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的10个出发点!

 新用户3997fVpW 2023-09-16
毛主席的10个出发点!

研究一下毛主席眼中的出发点。

1、定义是分析的结果,不是分析的出发点。

由此可见,定义是由全体和全局来定义的,即相对于全局的。

比如,

什么叫先进?先进就是做落后人的工作。

先进和落后构成了完整的全体,只有先进行分析和比较,才能知道谁是先进,谁是落后。而先进只有和落后发生了联系——使落后的先进起来、先进的变的更加先进。

在全体和全局中,定义才会获得最大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准确了、完整了,做事就容易获得成功。

如果把定义变得绝对,当换到不同的环境里,就会失去全体性,如果一种技术在国内是先进的,但在全球的范围内,它可能就是落后的。

2、一切工作应在敌占太原的设想下作布置的出发点。

可见,必然性是一个出发点,基于必然性,远看一步,做自己工作的部署。所以,工作就是寻找一切必然性的东西,以之为出发点。

过程可分为重复性过程和非重复性过程,对于重复性过程,一种情况,只要概率不为零,都有必然性。

而必然又和偶然构成正反面,也即是使偶然走向必然,使之成为必然。然后又要使必然的走向偶然,使那些不利的必然性,只起到一时的、偶然的作用。

而必然和自由构成了正反面,在必然之上,才有自由。

毛主席: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

只有从必然,才能走向自由。

而自由又意味着主动权,只有主动的才有全胜的可能性。

毛主席:主动权即是军队的自由权。军队失掉了主动权,被逼处于被动地位,这个军队就不自由,就有被消灭或被打败的危险。

失掉了自由权,也就有被消灭或被打败的危险,而得到了自由权,反之也就有了生存和胜利的可能,并且由胜利变成全胜,而生存进到发展。

比如,现代科技就是基于必然性的,一种是绝对必然,一种是概率必然。

3、一切策略的出发点不要脱离国民党的大多数。

这是为了不使双方越来越对立起来,而是使双方能统一起来、在抗日这个目标下的统一。如果脱离了大多数,那么自己就是占了少数,那便陷入了孤立的风险。

这个出发点,是避免自己孤立的,同时也是为了使对手孤立起来的。

4、一般说我党我军在此种三角地带工作的出发点,应该是善于荫蔽自己,保存实力,处处为民众着想,要保护民众,使民众不致吃亏(也就是保存自己)。对于民众中某些被迫应付敌人的行动不仅不应尖锐地反对(这不是右倾退缩),反而应该因势利导成为带有计划性的应付敌人的办法,甚至成为策略。

这里暴露了,

1)一致和不一致的正反面,

2)实力增长和减弱的正反面,

3)一时和长久的正反面,

4)主动和被动的正反面,

这是与民众一致的出发点。这也是实力增长第一的出发点,只有实力的增长,才能承担越来越重大的任务。

这也是使一时变成长久的方向。民众被迫的行为,这种行为具有一时性、被动性,必须把这种一时性的行为走向长久性的策略。使被动性的行为走向带有计划性的主动性的行为。

可见,这是使自己处于正面的出发点。

5、对立统一,阶级斗争,是我们办事 的两个出发点。

凡行动,不是执行对立起来,就是执行统一起来,所有的行动,都具有这样的特征。需要对立起来的时候执行对立起来,需要统一起来的时候执行统一起来。

毛主席: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因为矛盾无所不在,并且是矛盾支撑了世界,所以对立统一是办事的出发点。

6、应从保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把群众联合起来,例如减轻负担,免除骚扰,隐藏物资以及增加工资改善待遇等,均可以成为群众联合活动的出发点。

这是一种基于从需要出发的出发点,对接需要,加上可能,就会成为现实。通过服务于群众达到联系群众、组织群众的目标。

孙平:中共中央主席在同我谈话时,再次强调,对中国进行革命的改造,并不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知识。了解中国、了解它的需要、风俗、历史,这才是重要的。

