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段永平投资博客整理

 千山暮雪9qlpfw 2023-09-16

第 1 篇 什么人适合做股票投资?

2010-02-04 08:37:58                                                         

(段学长好~我是浙大电机系毕业的,现在在读工程科的PhD。课余我看了一些价值投资方面的书,Graham的《The Intelligent Investor》和《Security Analysis》之类的,也看了巴菲特的传记《Snow Ball》,对价值投资的兴趣越来越浓,很想以此为终身事业,您觉得直接投身到投资领域好吗?还是应该先有自己经营企业的经验才能真正理解企业?)

老实讲,我不知道什么人适合做投资。但我知道统计上大概80-90%进入股市的人都是赔钱的。如果算上利息的话,赔钱的比例还要高些。许多人很想做投资的原因可能是认为投资的钱比较好赚,或来的比较快。作为既有经营企业又有投资经验的人来讲,我个人认为经营企业还是要比投资容易些。虽然这两者其实没有什么本质差别,但经营企业总是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犯错的机会小,而投资却总是需要面临很多新的东西和不确定性,而且投资人会非常容易变成投机者,从而去冒不该冒的风险,而投机者要转化为真正的投资者则可能要长得多的时间。     

投资和投机其实是很不同的游戏,但看起来又非常像。就像在澳门,开赌场的就是投资者,而赌客就是投机者一样。赌场之所以总有源源不断的客源的原因,是因为总有赌客能赢钱,而赢钱的总是比较大声些。作为娱乐,赌点小钱无可非议,但赌身家就不对了。可我真是能见到好多在股场上赌身家的人啊。     

以我个人的观点,其实什么人都可以做投资,只要你明白自己买的是什么,价值在哪里。投机需要的技巧可能要高很多,这是我不太懂的领域,也不打算学了,有空还是多陪陪家人或打几场高尔夫吧。    

作为刚毕业的学生,马上投入投资领域也没啥不可,但对企业的理解自然会弱些。但只要你热爱你干的事情,又知道自己的弱点,慢慢学习总是会明白的。    

即使是号称很有企业经验的本人也是在经受很多挫折之后才觉得自己对投资的理解比较好了。我问过巴菲特在投资中不可以做的事情是什么,他告诉我说:不做空,不借钱,最重要的是不要做不懂的东西。这些年,我在投资里亏掉的美金数以亿计,每一笔都是违背老巴教导的情况下亏的,而赚到的大钱也都是在自己真正懂的地方赚的。作为刚出道的学生,书上的东西可能知道的很多,但融到骨子里还需要吃很多亏后才行。所以,如果你马上投入投资行业,最重要的是要保守啊,别因为一个错误就再也爬不起来了。这里唯一我可以保证的是,你肯定会犯错误的。   

无论如何,投资是个非常有趣的工作,如果你真准备好了,那就来吧。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第 2 篇 投资中什么最重要

2010-02-07 04:00:21                                                       

我个人的理解是缺什么什么重要。投资最重要的是投在你真正懂的东西上。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投在你真正认为会赚钱的地方(公司)。我对所谓赚钱的定义是:回报比长期无风险债券高。一个人是否了解一个公司能否赚钱,和他的学历并没有必然的关系。虽然学历高的人一般学习的能力会强些,但学校并不教如何投资,因为真正懂投资的都很难在学校任教,不然投资大师就该是些教授了。不过在学校里可以学到很多最基本的东西,比如如何做财务分析等等,这些对了解投资目标会很有帮助。

无论学历高低,一个人总会懂些什么,而你懂的东西可能有一天会让你发现机会。我自己抓住的机会也好像和学历没什么必然的联系。 比如我们能在网易上赚到100多倍是因为我在做小霸王时就有了很多对游戏的理解,这种理解学校是不会教的,书上也没有,财报里也看不出来。我也曾试图告诉别人我的理解,结果发现好难。

又比如我当时敢重手买GE,是因为作为企业经营者,我们跟踪GE的企业文化很多年,我从心底认为GE是家伟大的公司。 我说的“任何人都可以从事投资”的意思是我认为并没有一个“只有'某种人’才可以投资”的定义。 但适合投资的人的比例应该是很小的。可能是因为投资的原则太简单,而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难的吧。 顺便说一句什么是“简单”的“投资”原则:当你在买一只股票时,你就是在买这家公司!简单吗?难吗?  

第 3 篇 本分和平常心

2010-03-24 04:01:21                                                                   

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公司就开始提倡“本分”和“平常心”。怎么开始的和为什么会开始我都不记得了。网上可以查到许多对这两个词的解释,我只在这说说我自己的简单想法。“本分”,大概就是该干嘛干嘛,该是谁是谁的意思。要想搞明白什么是本分,也许要从什么是不本分来看。

比如说,欠债还钱(包括利息)就是本分,不还就不是。想想周围有多少人和企业欠债不还就知道有多少人不本分了。这类的例子很多,各位可以自己想。我们这些年来在本分上做得还不错,有时能自己反省自己是否本分,当然也不是没干过不本分的事。记得刚刚开始做小霸王时,从一个台商那买了一批散件来组装。当时的东西质量还是不错的,而且给我们货时已经多给了2%的spare parts,可在装的过程当中总会有些坏的,最后坏的那部分我就没给人钱。可能是当时人家很不高兴的样子,我就一直记得这个事,反省了很久,终于觉得是自己错了。可惜后来再没和对方做过生意,也就没有机会补偿给人了。骨子里我也是个不肯吃亏的人呐。说个我们做的不错的例子,好像是97年左右的事。那时步步高还是刚刚起步,资金还非常紧张,加上俄罗斯外销回款不顺远超想象,造成有一段时间我们无法按期付供应商的款。当时我们开了个供应商会,向大家通告了我们的情况,提出了两个延期付款的条件:一是我们付1%的月利息;二是如果有人愿意的话,可将货款入股。当然,都不愿意的话我们也就只能付现金了。多亏多数供应商的支持,我们度过了那个难关。那时可真不容易啊,听说账上只有两万块了。后来是俄罗斯的同事想尽一切办法,从莫斯科扛着两皮箱的美金到香港才最后解决问题的。呵呵,记得若干年以后,我见到一个挺熟的供应商,发现他头发掉了好多,就问他怎么搞的。他告诉我说,因为当时选择了拿利息,很后悔,现在每天早上对着镜子拽自己头发啊(这一段是我编的,因为我觉得可能是他太太拽的)

本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难。看到别人不本分容易,反省自己不本分更难。我们自己的水平大概到了偶尔会反省的地步,所以还要继续努力。有事出去了,下次再说平常心。   

第 4 篇 做对的事情和把事情做对

2010-03-14 12:51:51                                                         

以下这段引自博友,我觉得是个很好的问题,故说说自己的看法。 《怎样看待犯错》

         今天重新看了一遍赢在中国,听到了马云的一句话很矛盾,他说如果不犯错将是最大的错,而巴菲特先生的原则却是不要犯错,这要怎么理解怎么把握呢?初步的理解是小错是为大的成功做准备,但是是你必须要付出学费的。马云的这种创业模式是需要不断的进步,如果不去犯错无法进步则一定会被超越;而巴菲特的模式是单一的,几十年来所做的几乎就是同一件事,对他来说就只有两种状态,这种技能掌握还是没掌握,并不需要去对未知的事物去做不断的尝试,与时俱进。所以他只需要提醒自己别马虎,别犯错,做好这件我擅长的事,将自己理解的正确概念不断迁移到新的形式上即可。     对于我个人来说,在成长时,应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去多尝试,不要怕犯错(当然要注意不能明知有更好的或明知是错还硬要去犯,那是追求形式)。在使用已有技能,或在那种如果再进一步自己的能力无法掌控的时候,就不要再犯错误,小心,保证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情。

