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语文文言文120个文言实词讲解2

 阅读美丽星空 2023-09-17

41、假
【词义推导】
“假”的本义是“借”。“借”不是要“给”吗?故有“给予”之义。借来东西(比如钱)当然就有了“凭借”。借来东西不是真的属于自己的,故又可引申出“不是真的”,不是真的,进一步引申出“非正式的”和“如果”等义。
【词义例释】
读音一:jiǎ
(1)动词
①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因此人们多把书借给我。
②凭借,借助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君子本性并不是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③宽容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希望您稍微宽容他一点,让他在您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④给予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谭嗣同》)
——对汉族人不能交给太大的兵权。
(2)形容词
①虚假的,不是真的(假装)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打瞌睡,原来是为了诱敌。
②非正式的,代理的,临时的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项羽本纪》)
——就和一起共同推举项羽做代理上将军。
(3)连词,相当于“如果”“假如”,多“假使”“假令”连用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
——假使我犯法被杀,如同九牛少了一毛,和蝼蚁死去有什么两样?
读音二:jià
名词,假期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府吏听说了这个变化,就请假暂时回家。
【成语助记】
久假不归(jiǔ jiǎ bù guī):假:借;归:归还。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不假思索:假:借助,假借,依靠。不用思考就做出反应。形容做事、说话敏捷、迅速、熟练。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懒于思考,不负责任的办事。
其他如:狐假虎威  假痴不颠  假道伐虢  假公济私  不假思索  天假其年 
【迁移练习】
苏武送匈奴使留汉者归国,与副将张胜及假(     )吏惠等募士百余人俱行,途遇险滩,假(   )舟渡,至匈奴,方知匈奴使假(    )也。州官闻知,急令属下捕之,属下求假(    ),州官不许,乃往。
【练习答案】
苏武送匈奴使留汉者归国,与副将张胜及假(临时充任)吏惠等募士百余人俱行,途遇险滩,假(借助)舟渡,至匈奴,方知匈奴使假(假的)也。州官闻知,急令属下捕之,属下求假(假期),州官不许,乃往。
【高考链接】
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扰乱)之矣 假:假设,假使
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  假:借
 42、间
【词义推导】
“间”的本义是“门缝”。由此引申出“夹缝、空隙”之义;小路不是很像夹缝吗?时间的“空隙”,即“空闲”。“夹缝”是在两个事物之中的,故有“置身其中”的意义,由此可引申出许多意义:“间隔、参与、中间、离间”等。“离间”再引申出“间谍”之义,间谍当然是“秘密”的喽。
【词义例释】
读音一:jiān
(1)名词
①中间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赤壁之战》)
——驱使中原的士兵远途跋涉,来到这江湖沼泽之间。
②期间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在危难期间接受了任命。
(2)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大的房子,把天下的贫寒之士都遮蔽起来,让他们都露出笑颜?
读音二:jiàn
(1)名词
①门缝,夹缝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偷偷的看她丈夫。
②空隙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
——那关节有空隙,而刀刃却没有厚度。
③机会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指南录〉后序》)
——到了京口,找到机会逃奔真州。
④(不多)时间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到蔡桓公,站立了一会儿时间。
(2)动词
①离间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
——谗佞小人离间他们,可以说是处境十分困难了。
②参与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有那些当官的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
③间隔,隔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们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联系。
④夹杂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3)副词
①表时间,有时,偶然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几个月之后,时不时有人偶尔提意见。
②表状态,从小路
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从骊山下来,取道芷阳抄小路行走。
③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
侯生乃屏人间语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侯生就屏退众人,悄悄地对信陵君说。
【成语助记】
间不容发:间:中间;发:头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进一根头发,指空间距离极小,形容极为精确或精密。也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形势危急到了极点。也比喻文字精练、严谨。作定语,比喻事物很精密或时间紧迫。 字里行间:间:中间,区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作主语、宾语,指字句之间。
挑拨离间:间:隔阂。原指没有根据的话,现在多指在别人背后散布的诬蔑、中伤的说法。作谓语,含贬义。
亲密无间:间:缝隙。关系亲密,没有隔阂。形容十分亲密,没有任何隔阂。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其他如:疏不间亲  伯仲之间  
【迁移练习】
周瑜欲出行,令出行间( )鲁肃代职。途中见草屋八九间(  ),令卒查之。少间( ),屋内掷一纸出,令其道后山间(  )行。小人间(  )进言,欲令周瑜、鲁肃不和,鲁肃知小人间(  )之,曰:“吾二人之事,汝何间(  )焉?瑜闻之,于行间(  )致书一封于肃,令其与外人间(  )隔。肃曰:“君子纳言须察其真。人进言理当如此,勿罚。”小人闻言甚愧,终不再言。
【练习答案】
周瑜欲出行,令出行间(处于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鲁肃代职。途中见草屋八九间(量词),令卒查之。少间(一会儿),屋内掷一纸出,令其道后山间(从小路)行。小人间(间或)进言,欲令周瑜、鲁肃不和,鲁肃知小人间(挑拨)之,曰:“吾二人之事,汝何间(参与)焉?瑜闻之,于行间(间隙)致书一封于肃,令其与外人间(隔离)隔。肃曰:“君子纳言须察其真。人进言理当如此,勿罚。”小人闻言甚愧,终不再言。
【高考链接】
芝(人名)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间:之间,期间
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间:量词
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  间:间隔
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间:间隙,引申为“不同,区别”
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  间:中间,……之间
其间岂无刚直之人  间:中间,期间
43、见
【词义推导】
“见”的本义就是“看见”。看见的东西多了,就会有“见识、见解”;至于“召见、谒见”等都与“看见”有关。被看见即“出现”在别人眼睛里,(后作“现”),由此被动意义虚化出介词“被”。
【词义例释】
读音一:jiàn
(1)动词
①看见,看到
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②会见
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
——项伯立刻进去会见沛公。
③谒见,拜见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曹刿请求谒见(庄公)。
④召见,接见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坐在章台宫召见蔺相如。
(2)名词
①见识,见解
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
——你真是女人的见识。
②看见的东西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进入的越深,前进就越困难,见到的景色也就越奇特。
(3)代词,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有所动作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你既然这样惦记着我,就希望你不久前来(接我)。
(4)介词,表被动,相当于“被”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把宝玉)给秦国,恐怕得不到秦国补偿的城池,白白地被欺骗。
读音二:xiàn
动词
①引见,使……见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荷蓧丈人》)
——杀鸡做饭给他吃,并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来见他。
②表现、出现、显露
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微风吹过,牧草低下身子,显露出草地上的牛羊。
【成语助记】
相形见绌:见:看见,显出。指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
相见恨晚:恨:遗憾; 见:见面。只恨相见得太晚。形容一见如故,意气极其相投。
见贤思齐: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
捉襟见肘:襟:衣襟;肘:胳膊肘;“见”通“现”:露出。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图穷匕见:图:地图;穷:尽;见:通假字,同“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见微知著:意为看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比喻小中见大、以小见大。作谓语、宾语,指根据事物的苗头推断发展趋势。
见异思迁: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好不专一。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真知灼见:灼:明白。指真正知道,确实看见。也指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高明的见解。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一孔之见:孔:小窟窿。从一个小窟窿里面所看到的。比喻片面的见解。作宾语,指片面的见解,多用于自谦。
见笑大方:见:被。被见识广博的人所笑话。也指让内行人笑话。作宾语,常用于谦辞。
【迁移练习】
王昭君天生丽质.入宫后籍籍无名。后匈奴朝见(      )汉元帝,求和亲。元帝见(   )昭君,方知其绝色,有悔,乃悟见(     )欺,而事成定局,遂放行。昭君行胡地,风吹草低见(    )牛羊,忆与父母无见(      )之日,悲从中来,不由叹道:“昔日入宫时,父母见(      )叮咛,嘱我早还家。今日一去,永生不得见父母矣!”泪落,大雁见之,亦为之落,以此见(       )其美貌也。
【练习答案】
王昭君天生丽质.入宫后籍籍无名。后匈奴朝见(拜见)汉元帝,求和亲。元帝见(召见)昭君,方知其绝色,有悔,乃悟见(表被动)欺,而事成定局,遂放行。昭君行胡地,风吹草低见(通“现”)牛羊,忆与父母无见(见面)之日,悲从中来,不由叹道:“昔日入宫时,父母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叮咛,嘱我早还家。今日一去,永生不得见父母矣!”泪落,大雁见之,亦为之落,以此见(知道)其美貌也。
【高考链接】
后岁余,贾生征见 见:被召见
将犬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  见:表被动
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  见:看见
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  见:拜见
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  见:看见
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  见:看见
见污伤,不肯自明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44、解
【词义推导】
“解”的本义是“分解动物”。“解释、解说”道理时需要条分缕析;解说之后就会让人“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思考,就会形成自己的“见解”。“分解动物”义后又引申为“解开”一切纠结之物,故有“解放、解脱”的意义,解开纠结之物后,纠结之物就会“松弛”下来,进一步引申为“懈怠”(心理上的松弛,后写作“懈”)。解开心中的结,就是“和解”。
【词义例释】
读音一:jiě
动词
①剖开,特指解剖动物的肢体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庖丁替文惠君解剖牛。
②解开,脱去
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病梅馆记》)
——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都埋到地里,解掉那些绑缚的棕绳。
③分开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促织》)
——那小伙子非常惊骇,急忙把它们分开,使它们停了下来。
④解释,解答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老师,是用来传播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⑤理解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有了疑难问题不向老师请教,那些疑难问题最终也不能理解。
⑥解救,消除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王》)
——如果有这样一句话,既可以解除燕国的灾祸,又可以报您的仇,(您将)怎么样?
