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内求,本自具足

 新用户86028838 2023-09-16

道德经第一章已经揭示了答案。我们知道了规律,但为什么无法真正运用和掌控呢?道德经第一章给出了答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意味着,规律是可以被掌握的,但在不同的维度和领域,它们会发生变化。用语言和文字描述的道只是当前世界的大道。宇宙中的每一个道都是独特的,不适用于其他世界。我们通过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来认识规律。为了方便区分和识别事物,我们给它们取名字并添加各种概念。然而,这些名称所包含的内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宇宙中,事物本来是无名的,因为我们的分别心给它们起了名字。这就是我们认识世界万物的奇妙之处。

道德经第三句话告诉了我们修行的方法。因此,我们应该常常无欲无求,以观察自然之妙;常常有欲有求,以观察世间万象的本质。如果我们没有欲望,就可以发现孕育万物的自然之道。如果我们带着主观臆想和虚妄之心去观察世界,就只能看到我们认知范围内的事物。无欲并不是没有欲望,而是放下所有偏见,放下大脑的定义和判断,放下所有的观点和立场,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就会发现大道的妙用。例如,当你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自己的时候,你的任何情绪都会变得像演戏一样。你会发现很多小孩子喜欢假哭,有时甚至会尴尬地笑出声来。这是因为他们知道哭的妙用,只是在向家长表达自己的需求。有立场就有对错,有对错就一定有立场。

因此,我们判断对错的标准是因为我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比如,某对明星夫妻吵架上了热搜,评论里有支持男方或女方的观点。无论他们是相爱还是相杀,其实都是他们各自欲望的交集。然而,当我们放下自己的立场时,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每个人的矛盾和冲突、怨恨和仇恨,都是因为各自不同的欲望产生的交集。但是为什么我们还是坚持自己的欲望呢?为什么总是放不下呢?这是因为我们被自己的欲望所驱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果,才会坚持自己的欲望和信念,这才导致了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显现。

向内求,本自具足

因此,当我们真正放下偏见和二元对立,就能够观察到万事万物的本质,而骄傲则指的是边界和限制。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彼此的欲望来理解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角色和界限,而不会被欲望局限于自己的认知范围内。这就是我们来到这个三维世界的目的。我们策划了各种剧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体验和收集各种角色,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在一次次相遇、热恋、分手、各种阴谋和生离死别中,我们终于意识到欲望的边界。爱情、友情、亲情,其实只是体验和收集各种角色的不同形式。

向内求,本自具足

只有体验和收集各种角色,才能让我们在这个三维世界中获得圆满。因此,我们需要常常检视自己的欲望。通过观察人间关系的边,我们看到了万事万物存在的真相,那就是来体验和收集各种角色。这时我们才发现,事情的规律和表象本是一体的,只是人们在认知识别时出现了偏差而产生了不同的角色。

因此,才有了“同出而异,同谓之玄”的说法。“物”指的是表象与规律相重合,也就是道与明相合如出一轮。但这二者却又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就在这不断变化中才不断地生育着世间万物。

这一切显现,不过是因众生因果业力而来的种种体验,并没有我我比你高一等谁比谁好一些,只是当下的课题不同体验不同罢了。因此,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大家都一样有什么不能接纳的呢?当我们的心因此可以接纳所有的无

向内求,本自具足

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包容接纳。从有情众生再到无情众生,我们的心量就大了,大到可以容纳所有的众生,甚至整个宇宙法界的众生都在我们的心中,也就是我们与整个宇宙融为一,我们与众生便不再有对立。这就是真正的众生平等,这时候我们就彻底去掉了分别心升起了真正慈悲之心。

当我们以观察者的身份观察自己与众生的时候,就会知道人和人种种关系的背后,不过是因机缘果的夜里显化,一切只是体验众生的相遇,每一次相遇都只是来宵夜了然而已。

向内求,本自具足

慢慢我们就对一些人一些事不再那么执着,开始把那些难舍的绝望,放的情绪慢慢的从心里拿,我不再执着于那个小我,便能渐渐的安住在那颗本觉真心连一丝一毫的尘埃也放不下。当我们能真正恒长的安卓在质真心上时,我们再回到这个世界就会发现,我不再被任何人视无束缚,众生皆是我。

当我们用本觉来觉察这个世界,我们就能生出武智,看到这个世界本来的真相和奥妙,本自具足的能力将全面开启。

向内求,本自具足
向内求,本自具足
向内求,本自具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