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曼不群,古不帅,德军将领都有哪些有意思的称号

 虛怀若谷 2023-09-17
.

二战时期的德国可谓是将星如云,许多名将都有一些霸气外露、威猛无比的称号。比如“闪电伯爵”、“沙漠之狐”、“帝国之鹰”等等。德军将领一个比一个猛,这些称号听上去也一个比一个厉害。可是人就不可能没有缺点,在长期的作战历程中,许多将领也出现过这样那样的失误。于是不少网友就根据这些名将的经历、失误、战绩短板或者性格缺陷,给他们起了一些颇具调侃意味的称号,比如“曼不群”、“隆不在”、“古不帅”、“莫不攻”等。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一些较为知名的德军将领称号,这些称号谈不上是嘲讽,只能说是对某个将领特点的总结,有助于帮我们清晰地认识这些名将,大家权当看个乐子。

(“曼不群”曼施坦因)

首先是三大名将之首的埃里希·冯·曼施坦因。绰号“闪电伯爵”,又名“曼不群”。曼施坦因堪称是德军中最出色的指挥官。1940年的法国战役,德军原本打算复刻一战的施里芬计划,跟英法军队硬碰硬,但曼施坦因创造性地提出了“穿越阿登森林,奇袭英法军队后路”的“曼施坦因计划”,经过多次努力终于呈给了希特勒。希特勒对曼施坦因的冒险精神大为欣赏,并采用了曼施坦因的方案。最终德军在法国战役中大获全胜,4个星期拿下了法国,这是德军在一战时期4年都没能达到的目标。

与苏联开战后,曼施坦因先是在北方集团军群作战,后被任命为第11集团军司令进攻克里米亚。曼施坦因在苏军占据海空优势的情况下击败了4倍于己的苏军,在刻赤海峡打败并俘虏了苏军17万人,后攻克了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曼施坦因凭此战功晋升元帅。1942年,曼施坦因率领顿河集团军前去斯大林格勒解救保卢斯,顿河集团军突击到距离斯大林格勒30公里的位置,曼施坦因想让保卢斯突围但遭到了后者拒绝,眼见解救无望曼施坦因只得率领顿河集团军撤走。1943年,苏军进攻哈尔科夫,曼施坦因收缩防线,并抓住苏军贸然突进的战机,以10万人的兵力击败了苏军50万人,并一口气吃掉了苏军52个师,重新占领了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一战封神。

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曼施坦因率领军队从南方进攻。当克鲁格和莫德尔北线进攻失利的时候,曼施坦因依然在南方实现了对苏军的突破,但随着其他战场的失利以及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希特勒最终令德军撤出了库尔斯克。之后,曼施坦因就在第聂伯河西岸防守苏军进攻。他多次违抗希特勒“不惜一切代价守卫土地”的命令,把许多部队从苏军的包围圈中拯救了出来。曼施坦因反对希特勒的战术,公开主张希特勒应放弃对军队的指挥权并将它交给专业人士处理,后被希特勒解除了指挥权,直到二战结束。

从以上的战绩经历来看,曼施坦因绝对是算是德军将领中的天才,之所以被称为“曼不群”,还要从他写的那本回忆录《失去的胜利》说起。这本回忆录又被许多朋友称为《甩锅的艺术》,其主要思想可以总结为:《元首要是听我的早就赢了》,以及《我的队友都是蠢货,元首也是》。在该书中,曼施坦因详细列举了近100条对元首的批评,其中许多批评不乏道理,但有些批评就有明显的“甩锅”倾向。

比如在库尔斯克战役的最后阶段,元首要撤军,曼施坦因不肯,他提出德军已经取得了局部优势,只需继续进攻就可以攻破苏军防线。元首虽然不赞同,但出于对曼施坦因能力的信任,还是同意让他在南线继续进攻,并给他派了12万的增援部队,曼施坦因发起多次进攻,均未能达到目标,随后苏军发起全面反攻,德军不得不放弃库尔斯克。德军的失利是多方因素造成的结果,曼施坦因完全把过错推给元首和队友,显然是不客观的。