读音二:xiè
动词,缓和,消减
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太后(愤怒的)神色稍微缓和了一些。
【成语助记】
不求甚解:解:了解,理解。指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现多含贬义,形容用心不专。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指人学习不深入。
解囊相助:解:解开。解开口袋掏钱帮助别人。用来形容以财物资助别人。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帮助别人。
慷慨解囊:慷慨:豪爽,大方;解囊:解开钱袋拿出钱来。形容极其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人。作谓语,含褒义。
迎刃而解: 解:解决。原意是说,劈竹子时,头上几节一破开,下面的顺着刀口自己就裂开了。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大惑不解: 惑:迷惑;解:理解。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
解甲归田: 解:脱下;甲:古代将士打仗时穿的战服。脱下军装,回家种地。指战士退伍还乡。 浑身解数: 浑身:全身,指所有的;解数:套数,指武艺。所有的本领,全部的权术手腕。
其他如:庖丁解牛  衣不解甲  善解人意  解衣衣人  解骖推食  解民倒悬  不解之缘  难解难分  马不解鞍  妙语解颐  宽衣解带  不求甚解
【迁移练习】
庖丁为文惠君解(   )牛。牛怒且吼,王惧,庖丁以刀刺之,牛毙。王见其技甚高,疑之,庖丁解(  )其惑也。文惠君方解(  )其理,色少解(  )。文惠君后以之治国,终解(  )内忧外患。
【练习答案】
庖丁为文惠君解(解剖)牛。牛怒且吼,王惧,庖丁以刀刺之,牛毙。王见其技甚高,疑之,庖丁解(解释)其惑也。文惠君方解(理解)其理,色少解(缓解)。文惠君后以之治国,终解(免除)内忧外患
【高考链接】
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  解:理解
后怒解,方被引入  解:缓解,解除
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  解:解决
45、就
【词义推导】
“就”的本义是“走近、靠近、走上、趋向”。引申为达到目标的含义“成就、成功、完成”。走上领导岗位,就是“担任、赴任”。
【词义例释】
动词
①靠近,接近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所以木料用墨线量过就能使它更直,金属的刀剑放到磨石上去磨就会锋利。
②趋,赴
臣之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判处死刑,请让我走到汤锅里去。(意即“请让我受汤镬之刑”)
③登上(车、路)
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荆轲于是上车离去,始终没有回头。
④赴任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被推举为孝廉没有去,连续被官府征召也没有到任。
⑤担任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能施展才能就担任职务,不能施展才能就退下来。
⑥成就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信陵君窃符救赵》)
——可是我想要成就您礼贤下士的名声,所以让您的车马长久的停留在市井中。
⑦完成,成功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活板》)
——交替着使用它,很快就可以完成。
【成语助记】
一蹴而就:蹴:踏; 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按部就班:部:门类;班:次序; 就:归于。原意是写文章时篇章结构安排得体,用字造句合乎规范。后来引申为照章办事,依次进行,不越轨,不逾格。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行将就木:行将:将要; 就:接近;木:指棺材。指人寿命已经不长,濒临死亡。
半推半就:推:推开; 就:接近,靠上去。形容心里愿意,表面上却推辞的样子。 各就各位:各自到自己的岗位上。
其他如:功成名就  将计就计  慷慨就义  删繁就简  另谋高就  一蹴而就  一挥而就
【迁移练习】
晋武帝征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赡养祖母具表不就(     )职。州官令人持刀就(    )之,迫曰:“不者,请就(      )汤镬。”李密不为所动。遂不就(     )车。
【练习答案】
晋武帝征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赡养祖母具表不就(就职)职。州官令人持刀就(靠近)之,迫曰:“不者,请就(受,接受)汤镬。”李密不为所动。遂不就(登)车。
【高考链接】
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 就:去,前往
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  就:接近,投靠
使者即就席  就:赴,到
46、举
【词义推导】
“举”的本义是“举起、抬起”。这是一个“举动”,活用为动词即“举行、发动”。举有由低到高的含义,所以有引申出“提拔、举荐”之义;由此又引申出一般意义的“应举”。举起东西应该是有所用,故又引申出“拿、用”,进一步引申为“占领”之义。后又虚化为范围副词“全”。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举起,抬起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齐桓晋文之事》)
——我的力量足以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举不起一根羽毛。
②拿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我不能拿着全吴的土地,十万军队,去被别人控制。
③举出,提出
聊举数人以训汝。(《训俭示康》)
——姑且列举几人来教训你。
④举行,施行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现在逃跑是死罪,举行起义也是死罪。
⑤攻克,占领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陈胜吴广的一声喊叫,函谷关就被攻下来了。
⑥推荐,选拔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被推举为孝廉没有去,连续被官府征召也没有到任。
⑦升起
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在江中升起船帆,其余的船按照次序一同前进。
(2)形容词
①全,合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促织》)
——非常高兴,用笼子装回来,全家庆贺。
②尽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对人用刑惟恐不能用尽酷刑。
(3)名词,举动
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谭嗣同》)
——荣禄的密谋,全在于天津阅兵的举动。
【成语助记】
举案齐眉: 举:托举,举起。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十分恩爱。
举足轻重: 举:举起、抬起。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作谓语、定语,用于指人的地位等。
举手之劳: 举:抬起。一动手就能办到的小事。指办事情轻而易举,毫不费力。作宾语,比喻事情轻而易举。
举一反三: 举:举出,提出。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举世无双: 举:全。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这样的人或物。形容极其罕见稀有。作谓语、定语,指罕见。
选贤举能: 举:选举,推举。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 包举宇内: 包举:统括;宇内:天地之间,即天下。并吞天下,占有一切。
不识抬举  举国上下  举案齐眉  举目无亲  举棋不定  举手投足举贤任能  举一反三  举重若轻  举足轻重  纲举目张  轻举妄动  一举成名  以言举人  不识抬举
【迁移练习】
陈涉亡,众豪杰举(     )项羽为帅。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不意刘邦先举(     )咸阳,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然意不决,范增举(    )玉玦促之。樊哙闯入,声讨秦王杀人如不能举(    ),且举(      )沛公待项王之事,告项王莫令事不举(    )。
【练习答案】
陈涉亡,众豪杰举(推举)项羽为帅。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不意刘邦先举(攻取)咸阳,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然意不决,范增举(举起)玉玦促之。樊哙闯入,声讨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尽,全都),且举(举出)沛公待项王之事,告项王莫令事不举(像样子)。
【高考链接】
愿王举国而听之 举:拿
郡举上计吏(上计吏:官职名),州辟别驾  举:举荐
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举:举行
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举:举出,提出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  举:行动
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举:推荐,推举
举进士第一  举:考中
47、绝
【词义推导】
“绝”的本义是“绳索断”。由此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断”。比喻引申出“横渡”的意义。由“断”义可引申出许多意义:与人断绝关系叫“绝交”;气断自然就是“死,绝命。”;路断了当然就是“到了尽头,极点”。由“到了极点”引申出程度副词“极”和动词“超越”(到了极点就是超越一切)之义。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断绝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野心。
②绝交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如果能够凭借江东的军队同中原的曹操相对抗,不如及早和他绝交。
③横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借助舟船的,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④停,止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忽然听见醒木一拍,各种声音全都停止了。
(2)形容词
①达到极点
以为妙绝。(《口技》)
——认为(这段口技)妙到了极点。
②陡峭的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独自和儿子苏迈坐着小船来到这陡峭的岩壁之下。
③隔绝的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率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3)副词
①很,非常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佛印很像弥勒佛。
②全然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
——心力、眼力、耳力都用尽了,蟋蟀的踪迹和声音全都没有。
【成语助记】
韦编三绝:韦: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 绝:断,断绝。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比喻读书勤奋。做谓语、宾语;指人读书勤奋。
络绎不绝: 绝:断绝、穷尽。络绎: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 绝处逢生: 绝处:死路。形容在最危险的时候得到生路。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生死攸关。 不绝如缕: 绝:断;缕:细线。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作谓语、定语,用于声音、书信、情绪等。
千古绝唱: 绝:绝妙。指从来少有的绝妙佳作。
绝无仅有: 绝:绝对。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极为稀有。也用来形容人或物非常珍贵。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稀少事物。
艰苦卓绝: 卓绝:超出一般。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常用于形容斗争环境艰苦。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精美绝伦:精美:精致美好; 绝伦:无与伦比,没有可以相比的。精致美妙的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它。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同“精妙绝伦”。
与世隔绝:与文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罕至的极偏僻地方。
其他如:冠缨索绝   绝裾而去  惨绝人寰  冠绝一时  风华绝代  空前绝后  赞不绝口  悲痛欲绝  络绎不绝  拍案叫绝  深恶痛绝
【迁移练习】
晋人有美玉,邻人凯靓,屡盗而不得,为绝(    )邻人之念,晋人遂率妻子至桃源绝(   )境,途遇江河,假舟揖而绝(    ),后至无人处,而闻妙声,目力所绝(     ),亦无所见,其子仰望,见一大鹏,绝(    )云气,图南飞。妻子皆以为妙,遂居于此
【练习答案】
晋人有美玉,邻人凯靓,屡盗而不得,为绝(断绝)邻人之念,晋人遂率妻子至桃源绝(与世隔绝)境,途遇江河,假舟揖而绝(横渡),后至无人处,而闻妙声,目力所绝(尽),亦无所见,其子仰望,见一大鹏,绝(直上穿过)云气,图南飞。妻子皆以为妙,遂居于此