需要,由存在的矛盾的两个方面决定,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产出对应的需要。

7、首先是从团结出发,从团结全党出发,从团结一百万党员出发,从四万万五千万人民的利益出发。我们讨论这个问题以及讨论其他任何别的问题,就是这个出发点,或者叫做立场。还有什么别的出发点、别的立场没有?没有了。为了全党与全国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就是我们的立场。

这是一种团结的出发点,和利益的出发点。团结了才能就会更大的挑战,从利益出发,才能获得利益。

只有团结了,才能在转圆石于千仞之山的过程中,不崩碎自己、并且越来越有力量。

8、政策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并且表现于行动的过程和归宿。一个革命政党的任何行动都是实行政策。不是实行正确的政策,就是实行错误的政策;不是自觉地,就是盲目地实行某种政策。

政策本质上是由一及万的,这是一种从杠杆出发点。通过剥出行动中的政策因素,从对应的行动千人千面,并且更具有复制和移植性。

这是特殊和普遍的正反面,特殊必须走向普遍,从而实现最大的杠杆。

9、城市已经属于人民,一切应该以城市由人民自己负责管理的精神为出发点。如果应用对待国民党管理的城市的政策和策略,来对待人民自己管理的城市,那就是完全错误的。

一种认为政府是维持秩序用的,这是表;一种是认为政府起着创造作用、先锋队作用的,这是里。

斯大林:我们看到生活是一幅不断破坏和创造的图画,所以我们应当把生活当做既破坏又创造的过程来考察,并且要问:生活中破坏的是什么,创造的是什么?

正是这种对政府的认知不同,所以就会有不同的政策和策略。

10、战役计划应以能对付最坏情况,即我们二十六日三时电所说第三种情况为根本出发点,而不应以第一第二两种情况为根本出发点。

即是以最坏的可能性为出发点,从而形成有备对无备。即反面有多远,正面就有多高。

比如,

毛主席:整个战役应争取一个月左右打完,但是必须准备打两个月至三个月,准备对付最困难的情况,并以此作为一切部署和工作的主要的出发点。

正是这种充分的、完全的准备,使我军战无不胜。

比如,

毛主席:这里存在着战争可以避免和战争不可避免这样两种可能性。但是我们应当以有可能挨打为出发点来部罢我们的工作,力求在一个不太长久的时间内,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否则我们就要犯错误。

当这样做了的时候,那么我们就先立于不败之地了。

11、必须坚定地信任群众的多数,首先是工农基本群众的多数,这是我们的基本出发点。

信任和不信任构成了正反面,必须信任群众,才能使群众由不信任走向信任。

比如,历史上,

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但是,朱元璋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 于是朱元璋就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第二天,降军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动,疑虑全消,甘愿跟随朱元璋。于是,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庆。

如果不能信任,就不能充分使用,也便使自己发挥不出力量。

12、东北军内部转变的速度是不平衡的,有的部分则处于最先进的地位,有的则转变的异常迟缓,有的则尚未开始转变,而在蒋介石法西斯蒂政训处的直接影响之下。因此东北军内部觉悟的程度也极不一致。但这种不平衡不一致,并不能否定全部东北军有极大可能转变为抗日的军队的基本估计。而且这种不平衡不一致就应该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


这种不平衡不一致,就有可能使东北军内部发生分化,从而根据这种分化,使东北军内部实现改造、并获得新的支撑。最终导致了西安事变。

这种不平衡不一致,是一种根本的出发点,比如,初上井冈山时,有人要武力解决袁王的部队,而毛主席则是采用争取和改造的办法。

当长征结束,对东北军采取了同样争取的办法,从而获得了一片新的天地和空间。正是这种争取和改造的办法,就使得自己越来越强,如果采取消灭的办法、那么就会使自己的力量也遭受损失、削弱了自己。而真正的敌人,却毫无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

比如,

其实我们的军人起始就不应帮蒋先生打桂系,桂系覆灭蒋力必增,这个各个击破的形势已在那时形成。

所以,在这种不平衡不一致的出发点上,一切地方军阀都可以采取争取和改造的策略,这是自身走向强大、走向全国化的(全球化)的唯一正确路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