  我不知道这里所提巴菲特的原话是什么,我只记得巴菲特说过大概这样的话:第一,不要亏钱,第二,不要忘记第一条。我个人理解他老人家在这里讲的是投资安全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投资到他不懂的东西里就有可能亏钱,所以要避免。这里并不意味着巴菲特就不会亏钱,事实上他亏过的钱的总额比我们谁都多,因为他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呵呵,光是他投在康菲石油上亏的钱就有几十个亿美金啊。我一直没看明白他为什么要投康菲石油,也许他也犯了以为看懂却实际没看懂的错误?但是,巴菲特有今天,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他很少犯原则性错误,也就是说,他认为他能力以外的事他坚决不碰。几十年下来,他犯的错远远少于同行,仅此而已。 

巴菲特之所以是“巴菲特”,最重要的就是他能坚持做正确的事,也就是原则性错误的事不做。比如:他认为他不懂的事就坚决不做。我从巴菲特那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也就是这个。 马云讲的是另外的一面,就是如何把事情做对的问题。无论是谁,在把事情做对的过程当中都是有可能犯错的,好像也没听说哪个所谓成功人士没犯过错。把事情做对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犯错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不犯错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做有时可能就是最大的错。 呵呵,不知道这么解释是否能明白? 有时想想中文真是很有意思。一会儿说“慈不带兵”,一会儿说“爱兵如子”;一会说要“三思而后行”,一会又说要“当机立断”。呵呵,好像并不矛盾啊。他们说的都是事物的不同面而已吧?     

第 5 篇 我对投资的基本理解

2010-03-25 12:41:32                                                       

记得以前翻过一本书叫《穷爸爸和富爸爸》,初学投资的人如果觉得巴菲特的东西一时不好懂,可以看看这本书。我对投资的基本理解好像和这本书差不多。假设我有10000块闲钱,也就是一时半会用不着的钱,应该怎么办呢?我可能有以下的一些选择:

1.在床底下挖个洞埋起来。----20年后还是10000.

2.存在银行或买国债。假设平均利息是6%---20年后是大概是32000多。

3.投资在S&P500。近100年的平均年回报大约是9%---20年后是56000左右。

所以只要能找到任何年回报大于等于9%的投资我就可以考虑投。问题是,拿利息绝对无风险,而投资则有可能血本无归。所以风险是决定是否投资的第一考量。在自己懂的东西上投资最重要的就是能看到风险在哪。不同的人由于懂的东西不一样而投资在不同的投资标的上是很正常的,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但短期甚至长期回报有可能会不一样。如果对企业和投资都不了解的人,当S&P500低的时候买指数也是个很好的投资办法。A股情况我不了解。其他如房地产的投资的道理也一样。房地产价格是否贵可以看看《穷爸爸和富爸爸》,我记得里面说的挺好。无论如何,我觉得人生最重要的投资是投资在教育上。父母的教育,小时候的经历和苦难,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学到的东西对我经营企业和现在的投资

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下次我会举一两个我成功的例子,也说说现在在投的一些东西的想法。   

第 6 篇 「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投资是什么?」啰嗦版

2012-04-06 09:09:51                                                          

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投资是什么?啰嗦版: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公司就是买其未来现金流(的折现)。这里现金流指的是净现金流,未来指的是公司的整个生命周期,不是3年,也不是5年。折现率实际上是相对于投资人的机会成本而言的。最低的机会成本就是无风险回报率,比如美国国债的利率。有些人把自己生意中有限的资金投到股市里实际上往往是不合算的,因为其自己的生意获利往往比股市里的平均回报高。当然,多余资金投入无可非议(听说国内某网络公司买了很多苹果的股票,这属于无可非议型的)。可我确实看到不少公司贷着款还要买股票,看不懂啊。所谓能看懂公司就是能看懂其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做对的事情)

所谓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只是个思维方式,千万不要去套公式,因为没人可以真的确定公式中的变量,所有假设可能都是不靠谱的。个人观点:其实区分所谓是不是'价值投资'的最重要,也许是唯一的点就是在'投资者'是不是在买未来现金流(的折现)。

事实上我的确见到很多人买股票时的理由很多时候都和未来现金流无关,但却和别的东西有关,比如市场怎么看,比如打新股一定赚钱,比如重组的概念,比如呵呵,电视里那些个分析员天天在讲的那些东西。我有时会面带微笑看看cnbc的节目,那些主持人经常说着满嘴的专业名词,但不知道为什么说了这么多年也不知道他们自己在说啥。所有所谓有关投资的说法实际上都是在讨论如何看懂现金流的问题。(如何把事情做对),比如生意模式、护城河、能力圈、等等。在巴菲特这里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生意模式。以前虽然也知道生意模式重要,但往往是和其他很多重要的东西混在一起看的。当年老巴特别提醒我,应该首先看生意模式,这几年下来慢慢觉得确实应该如此。护城河实际上我觉得是生意模式中的一部分,好的生意模式往往具有很宽的护城河。好的生意模式往往是好的未来现金流的保障。

知道自己的能力圈有多大往往比自己能力圈有多大要重要的多!我觉得margin of safety 实际上应该指的是能力圈而不仅仅是价格。在自己能力圈内的生意自己往往容易懂的多,对别人的不确定性往往对自己是很确定的。比如当年我投网易时,市场不看好的原因是很多人觉得游戏这个市场不是很大。而我自己由于在这个行业里时间很长,所以很确定这个市场非常大(但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大,事实上最后的结果比我看到的还要大)。

不要轻易去'扩大'自己的能力圈。搞懂一个生意往往是需要很多年的,不要因为看到一两个概念就轻易跳进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或地方,不然早晚会栽的。比如有的朋友跳进印度市场,有的朋友跳进日本市场。我总是假设市场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非常聪明的,除非我发现市场确实错了。(这句话是针对'逆向操作'说的。逆向思维很重要,但逆向操作和随波逐流都是不可取的。最重要的是理性的独立思考能力)

很多人说很难看懂未来现金流。其实绝大多数公司的未来现金流我也是看不懂的。看不懂的就不碰。一年两年或许更久的时间里总会有目标出现的。有些公司的生意模式很好,但股价有时候太贵,那就只能等了。好在这些年来一直如此,每隔些年就来个股灾,往往那时好公司也会跟着唏哩哗啦的。对于大多数不太了解生意的人而言,千万不要以为股市是个可以赚快钱的地方。长期来讲,股市上亏钱的人总是多过赚钱的人的。想赌运气的人还不如去买彩票,起码自己知道中的机会小,不会下重注。也有人说股场就是赌场。事实上,对把股场当赌场的人们而言,股场确实就是赌场,常赌必输!用我这个办法投资一生可能会失去无数机会,但犯大错的机会也很少(但依然没办法避免犯错)。我经常听见有人在讲哪只哪只股票赚了几倍的故事,可他们就是不说总的成绩,你懂的。随便感谢一下自助餐先生。凡是觉得我写的这点东西有帮助的人都应该多看看他老人家的东西,我能讲的他都讲过好多次了。想到哪写到哪,主要是为了能随时提醒自己。有人问如何避免以为看懂实际又错了的问题,个人观点: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呆在能力圈内以及专注和用功可以大幅度减少犯错的机会。

再更正 2012-04-11 12:21:15                       

上篇啰嗦版里忘了在未来现金流后面加折现了。折现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不懂不行。 有些公司拿着很多现金却无法有效利用的话,实际上这些现金是在贬值的。最好的状况是在不用分红的前提下可以维持资产回报率。 “另外上一篇我说的最小机会成本是无风险国债回报,后来想了想,觉得也有问题。实际的最小机会成本应该是通胀率。也就是说,如果手里的钱的回报率赶不上通胀率的话,实际上是在亏钱。” 这一段改成下面的意思了:通胀率其实不是机会成本而应该是“基本回报率”,在投资时其实无法考虑通胀率,但可以比较利率。也就是说,最小机会成本还是无风险国债回报。   

第 7 篇 You Must Believe!