《失去的胜利》

我们不能否认曼施坦因卓越的指挥能力,可忽略客观条件、单凭决策正确就想取得最终胜利,也是不现实的。回忆录中表现出的情绪,诸如:德军有这样的天才指挥官,给大家这么多建议和忠告,你们却不肯听从,以至于白白丢掉了“失去的胜利”。这些观点并没有给曼施坦因带来更多的褒奖,相反,在二战许多将帅的回忆录中,这种“推卸责任,显示自己卓尔不凡”的“甩锅”行为,多少有些不讲武德。我们不能否认,《失去的胜利》中有许多历史资料和战术细节,对研究战争有很大的帮助,也不能否认曼施坦因高超的指挥技术和军事才能。可“甩锅”这一行为,也让曼施坦因喜提“曼不群”的称号。主要意思是“不合群”,与队友“格格不入”(能力+性格)。


(“隆不在”隆美尔)

接下来是陆军元帅埃尔温·隆美尔。绰号“沙漠之狐”,又名“隆不在”。隆美尔可以说是最受盟军赞誉的德军将领。在法国战役中,他率领的第7装甲师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被称为“魔鬼之师”。他与古德里安一路飙车,用飞一般的速度冲到了英吉利海峡,直接斩断英法盟军的退路。1941年2月,隆美尔被任命为德国非洲军团总指挥,前去北非协助意大利反击英军。隆美尔一到北非,就一举扭转了北非战局。他多次拿着远低于对手的兵力,打得英军闻风丧胆。1942年初,德军在东线主战场失利,隆美尔却以德军的偏师,重创英军主力,拿下了班加西和托布鲁克,他也凭借战功被希特勒提升为陆军元帅。

在与隆美尔的较量中,盟军被彻底打服,他们为隆美尔送上了“沙漠之狐”的称号。后来的英军统帅蒙哥马利,如果没有几倍的兵力优势,是断然不敢进攻隆美尔的。丘吉尔曾评价道:这人一到北非,就以闪击战术屡败我军,数月时间就吞噬了我们之前的所有战果,扭转了整个北非战场的态势。虽然我们在互相攻杀,但请允许我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连敌人都对隆美尔有这么高的评价,那么“隆不在”又是什么说法呢?

原来,隆美尔虽然屡战屡胜,但每逢重大战役,总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事情不在场,从而错失战机。比如在第二次阿拉曼战役前,隆美尔患病在后方休整,然后盟军就集中23万军队发起了全面进攻,隆美尔得知消息后马上飞回非洲指挥作战,然而面对兵力装备都处于优势的盟军,“沙漠之狐”也无力回天。1944年,希特勒任命隆美尔为B集团军群司令,在西线构筑防御盟军的“大西洋壁垒”。6月6日,盟军在西线登陆,铺天盖地的飞机军舰直扑诺曼底,德军防线告急!此时隆美尔在干什么呢?在后方给老婆过生日。隆美尔爱妻心切本是人之常情,但在战局如此紧张的时候,作为最高指挥官还这么大意,脱离一线部队,属实给了盟军可乘之机。隆美尔不在,许多部队没有指挥,许多装备无法调动,德军错失了将盟军赶下海的最好机会。隆美尔也因此被称为“隆不在”。


(“古不帅”古德里安)

再来看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古德里安是德国装甲兵之父,他一手组建了德国的装甲军团,创建并完善了德军的闪击战术,这也是战争初期德军攻无不克的最大资本。在进攻波兰的战斗中,古德里安率领第19装甲军先是合围了波莫瑞集团军,然后从东普鲁士奔袭,直插波军的后方,并拿下了布列斯特,加速了波兰的灭亡。在法国战役中,古德里安穿越阿登森林,突破色当。他不顾德军统帅部“停止前进”的指令,在法国境内上演了一场装甲狂飙,他的原则就是——装甲兵在进攻时应永不停顿。苏德战争爆发后,古德里安率领第2装甲集群一路高歌猛进,相继攻克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合围基辅。由于天气原因和苏军的反击,德军在莫斯科吃了败仗。

