女图,采用镂雕,减地高浮雕,精美绝伦。

浅析宋辽金元时期的制玉工艺——王建泉

宋代青玉镂空松下仙女图

无锡元代钱裕墓出土的春水玉钩绦环,是用于绦带上的带钩和绦环,正面设计春水玉图案,描绘了北方少数民族春天狩猎时用海东青鹘捕捉天鹅的情景。绦环长8.3厘米、宽6.7厘米、厚2.2厘米,在一个椭圆形环托上镂空透雕了四层纹饰,构图景致深远,雕琢中较多的使用了实心桯钻。而海东青鹘、天鹅、荷叶、莲蓬、茨菰叶、水草均深雕凹入,翻转交搭,有圆雕的效果。

浅析宋辽金元时期的制玉工艺——王建泉

春水玉钩绦环

而元代常见的各种纹饰帽顶,则是另一类空间感更强的立体镂空透雕作品。其雕琢亦采用多层镂雕、深雕、阴线相结合的方式。多层次镂空。用实心钻前后搜孔,并利用圆形或椭圆形的形制,增强空间感。这类玉器为元人头上所戴帽顶,在元代十分流行,但到了明代。由于服饰的改变。人们已渐渐忘却了其原来的用途。更多的将其装饰于炉上。成为炉顶,并仿其形制、制作出大批炉顶。

浅析宋辽金元时期的制玉工艺——王建泉

元代帽顶

02、实用器与吉祥寓意玉器的发展

宋辽金元时期的文房用品、香囊、帐坠、扇坠乃至各种实用容器大量增加,具有民俗与吉祥纹饰造型的童子以及有谐音的吉祥物开始出现。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龟鹤延年寿字玉佩为此期代表作品。这种带有吉祥寓意的玉雕作品采用浮雕、圆雕、阴刻、钻孔的多种方式,加上玉质的温润,又充分利用俏色处理,十分惹人喜爱,成为新的玉器品种。

浅析宋辽金元时期的制玉工艺——王建泉

宋代玉执荷童子

持莲童子是较为多见的宋代玉佩。故宫博物院藏的宋代玉执荷童子,采用圆雕、镂雕、阴刻等技法,器身上的米字格纹也是宋代童子常用的服饰衣纹。执荷童子的出现与宋代生活习俗有关,逢七夕或节日,儿童都要择取莲花荷叶执玩,效仿摩喉罗伽。其来源于唐代化生求子习俗,但到了明代就衍生为具有莲生贵子或佛教莲花贵子寓意。

03、宋代仿古玉器的兴起

宋代的闲逸与富裕阶层崇尚复古,金石学兴起,宋徽宗本人也喜欢金石,这促进了古玉研究的热潮,玉器被作为珍品成为贵族文人争相抢夺的对象。

北宋吕大临编撰的《考古图》,其中著录了十三件古代玉器,开中国玉器著录、研究先河。南宋赵九成的《续考古图》,也著录有古代玉器三件。由此引领人们对古玉器的热爱,当时的仿古与伪古玉器成为一种时尚开始出现。

宋代开始有仿古器与伪古器之分,其仿古器是基于喜爱古物的基础上,在新制玉器上采用某些古器物上的纹饰雕琢而成,伪古器则是纯粹在利益的驱使下,以商业欺骗为目的制造的伪古物。从此,各朝代制作的玉器除了具有自身时代特征外,都存在着仿古玉器和伪古玉器两大类。

浅析宋辽金元时期的制玉工艺——王建泉

南宋青玉三螭纹璧正面

四川蓬安县西拱桥村宋墓出土的南宋青玉三螭纹璧,直径10.4厘米。蟌纹及背面勾云纹仿汉,但与汉风格不同,运用浅浮雕及减地方法,蟌眼以小圆管钻雕琢,为宋代的仿古作品。

