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用法集释(中)

 user580 2019-09-05

(2019-09-04 19:46:37)
39.即(jí)
(1)动词
①靠近,接近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
②登上(帝位)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书·苏武传》)
(2)副词
①表时间的相连,相当于“立即”“就”“就要”
项伯即入见沛公。(《史记·鸿门宴》)
②加强肯定作用,相当于“就是”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3)连词
①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②表让步,相当于“即使”“纵使”“就算是”
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织》)
(4)介词,表时间、地点,相当于“当”“就在”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史记·鸿门宴》)
推导提示:“即”(甲骨文字形是“俯身就食”之形)的本义是“走近、靠近”,故引申为“立即、马上、就”等义;“走近”高处就是“登上”之义了。
40.既(jì)
(1)动词,完了,尽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韩愈《进学解》)
(2)副词
①表时间的过去或动作的完成。已经,以后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
②表时间或行为承接,“不久”“一会儿”“后来”,有时和“而”连用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祭十二郎文》)
③表范围,“全”“都”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苏轼《赤壁赋》)
(3)连词
①既然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②既……且……,既……又……,表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谋攻》)
(4)复合词,既望:农历每月望日的第二天。望:天文学上指月圆的那一天;既: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推导提示:“既”(甲骨文字形是“吃完侧身”之形)的本义是“尽、完”,由此引申出“已经、既然”“全”等义。
41.假(读音一:jiǎ)
(1)动词
①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②凭借,借助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③宽容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史记·荆轲刺秦王》)
④给予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谭嗣同》)
(2)形容词
①虚假,假装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②非正式的,代理的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纪》)
(3)连词,相当于“如果”“假如”,多与“使”“令”连用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
(读音二:jià)
名词,假期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推导提示:“假”的本义是“借”,“借”不是要“给”吗?故有“给予”之义。借来东西(比如钱)当然就有了“凭借”;借来的东西不是真的属于自己的,故又可引申出“不是真的”,进一步引申出“非正式的”和“如果”等义。
42.间(读音一:jiān)
(1)名词
①中间,当中
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庄子·秋水》)
②期间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2)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读音二:jiàn)
(1)名词
①空隙,间隙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
②机会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指南录〉后序》)
③(不多)时间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④间谍
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动词
①挑拨离间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史记·屈原列传》)
②参与,介入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曹刿论战》)
③间隔,隔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④夹杂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3)副词
①表时间,断断续续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表方式,从小路(也可用作动词)
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史记·鸿门宴》)
③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
推导提示:“间”的本义是“门缝”,由此引申出“夹缝、空隙”之义;“小路”不是很像夹缝吗?时间的“空隙”,即“空闲”;“夹缝”是在两个事物之中的,故有“中间,当中”的意义,由此可引申出“间隔、参与、离间”等意义;“离间”再引申出“间谍”之义,间谍当然是“秘密”的。
43.见(读音一:jiàn)
(1)动词
①看见,看到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见面,会见
移船相近邀相见。(《琵琶行》)
③谒见,拜见
曹刿请见。(《史记·曹刿论战》)
④召见,接见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名词
①见识,见解
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
②看见的东西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3)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译为“自己”“我”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4)副词,用在动词前表被动,相当于“被”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读音二:xiàn)
动词
①引见,使……见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荷蓧丈人》)
②表现、出现、显露
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推导提示:“见”的本义是“看见”,看见的东西多了,就会有“见识、见解”;至于“召见、谒见”等都与“看见”有关,被看见即“出现”在别人眼前,后用作“现”;由其被动意义虚化出介词“被”。
44.解(读音一:jiě)
动词
①剖开,特指解剖动物的肢体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②解开
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病梅馆记》)
③解释,解答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④理解,懂得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⑤解救,消除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史记·荆轲刺秦王》)
⑥消解,缓和
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⑦溶解,溶化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满井游记》)
(读音二:xiè)
“懈”的古字,懈怠
胡虏益解。(《史记·李将军列传》)
推导提示:“解”的本义是“分解动物”。“解释、解说”道理时需要条分缕析;解说之后就会让人“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思考,就会形成自己的“见解”;“分解动物”义后引申为“解开”一切纠结之物,故有“解救、消解”的意义;解开纠结之物后,纠结之物就会“松弛”下来,进一步引申为“懈怠”(心理上的松弛,后写作“懈”)。