要论古德里安的战术水平,德军中没有几个人能出其左右,要论古德里安的战功和贡献,他早就可以获封元帅了。但直到二战结束,古德里安的军衔都只是陆军大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多次战场抗命,与德军统帅部不和造成的。莫斯科战役后,统领装甲部队的古德里安被撤职,直到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古德里安才又被希特勒任命为装甲兵总监。二战末期,希特勒多次在古德里安不知情的情况下指挥装甲部队,古德里安也因为战术上的分歧多次与希特勒爆发争吵,两人矛盾越积越深。最后,难以忍受古德里安指责的希特勒罢免了他的职务,直到战争结束。很多人会认为,德军的“三大名将”应该都获封元帅了吧,可古德里安从头到尾也没能成为元帅,于是得到绰号“古不帅”。“古不帅”与其说是调侃,倒不如说是对他战功卓越却不能封帅的惋惜。

(“莫不攻”莫德尔)

然后是陆军元帅奥托·莫里茨·沃尔特·莫德尔。莫德尔被称为是德军的“防守大师”,这也是他的另一个绰号“莫不攻”的由来。1942年1月,莫德尔接过了德国第9集团军的指挥权,在德军专心进攻南线的时候,他在勒热夫-瑟乔夫卡-维亚济马一带的突出部防御苏军,为德军保留进攻莫斯科的桥头堡。其他战场打得如火如荼,勒热夫一带的战斗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苏联和德国围绕此地展开了长达15个月的拉锯战,双方伤亡人数高达250万,其中苏军伤亡约177万,失踪不详,此战又被称为“勒热夫绞肉机”。莫德尔采用机动防御战术,带领德军打出了1:4的战损比,当战局恶化时,莫德尔又组织了“水牛行动”,成功把25万德军主力从苏军眼皮底下撤了出来。

库尔斯克战役后,莫德尔屡屡在危机时刻稳定住德军防线,因此又被称为“元首的救火队员”。1944年8月,莫德尔被调到西线,任德国B集团军群和西线总司令。在市场花园行动中,莫德尔积极防守,让盟军的空降兵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人们叫他“莫不攻”,更多的是对莫德尔防守能力的肯定,并不是说莫德尔就不会进攻。恰恰相反,莫德尔的进攻能力并不差。

在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中,莫德尔率领的第3装甲师,隶属于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莫德尔强渡第聂伯河,冲垮了苏军的防线,击溃了在罗斯拉夫尔集结的大量苏军。攻陷斯摩棱斯克后,古德里安向南包抄基辅,莫德尔的部队就是古德里安装甲军团的前锋,在莫斯科战役前未尝败绩。在西线,大部分的战事都是莫德尔在指挥,他带着东拼西凑出来的西线德军,在阿登反击战中打得英美盟军鬼哭狼嚎,直到坦克没油才停了下来。

莫德尔是战争后期西线的顶梁柱,他的战功足以媲美三大名将,之所以没有三人那么大的名气,是因为莫德尔一生都在严格执行希特勒的命令,包括那令人不齿的焦土政策。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德军撤退到鲁尔区,深知必败的莫德尔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违抗希特勒的命令,他没有“战至最后一人”,而是解散了手中的部队,自杀殉国。帝国最后的擎天之柱也崩塌了。据了解,希特勒得知了莫德尔的死讯后喃喃道,“如果莫德尔做得到,那我也可以”。仅仅9天后,希特勒就在柏林举枪自杀了。假如单从军事角度考虑的话,“莫不攻”绝对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指挥官。


(“戈不灵”戈林)

接下来是赫尔曼·威廉·戈林,绰号“戈不灵”。在希特勒最落魄的时候,戈林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帮助了希特勒,还顺利将他拉进了上流圈子。作为元老级别的人物,戈林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帝国的二把手,担任德国空军总司令。但是戈林当飞行员,行。戈林指挥飞行员,不行。在法国战役中,德国陆军把40万盟军围在了敦刻尔克,只需继续进攻就能拿下。但戈林想让空军立功,他撺掇希特勒停下脚步,把敦刻尔克交给空军处理。事实证明,德国空军并没有单独消灭盟军的能力,英国趁着这个机会,紧急启动了“发电机计划”,从德军的包围圈中撤出了33万人,为将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德军的放虎归山,戈林需要负主要责任。