【高考链接】
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绝:停止,断绝
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  绝:停止,气绝
48、堪
【词义推导】
“堪”的本义是“经得起,受得住”,引申出“胜任”之义;虚化成助动词“可,能够”。
【词义例释】
动词
①经得起,受得住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指南录〉后序》)
——可是处境是那样危急险恶,一个接一个出现,就不是在人世间所能忍受的了。
②胜任
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孔雀东南飞》)
——连作一个小官吏的妻子都不能胜任,怎能跟县令的公子相配。
③能够,可以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不能回想,在敌人的祠堂前面,祭祀的香火旺盛,非常热闹。
【成语助记】
不堪设想:堪:能,能够。未来情况不能想象。指事情会发展到令人难以预料的地步。多指较坏的情况。作谓语、补语,用于指消极方面的事。
狼狈不堪:堪:忍受,能支持。困顿、窘迫得不能忍受。形容疲惫、窘迫的样子。多作贬义。 不堪入目:堪:能,能够。指形象丑恶、印象不好,使人看不下去。
不堪一击:不堪:经不起;击:表示击打,也用作精神上的打击。整个词语形容力量薄弱,经不起一次打击。也形容文章论点不严密,经不起反驳。
其他如:不堪回首  不堪入目  苦不堪言  不堪其忧  
【迁移练习】
刘兰芝昼夜勤作息,阿姥仍不满,曰:“不堪(  )吾儿妇。”令其子休之。其子与兰芝情真,以为堪(  )与贤人比,而畏其母,亦无术,遣之。每至节气,心痛难堪(  )。
【练习答案】
刘兰芝昼夜勤作息,阿姥仍不满,曰:“不堪(胜任)吾儿妇。”令其子休之。其子与兰芝情真,以为堪(能够)与贤人比,而畏其母,亦无术,遣之。每至节气,心痛难堪(忍受)。
 49、克
【词义推导】
“克”的本义是“战胜、攻克”。攻克堡垒,意味着杀敌致胜,故又引申出“杀”的意义。进一步引申出“去除,削减”等义。后又虚化为助动词“能够”。
【词义例释】
动词
①能够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赤壁之战》)
——如果这件事能够圆满成功,那么天下的格局就可以定下来了。
②战胜,攻下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
——攻打它又攻不下来,包围它又没有后续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③成功,完成
前虞跋胡,后恐疐尾,三纳之而未克。(《中山狼传》)
——前边怕踩到狼下巴上的垂肉,后面又怕压到狼的尾巴,装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④克制,约束
克已复礼。(《论语》)
——克制自己,恢复周礼。
⑤通“刻”,刀刻,雕刻
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史记·李斯列传》)
——更改器物上的雕刻,统一度量衡和书奏文牍的格式。
【成语助记】
攻无不克:克:攻下;无:没有。攻打城池,没有攻不下的。形容英勇善战,百战百胜。也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以柔克刚:克:克制。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
其他如:克敌制胜  克己奉公  克勤克俭  克尽职守  相生相克 
【迁移练习】
齐将率众与魏战于桂陵,既克(  ),威震天下。齐兵战后日益骄纵,未能克(  )己,以致民怨四起,皆以为身处富强之国而不克(  )蒙其泽。
【练习答案】
齐将率众与魏战于桂陵,既克(战胜),威震天下。齐兵战后日益骄纵,未能克(约束)己,以致民怨四起,皆以为身处富强之国而不克(能够)蒙其泽。
【高考链接】
《诗》曰:“德(分量轻)如毛,民鲜克举之。” 克:能够
 50、类
【词义推导】
“类”的本义是“种类”,同一“种类”就是“同类”,同类的事物当然就会有“类似,像”的地方喽。
 【词义例释】
(1)名词
①种类
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雁荡山》)
——世上的沟壑等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直立的土层或上部凹陷的岩石,也是这一类情况罢了。
②事例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它写的事情虽然细小,但主旨却十分重大,所举的事例虽说浅近,表现的意义却十分深远。
(2)动词
①类似,相似
中绘殿阁,类兰若。(《促织》)
——中间画的宫殿楼阁一类的东西,很像是寺庙。
②类推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墨子·公输》)
——你坚持道义,不肯杀少数人,却要去杀许多人,不能算是懂得类推事理。
(3)副词。大都、大多
近岁风俗尤多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训俭示康》)
——近年来风气尤其奢侈浪费,当差的人多穿上了士人的衣服,农夫穿上了丝织品做的鞋子。
【成语助记】
有教无类:教:教育;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申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含褒义,用于人或事物。
触类旁通: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物以类聚:指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现多比喻坏人和坏人常在一起。中性词。 以此类推: 类:类推。根据这一事物的道理,去推出与此类似的其他事物的道理。 画虎类犬: 类:象。画老虎不成,却像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其他如:物以类聚   连类比物  画虎类犬  刻鹘类鹜  不伦不类  有教无类
【迁移练习】
宋人刘某,形类(    )橐驼者,树之茶类(  ),其法异。众人怪之,问其以。刘举类(   )讲解之,众皆以为其义之深。
【练习答案】
宋人刘某,形类(类似)橐驼者,树之茶类(种类),其法异。众人怪之,问其以。刘举类(事物)讲解之,众皆以为其义之深。
 【高考链接】
康之由,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 类:种类,类别
珪居闲类木讷者  类:类似,像
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  类:类似,像
 51、怜
【词义推导】
“怜”的本义是“怜悯”,怜悯不就是有爱心吗?故引申出“爱怜”之义。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哀怜,同情
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您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使我投降秦国,难道你就不怜惜你的姐姐吗?
②疼爱,爱惜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男人也疼爱他的小儿子吗?
③爱戴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陈涉世家》)
——项燕做为楚国的将军,多次立功,爱护士兵,楚国人爱戴他。
【成语助记】
顾影自怜:顾:看; 怜:怜惜。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形容孤独失意。
楚楚可怜:楚楚:植物丛生的样子,也形容痛苦的神情。怜:可爱。原指幼松丛密柔弱,后形容女子形体姿态惹人怜惜。也形容神情凄楚或处境令人可怜,当然,不一定是形容女性。
同病相怜:怜:怜悯,同情。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其他如:怜香惜玉  我见犹怜  摇尾乞怜 
【迁移练习】
陌上有丽人,可怜(     )体无比,而家无亲人怜(     )之。逢战火,随众流浪,一路艰辛,众皆怜(      )之。祸后归家,可怜(    )焦土一片。
【练习答案】
陌上有丽人,可怜(可爱)体无比,而家无亲人怜(爱惜)之。逢战火,随众流浪,一路艰辛,众皆怜(怜悯)之。祸后归家,可怜(可惜)焦土一片
【高考链接】
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人名)素与令善,怜其冤死 怜:同情,怜悯
 52、弥
【词义推导】
“弥”的本义是“弥补”。“弥”原作“彌”,表示弓上加柲,增加弓的弹射力,这不正是“弥补”其本身的不足吗?弥补了不足之后,弓可以“长久”使用,故有“长久”之义。后又虚化为表程度的副词“更加”。
【词义例释】
(1)形容词,满,遍
马畜弥山(《苏武传》)
――马和其他牲畜满山。
(2)副词,更加,越发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奉送的越多,侵犯得就越厉害。
【成语助记】
欲盖弥彰:盖:遮掩; 弥:更加;彰:明显。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弥天大谎:弥天:满天。形容天大的谎话。
历久弥坚:历:经历;久:时间久,很长的时间;弥:越,更加;坚:坚强,坚定。经过长久的时间后,意志更加坚定。经历时间越长久,越显得坚定不移。
其他如:旷日弥久  弥留之际  弥缝其阙  须弥芥子  弥天大罪  仰之弥高
【迁移练习】
古时有一人,治学旷日弥(     )久,烦之。一。外出,遇雨,久不止,仰弥(    )天之云,心之弥(    )烦,归家,方心安。
【练习答案】
古时有一人,治学旷日弥(长久)久,烦之。一。外出,遇雨,久不止,仰弥(满、遍)天之云,心之弥(更加)烦,归家,方心安。
【高考链接】
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 弥:越,更加
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  弥:越,更加
 53、莫
【词义推导】
“莫”,即现在的“暮”字,其字形是太阳西沉在荒野草丛中。所以本义是指“日落时分”即“傍晚、黄昏”。由“日落”,太阳不见之义,引申出“没有、无”的意义,也正因为这样,莫被借为否定性的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事物”。产生这一意义后,为了与“莫”区别,另造了“暮”字。
【词义例释】
(1)副词
①表否定,不
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促织》)
——成名在仓促之间不知用什么办法来解救,跺着脚,急得变了脸色。
②表禁止,不要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
——希望及早确定对策,不要采纳那些人的意见。
③表测度,或许
其事体莫须有。(《宋史·岳飞传》)
——那些事情或许有吧?
(2)代词
①没有(谁)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除了刘备没有谁能够抵挡曹操的。
②没有(什么)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假如人想要得到的没有什么比生存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使人生存下去的方法有什么不能使用的呢?
(3)名词,通“暮”,晚上(“暮”的本字)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独自和儿子苏迈坐着小船来到这陡峭的岩壁之下。
【成语助记】
莫衷一是:莫:不。不知哪个是正确。形容很多人之间意见分歧,人多口杂,没有一致的看法。 讳莫如深:莫:没有;讳:隐讳;深:事件重大。原意为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 莫名其妙:莫:不能。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作谓语、定语、状语,常与“让人”等组成兼语式。
鞭长莫及:我国古代成语,出自《左传》。比喻距离太远而无能为力。
一筹莫展:筹:筹划,计谋;展:施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其他如:莫名其妙  高深莫测  莫逆之交  概莫能外  讳莫如深  一筹莫展  岁聿其莫
【迁移练习】
日莫(     )时分,有好友二人离于沧州,二人皆语友人曰莫(    )相忘,其一人曰:“人当重义,不义之财莫(    )取。如此,莫(    )能加害于尔也。”
【练习答案】
日莫(同“暮”,晚)时分,有好友二人离于沧州,二人皆语友人曰莫(不要)相忘,其一人曰:“人当重义,不义之财莫(不)取。如此,莫(没有谁)能加害于尔也。”
【高考链接】
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    莫:没有
亲族莫不奇之  莫:没有谁
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  莫:不
54、乃
【词义推导】
“乃”主要有两个意义:一是代词“你”;一是连词“于是,就”。
【词义例释】
(1)代词,你(们),你(们)的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意愿。
(2)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
——没关系,这是仁政之道啊。
(3)副词
①表承接,就、便、即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道时令,到春天就会来临。
②表时间间隔之长,才,再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估计我到了军营之中,你再进去(见项王)。
③表范围,只,仅仅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
——到了东城,(项羽身边)仅剩了二十八名骑兵。
④表意外,竟然,却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可是那些见识浅薄的人竟然用斧头敲击(的方法)来寻找(石钟山得名之由),自以为找到了它的真实原因。
(4)连词,表承接,于是,就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曹刿说:“那些做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就进入宫廷去见庄公。
【成语助记】
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就是说一次失败了不要紧,只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定会成功!