2012-04-26 01:05:57                                                           

这里表达的东西其实和苹果无关。 昨天下午和一个朋友打球时,他告诉我他上午“又”买苹果了,大概$560/股。记得上一次他买苹果是当苹果$360的时候,结果买了以后就设了个$399的卖单。我劝他别卖,因为这价太便宜,可他最后还是卖了。今天,其实苹果还是那个苹果,但市场价到过600多以后,似乎在500多下买单就容易多了,呵呵。 其实,卖股票和成本无关,买股票和其到过多少价也无关。最重要其实也是唯一重要的是公司本身。 什么时候确实可以完全忽略市场的影响的时候,对价值投资的理解就算是很到位了。 当然理解价值投资不等于就能在股市上赚到钱,就像知道要“做对的事情”的人不一定具备“把事情做对”的能力一样。 “把事情做对”需要有很多年的辛苦积累,不是看一两本书或者上几个“高手”的博客就能学会的。 大概由于这些天苹果掉得很厉害,昨天上午有个朋友打电话问我苹果发生什么事了。我说我不知道,但我重复了《功夫熊猫》里Master XiFu(就是广东话里师傅的意思,好莱坞的人大概以为中国人讲的都是广东话)的那句话:“You Must Believe!'

  很多人读过很多书,知道很多投资的教条,but they just don't believe. Maybe, they don't believe because they don't really understand. Who knows.

  这里的“believe' 千万不要理解成简单的自信,这个“believe”的建立是需要很多年的经验和理解的,但不是有很多年就一定可以理解的意思。我见过很多有很多年“经验”的人,其实从来就没有真正花时间去“理解”过。   

第 8 篇 投资的信仰

2012-06-24 02:08:53                                                          

这里说的信仰不是形而上的东西。我理解的投资归纳起来就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公司就是买公司的未来现金流折现,句号!这就是我说的所谓的信仰的意思,或者说我是从骨子里相信,不会因为任何影响而动摇。很多人一讲到投资就会马上冒出很多大家都似懂非懂的术语,大概原因就是因为没有这个信仰。其实投资就是价值投资的意思,不然投资投的是啥?公司价值是什么?就是公司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啊。未来是多久?就是直到永远的意思。 永远是多久?就是到公司结束为止。 公司结束是什么意思?就是包括卖掉在内的所有可能。记得马克思说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买股票花的是价格,买的是价值。其实我对投资的理解就这些,其他都是这几句话衍生出来的。 简单不?对,简单但绝不容易!不懂企业的人绝对没办法看懂未来现金流。所谓懂的人往往也只能看懂自己能力圈内的很少很少企业的未来现金流折现,而且还一定是毛估估滴。 学会简单其实就不简单--微博里看到的一句话,和我的简单但绝不容易的意思差不多。 未来现金流折现的公式?未来现金流折现只是一种思维方式,只有在自己能力圈范围内的公司,投资人才能毛估估看明白。没人真用公式的,至少剩者都是不用公式的。(说自己有公式还有参数的都是不懂甚至可能是骗人的,别理他们)

  很难吗?还好吧。我自己从事企业经营只有10多年,之后开始投资到现在也差不多10年。在这10年里在有兴趣的企业里我大致看懂了不到10家企业(被排除的不算,投错的不算)重手投了5家,差不多两年一家,没想象的那么难吧? 什么,你投的企业比我多多了?那你要小心了,一般而言,超出一定量以后,投的企业越多赚的越少。 

  怎么才能看懂企业或者叫看懂企业的未来现金流? 有句话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过我喜欢巴菲特说的那个办法,从来没看过别人的,也没有兴趣看。我觉得真看懂了老巴的东西的人大概是不会对别的人的投资办法感兴趣的,觉得我武断的人请先看懂巴菲特的东西哈。 说自己一半巴菲特一半索罗斯的意思实际上是说自己既不懂巴菲特也不懂索罗斯。(这句话和老巴说的多少费雪多少格拉汉姆的意思不同)

  投钱(我觉得这里不叫投资的好)的办法有很多,一般而言,知道的越多,赚的越少。不然大学教这个的就应该赚的最多。 老巴童鞋说生意模式最重要。我自己大概对这句话想了好几年了,还在继续想,但确实越来越感觉到老巴这个说法有道理。和老巴吃顿饭没白吃,这句话就已经值个100顿饭了吧(其实远远不止哈)? 什么是生意模式?我也说不清楚,也许大学里的教授能给个文点的定义吧。但是,我觉得我大致知道那到底是什么意思。 如果你还不明白什么叫生意模式的话,那就看看老巴的那几篇在几个大学的演讲。 还没懂?那看看喜诗糖果,看看可口可乐、看看比亚迪、看看苹果、看看航空公司、看看那些做太阳能晶片的“光伏企业”......

  还没懂?那重头来,接着再看。10-20年之内看不懂都可以用这个办法,就是“重头来,接着再看”。20年以后还是看不懂怎么办?那20年以后再说了。

第 9 篇 好汉不吃亏

2013-02-19 14:39:55                                                                  

好汉不吃眼前亏的原意好像是识时务的意思。这里要说的和原来那句话其实未必有关系。不爱吃亏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记得以前经常会有人提起“双赢”的说法,但有多少人真的想过到底什么才是“双赢”呢?当人们提起“双赢”时,可能本能会想只要不吃亏就行。后来发现,要想不吃亏的话,往往需要赚点便宜才能做到---于是我们公司便有了“不要赚人便宜”的文化---个人认为只有在“不赚人便宜”的心态下,才有可能做到“双赢”---所以“不赚人便宜”就成了“本分”的内容之一。

-------------------------

顺便讲个小故事:记得很久很久以前(大概1989年)刚刚开始卖游戏机时,我们主要是靠进SKD大散件来组装游戏机的。有一次进了一个台商的一批货(好像是两千台),合同价里包含有2%的spare parts,就是对方按2000套的价钱共给了我们2040套散件的意思。结果生产完了以后大概有50台坏机,所以结账时就少付了对方50台的钱。(当时好像确实没搞懂spare parts的意思。)

后来再也没和这个台商打过交道了。这事让我内疚至今,看来赚人便宜的事情其实是不便宜的。   

第 10 篇 在浙大给毕业生的讲话

2016-06-12 04:39:49

段永平给毕业生的讲话:

第一,做个胸无“大”志的人 首先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大”是好大喜功的大。所谓胸无“大”志,指的是脚踏实地的做事态度。我们要胸无“大”志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还要努力去喜欢自己在做的事情。我觉得,只有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才能激发自己最大的潜力,所以每个人首先要花很大精力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我也要强调后面一点,喜欢自己在做的事情。大学刚毕业就马上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可遇不可求的。很多时候,当我们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后,会慢慢找到很多乐趣,在努力的过程中,会渐渐发现自己喜欢做什么。所以,努力喜欢自己做的事情很重要。胸无“大”志,需要大家慢慢体会。