浅析宋辽金元时期的制玉工艺——王建泉

南宋青玉三螭纹璧反面

04、玉材色彩的运用

宋辽金元时期,对玉器的设计水平大幅提高,不仅俏色工艺常被利用,而且还不惜染色、烧色,力求毎件作品都能达到色彩与玉料的完美结合。

浅析宋辽金元时期的制玉工艺——王建泉

辽金时期玉镂雕柞树双鹿饰

故宫博物院所藏辽金时期玉镂雕柞树双鹿饰,又称为“秋山玉”,利用玉料天然黄褐色玉皮巧雕为山石林木,林中两鹿则用玉之本色雕琢,层次感强烈。

明代的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推崇宋代玉工:“碾法如刻,细入丝发,无隙败矩,工致极矣、尽矣。”并认为宋工制玉,“发古之巧,形后之拙”。并且“不特制巧,其取用材料亦多,心思不及”。并举宋人琢高尺许的“张仙像”,将玉绺处雕琢为衣摺,如图画一般。所琢玄帝像,利用玉料中一片黑色雕琢为头发,而面部和身体、衣服则是纯白无杂色,充分利用了俏色做法。另外“子母猫”、“墨玉大玦”、“弥勒”等均利用天然玉材的色泽,俏色制作,独见玉工的匠心设计,最后感慨道:“余见大小数百件,皆然,近世工匠,何能比方?”足见当时俏色工艺利用之精。

浅析宋辽金元时期的制玉工艺——王建泉

宋元时期玉云龙纹铊尾

故宫博物院藏宋元时期玉云龙纹铊尾为例,铊尾长9厘米,玉料为新疆墨玉,玉工巧妙利用玉料中之白色玉雕琢龙纹,而将墨色雕为大海及山峰,高空中隐约又有白色的祥云,别具匠心。

而此期玉器除利用天然籽料的皮色外,也常利用染色来弥补玉料外皮没有色彩的缺点。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故宫藏龟鹤延年寿字佩、除利用玉料中原有黑色琢为龟,原有红褐色玉皮色琢为灵芝以外,在玉料上半部分进行了染色,使祥云、灵芝及仙鹤头顶都呈现红褐色,十分艳丽而有层次。另外,此时还有将玉人的眼睛、嘴进行染色,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05、元代玉器的工艺

元代玉器延续宋金而发展,玉雕作品有粗有细,透雕复杂,难度增大,但总体看来,较之宋玉的清新妩媚,雕琢手法渐趋粗犷。器物大多留有较明显的雕琢痕迹,尤其在镂雕作品的背面及缝隙间,常可看到钻头痕和钻锥出的线痕,往往不再修饰磨去。

浅析宋辽金元时期的制玉工艺——王建泉

元代的玉绦环 参考图片

元代的玉绦环,从其背后镂空处深浅的桯钻痕来看,当时玉工并不修饰这些不易看到之处。

另外,元代作品常爱在动物颈、四肢等处用“重刀”,如同颈断头掉。而植物杆、茎、叶中常常砣出深线,每一片叶,每一朵花均深雕凹入,枝叶折合,翻卷自然,交错叠压,如同现实中之花卉,具有极强的立体感。

浅析宋辽金元时期的制玉工艺——王建泉

玉镂雕龙穿花佩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玉镂雕龙穿花佩,采用多层镂雕工艺,雕琢行龙穿梭于花丛中,龙脖颈十分细廋,镂空处桯钻痕迹亦十分明显。

06、大型玉雕的出现

宋元时期的渎山大玉海,是大型玉雕的开始,为以后清代宫廷大型玉雕的制作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该件渎山大玉海,高70厘米,口径135×182厘米,最大周围493厘米,膛深55厘米,重约3500公斤。据《元史》记载:至元二年〔1265年〕十二月己丑,“渎山大玉海成,敕置广寒殿”,此时元世祖忽必烈虽已称帝,但距元正式立国〔1271年〕还有6年,说明此玉制造之时相当于南宋末年,或为元初之前,可能为当时蒙古汗所置造作局所制,玉匠可能原为金代玉匠,工时不会少于五年。

浅析宋辽金元时期的制玉工艺——王建泉

宋元时期的渎山大玉海

玉海外壁浮雕海龙、海马、海鹿等海兽,出没于海水、江崖之间。这件大型玉雕曾在乾隆十年至十八年间经过约四次琢磨和修复,内壁上还琢刻有乾隆颂玉瓮诗三首及序文,故并不容易分辨出元代工艺和清代工艺,但从玉海琢刻的某些细部特征,还是能看出玉雕不仅利用砣具雕琢,而且大量使用了钻杆式工具。浮雕图案之下的减地、去料较多的使用了管钻、桯钻,阴刻线也有使用实心小圆头桯钻工具。这件玉雕的完成,可以说明宋元之时玉工已有雕琢大型玉雕的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