何其相似乃尔:二者多么相像,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形容十分相像。
 55、内
【词义推导】
“内”的本义是“自外入内”。由此引申出两个基本的意义:一是“内部、内室”;一是“使进入,接纳,”这一意义后写作“纳”。妻妾一般在内室操持家务,很少出门,故古人由把妻妾称为“内”。后妻子的亲属也用“内”称呼,如“内侄、内弟”等。
【词义例释】
读音一:nèi
(1)名词
①里面
少时,帘内掷一纸出。(《促织》)
——不多会儿,帘子里面扔出一张纸。
②皇宫,宫内
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不敢会友。(《训俭示康》)
——近来士大夫家庭,就如果不是按照宫内方法制造出来的,……不敢约会亲友。
③内部,常指国内、朝廷内
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
——内部订立法令制度,致力于农业生产。
④内心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赤壁之战》)
——现在您表面上假托服从的名义,内心却怀着犹豫不决的打算。
读音二:nà,通“纳”
动词
①让进
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
③放进
内狼于囊。(《中山狼传》)
——把狼放进口袋里。
③接纳,收容
亡走赵,赵不内。(《屈原列传》)
——(怀王)逃到了赵国,赵国不肯收容他。
④交纳
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史记》)
——老百姓缴纳一千石粮食,就授官一级。
【成语助记】
色厉内荏:色:神色,模样;厉:威严,凶恶;内:内心;荏:软弱,怯懦。形容人外表严厉而内心怯懦。
其他如:内外交攻  五内俱焚
【迁移练习】
李密自小家穷,家无应门之僮,内(     )怀忧国之计,而朋友亲之。李密常内(   )朋友于家,晤言一室之内(   ),抒满腔豪情,歌窈窕之章。
【练习答案】
李密自小家穷,家无应门之僮,内(内心)怀忧国之计,而朋友亲之。李密常内(通“纳”,接纳)朋友于家,晤言一室之内(里面),抒满腔豪情,歌窈窕之章。
【高考链接】
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 内:里面,……以内
战胜于外,功立于内  内:国内,此处指朝廷
 56、期
【词义推导】
“期”的本义是“一定的时间、期限”。所以引申为“时间、日期”“约会、约定”“限度、限量”。由“日期”引申出“一整年、一整月”的意思。由“约会”又引申出“期望”的意义。
【词义例释】
读音一:qī
(1)动词
①约会,约定
与老人期,何后也?(《留侯世家》)
——和老年人约会,为什么落在后面?
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孙膑》)
——约定说:“晚上看到(树下)点起火就一齐放箭。”
②期望,希望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察今》)
——好的宝剑是指望用它砍断东西,不是指望他一定是镆铘剑。
(2)名词,预定的时间;选定的日子;期限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赶上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耽误了约定的期限。
读音二:jī
名词。一周年,一整月。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满一年之后,即使有想要进谏的,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成语助记】
不期而遇: 期:约定时间。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意外相遇。
不期修古: 期:希望;修:遵循。不要照搬老办法。指应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变革。
其他如:不期而遇  遥遥无期  贵不期骄  不期修古
【迁移练习】
陈人母逝,遵乡人之规,期(     )功之亲皆来吊唁。后陈人外出,其妻与之约以一年为期(      )。期(    )年之后,妻未见其归,又数年,仍未见其归,悲而曰:“为何不见归?一年之期早逝,吾期(     )归。莫非与佳期(   )而忘归耶?”
【练习答案】
陈人母逝,遵乡人之规,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之亲皆来吊唁。后陈人外出,其妻与之约以一年为期(规定的时日)。期(一周年)年之后,妻未见其归,又数年,仍未见其归,悲而曰:“为何不见归?一年之期早逝,吾期(期望)归。莫非与佳期(约会)而忘归耶?”
【高考链接】
令行于民期年 期:一周年
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期:期望,期待
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期:期望,期待
 57、奇
【词义推导】
“奇”的本义是“异乎寻常”。“异乎寻常”说明是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故有“单数,不成双”之义。在战争上,则特指“军事上或斗争策略出人意料的措施”。其意动意义则是“以……为奇”。由“不成双”又引申出“命运不好”之义。
【词义例释】
读音一:qí
(1)形容词
①奇特,罕见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前进越是困难,见到的景物也越发奇特。
②特殊,不平常的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
——拿事奉秦国的心思来礼待天下有特殊才能的人。
③珍贵的,稀奇的
里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居为奇货。(《促织》)
——乡里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笼子把它们养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储存起来。
④出人意料的(措施)(计谋)
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失街亭》)
——如果魏军到来,我们就派出他们意料不到的军队来攻打它。
⑤美好的,合宜的
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孔雀东南飞》)
——现在如果违背了他的情意,恐怕这件事不太合适。
(2)动词
①惊异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促织》)
——每当听到弹奏琴瑟的声音,就会按照节拍跳舞,(宫里的人)更加感到惊异了。
②以……为奇,认为出众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衡传》)
——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才能出众。
读音二:jī
(1)形容词,命运不好,运气不好,常“数奇”连用
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史记·李将军列传》)
——认为李广老了,命运不好,不叫他与匈奴的单于对敌。
(2)数词,表单数、零数或余数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船从头到尾大约八分多一点,高约两个米粒左右。
【成语助记】
出奇制胜: 奇:奇兵,奇计;制:制服。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含褒义,用于军事或其他行动。
不足为奇: 足:值得。不值得奇怪。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含贬义,形容事情等很普遍。
囤积居奇: 居:存储;奇:少有的东西。将稀少的货物储藏起来。指商人囤积大量商品,等待高价卖出,牟取暴利。含贬义,用于商人等。
其他如:奇闻逸事  千奇百怪  奇耻大辱  奇文共赏  不足为奇
【迁移练习】
魏人见一舟,约七分有奇(   ),甚奇(   )之,叹曰:“天下奇(   )才多矣!"
【练习答案】
魏人见一舟,约七分有奇(余),甚奇(引以为奇)之,叹曰:“天下奇(奇异的)才多矣!
【高考链接】
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 奇:不平常的,不寻常的
亲族莫不奇之  奇:以……为奇,惊异
 58、迁
【词义推导】
“迁”的本义是“变换地方,迁移”。“调职”正是换一个地方为官。
【词义例释】
动词
①由下面移至上面,泛指迁移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指南录〉后序》)
——当时元兵已迫近京城门外,无论是迎战、拒守、迁都都来不及了。
②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
——安帝素常听说张衡擅长术数之学,派公车特意召请,任命他做郎中,后来又提升为太史令。
有时也指降职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行(并序)》)
——被此人的话所触动,这天晚上才有了被贬官的感觉。
③放逐,征发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然而陈涉是以破瓮做窗户,用草绳拴门轴的穷人家的孩子,是农村中耕田为生的人,又是被征发戍边的人。
④改变,改动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齐国人没有贿赂秦国,结果还是在五国之后政权易主,为什么呢?
【成语助记】
时过境迁:境:环境,情况;迁:移动,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作谓语,指时间变化。
其他如:见异思迁  安土重迁  迁客骚人  乔迁之喜  孟母三迁 
【迁移练习】
白居易初入仕时,帝见之,以为奇才,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迁(     )为翰林学士。白居易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常论及前朝迁(      )灭之事。后因触怒皇帝,帝左迁(   )其为江州司马。
【练习答案】
白居易初入仕时,帝见之,以为奇才,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迁(晋升)为翰林学士。白居易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常论及前朝迁(改变)灭之事。后因触怒皇帝,帝左迁(贬谪)其为江州司马。
【高考链接】
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 迁:晋升官职
其年,迁憙平原太守  迁:调动官职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  迁:调动官职
59、请
【词义推导】
“请”的本义是“请,请求。”,后又引申出“请求给予”义。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请求。请人做某事。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听说赵王喜欢音乐,请你弹瑟吧。
②请人允许自己做某事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石壕吏》)
——我老太婆虽然年老力衰了,还是请允许我跟你们连夜回去。
③谒见,问候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听说这个人,就前去问候他,想要送他厚礼,他不肯接受。
④邀请,约请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信陵君窃符救赵》)
——就邀请门客,准备了百余辆兵车,想率领着门客前去与秦军拼命。
⑤请教,请示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
——之后又以苏州百姓作乱为名向朝廷请示。
⑥说情
文嬴请三帅。(《殽之战》)
——文嬴为三个被俘的秦军将领说情。
(2)副词,表示尊敬,不翻译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步之内,我要用我颈上的血溅在您的身上。
【成语助记】
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称自己提出请求时的客气话,自谦之辞。 请君入瓮:喻指以其人之法,还治其人之身。
负荆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其他如:请君入瓮  束緼请火  另请高明 
【迁移练习】
外敌来犯,曹刿请(     )见,曰:“吾虽山野之人,尚能效力,请(    )从将战。”帝许之。胜归,帝设宴,为其庆功。席间,有大臣知曹刿不善音,欲俾其出丑,请(    )其奏瑟以助兴
【练习答案】
外敌来犯,曹刿请(请求)见,曰:“吾虽山野之人,尚能效力,请(请让我)从将战。”帝许之。胜归,帝设宴,为其庆功。席间,有大臣知曹刿不善音,欲俾其出丑,请(希望某人做某事)其奏瑟以助兴
【高考链接】
请与子论功,可乎 请:请人允许自己做某事
时予守官在洛,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  请:请求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  请:请求给予
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请:请求
 60、穷
【词义推导】
“穷”的本义是“阻塞不通”。仕途上不通,则是“不得仕进,不能显贵”;生活上“阻塞不通”,则是“生活困难,无依靠”。走到“阻塞不通”之处,当然就是“到尽头”了。由此进一步引申出“走投无路”义,并虚化为程度副词“极,尽。”
【词义例释】
(1)形容词
①贫困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供养,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②困厄,处境困难,环境险恶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
——处境险恶,饥饿无所依靠,敌人悬赏追捕的又很紧迫。
③不得志,不显贵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在不得志的时候,则更加坚强,不放弃自己高远的志向。
④荒僻的,边远的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逍遥游》)