第二,做个有所不为的人 我们有句话叫做“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常常注意到要“有所为”,但我要强调的是“有所不为”。我很早就听说过,要做对的事情,然后把事情做对。在经历了这些年,经历很多次的头破血流之后,我才真正开始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所谓做对的事情,就是知道是错的事情决不要做,知道做错了马上要改。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知道做错了马上改,不管多大的代价,到最后往往是最小的代价。我看到很多人明知是错,犯了错之后抱着侥幸的心态,浪费很多年之后最后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希望大家不要碰到这样的情况。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们公司在消费电子领域这么多年之后一直存在,我们就是守诚信、平常心、坚守本分。本分就是有所不为的意思。把事情做对,本身是个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当中是要犯很多错误的。有种说法“不怕犯错误”,我们做对的事情时,要避免犯错,但把事情做对的过程中会犯很多错误,这个大家要理解。还有个说法“永不放弃”,就是要坚持对的事情,如果是错的事情,要立即回头。

第三,做个正直的人 无论能否做到以上两点,但最基本的是要做个正直的人。我不知道做个正直的人,会有什么回报,但至少让人一生坦然。我就讲这三点,大学毕业是我们进入社会大学的起点,我们要学习的东西是无穷无尽的。最后,衷心祝愿每一位同学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第 2 部分:

段永平回网友提问精选(7 个话题)

段永平在博客的评论里与网友有非常多的互动,回答了大量的网友体温,亲自撰写的评论内容就有 5000 多条,几十万字。这里挑选了 7 个话题,精选了一些他的评论内容。

第 1 篇 段永平谈「价值投资」

第 2 篇 段永平谈「敢为天下后」

第 3 篇 段永平谈「杠杆、做空、借贷」

第 4 篇 段永平谈「平常心」

第 5 篇 段永平谈「品牌与营销」

第 6 篇 段永平谈「不懂不做」

第 7 篇 段永平谈「本分」

第 1 篇:段永平谈「价值投资」

我也不知道啥时候卖好。反正不便宜时就可以卖了,如果你的钱有更好的去处的话。顺便讲一句,我个人认为抄底是投机的概念(没有褒贬的意思),价值投资者不应该寻求抄底。抄底是在看别人,而价值投资者只管在足够便宜的时候出手(不管别人怎么看)。对我而言,如果一只股我抄底了,往往利润反而少,因为反弹时往往下不了手,所以容易失去机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买万科时我们就正好抄到底了,郁闷啊(其实没那么郁闷,总比亏钱好),买的量远远少于我们的原计划。(2010-02 美国加州一架小飞机失事)

呵呵,我个人的理解是,如果有个公式可以赚大钱的话,那所有人都会用这个公式,然后赚大钱的就是卖公式的人。其实现实中就有很多人是靠教人看图看线赚钱的,但他们不靠看图看线投资赚钱。赌场里也有很多看图看线的人,他们好惨啊。价值投资不是个公式。以我个人的经历而言,对价值投资的理解真的需要很多年,同时还真是需要有点悟性才行。(2010-03 猴子和猩猩的区别)

价值投资不需要勇气,需要的是对投资标的的了解。投机却需要很大的勇气。(2010-03 猴子和猩猩的区别)

号称价值投资者的很多,但不一定都是。价值投资者也不意味着在一定的时期内表现一定会好过别人。所谓价值投资者和价值投资者之间的差别也是可以很大的,因为每个人的能力圈子是不一样的。不想当将军的司机不是好厨师,厨师老看兵法原因?(2010-03 做对的事情和把事情做对)

我总觉得价值投资就应该长期持有的说法是对价值投资的误解。误解最大的无过于“长期持有就是价值投资”了。但是,买到了便宜的好股票最好不要轻易出手。赵丹阳卖物美肯定有他的道理,可惜他没跟我说过。林园的东西我看过,他是个很好的价值投资者。跟好的价值投资者买股票也是个办法,但不管买什么你还是要有自己的理解,因为巴菲特也可能犯错误。(2010-03 我对投资的基本理解)

价值投资者是会犯错误的。做空犯错的机会可能只有一次,只要你做空,总会有一次犯错的,何苦呢?(2010-03 喜欢一家公司 就该买它的股票吗?)

价值投资并不是盲目的买进并长期持有。如果是好公司才值得在好价格时买进并长期持有。当然,好价格并不一定是抄底的价格(如果是当然好),好价格指的是10年后回头看:哇塞,那真是好价格。如果被人说成卖房子卖家人(不管你有没有这样)肯定是有点问题了,要反省反省。(2010-04 解读大师成功心得:巴菲特选股十招)

看看牛市熊市的定义就知道了。所谓“牛市”,也称多头市场,指市场行情普遍看涨,延续时间较长的大升市。所谓“熊市”,也称空头市场,指行情普遍看淡,延续时间相对较长的大跌市。牛熊市的说法都是马后炮的说法,没人可以预测,或者说只有一半的人可以预测,但事先没人知道是哪一半对。价值投资只管便宜与否,不管别人的想法,所以应该不考量。(2010-05 I have nothing more to add。)

我认为一个人认为自己可以战胜指数的时候,他可能已经失去平常心了。我觉得好的价值投资者心中是不去比的。但结果往往是好的价值投资者会最后战胜指数。(2010-05 I have nothing more to add。)

呵呵,曾经有人(不止一次)对我说过:价值投资看起来有道理,但我需要赚些快钱,好像巴菲特和本人都不喜欢快钱一样。(2010-08 金融衍生品)

我个人认为牛熊市的叫法不是价值投资的。事实上也没有人真的知道什么时候是牛市什么时候是熊市(事后知道的挺多),而且大多数人在牛熊市都亏钱。(2010-12 中国财政部在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认购踊跃(转))

价值投资的风险不该比开车出门大,投机的风险不会比去赌场小。最危险的可能是一知半解的那种:比如号称自己是价值投资者,也知道价值投资要拿长线的道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结果买错股票又坚持长线持有的那种。(2011-02 可以看网易公开课了)

黑天鹅事件在买的时候就应该避开了,不然你就不应该投资。 价值投资者其实最喜欢看到黑天鹅事件的发生,这种时候往往会有机会。上一次金融危机无数人中招,但巴菲特那么大盘子,那些一掉到底不复回的股票他一个都没有就是一个例子,这可绝对不是运气哈。顺便说一句,那些股票我也一个都没有。 要是你的“估值”会和公司的每一个产品的推出和定价联系在一起,你早晚会在不赚钱的前提下累趴下的。(2011-03 巴菲特称当前社交网站估值普遍偏高)

价值投资根本就不是信仰的问题! 当你想全部买下一个你想买的公司时,难道会是由信仰决定的?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不是信仰的问题。 这一关不过,千万别说自己是价值投资者。(2011-05 价值投资到底难在哪里?)

价值投资教不会的原因是因为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封闭且没有逻辑的,如果不肯学的人又如何能学会呢? 口口声声说价值投资的人有很多其实骨子里并不是真的理解价值投资,一到关键时刻就不行了。 学价值投资不会比学钢琴容易,不是看几本书,来这个博客晃一下就能学会了。 想象一下,当一个弹钢琴的人到可以靠弹钢琴赚钱的时候,要花多少工夫?要靠投资赚钱所花的工夫不应该少过弹钢琴吧?(2011-05 段永平逐条点评《马云帝国体系与内幕》一文)

价值投资就一种,其实就是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其他的(如果是价值投资的话)说法其实都是为了实现找到(看明白)未来现金流的办法。(2011-09 价值投资难吗?)