接下来的不列颠空战,戈林信誓旦旦地保证,德国空军能够消灭英国空军,结果一直打到对苏联开战,德国空军也没有取胜。戈林保证“不会有一架英国飞机飞到柏林,否则我就不叫戈林,你们可以叫我迈耶”,然后赫尔曼·戈林就成了赫尔曼·迈耶。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希特勒还在考虑要不要让德军撤,又是戈林拍着胸脯保证,德国空军可以给第6集团军空投足够的物资补给。事实证明,德国空军根本没有那么大规模的运输能力,坚守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只能得到10%左右的所需物资。随着苏军的推进,第6集团军弹尽粮绝,最终覆灭。戈林好大喜功,时常打乱德军的战斗部署。他每次都能在希特勒面前夸下海口,但每次都不灵,所以又叫“戈不灵”。


(“伦不管”伦德施泰特)

然后是德国陆军元帅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又名“伦不管”。伦德施泰特是德军中资历最老的统帅之一,1939年大战前夕,希特勒特意请出了64岁的伦德施泰特,让他坐镇南方集团军群。相比于其他将领在战斗中屡建奇功,伦德施泰特更多的是扮演一个伯乐的角色。德军的许多名将,诸如曼施坦因、隆美尔、克莱斯特、霍特、李斯特、莱因哈特等人,都曾在伦德施泰特的手下任职。与希特勒完全相反,伦德施泰特在作战时,会给予前线将领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略。1940年初,在许多人都不看好“曼施坦因计划”的时候,伦德施泰特是为数不多的给予支持的人。

谈起对伦德施泰特的评价,许多将领都会说:他对政治没有兴趣,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人们不仅把他视为德国陆军的元老,更把他当作旧时普鲁士军官的典型。而之所以称为“伦不管”,这跟他对军队的管理方式有关。他经常性地将指挥权和策划权交给自己的下属,甚至批阅过的许多文件并没有仔细查看过,因而有一些疏忽职责的嫌疑。1942年,希特勒任命伦德施泰特担任西线总司令,负责大西洋壁垒的建设工作。斯大林格勒战役后,伦德施泰特认为德国气数已尽,大西洋壁垒只不过是欺骗国民的宣传手段,于是对防御工事并不怎么上心。在职期间,伦德施泰特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打击西线游击队上。由于建造大西洋壁垒态度太消极,希特勒将督造工作转交给了B集团军群司令隆美尔。

诺曼底登陆后,德军西线的战役基本上是隆美尔在打,伦德施泰特则主张与盟军和谈,他也因此被希特勒免职。仅仅两个月后,希特勒就再度请他出山担任西线总司令。市场花园行动和阿登反击战是伦德施泰特在职期间,德军西线经历的重大战役,但这些战斗,大都是莫德尔等德军将领指挥策划的,伦德施泰特并不同意阿登反击战,甚至根本不管,只是让部下尽力而为。伦德施泰特的西线司令部,仅仅是希特勒传达指示的通讯站。基于他撒手不管的这些行为,伦德施泰特便被称为“伦不管”。


(“保不住”保卢斯)

接下来是弗雷德里克·威廉·保卢斯,又称“保不住”。保卢斯是一个好参谋,但不见得是一名好统帅。二战前期,保卢斯任第10集团军参谋长,后升任德军副总参谋长,负责所有陆军的组织和训练,保卢斯还是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的主要策划者。1941年末,赖歇瑙元帅被任命为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他推荐保卢斯接替自己第6集团军司令的职务。第6集团军是德军的精锐,机械化程度极高。1942年,保卢斯率第6集团军25万人,在友军的协助下进攻斯大林格勒。在这场改变二战走向的大战中,德军和苏军都付出了极大的伤亡。11月,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外围集结了3个方面军110万人,苏军发动“天王星行动”,从德军的两翼包抄,迅速击溃了防守的仆从国军队,德军主力有被包围的危险。

总参谋长蔡茨勒等人都建议保卢斯撤退,但希特勒下令不准后撤,“戈不灵”也保证,空军能给保卢斯提供足够的补给。保卢斯选择执行希特勒的命令,错过了最佳撤退时机,第6集团军被苏军围在了斯大林格勒。保卢斯发现,元首允诺的空军援助只到达了十分之一,德军缺衣少食,每天非战斗减员高达上千人。日益严峻的形势迫使德军考虑突围,保卢斯在司令部召开会议研究对策,他电呈希特勒要求突围,希特勒仍命令坚守,保卢斯不敢违背希特勒的指示,只好征求下属的意见。大多数将军坚持认为,突围势在必行,即使是抗命也必须突围。“赖歇瑙将军绝不会让部队继续留在这里”,听到这句话,懊恼万分的保卢斯立刻打断,“我不是赖歇瑙,统帅部下达的命令必须执行”。