――在那不生草木的极荒远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
穷乡僻壤――荒远偏僻的地方。
(2)动词
①终了,穷尽,用尽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用尽我毕生的时光来治疗病梅啊!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②寻到尽头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又向前走,想要走到那桃花林的尽头。
【成语助记】
穷则思变:指事物到了尽头就要发生变化。
层出不穷:层:重复(多次);出:出现;穷:尽;不穷:没有尽头。形容某些事物接连不断地出现,没完没了,没有尽头。
理屈词穷:谓因理亏而无言以对。
穷且益坚: 穷:穷困;益:更加。处境越窘迫,意志应当越坚定。
其他如:人穷志短  穷形尽相   穷兵黩武  穷而后工  穷寇勿追  穷乡僻壤  穷奢极欲  穷途末路  穷凶极恶  穷形尽相  穷则思变  辞穷理屈  白首穷经  黔驴技穷
【迁移阅读】
苏轼为杭州太守,见一人有才而穷(   )厄,于路泣之,轼助之,并告其曰:“岂效阮籍穷(   )途之哭?当穷(     )且益坚,不可无气节。”此人铭记于心。后至长江叹曰:“吾生须臾,长江无穷(    ),有生之年当如苏太守。”
【阅读答案】
苏轼为杭州太守,见一人有才而穷(失意)厄,于路泣之,轼助之,并告其曰:“岂效阮籍穷(走投无路)途之哭?当穷(处境艰难)且益坚,不可无气节。”此人铭记于心。后至长江叹曰:“吾生须臾,长江无穷(尽),有生之年当如苏太守。”
【高考链接】
将犬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穷:困厄,穷困
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  穷:极,尽
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  穷:穷尽

61、去 
【词义推导】
“去”的本义是“离开”。“离开”一个地方,当然就跟那个地方有了一定的“距离”。用于使动意义,使离开,意义即是“除掉,去掉”。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离开
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
——想要叫张良和他一同离开。
②距离
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
——距离曹军二里多时,同时点起火来。
③除掉,去掉
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替汉室除去奸贼,清除污秽。
④前往,到……去
僧富者不能去,而贫者至焉。(《为学》)
——富和尚不能前往,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那舞榭歌台等昔日的豪华景象和英雄业绩全都被风雨吹打掉了。
(2)形容词,过去的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
——我自从去年离开京城,被贬官到浔阳,疾病缠身。
【成语助记】
大江东去:长江的水往东奔流而去。多表示陈迹消逝,历史向前发展。
一去不复还:一去就不再回来了。比喻事情已成为过去,再不能重回。
其他如:何去何从 刮骨去毒  陈言务去 大势已去  相去几何 
【迁移练习】
曹操率军南征,至河边,此地去(     )乡千里,见江水东去(    ),回首去(     )日苦难,感慨颇多。又见士卒皆思乡,士气不振。为去(      )晦气,捉小鸟留军营。小鸟久住军营,人至不去(     )。士卒见之,大喜,遂士气大增。
【练习答案】
曹操率军南征,至河边,此地去(距离)乡千里,见江水东(向东)去,回首去(过去的)日苦难,感慨颇多。又见士卒皆思乡,士气不振。为去(除去)晦气,捉小鸟留军营。小鸟久住军营,人至不去(离开)。士卒见之,大喜,遂士气大增。
【高考链接】
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  去:离开
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  去:离开
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去:去除
母忧去职  去:离开
贤(人名)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人名) 
62、劝  
【词义推导】
“劝”的本义是“勉励”,后引申为“劝说、劝导”。 
【词义例释】
动词
①劝勉,勉励
果行,国人皆劝。(《勾践灭吴》)
——正式出征的那一天,国内的百姓都互相勉励。
②劝说,劝告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赤壁之战》)
——当时周瑜接受使命到番阳去了,鲁肃劝孙权召周瑜回来。
【成语助记】
劝善惩恶: 劝:勉励;惩:责罚。指惩罚坏人,勉励好人。作谓语、定语。
【迁移练习】
韩愈学识渊博,常劝(    )人不拘于时以学习,人皆敬之。后上书指斥朝政,人劝(   )其明哲保身,愈不改,终遭贬。
【练习答案】
韩愈学识渊博,常劝(勉励)人不拘于时以学习,人皆敬之。后上书指斥朝政,人劝(劝说)其明哲保身,愈不改,终遭贬。
【高考链接】
及宣帝起兵诛爽(曹爽,人名),芝(鲁芝,人名)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 劝:劝说
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  劝:劝说
祠其主于乡贤,以劝朴学之士  劝:劝勉,勉励
63、却  
【词义推导】
“却”的本义是“退,使退”。“退”正是“不受,拒绝”形象描绘。退后自然会“回头”,这不正是头的“转折”吗?故又虚化为表转折的连词。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退
相如因持壁却立。(《廉颇涵相如列传》)
——于是蔺相如拿着宝玉退后站立。
②使退,击退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后来秦国又两次进攻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他们。
③拒绝,排斥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谏逐客书》)
——做王的不排斥百姓,所以能成就他的功业。
④回头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回头看妻子儿女的忧愁都到哪里去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都高兴得像要疯了。
⑤去掉,消除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聂夷中《伤田家》)
——医治了眼前的病痛,挖掉了心上的肉。
(2)副词,表将要重复或继续。还,再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什么时候能够(和你)一同坐在西窗下,剪烛夜话,再说说巴山夜雨时的情景。
(3)连词,表转折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旅次朔方》)
——没有来由的再次渡过了桑干河,却又希望并州就是自己的故乡。
【成语助记】
望而却步:却:停止,后退;却步:不敢前进,向后退。远远望见了就吓得直后退。作谓语、宾语,含贬义;指知难而退。
却之不恭:却:推却。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予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临时的客套话,常与“受之有愧”连用。
盛情难却:却:推辞,拒绝;盛:广大。很大的情意难以推辞。
其他如:却病延年 
【迁移练习】
赵得和氏璧,秦闻之,索要。赵以蔺相如为使使秦,蔺相如遂带和氏璧至秦,见秦王意图欺之,相如因持璧却(      )立,却(    )看随从,随从会其意,与相如共欺秦王而完璧归赵。秦王怒,欲攻赵。又恐廉颇却(    )之,遂罢。相如归国,却(  )话赴秦之事,赵王以为勇。
【练习答案】
赵得和氏璧,秦闻之,索要。赵以蔺相如为使使秦,蔺相如遂带和氏璧至秦,见秦王意图欺之,相如因持璧却(退却)立,却(回头)看随从,随从会其意,与相如共欺秦王而完璧归赵。秦王怒,欲攻赵。又恐廉颇却(击退)之,遂罢。相如归国,却(再)话赴秦之事,赵王以为勇。
【高考链接】
北并陈蔡,却三晋 却:使……退,击退
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  却:使……退,击退
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却:使……退,击退
64、如 
【词义推导】
“如”的本义是“像”。(取女孩学话很像大人,这是女孩学语言的先天优势,古人也发现了这一点,故“像”义“从女从口”。)要“像”当然要“遵从,依照”一定的标准;才能、品行“像”某人,当是“比得上”他。既是“像”,当然还不是完全一样,故又引申出“如果”义,表假设。又因为“像”,有用作描摹事物的情态的词缀“……的样子”。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按照,依照
先生如其指,内狼于囊。(《中山狼传》)
——东郭先生依照老丈的意思,把狼装进袋子里。
②往,到……去
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屈原列传》)
——就和齐国绝交了,派使者到秦国去接受土地。
③顺心,顺意
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赤壁之战》)
——万一遇到不顺心的情况,就回来找我。
④如同,好像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桃花源中的)男女穿着都和外面人一样。
⑤及,赶上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
——沛公默然了,说:“本来就赶不上他啊。”
(2)连词
①表假设,假如,如果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您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②表选择,或者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遇到祭祀,或者诸侯会盟,我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3)助词,形容词词尾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
——君子拉开弓不放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成语助记】
讳莫如深:讳:隐讳;深:事件重大。原意为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作谓语,状语;指把事情隐瞒得很深。
栩栩如生:栩栩: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生:活的。形容作品、画作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多指人工制造的艺术品。
如履薄冰: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相敬如宾:指夫妻互相尊敬、爱护、很客气,像对待客人一样。
一如既往:一:完全;如:像;既往:从前。指态度或做法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 巧舌如簧: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含贬义。
如坐春风: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指遇到良师。
安之若素: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口若悬河: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像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辩,说起来没完。
举重若轻: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
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像市场一样。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其他的:突如其来  如臂使指 如出一辙 如椽大笔  如法炮制  如虎添翼 如火如荼 如胶似漆 如狼似虎 如履薄冰 如芒刺背 如弃敝屣 如泣如诉 如切如磋 如日中天 如丧考妣 如数家珍
【迁移练习】
孔子如(   )齐,问弟子之志。弟子答曰:如(    )小相,如师。子曰:“善矣,以仁为本。”弟子如(    )语应事,一切皆顺。子至齐,则与齐王曰:“君待民如(   )草荞,不可,不如(    )以仁怀之。”齐王思虑甚久,觉子之言甚是。子曰:“王如(   )知此,则国泰民安。”
【练习答案】
孔子如(往)齐,问弟子之志。弟子答曰:如(或者)小相,如师。子曰:“善矣,以仁为本。”弟子如(按照)语应事,一切皆顺。子至齐,则与齐王曰:“君待民如(像)草荞,不可,不如(及,比得上)以仁怀之。”齐王思虑甚久,觉子之言甚是。子曰:“王如(假如)知此,则国泰民安。”
【高考链接】
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如:像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如:及,比得上
其为人所重如是  如:像
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  如:像
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  如:像
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如:像
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  如:像
65、若
【词义推导】
“若”的一个基本义是“像”,故“相同”“如果”“及,比得上”等意义的引申跟“如”相似,请参照上面的提示。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像,好像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
——像我这样的人,可以使百姓安定吗?