这里“好的球手”指的是顶尖的职业球手。我自己是不练球的,有时间就去打球了。我也不看视频。看也未必有用。你要看视频能学会打高尔夫的话,你就可以看巴菲特学会价值投资了。好像看视频学高尔夫要更难些。(2011-09 价值投资难吗?)

第 2 篇:段永平谈「敢为天下后」

Apple也算是敢为天下后的典范了。其实我说的“敢为天下后”就是这个意思!没有创新的天下后肯定死定了。不过我没有Apple,这是我错失的大机会之一。(2010-03 什么是对的事情)

我们什么时候说过“不敢为天下先”了我们“敢为天下后”同时也可以“敢为天下先”的!呵呵,啥东西都容易变味啊,还有人说我们“甘为天下后”呢,那意思差的就多了。“敢为天下后”的经典例子很多,比如苹果的iPod,iPhone,微软的几乎所有产品,仔细想想就明白了。生活电器现在的主要困难就是时间,也就是说,现在的困难一段时间的努力后就能解决了。再说我们哪个产品一开始进入时没有过这样那样的挫折?3年后你也许会看到完全不同的结论,呵呵,至少我希望如此。(2010-03 财经会客厅视频)

差异化指的就是用户需求满意度上的差异,绝对不仅仅指的是外观。产品的差异化不是指的所谓的“与众不同”,而是指“与众不同”的东西正好是用户需要而其他人没能够满足的东西。当一个产品找到的“差异化”正好是很多很多用户需要的东西时,那这个产品大概就很成功了。我个人理解,好的公司一般来讲就是能够持续找到用户“差异化”需求的那些公司吧。如果找不到“差异化”的东西,那“敢为天下后”的产品就会成为悲剧。所以“敢为天下后”的前提一定是你能够提供出你的用户群需要而别人没有或不能提供的“差异化”的产品。“差异化”的东西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当大家(很多公司)都有了的“差异化”就会变成基本需求。有时候好的产品的“差异化”东西不一定需要很多,有时候哪怕有一个也会让公司(或产品)很成功。比如,如果你能想清楚麦当劳的“差异化”是什么,也许你就会明白些。至于如何找到“差异化”的问题,那是“如何把事情做对”的范畴的事情,那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夫”啊。苹果能有现在这些个好东西,那也是10几20年的积累的“厚积薄发”而已。(2011-01 让子弹飞)

所谓差异化指的就是客户需要但别人未能满足的东西。没有差异化的“敢为天下后”是无法生存的。(2015-04 引用 真正聪明的人都是下笨功夫)

第 3 篇:段永平谈「杠杆」

我不做空。这两块我也大致看过,觉得目前的价钱不算离谱,生意也是很有道理的。Yahoo日本其实做的非常好,好像一直比Google好。1688.hk其实也是很有道理的。中小企业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作为国家经济的主力,即使美国今天也依然还是中小企业为主。只要中小企业是经济的主力,尤其像我们中国这种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1688.hk这种生意模式就有很大的生存空间。  2010-02 《Yahoo》

1.我不是很经常看财报(所以说没有巴菲特用功。) 比较在意的数字是几个:负债、净现金、现金流、开销合 理性、真实利润、扣除商誉的净资产,好像没了。不知道3大表是什么。我看财报主要用于排除公司,也就是说如果看完财报就不喜欢或看不懂的话,就不看了。决定投进去的原因往往是其他的因素,uhal是个例外。也有没看过财报就投的,比如BRKA。去年买了些BRKA并且做成了certificate,就为了让Buffett签个名,呵呵,结果到现在为止,已经赚了几顿饭钱了。很少参加股东大会,但基本每年都去Omaha(去年由于流感没去)2.这些年犯得错误就那几个:做了自己其实不懂的东西,借过钱,做过空。所有的错误都和这些有关。以后不会再做空和借钱,但可能还会有机会做以为自己懂了其实还是没搞懂的东西。所以犯错率大幅度下降了。最难的就是什么都不做。当手里有很多现金的时候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这么说。Buffett说他最容易犯错的时候就是手里有很多现金的时候,me2.  2010-02 《海啸》

任何时候,你不懂的公司你都不应该买。所以你是对的!不过,我觉得你说的雨雪天好像还是和大市有关吧?危机大概5-8年来一次,希望下一次来的时候你记得来这里看一眼,然后擦擦冷汗,然后把能投进去的钱全投进去。千万别借钱哦,因为没人知道市场疯狂起来到底有多疯狂。  2010-03 《被误读的巴菲特》

呵呵,亏钱的投资有好几次了,多数都可以原谅,但有一次属于极度愚蠢,就是跑去short百度。之前投资表现非常好,有点飘飘然,真以为自己很厉害。开始还是想小玩玩,后来又不服输,最后被夹空而投降,所有帐号加起来亏了很多钱,大概有1.5-2亿美金,其中有个帐号到现在都翻不了身。最可惜的是,这次错误把我们的现金储备全部消耗掉了,机会成本巨大,不然这次金融危机我就可以帮大家赚更多钱了。而且最遗憾的是,这个错误是发生在巴菲特叫我不要做空之后。现在知道什么叫不听老人言的后果了吧?值得欣慰的是,这3年总的表现还不错。真有点感谢金融危机给了我逆转的机会。老巴的教导千万别忘了:不做空,不借钱,不做不懂的东西!不过,这其实不算我最差的投资,因为这根本就是彻头彻尾的投机。以后不会再有这种例子了。  2010-03 《马云:目前没有让淘宝上市的计划》

呵呵,好像是说过一次类似的话。当时心里想的借钱大概是有抵押的借钱吧。巴菲特说的不借钱主要指的的不用融券的方式借钱,否则市场一大掉就麻烦了。如果有人不太明白,那记住不借钱就对了。  2010-03 《什么是对的事情》

我记得巴菲特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如果你不了解投资的话,你不应该借钱。如果你了解投资的话,你不需要借钱。反正你早晚都会有钱的。  2010-03 《什么是对的事情》

你说得对。其实巴菲特的原话:“Don't use margin!”的意思就是不要用融券,我简化成不借钱了。  2010-03 《什么是对的事情》

如果价格远远低于价值那为什么还要卖呢?除非你借钱被margin call了。如果有现金为什么不加码呢?有可能不加,因为可能会发现更便宜的。如果是短期要用的钱为什么会投资到股市里呢?投机就会。我做投资就是为了好玩,不然怎么打发时间?  2010-03 《被人誤傳了幾百年的八句俗語》

我以后不会做空任何股票。我不觉得腾讯到200块就贵的离谱,做空要小心。为什么要找这种让自己睡不好觉的事干呢?巴菲特也许其实是想对冲他的美元资产。对他做空美金的事我没搞懂,总觉得他不应该做。他可能是好玩吧?  2010-03 《什么时候卖股票》

最好不要找钱(借钱)。要对自己有信心,未来还会有的是机会的,不要因为一次错误爬不起来。  2010-03 《什么时候卖股票》

价值投资者是会犯错误的。做空犯错的机会可能只有一次,只要你做空,总会有一次犯错的,何苦呢?  2010-03 《喜欢一家公司 就该买它的股票吗?》

因为做空有无限风险,一次错误就可能致命。而且,长期而言,做空是肯定不对的,因为大市一定是向上的。A股现在还不能做空。  2010-03 《彼得·林奇》

长期而言,靠做空成功的人极少,这么难的路还是不走的好。  2010-07 《日本、韩国、美国都出局了!》

做空不是价值投资,因为你经常需要面对市场的疯狂,最糟糕的是,你不知道市场到底有多疯狂,所以做空会睡不好觉的。 总而言之,价值投资就是那种能睡好觉的投资。  2011-05 《2011年05月11日》