12月,德军组建了顿河集团军群,由曼施坦因率领,前去解救保卢斯。曼施坦因在苏军的包围圈中打开了一条通道,一路推进到离斯大林格勒30多公里的位置。在苏军上百万人组成的包围圈面前,德军再也推不动了,曼施坦因部队的参谋长试图说服保卢斯从内部突围,得到的只有“需要先汇报”的推托之辞。曼施坦因撤退了,被围德军失去了最后的希望。1943年1月31日,希特勒授予保卢斯元帅军衔,希望他战斗到底,可最后保卢斯还是毫发无损地投降了。斯大林格勒一战,德军第6集团军覆灭,死14万被俘9万,德军南线被彻底打断了脊梁。在军事问题上,保卢斯没有魄力和资本与元首争辩,选择坚守与其说是“忠诚”,倒不如解释为“保守”和“无能”。他的辉煌来自于精锐的第6集团军,但在他的带领下,第6集团军这支精锐算是彻底“保不住”了。

(“雷不潜”和“邓不浮”)

最后是“雷不潜”和“邓不浮”。指的分别是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和邓尼茨。埃里希·雷德尔,德国海军元帅,同时也是继提尔皮茨后德国第一位获此头衔者。雷德尔对近代德国海军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战后,雷德尔成为了魏玛共和国海军总司令,他暗中重组了贫弱的德国海军,为扩军打下了坚实基础。希特勒上台后,批准了建造大型水面舰艇的Z计划,按照雷德尔的计划,德国海军需要建设到1946年,才能具备与英军一教高下的实力,希特勒也保证,在此之前无需动用海军的大型舰艇。可1939年,战争就爆发了,雷德尔只能率领德国海军硬着头皮上。

由于实力远不及对手,雷德尔制定了避开正面交火,掐断英军补给线的作战方案,这一招确实奏效,德国海军以较小的代价,击沉了多艘英军货船,在1940年的战斗中,德国海军作为运输力量和牵制力量,成功帮助德国吞并了丹麦和挪威。可惜硬实力上的差距是很难弥补的,随着“俾斯麦号”被击沉,德国海军的战斗力锐减。英军又对“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瑙”号、“欧根亲王”号展开了不间断地空袭,德国海军的水面部队一度失去战斗力5个月之久,潜艇部队开始成为海战的主角。1943年初的巴伦支海海战,德国海军由于指挥不力,让盟军的运输队成功逃离。战舰的糟糕表现让希特勒大失所望,甚至扬言要拆毁所有的大型水面舰艇。雷德尔被迫辞职,潜艇部队指挥官邓尼茨接替了他的职务。

卡尔·邓尼茨,一战时担任潜艇艇长,二战开始后成为了德国潜艇部队的指挥官。他发明了狼群战术,并用此战术让盟军损失了2500艘舰船。雷德尔辞职后,邓尼茨成了海军总司令,被授予海军元帅军衔。此后,德国海军的大型水面舰艇几乎全部遭到搁置,海军的重心完全转向了潜艇战。英国首相丘吉尔给予了邓尼茨很高的评价,他在回忆录中写到,“邓尼茨和他的狼群,是最让我感到害怕的部队”。英国海军军官罗斯基尔在战后得知了德国海军的Z计划,他很诧异德国居然没有全力建造潜艇。

对手的肯定,是对邓尼茨功绩的最好证明。希特勒自杀前,任命邓尼茨为德意志帝国总统和国防军最高统帅。雷德尔和邓尼茨,分别代表了德国海军在二战中的两个阶段,即是否重用大型水面舰艇。而从从整体力量对比和战争进程来看,大型水面舰艇的没落是注定的。二人指挥海军时对作战方式的侧重有所不同,于是就有了“雷不潜”和“邓不浮”的说法。

好了,以上便是一些德军知名的将领,以及他们流传较广称号的来源了。你还知道哪些将领的趣闻,欢迎在评论区补充讨论。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