②及,比得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徐公不如您这么漂亮啊。
(2)代词
①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
②表近指,“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凭这样的做法,去追求您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爬上树去逮鱼一样。
(3)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板》)
——如果只印两三本,不算简单易行。
【成语助记】
大智若愚 若无其事 若即若离 洞若观火 噤若寒蝉 口若悬河 冷若冰霜 寥若晨星 了若指掌敬若神明 命若悬丝 判若两人 翩若惊鸿 门庭若市 趋之若骛 受宠若惊 虚怀若谷 
【迁移练习】
韩愈归家,途见大鹏,其翼若(   )垂天之云,观桑之叶沃若(    ) ,甚喜。归家,遇众人拜庙则曰:“若(      )虽年长,其智不明,虽稚子未必不若(       )汝等。若(   )勤学之,则智明也。”
【练习答案】
韩愈归家,途见大鹏,其翼若(像)垂天之云,观桑之叶沃若(相当于“然”) ,甚喜。归家,遇众人拜庙则曰:“若(你们)虽年长,其智不明,虽稚子未必不若(比得上)汝等。若(如果)勤学之,则智明也。”
【高考链接】
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            若:如果
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  若:及,比得上
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  若:像,如
康之由,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  若:像,如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  若:像,如
其论说始若诡于众  若:似乎
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  若:如果
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若:如果
66、善
【词义推导】
“善”的本义是“好,美好”。“有道德”、“有本领”、“做得对”当然是“好”。有道德的人是“好人”。有道德的事是“善事”。做好人做好事是与人“亲善”,与人“交好”。做得对自然是令人满意的“好的行为、优点”,美好的一切都是让人“喜欢”的。
【词义例释】
(1)形容词
①好的,善良的
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征求询问好的道理,考察采纳正确的意见。
②好
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晋鄙如果听从,很好;如果不听从,可以让(朱亥)击杀他。
③友好的,亲善的
不如因而善遇之。(《鸿门宴》)
——不如借这个机会好好的对待他。
(2)名词
①好人,好事,好的行为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积累善行,成为美德,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②好的方法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
——不必作战就使对方的军队屈服,这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办法。
(3)动词
①交好,亲善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与留侯张良交好。
②长于,善于
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
③做好,处理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工匠想要做好他的工作,一定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④喜欢,羡慕
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
——羡慕世间万物遇到了大好时节,感叹我的生命已经快要走到尽头。
⑤通“缮”,修治,引申为擦拭
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
——因此感到心满意足,把刀子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4)表示应答之词。
王曰:“善!”(《邹忌讽齐王纳谏》)
——齐威王说:“很好!”
【成语助记】
独善其身:独:唯独;善:好,维护。原义是指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在污浊的环境中能不受干扰地坚持自己的美好品格。也喻只顾自身而不管他人。
循循善诱:善:善于;诱:引导,教导。指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 能言善辩:善:善于。形容能说会道,有辩才。
其他如:与人为善 善解人意 善始善终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善贾而沽 善始善终 尽善尽美乐善好施 择善而从 多愁善感 明眸善睐 知人善任 矜功伐善 与人为善
【迁移练习】
项伯与张良素善(      ),知项王之事,前来告良。沛公善(    )假人力,以为战争之胜负,非在兵之利,战之善(     ),而在人和。故闻项伯之言,属良善(   )待之。后至项王营中,见一厨正解牛,游刃有余,终善(     )刀而藏之,顿时善(   )其技,欲纳入麾下。
【练习答案】
项伯与张良素善(友善,交好),知项王之事,前来告良。沛公善(擅长)假人力,以为战争之胜负,非在兵之利,战之善(正确),而在人和。故闻项伯之言,属良善(好好地)待之。后至项王营中,见一厨正解牛,游刃有余,终善(通“缮”,擦拭)刀而藏之,顿时善(羡慕)其技,欲纳入麾下。
【高考链接】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 善:擅长
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  善:好的
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人名)素与令善,怜其冤死  善:交好
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人名)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  善:喜欢
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  善:交好
归报,神宗善之  善:称赞
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  善:喜好,喜欢
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  善:好的地方   
67、少  
【词义推导】
“少”的本义是“多的反面”。“稍,略微”指程度轻;“时间短暂”就是时间少,进一步引申出年龄少的“少年,青年”的意义;把人看“小”了,就是“轻视,瞧不起。” 
【词义例释】
读音一:shǎo
(1)形容词,数量少,不多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论积贮疏》)
——生产(粮食)的人很少,而浪费(粮食)的人却很多,天下的财产怎能不枯竭呢?
(2)动词
①缺少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遥想在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每个人身上都插上茱萸,却少了我一个人。
②削减,减少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贾谊《治安策》)
——想要使天下政治安定,不如多封一些诸侯国,以削弱他们的力量。
③瞧不起,轻视
议者以此少之。(《晋书·陈寿传》)
——评论的人因此瞧不起他。
(3)名词,少数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你坚持道义,不肯杀少数人,却要去杀许多人,不能算是懂得类推事理。
读音二:shào
(1)名词,青年,少年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众多名流贤者都来到这里,老老少少全聚集在一起。
(2)形容词
①年少,年轻
衡少善属文。(《张衡传》)
——张衡年轻的时候就善于写文章。
②小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触龙说赵太后》)
——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没有出息。
读音三:shāo
副词,表程度,稍微,略微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
——被砍下的首级挂在城门上,脸色一点也没有改变。
【成语助记】
少不更事:少:年轻;更:经历。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 积少成多:指只要不断积累,就会从少变多。
少安毋躁:少:稍微,暂时;安:徐缓,不急;毋:不要;躁:急躁。暂且安心等一会儿,不要急躁。
其他如:悔其少作 安老怀少 僧多粥少
【迁移练习】
赵国危难,赵太后急,少(     )睡眠,朝中少(   )长咸集议事。后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大臣谏,赵太后出言必唾其面。大臣患,谏者益少(    )。触龙忧,少(    )间,仍劝谏,以长安君少(   )功之事晓利害,曰“长安君少(    ),无寸土之功,国人定少(     )之,如此,则忠长安君之人定会加少(    )。较之,令长安君出齐有益。”太后以为然,色少(   )解。
【练习答案】
赵国危难,赵太后急,少(缺少)睡眠,朝中少(年轻人)长咸集议事。后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大臣谏,赵太后出言必唾其面。大臣患,谏者益少(不多)。触龙忧,少(不多时)间,仍劝谏,以长安君少(缺少)功之事晓利害,曰“长安君少(年幼),无寸土之功,国人定少(轻视)之,如此,则忠长安君之人定会加少(减少)。较之,令长安君出齐有益。”太后以为然,色少(稍微)解。
【高考链接】
鞅少好刑名之学 少:年少
涣(人名)少好侠,尚气力  少:年少
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  少:不多
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  少:年少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少:数量小,与“多”相对,很少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  少:年少
少有节操  少:年轻
68、涉  
【词义推导】
“涉”的本义是“徒步渡水”。由“渡”引申出“度过、通过”。进一步引申出“经历”。学习的经历是“涉猎,学习”,经历一些事情必然会与他人有“牵涉,关联”。
【词义例释】
动词
①徒步渡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察今》)
——澭水猛涨,楚国人不知道,还按照原来的标记趁夜晚过河。
②乘舟渡水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察今》)
——楚国有一个过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③进入,到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赤壁之战》)
——驱赶着中原的士兵远征,进入江湖地带。
④经过,经历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报任安书》)
——现在您又遭受意外之罪,过一个月,就临近十二月了。
⑤漫步,散步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天天到庭院中散步自有乐趣,虽然设有小门却常常关闭。
⑥阅览
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顾炎武《复庵记》)
——幼年时读书,喜欢《楚辞》,阅读过很多诸子的文章和经典、史籍。
【成语助记】
跋山涉水:跋山:翻过山岭;涉水,用脚蹚着水渡过大河。翻山越岭,蹚水过河。形容旅途艰苦。
其他如:涉笔成趣 三豕涉河 
【迁移练习】
陶渊明自涉(     )仕途,屡有不快,为求心安而辞官归家,日涉(    )园庭以冶情,且常驾车以游。一日,遇河,下车徒步涉(    )水,亦感快意。
【练习答案】
陶渊明自涉(进入)仕途,屡有不快,为求心安而辞官归家,日涉(散步)园庭以冶情,且常驾车以游。一日,遇河,下车徒步涉(渡水)水,亦感快意。
【高考链接】
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盛志美,始涉学庭 涉:进入,到   
69、胜   
【词义推导】
“胜”的本义是“禁得起,忍得住”,所以能坚持到最后(即“尽”)并“胜过、超过”他人而取得最后的“胜利”,胜利当然要举行“盛大的”庆祝宴会,胜利是“美好”的事,由此又引申出“优美的山水古迹”。
【词义例释】
读音一:shèng
(1)名词,胜利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谋攻》)
——这五条,就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2)动词,
①战胜,取胜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六国论》)
——六国和秦都是诸侯国,他们的实力比秦国弱,还有不用贿赂就可以战胜秦国的趋势。
②超过,胜过
日出江花红胜火(《忆江南》)
――在朝霞的映照下,江边的花比火还要艳丽。
(3)形容词
①优美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我看那岳州的优美景色,全在一个洞庭湖上。
③盛大的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滕王阁序》)
——我年少无知,却荣幸地亲逢这盛大的宴会。
读音二:shēng
(1)动词,禁得住,忍得住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
——沛公经不起多喝酒,不能亲自来告辞。
(2)副词,尽,完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
——如果按照一定的季节进入山林砍伐树木,木材也就用不尽了。
【成语助记】
引人入胜:胜:圣境,美妙的境界;引:引导。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引人进入佳境。形容亲身来到某种境地。
不胜其烦:胜:禁得起;烦:烦琐。烦琐得使人受不了。作谓语、状语,指事物繁杂叫人受不了。 不胜枚举:胜:尽;枚:个。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
其他如:不胜枚举 名胜古迹 胜友如云 聊胜于无 稳操胜券 哀兵必胜 出凡入胜 旗开得胜
【迁移练习】
古有一男子,才貌俱佳,官至三品,遭人嫉,被贬。心忧,酒醉不胜(    )杯杓,至胜(   )地,仍不能胜(    )心忧,遂发愤,立志定当胜(    )于前,无奈天不遂人意,屡受挫折,其心之愤,何可胜(      )道也哉!
【练习答案】
古有一男子,才貌俱佳,官至三品,遭人嫉,被贬。心忧,酒醉不胜(能承受)杯杓,至胜(优美)地,仍不能胜(战胜)心忧,遂发愤,立志定当胜(超过)于前,无奈天不遂人意,屡受挫折,其心之愤,何可胜(尽,完)道也哉!