这是芒格说的,就是明知错的事情就不要做,不然早晚栽里头,比如用margin买股票或做空股票等投机。当然,有些东西是避不掉的。  2013-12 《2013年12月15日》

不一样。多数人是在有未来支付能力的情况下买房的。不过,借钱炒房和炒股票是一样的,结局一般也相同。  2014-10 《iPad Air 2》

IBM看不太懂,不觉得便宜。不太喜欢IBM借钱回购股票的办法(苹果借钱回购股票的原因是因为境外现金远多于贷款)。不是很明白老巴看不懂苹果却能看懂IBM。对我而言,苹果比IBM容易懂,即使在现在,苹果依然比IBM便宜啊。  2015-04 《引用 真正聪明的人都是下笨功夫》

我的意思是没人真的知道什么时候是牛市,什么时候是熊市。林园应该不会用杠杆的,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说的,我也想不出理由他会用。  2015-05 《引用 2014段永平与博友交流整理版》

只要不用杠杆,亏点钱下次记住就行。你事先讲也是没用的,搞不好还会被人抱怨。  2015-06 《引用 原来你竟然不会用iPhone的这些功能,快来学学把!》

我从来不做风控。银行需要风控是因为银行需要借钱进来还要借钱出去。投资的风控是什么意思我不太知道,但投机是绝对需要风控的。  2015-07 《引用 午后打个盹可以提高免疫力》

本分是骨子里的东西,应该不是学来的。比如借钱要还等等。  2016-06 《在浙大给毕业生的讲话》

不要借钱给朋友!当然,也不要借钱给不是朋友的人。  2017-05 《【转载】巴菲特股东大会57问实录:为何会买科技股,中国股市该咋玩》

都裸奔了还是不明白杠杆的坏处,这也真是执着的人哈。  2018-06 《KD威武!》

第 4 篇:段永平谈「平常心」

我怎么认为不重要。芒格认为理性最重要。我们认为平常心最重要。好像这俩是一个东西。(2010-02 什么人适合做股票投资?)

呵呵,没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如果有的话实际上是我在这上面花的时间比较多而已。简化一个复杂的问题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的很多“简单”的结论是花了很长很长时间得出来的,千万别以为我是一眼就看出来了。不过,“平常心”可以帮助人去找到事物的本源。(2010-03 首都和首府)

平常心实际上就是不平常心,对谁都不是件容易的事。(2010-03 本分和平常心(1))

我记得巴菲特讲过,希望刚刚买的股票大涨是一种愚蠢的想法。我很少考虑所谓的资金分配的问题,有合适的股票就买,没有就闲着。买股票当然要做定量分析,不然怎么搞?老巴成功的秘诀是他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有人问过芒格,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的成功,那会是什么?他的回答是:“rationality”,呵呵,有点像我们说的平常心。(2010-05 Omaha(2))

我认为一个人认为自己可以战胜指数的时候,他可能已经失去平常心了。我觉得好的价值投资者心中是不去比的。但结果往往是好的价值投资者会最后战胜指数。(2010-05 I have nothing more to add。)

简单但不容易。实际上简单的东西非常难。马云说平常心就是不平常心,我觉得也是这个道理。(2011-01 one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平常心指的是回到事物本源的心态。 “胸无大志”指的是要一心一意做好该做的事而不是好高骛远。 “胸无大志”和“志存高远”并不矛盾。 就企业而言,“胸无大志”多用在“如何把事情做对”上面,而“志存高远”则指的是“愿景”。 有很多话看起来很相反,其实并不一定矛盾,关键是你如何理解他,比如“慈不带兵”和“爱兵如子”,又比如“三思后行”和“当机立断”等等。(2011-03 【引用】平常心是道)

平常人都难有平常心,包括我自己在内,所以要随时提醒自己。 我个人理解,佛理其实就是这么多年来很多人对智慧的总结,平常人如果努力的话,也是可以悟出佛理的,因为佛理本来就是以前的平常人悟出来的。千万不要神化神,因为神就是被神化出来的。(2011-03 【引用】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简单讲就是回到事物的本源,知道什么是“事物的本源”不是件容易的事。比如投资,买的就是公司未来的净现金流,别的都是没关系的。但要搞明白公司未来的净现金流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搞不清公司未来现金流的前提下的投资买的到底是什么呢?在搞不清公司未来净现金流的情况下的“投资”多数情况下会变成投机。所以投资是简单但很难的事情,因为每个人能搞懂的公司非常少,尤其是在这个变化很快的世界里。搞不懂的公司怎么办?别碰就是了。什么叫“懂了”?当你“懂了”的时候你就懂了。(2013-03 【转载】关于“善”的十个难题)

股市掉这么点儿就这样了?平常人是很难有平常心的,所以平常心又叫不平常心。如果你关心的不是事物的本质,没有平常心是正常的。倒过来也一样,如果你关注的只是事物的本质,平常心自然就在那里了。(2015-05 “It’s about finding your values, and committing to them. It’s about finding your North Star.)

第 5 篇:段永平谈「品牌与营销」

营销很简单,就是把好东西卖出去。长期来讲,不好的东西谁也没办法卖得好。说我是营销高手的说法纯属误传,这世界号称营销高手的多了去了,但我不觉得我是其中之一。顺便说下,我见到的大多数“营销高手”都过于注重营销了。呵呵,我这个“营销高手”快有10年不知道我们公司的营销都在干嘛了,这样的“高手”不多见吧? 2010-03 《Tiger is coming back!》

呵呵,又来一位骂我是“营销天才”的。史玉柱也不是什么“营销天才”啊。看来误解是最容易传播的。我是非常支持游戏之人,谁因为这个骂史玉柱就是骂我。我喜欢玩游戏有啥错?给人们带来快乐的行业有什么错?我一直不太明白在国内为什么那么多人跑出来说游戏这个行业不好,包括马云在内。美国,日本游戏行业比我们发达很多,而且很多年了,也没见有人出来说三道四啊。难道玩物就一定丧志?呵呵。其实,史玉柱的投资好像收获也很大。不知道佛主对游戏怎么看  2010-03 《彼得·林奇》

我个人观点认为品牌是没有溢价的,一般人看到的溢价其实是假象。贵的品牌往往有贵的道理,不然他就不会(或叫不能)持续。“溢价”感觉像是同样的东西在卖不同的价钱,呵呵,他们确实是不同的东西,但可能是同一类别。  2010-05 《关于博客的声明》

社会信任度越低,品牌的作用越大。  2010-07 《万科》

记得我读EMBA时有个诺基亚的同学就说过,步步高就是靠广告起来的,我回答说,对,和诺基亚一样,都是靠广告。她说,诺基亚可不是光靠广告,然后我说,那你凭什么说我们是靠广告啊?MBA可不能白学哦。  2010-10 《纽约时代广场的中国警察》

这里讲个最基本的广告概念:广告不会赋予产品任何东西。广告只是表达产品而已,好的广告表达的效率高。一个好的广告的制作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大多成本很高,不了解的人很难想象。  2010-10 《纽约时代广场的中国警察》