【高考链接】
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 胜:战胜,取胜
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  胜:超过
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胜:能承受
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  胜:优美的景色
暇即与其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  胜:名胜,优美的地方
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  胜:胜过,超过
70、识    
【词义推导】
“识”的本义是“知道,认识,能辨别”。既然“知道”,当然就能“记住”。为了更好的记住事物,需要做一些“标记”,故又有“标记”的意义。
【词义例释】
读音一:shí
(1)动词
①懂得,知道
识众寡之用者胜。(《谋攻》)
——懂得兵多和兵少的不同用法的一方能取胜。
②认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同样是沦落天涯的人,相见何必一定要曾经互相认识?
③识别,觉察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
——刘兰芝听出了(焦仲卿)马叫的声音,急忙穿着鞋子出来迎接他。
(2)名词,知识,见识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开《问说》)
——除了“学”,没有办法发现疑问,除了“问”,没有办法增加知识。
读音二:zhì,通“志”
(1)名词,标记,记号
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记王忠肃公翱事》)
——(王)公拆开大氅,拿出珍珠交给他们,(当初)封装的记号还和原来一样。
(2)动词,记住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记住了吗?”
【成语助记】
博闻强识:指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远见卓识:卓:高超;识:见识。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
老马识途:识:认识。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其他如:不识大体  才识过人 有识之士 见多识广 默而识之 目不识丁
【迁移练习】
苏轼至临安,与黄庭坚相识(    ),二人同游花山,见一碑石,其上文字犹可识(  ),览后,苏轼曰:“吾辈当识(   )之。”
【练习阅读】
苏轼至临安,与黄庭坚相识(认识),二人同游花山,见一碑石,其上文字犹可识(识别),览后,苏轼曰:“吾辈当识(记住)之。”
【高考链接】
而太初(人名)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 识:见识
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  识:记事
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不衰 识:记
71、使  
【词义推导】
“使”有两个基本义:一是连词,假使;一是叫,让。由“叫,让”引申出“奉使命”(奉使命不就是被“叫”去做事吗?),进一步引申出奉使命的人“使臣”。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命令,派遣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列传》)
——怀王命令屈原制定宪法。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②叫,让
试使斗而才。(《促织》)
——试着让它(同别的蟋蟀)咬斗,结果获胜。
③主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五人墓碑记》)
——这时凭着大中丞的身分作苏州巡抚的是魏忠贤的心腹,逮捕周顺昌先生的事就是由他主使的。
④使唤
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人人都能够像使唤奴仆一样使唤他。
⑤致使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阿房宫赋》)
——致使天下的人,口里不敢说,心中却充满了愤怒。
⑥出使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廉颇商相如列传》)
——您实在找不到人的话,我愿意捧着宝玉前去出使。
(2)名词
①使命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希望您稍微宽容他一下,让他在您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②古代官名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我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③使者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您派一个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刻(派人)捧着宝玉来了。
(3)连词,假使,如果
使人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假使人们所憎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还有什么不能采用的呢?
【成语助记】
颐指气使:颐指:动下巴示意,指挥别人;气使:用神情气色支使人。不说话而用面部表示表情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鬼使神差:使、差:指使。好像有鬼神在支使着一样,不自觉地做了原先没想到要做的事。
其他如:不辱使命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迁移练习】
燕太子丹使(   )荆轲刺秦王。荆轲使(   )于秦,见秦王,献图而图穷匕首见。荆轲持匕首刺王,后为王所擒。王曰:“此事由何人使(    )? ”荆轲不答,死。杜牧论曰:“使(   )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练习阅读】
 燕太子丹使(派遣)荆轲刺秦王。荆轲使(出使)于秦,见秦王,献图而图穷匕首见。荆轲持匕首刺王,后为王所擒。王曰:“此事由何人使(主使)? ”荆轲不答,死。杜牧论曰:“使(假如)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高考链接】
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①使:命令,让,派遣 ②使:使者
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使:命令,让,派遣
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  使:让
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  使:假如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吕峄亭,人名)遣使来迎  使:使者
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  使:命令,让,派遣
岁聘之使不敢行  使:使者
72、是   
【词义推导】
“是”的本义是“正直”。由此引申出事理的“正确”。其意动意义即是“认为正确”,我们同意别人的看法会说:“是,是的,是这样的”,故又引申出判断词“是”和指示代词“这,这样”。
【词义例释】
(1)形容词,正确的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实际上我走上迷途并不太远,已经觉悟到现在退隐是正确的而以前的做法是错误的了。
(2)动词
①认为……正确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问说》)
——认为自己正确,别人错误,这是世俗人的共同的毛病。
②是,表判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
(3)代词,这,这个,这样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钟山记》)
——然而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
(4)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冉求!这恐怕该责怪你吧?
【成语助记】
搬弄是非:搬弄:挑拨。把别人的话传来传去,有意挑拨,或在背后乱加议论,引起纠纷。
莫衷一是:莫:不能;衷:折衷,断定;是:对。不知哪个是正确。形容意见有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唯利是图:唯:只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图:图谋,追求。只要有利可图,什么事都干。
其他如:自以为是 是非自有公论 是可忍,孰不可忍 似是而非
【迁移练习】
敌国入侵,皇上令百姓参战。是(      )时,木兰之父年老,不能战。木兰欲替父从军,故女扮男装赴战场。入战场.方知今是(       )而昨非。十年之战,得胜归来,人皆赞。
【练习答案】
敌国入侵,皇上令百姓参战。是(指示代词,此)时,木兰之父年老,不能战。木兰欲替父从军,故女扮男装赴战场。入战场.方知今是(对的)而昨非。十年之战,得胜归来,人皆赞。
【高考链接】
于是太子犯法  是:这时
其为人所重如是  是:这样
“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韩琦,人名)是其对  是:认为正确
境心相遇,固有时耶?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  是:这
自是民无一人犯法  是:此,这
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是:认为正确
73、适  
【词义推导】
适的本义是“到[某地]去。”。到丈夫家去,就是“嫁”。古代女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有父母决定,毫无自主权,故引申出“顺从”之义,并进一步引申出“适应”“舒适”“恰好”等义。
【词义例释】
读音一:shì
(1)动词
①往,到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
②女子出嫁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
——(我们这)贫贱人家有这么一个女儿,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家门。
③顺从,适合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孔雀东南飞》)
——怎样处理都顺从哥哥的意思,我哪能自作主张。
(2)形容词,舒适,满足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乐游原》)
——傍晚心情不舒畅,驾着车登上了这个古原。
(3)副词
①恰好
从上观之适与地平。(《雁荡山》)
——从上面看雁荡山,(最高峰)恰好和地面相平。
②刚刚,刚才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孔雀东南飞》)
——刚刚得到太守的书信,明天就来迎娶你了。
读音二:zhé
动词。通“谪”,被流放或贬职。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征调贫民九百人,强迫他们到渔阳去戍边。
【成语助记】
无所适从:适:往;从:跟随。形容做事没有目标,无头绪。
适得其反:适:正,恰好。恰恰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
其他如;削足适履 适可而止 适逢其时 无所适从 
【迁移练习】
苏辙自乡适(   )临安见兄,路遇一女子,此女始适(     )还家门,按乡俗避之。后于临安,兄怪其未允而至,辙日:“处分适(     )兄意,吾已来矣,心安之。”兄邀其赴赤壁游,观美色,叹曰:“此等美色,吾与子共适() 。”
【练习答案】
苏辙自乡适(到……去)临安见兄,路遇一女子,此女始适(出嫁)还家门,按乡俗避之。后于临安,兄怪其未允而至,辙日:“处分适(依照)兄意,吾已来矣,心安之。”兄邀其赴赤壁游,观美色,叹曰:“此等美色,吾与子共适( 享受)。” 
【高考链接】
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 适:适时,顺应
而珪适卒,年五十七  适:恰巧,正好
74、书
【词义推导】
“书”的本义是“写,写字”。作名词是意义为“字”;“信”,“书籍”等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写成的,古又引申出“信”和“一般的书籍”等意义。
【词义例释】
(1)动词。书写,记载。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回头叫赵国御史写道。
(2)名词
①文字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士兵买鱼烧煮来吃,见到鱼肚子里的字条,本来就已经觉得很奇怪了。
②书信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石壕吏》)
——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打仗死了。
③文书,名册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征兵的名册一卷又一卷,每一卷都有父亲的名字。
④书籍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我家贫困,没有办法买到书来看。
⑤特指《尚书》,也可泛指一切经书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五人墓碑记》)
——然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也没有受到诗书的教导。
【成语助记】
罄竹难书:书:书写,写。指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古人写字用竹简,竹子是制竹简的材料)。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
家书抵万金:书:书信。比喻家信的珍贵。
其他如:书香门第 焚书坑儒 乡书难寄  飘零书剑 一介书生 坐拥书城 奋笔疾书 
【迁移练习】
班固本是一介书生,常购书(   )于市肆。逢战事,常以书(    )适家,书(    )忆家之念。
【练习答案】
班固本是一介书生,常购书(书籍)于市肆。逢战事,常以书(书信)适家,书(书写)忆家之念。
【高考链接】
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鲁芝,人名) 书:记有百姓言论的奏章
时予守官在洛,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  书:书信
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书:文章
75、孰
【词义推导】
“孰”的本义是“谁”。后借做“熟”义,由此进一步引申出“深透,深入”的意义。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煮熟
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晋灵公不君》)
——厨师炖熊掌未熟,便被杀掉了。
②成熟
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荀子·富国》)
——冷热适合节气,五谷就会按照时令成熟。
(2)形容词,仔细,周详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希望您和您的群臣仔细商量这件事。
(3)疑问代词,谁、什么、哪一个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   
【成语助记】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孰:谁。意思是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其他如:是可忍,孰不可忍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迁移练习】
邹忌朝服衣冠,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答曰:“汝之美甚,孰(  )及君也。”邹忌孰(   )视之,自谓其言不实。
【练习答案】
邹忌朝服衣冠,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答曰:“汝之美甚,孰(谁)及君也。”邹忌孰(通“熟”,仔细)视之,自谓其言不实。
【高考链接】
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 孰:谁
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  孰:谁
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  孰:谁,哪一个
76、属
【词义推导】
“属”的本义是“连接”。“撰写”正是把一个个字连接起来;“跟随”也是连接的形象描述。跟随某人自然“属于”某人一伙的,“隶属”当然是同一“类”被“管辖”的,“亲属”更是属于同一类的。
【词义例释】
读音一:shǔ
(l)名词
①类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②等,辈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成为他的俘虏。
③亲属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与妻书》)
——总是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成为夫妻。
(2)动词
①隶属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十三岁就学成了弹琵琶,名字隶属于教坊的第一部。
②管辖,掌管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病)在骨髓里,那就是主管生命的神所掌管的了,(我)就没有什么办法了。
③系,是
而营哨各官,亦多属旧人。(《谭嗣同》)
——而且营、哨的各级军官,也大多是(荣禄的)老部下。
读音二:zhǔ
动词
①接连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
——然而亡国破家的事情一件连着一件。
②跟随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渡过淮河,能够跟随他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③连缀,撰写
衡少善属文。(《张衡传》)
——张衡年轻时就善于写文章。
④嘱托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嘱托我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⑤邀请,劝请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赤壁赋》)
——举起酒杯劝客人喝酒,吟诵“明月”的诗篇。
【成语助记】
非君莫属:君:你,表示尊敬对方;莫:没有谁;属:归属,引申为占用。除了您没有谁可以占有的。也指只有您来承担此事才能成功。
其他如:属词比事 波属云委 貂狗相属 
【迁移练习】
项羽力大无穷,名属(  )天下第一。举大业,属(   )者百万。后沛公先入关,恨之。范增献计,属(   )其邀沛公至军营,于坐杀之。席间,项王屡举酒属(  )沛公。沛公晓其意,乃佯醉归。范增长叹曰:“妇人之仁,吾属(   )且为虏矣!”果然,后项王之祸相随属(    )。
【练习答案】
项羽力大无穷,名属(隶属)天下第一。举大业,属(随从)者百万。后沛公先入关,恨之。范增献计,属(通“嘱”,嘱咐)其邀沛公至军营,于坐杀之。席间,项王屡举酒属(劝请)沛公。沛公晓其意,乃佯醉归。范增长叹曰:“妇人之仁,吾属(类、辈)且为虏矣!”果然,后项王之祸相随属(连接)。
【高考链接】
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属:撰写
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王涣,字稚子),终无侵犯 属:隶属,归属
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  属:下属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  属:有血统关系的人
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  属:隶属,归属,附属   
77、数
【词义推导】
“数”的本义是“计算”。“数目”是“计算”出来的;计算成为一门技术就叫“算术”,并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技艺”。“占卜”计算“命运、规律”等,故又有“占卜”“命运”等义。列举罪状,加以斥责当然就需要“计算”一项一项指出;数目多了,就可引申出“几”“屡次,多次”“密”等义。
【词义例释】
读音一:shǔ
动词
①点数,计算
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刘表训练水军,大小战船多得竟然用千来计算。
②列举罪状,加以斥责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指南录〉后序》)
——列举吕师孟叔侄叛逆的罪状。
读音三:shùo
副词,屡次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范增屡次给项王使眼色。
读音四:cù
形容词,密,与“疏”相对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不用细密的鱼网到池塘里去捕鱼,鱼鳖也就吃不完了。
读音二:shù
(1)名词
①数目,数量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触龙说赵太后》)
——希望能让他补充黑衣卫士的数目,来保卫王宫。
②算术
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礼》)
——第三叫作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知识和技能)。
③法则,规律,命运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那么谁胜谁负的命运,谁存谁亡的道理,在和秦的较量中,或许还不容易估量。
④技艺、方术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孟子·学弈》)
——下棋作为一种技艺,是一种很小的技艺,如果不专心致志,也还是学不会。
(2)数词,表示约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
——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
【成语助记】
滥竽充数:滥:失实的,假的;充:冒充;数:数目,人数。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不好的冒充好的。
如数家珍:数:点数;家珍:家藏的珍宝。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此成语只能用于是自己的东西。
数典忘祖:数:数着说,列举;典:指历来的制度、事迹。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后来就用“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擢发难数:擢:拔;数:计算。拔下全部头发,难以数清。形容罪行多得数不清。
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申为新鲜。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其他如:数不胜数 不计其数  劫数难逃 数往知来  如数家珍 恒河沙数 历历可数 屈指可数 擢发难数 
【迁移练习】
伶人之技,雕虫小技也。而庄宗即位,独喜伶人。欲战,令伶人察国之财,方知钱财之数(  )少矣,于是休养生息,令数(    )罟不入 池。国力渐富,出征,兵卒百万,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久攻不下,而军心思归,庄宗数(   )令伶人压之。且重征百姓之税,每需百姓数(    ) 年之产,终败北。后人叹曰:“事皆有其数(     ),然庄宗未知。若庄宗知之,则胜负之数(     ),未能易量。”
【练习答案】
伶人之技,雕虫小技也。而庄宗即位,独喜伶人。欲战,令伶人察国之财,方知钱财之数(数目)少矣,于是休养生息,令数(密,细密)罟不入  池。国力渐富,出征,兵卒百万,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久攻不下,而军心思归,庄宗数(屡次)令伶人压之。且重征百姓之税,每需百姓数(几)年之产,终败北。后人叹曰:“事皆有其数(规律),然庄宗未知。若庄宗知之,则胜负之数(天数,命运),未能易量。”
【高考链接】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 ①数:屡次 ②数:几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  数:屡次
芝(人名)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数:几
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  数:权术,方略
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  数:计算
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  数:数目,数量
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  数:屡次
78、率   
【词义推导】
“率”的本义是“循着,沿着”,就是有所“遵循,依照”。有所“遵循”,当然就会有“一定的标准”,有了标准,所有的人“一律”必须遵从。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率领,带领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
——率领着疲惫的士兵,带领着几百人的队伍,转过身来攻打秦朝。
②遵循,沿着(遵从,服从)
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治平篇》)
——其中不听从教导的常有一两个。
(率的本义为“捕鸟的网”。作为动词,除了以上常见意思之外,还有“榜样、楷模”;“草率、轻率”;“坦率”;“急速”等意。)
(2)副词
①表约略或测度。大约、大概、大都、大体。有时“大率”连用。
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采草药》)
——大致说来,用根的草药,如果有隔年的老根,必须选择没有茎叶的时候采摘。
②表范围,一律、都、全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了,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成语助记】
率兽食人 率由旧则  
【迁移练习】
孔子率(     )弟子东游,路遇一妇人倒地,遂问弟子何事。子路对曰:“病也。”且率(    )尔以草根治。孔子不解。子路曰:“病者,大抵以其根治,病皆好。”颜渊不以为然,驳曰:“如此,病者率(   )用草根乃愈;然病者或死,则何如?”
【练习答案】
孔子率(带领)弟子东游,路遇一妇人倒地,遂问弟子何事。子路对曰:“病也。”且率(轻率)尔以草根治。孔子不解。子路曰:“病者,大抵以其根治,病皆好。”颜渊不以为然,驳曰:“如此,病者率(全都)用草根乃愈;然病者或死,则何如?”
【高考链接】
芝(人名)率余众犯门斩关 率:带领,率领
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  率:带领,率领
其奉身率如此  率:大致,一般
79、说
【词义推导】
“说”的本义是“说明,解说”,经过“解说”,就能“说服”别人(音shuì);还可形成自己的“学说,主张”。说服别人,当然很高兴,故又有“喜悦”之义,后写作“悦”字。
【词义例释】
读音一:shuō
(1)动词
①说明,解释
欲遍布之,恐不可户说,辄以是疏先焉。(《甘薯疏序》)
——想要广泛传播这种做法,又恐怕不能挨家挨户去解说,就先用这篇疏来倡导一下吧。
②讲,谈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
——低头随手不停地弹奏,(好像要)说完那心中无限(伤心的)往事。
(2)名词
①说法,言论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
②文体的一种,侧重议论。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因此写了这篇“说”,以便让考察民情的官吏能读到它。
读音二:shùi
(1)动词,劝说,说服
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有个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
读音三:yuè,通“悦”,喜欢,高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学习并时常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情吗?
【成语助记】
自圆其说: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
道听途说: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其他如:口说无凭 众说纷纭 代人说项 痴人说梦 和颜说色 不由分说
【迁移练习】
柳宗元为官,人常讥其说(   )。后贬于永州,见一少年捕蛇,二人互说(     )心中之事。少年说(      )。柳宗元说(      )少年弃捕蛇之事,而少年不从。
【练习答案】
柳宗元为官,人常讥其说(说法,主张)。后贬于永州,见一少年捕蛇,二人互说(陈述)心中之事。少年说(通“悦”,高兴,喜悦)。柳宗元说(劝说)少年弃捕蛇之事,而少年不从。
【高考链接】
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 说:说法
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  说:说到,说起,提到
其论说始若诡于众  说:说法,主张
世书俗说,多所不安  说:传说
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说:通“悦”,高兴 
80、私
【词义推导】
“私”的本义是“私人的”,私人的事就是“私事”,并进一步引申出“私情”义,“私情”当然是“偷偷地”喽。
【词义例释】
(1)形容词
①私人的,自己的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面,把私人的仇怨放在后面啊。
②私下,不公开的
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廉颇蔺相如列传》)
——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和我结为朋友”。
(2)名词,私利,私事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荆轲刺秦王》)
——我不忍心因为个人的私事,伤害了忠厚老实人的心意。
(3)动词,偏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的妻子认为我长得漂亮,是因为她偏爱我。
【成语助记】 
徇私舞弊:徇:曲从;舞:舞弄,耍花样。为了私人关系而用欺骗的方法做违法乱纪的事。
窃窃私语:背地里小声说话。
其他如;徇私枉法 以私害公 公报私仇 结党营私 微服私行 中饱私囊 大公无私
【迁移练习】
李白与高力士有隙,唐玄宗之妃杨玉环私(    )力士,力士请玉环害李白。李白之友闻之,私(   )见白于夜并告之以事。白曰:“无妨,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   )仇也。
【练习答案】
李白与高力士有隙,唐玄宗之妃杨玉环私(偏爱)力士,力士请玉环害李白。李白之友闻之,私(私下)见白于夜并告之以事。白曰:“无妨,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私人,个人)仇也。
【高考链接】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私:私下,私密
果为不缪,私自喜贺  私:私下,私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