广告只是把产品的功能发掘或展示出来,而不是赋予产品功能。没有这个理解,一个企业的广告早晚会出问题的。  2010-10 《纽约时代广场的中国警察》

说苹果饥饿营销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营销。那是个"专家"编出来的名称。  2011-04 《苹果第二季度净利润59.9亿美元 创历史新高》

tesla的策略很有意思,从高端做起,突破技术、建立品牌,然后发展普通车。"只要路上还有汽油车,我们就不会停止努力",很给力哈。Musk是个非常有追求的人,为此差点就破产了。实际上他已经破产了一次,几年前房租都是我的一个朋友帮着付的。能起死回生确实也有点运气。  2011-04 《苹果第二季度净利润59.9亿美元 创历史新高》

“饥饿营销”是那些所谓的不懂销售的市场大师们编出来的,现实当中没这个东西。苹果的东西给人这个感觉确实是因为供不上货。我见到最早这么卖东西的是任天堂。  2011-05 《苹果iPad 2今日国内上市 起售价3688元》

不是很理解人们常说的品牌溢价到底是什么意思。 所谓的品牌其实就是人们对品牌产品留下的印象(好的坏的)。 我个人观点长期来讲品牌是没有“溢价”的,不然你就不买了。 长期来讲,品牌卖的就是其该卖的价钱。 品牌绝对不只是一个名字!在这点上老马也是不对的。 建立一个好的品牌绝对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毁掉一个好品牌可以很快。  2011-07 《阿里巴巴、雅虎、软银协议(全文)》

投入产出当然是要的,但要看用多长的时间算。越小的生意对回报的及时性要求越高,不然会撑不住的。好效率的广告是需要很多积累的,没有犯过错误的人或公司是很难一直有好广告的。没做过广告或广告规模小的现在最好从搜索广告开始,容易看到效果,知道成本。我们当年开始时很多时候完全是靠感觉和悟性,有很多悟性差的对手都掉坑里了。总而言之,广告只是markting中间的一个环节,在整个企业经营当中的作用千万别扩大化,不然很容易掉坑里。酒香也怕巷子深,广告只是让巷子没那么深的办法而已。如果酒不好还使劲吆喝,那秦池酒就是其必然下场。我没见过所谓的很准确的量化标准,但好的公司应该都有个大致的准则。  2011-08 《Denali national park》

别人我不知道,但说我是营销高手则绝对是源于误解。我从来没学过怎么营销,我们一直做的所谓营销只不过是想办法如实告诉我们的消费者我们的产品是什么、怎么样之类的信息。千万不要以为会打广告就是营销。会打广告的多了去了,几年一过大多数都不见了,为什么?所谓营销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只是一个环节而已,相当于木桶的一块板,凡是认为公司好是因为营销好的说法其实就像认为一个能装水的木桶是因为有了一块叫“营销”的木板一样可笑。  2011-10 《《乔布斯传》最后一章:真实的我》

一般而言,我觉得长期靠低价抢市场靠不住。GEICO的低成本是相对传统保险业而言的。传统保险业需要很多人去卖保险,所以需要很高的费用。CEICO利用了很多网上的资源,客户自己上网上买就行,所以确实可以大幅度降低GEICO的成本。对销量比较大的车尤其方便。GEICO的未来的竞争对手可能会来自于同样网上销售的保险公司,但GEICO的品牌力量会非常大,因为买保险的客户大概不太愿意去一家没怎么听说过的公司买保险。  2012-02 《【引用】巴菲特31年股东信精华---3》

现在apple id大概两个多亿,去年的软收入已经有好像120亿了。估计10年后apple id怎么着都有15到20亿了,10年后光这块一年也得300-500亿吧?这里面不知道有没有包括广告收入,但看过一个资料,说苹果产品的广告流量的有效性是移动设备里最高的,大概是安卓的3倍左右,但没看到进一步的详细东西。估计10年后apple id怎么着都有15到20亿了。苹果未来会推什么不是我能想出来的,但itv是个很靠谱的产品,只是不知道还要多久。iwatch看起来也有点意思,不像是空穴来风。  2013-03 《【转载】冯仑看台湾——动乱在电视里,和谐在生活里》

广告预算很简单啊,用赚到的钱的一部分打广告就行了。激进一点的办法或许是用一点点很有把握在未来能赚到的钱。以上说法只针对纯生意而言。对那些广告不是打给用户的打法不在此列。  2013-07 《allow Tesla Motors to sell directly to consumers in all 50 states.》

当年拍手歌有两条,第一条的广告词是"你拍一,我拍一,小霸王出了学习机;你拍二,我拍二,游戏学习在一块儿;你拍三,我拍三,学习起来很简单;你拍四,我拍四,包你三天会打字;你拍五,我拍五,为了将来打基础,打基础!小霸王中英文电脑学习机,寓教于乐,其乐无穷啊!"除了第一句以外,我可以保证其他的都和李无关,因为其他词是包括我在内的几个人花了很长时间抠出来的,中间为了"包你三天会打字"还专门从生产线上调了一批个人去用我们的打字游戏,看多久才能从不会打字到能够每分钟打60字(忘了是字还是字母了)以上。整个广告大概花了半年多时间才做出来,我自己参与的非常多,没听说过李,没看懂他为什么这么说。  2013-09 《史上最安全手机iPhone 5S》

任何一个创意都是有人从无穷多主意中选的,而且往往是很多主意混起来的。这条广告当时参与的人非常少,如果有李我不可能不知道。  2013-09 《史上最安全手机iPhone 5S》

我们不去任何这类展会的,包括拉斯维加斯的CES。这种推广的办法对推广品牌事倍功半。小企业一旦开始用这个办法找生意后,很可能就会很难发展品牌了。  2013-10 《iOS 7体验》

一个品牌签约只签三年的人,就不要说很想跳出这个阶段了吧?不过,亡羊补牢总是来得及的。  2014-02 《2014年2月5日》

个人理解,品牌就是产品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印象。一般来讲,好的印象传播的比较慢一点,坏的传播的比较快一些。广告是企业主动去传播其产品的印象。好的企业会如实地传播而不好的企业经常会蒙人。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只要时间足够长,大多数人都会对自己关心的产品的品牌有个大致正确的印象。建立一个好的印象一般需要很长的时间,但破坏一个好的印象可以只需要很短的时间或某一两件事情。所以建立一个好的品牌是非常不容易的。互联网加快了传播的速度和到达目标受众的准确率但不会改变事情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好产品最后会有好印象,能够一直有好产品的公司会活得比较好,短视的公司最后会有麻烦。  2014-07 《我的小苹果》

第 6 篇:段永平谈「不懂不做」

任何时候,你不懂的公司你都不应该买。所以你是对的!不过,我觉得你说的雨雪天好像还是和大市有关吧?危机大概5-8年来一次,希望下一次来的时候你记得来这里看一眼,然后擦擦冷汗,然后把能投进去的钱全投进去。千万别借钱哦,因为没人知道市场疯狂起来到底有多疯狂。 2010-03 《被误读的巴菲特》

我不是干过,是一直这么干的。呵呵,我和芒格说的老兄的差别是卖了puts以后买了大房子,然后在家里刷盘子。如果一个人对不想买的股票或价格卖puts的话,那他可能会很惨的。我卖的puts很简单:比如,我正在15块买进yahoo,那卖个半年后15块的puts,先收1.5能有何错?卖puts有点像卖保险,不懂的东西的保险千万别卖。任何时候,如果没有足够现金准备的话,不可以卖puts。次贷就有点像puts。很多银行做了之后没有足够的现金准备,最后就崩溃了。Buffett也卖不少puts!这些年Buffett卖puts的典型例子就是bni和S&P15-20年的puts。卖puts最坏的结果就是少赚而已,如果不用margin的话。芒格反对的原因可能是早期他用过很多margin吧?不想在这里再多谈option了,对大多数人不适用。  2010-03 《马云:目前没有让淘宝上市的计划》

巴菲特讲的能力圈子指的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有限的了解范围。每个人总是有些东西懂有些东西不懂。所以投自己懂的东西就容易知道价值,就知道什么叫便宜,就有机会赚钱,反之亦然。如果你觉得心虚的东西就是投机,投机当然也有赚钱的时候,但风险大,睡不好觉。  2010-03 《巴菲特忠告:简单胜复杂》

他们说的都很对,角度不同我有时也这么说:投资很简单,不懂不做。但要能搞懂企业就算看一吨的书也不一定行。投资简单但不容易!  2010-05 《Omaha》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你的问题其实就是对“不懂不做”时,什么情况能叫懂。我认为“懂”不是个绝对的概念,大概就是“毛估估”懂的意思。懂不懂只有自己才知道,任何别人都很难评价。比如说我觉得我懂ge的文化的价值,但不懂得人就会在其很便宜的时候把股票卖给我。从投资的角度而言,当你觉得你买的股票掉的时候你真的不受影响的时候,你大概就是懂了(不是讲的心理因素),不然就有可能是在投机(尤其是当你觉得害怕的时候)。比如,yahoo最近从今年的高点掉下来不少,我也重新review过我为什么投yahoo的理由,发现好的理由并没有任何减少,负面的东西也没有任何增加,我也就没有任何事情需要担心的了。投资和投机的很大差别其实就在这里。投机的很多理由是和市场上其他人的观点有很大关系的,而其他人的观点(市场的观点)可以变化的很快,所以投机人可能需要每天根据他自己投机的理由的变化做出调整。厉害的投机者(比如索罗斯)确实也有机会赚(亏)大钱,但是很累且不好学。比如前段时间我看到有报道说索罗斯开始大举投入黄金,理由是他已经看到了黄金的泡沫正在形成,现在还是泡沫的初级阶段,所以现在进去,等到泡沫破灭前出来就可以赚到大钱。呵呵,我想我大致明白他的意思,但我自己绝对没有能力去搞清楚现在泡沫到底处在哪个阶段。我可不想让自己的生活处在索罗斯们的阴影下,最后还要在泡沫破灭前做他的买家。投机是个刺激的游戏,建议喜欢玩的人一定要量力而行。投资是个快乐的事情,投资人可以慢慢享受其过程。  2010-05 《好好投资的一个理由--转帖》

很多人其实多少都懂某个或某些企业。如果一个都不懂,最好的办法还是自己少碰。如果能找到好的指数和好的价钱就最好,但我不了解国内是否有指数卖?  2010-05 《好好投资的一个理由--转帖》

其实做企业能长期成功的人应该都是懂“不懂不做”的,不然达尔文会有意见。但是,懂的人不一定说的清楚。有时即使大家在说同样的东西,但是用不同语言,从不同角度,还会有一些争论。  2010-05 《阿里巴巴》

呵呵,一般人学习理解是总是觉得做什么是最重要的,其实最重要的是不做什么。巴菲特能有今天最重要的是“不做什么”。  2010-06 《几本价值投资必读之书》

首先你一定要明白一个基本的逻辑关系,那就是投资一定要投自己了解或明白的公司,但不是说自己了解或明白的公司就一定要投。你要连这个逻辑都搞不清楚,“投资”会让你吃大苦头的。 老巴很懂银行,而且是WFC的董事,他说很便宜的时候那就是很便宜了。另外,我虽然不如老巴懂银行,但也不是一点也不懂,我看过他说的道理,非常认同。他们有的有些公司我就不太认同,所以不会跟。  2011-05 《雅虎:未来几年显示广告营收增长率可达16%》

买自己不懂的东西是为什么85%的人可以在牛市熊市都亏钱的原因。没有比因为股票涨了很多而买入更荒唐的理由了。  2015-06 《WWDC》

其实很简单,当你还有疑惑时就表示你还不懂或懂得不够哈。  2018-06 《KD威武!》

第 7 篇:段永平谈「本分」

赚了不应该赚的钱当然就是不本分。虽然大部分人认为有钱赚就行,但我们公司是属于知道有些钱是不能赚的这类公司。如果这类公司越来越多的话,消费者就会安心很多。2010-03 《本分和平常心(1)》

本分我的理解就是不本分的事不做。所谓本分,其实主要指的是价值观和能力范围。赚多少钱不是我决定的,是市场给的。呵呵,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2010-03 《本分和平常心(1)》

本分的意思是不干不该干的东西。知不知道什么该干是能力问题,明知不该干还干是作风问题  2010-03 《本分和平常心(1)》

呵呵,如果你赚的是本分钱,你会睡得好。身体好会活的长,最后还是会赚到很多钱的。最重要的是,不本分赚钱的人其实不快乐。  2010-03 《本分和平常心(1)》

不知道哪些事是容易做到本分的。 最后能生存下来并活得好的其实大多是偏理想主义的。 理想主义并不是远离现实、知道如何生存也并不是没有原则。 比如,如果哪个真有办法做到绝对没有假货且买卖双方都很方便的话,那这个网站肯定可以超过ebay了。 简单但不容易!  2011-03 《(转)阿里巴巴欺诈未了:诚信通问题犹存》

“爱和尊重”是好的企业文化的基础。老实确是本分、服从领导也是本分、首先自扫门前雪当然也是本分,但“本分”的内涵应该不仅仅是这些。卓越的领导人少见是正常的,美国也很少见。  2012-03 《2012年3月19日》

你只要能坚持“本分”,很多年后你会很厉害的。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其中“有借有还”就是“本分”,“再借不难”其实是“功利”。当你不再想着“再借不难”时你就真的“本分”了。  2013-02 《好汉不吃亏》

本分的意思大概就是不做不本分的事情。心里老有这个念头的人大概就比较接近了。多数人都是喜欢用这个概念去衡量别人,能够时刻用本分衡量自己的行为的人大概就算是很本分了,企业大致也如此吧。  2013-03 《老虎重返第一》

这个是对本分的一个很好的解释。本分简单讲就是“作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所谓回到原点也是指的回到“什么是对的事情”或者是“如何把事实做对”这点上。我们公司在沟通上可能比绝大多数公司的沟通成本要低很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碰到难题时,我们能经常先回到“什么是对的事情”而不是停在讨论“这是不是最好的(赚钱)的办法”上。本分这个东西看起来似乎不起眼,但20年到30年后的差异就是我们公司的现状和当时我们那些竞争对手的现状的差异。我至少还能想起来几十个当年看起来比我们强大很多的对手,从游戏机到学习机到VCD到DVD...。  2015-03 《2015年3月21日》

这里没有心灵鸡汤哈。本分里包括该干嘛干嘛,该裁员时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如果你确实跑出了能力圈,那现在就该轮到你睡不着觉了,能帮你的人只有你自己。我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尽快回到自己的能力圈内做事情哈。从学习的角度讲,跑出能力圈去试试水无可非议,让自己睡不着可就真犯不着了。  2016-02 《猴年快乐!》

我们说本分时说的是“求则于己”,而不是把“本分”作为照妖镜用的。  2017-05 《【转载】2017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