45.就(jiù)
动词
①趋,赴
臣之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靠近,接近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③上(车、路)
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史记·荆轲刺秦王》)
④就职,赴任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⑤承受,接受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报任安书》)
⑥成就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完成,成功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报任安书》)
推导提示:“就”的本义是“走近、靠近、走上、趋向”,引申为达到目标的含义“成就、成功、完成”;走上领导岗位,就是“担任、赴任”。
46.举(jǔ)
(1)动词
①举起,抬起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
②拿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举出,提出
聊举数人以训汝。(《训俭示康》)
④举行,发动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
⑤攻克,占领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⑥推荐,选拔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⑦升起
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⑧完成,成功
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孔雀东南飞》)
(2)形容词
①全,合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促织》)
②尽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史记·鸿门宴》)
(3)名词
①举动
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谭嗣同》)
②科举,科举考试
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柳毅传》)
(4)副词,全部,都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
推导提示:“举”的本义是“举起、抬起”,这是一个“举动”,活用为动词即“举行、发动”;“举”有“由低到高”的含义,所以引申出“提拔、举荐”之义,由此又引申出一般意义的“应举”;举起东西应该是有所用,故又引申出“拿、用”,进一步引申为“占领”之义;后又虚化为范围副词“全”。
47.绝(jué)
(1)动词
①断绝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绝交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横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④停,止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⑤绝命,死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孔雀东南飞》)
⑥超越
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逍遥游》)
(2)形容词
①达到极点的,不能超越的
以为妙绝。(《口技》)
②陡峭的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③隔绝的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3)副词
①很,非常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②完全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
推导提示:“绝”的本义是“绳索断”,由此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断”;比喻引申出“横渡”的意义;由“断”义可引申出许多意义:与人断绝关系叫“绝交”,气断自然就是“死,绝命”,路断了当然就是“到了尽头,极点”;由“到了极点”引申出程度副词“极”和动词“超越”(到了极点就是超越一切)之义。
48.堪(kān)
动词
①经得起,受得住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
②胜任
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孔雀东南飞》)
③能够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推导提示:“堪”的本义是“经得起,受得住”,引申出“胜任”之义;虚化成助动词“可,能够”。
49.克(kè)
动词
①战胜,攻下
既克,公问其故。(《左传·曹刿论战》)
②能够
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③克制,约束
克己复礼。(《论语》)
推导提示:克的本义是“战胜、攻克”,后虚化为助动词“能够”。
50.类(lèi)
(1)名词
①种类
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雁荡山》)
②事例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列传》)
(2)动词
①类似,相似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②类推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墨子·公输》)
(3)副词。大都、大多
近岁风俗尤多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训俭示康》)
推导提示:“类”的本义是“种类”,同一“种类”就是“同类”,同类事物当然就会有“类似,像”的地方。
51.怜(lián)
动词
①哀怜,同情
可怜身上衣正单。(《卖炭翁》)
②疼爱,爱惜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③爱戴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史记·陈涉世家》)
推导提示:“怜”的本义是“怜悯”,怜悯不就是有爱心吗?故引申出“疼爱,爱戴”之义。
52.弥(mí)
(1)形容词,满,遍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扬州慢》)
(2)副词,更加,越发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推导提示:“弥”的本义是“弥补”,后虚化为表程度的副词“更加”。
53.莫(mò)
(1)名词,通“暮”,晚上(“暮”的本字)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2)否定性无定代词
①没有(谁)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②没有(什么)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3)副词
①表否定,不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②表禁止,不要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孔雀东南飞》)
③表测度,或许
其事体莫须有。(《宋史·岳飞传》)
推导提示:“莫”即现在的“暮”字,其字形表示太阳西沉在荒野草丛中,所以本义指“日落时分”,即“傍晚、黄昏”;由“日落”,太阳不见之义,引申出“没有、无”的意义,进一步被借为否定性的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
54.乃(nǎi)
(1)代词,你(们),你(们)的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虚词用法见虚词部分。
推导提示:“乃”主要有两个基本义:一是代词“你”;二是连词“于是,就”。
55.内(读音一:nèi)
名词
①里面
少时,帘内掷一纸出。(《促织》)
②内部,常指国内、朝廷内
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
③内心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离骚》)
(读音二:nà,通“纳”)
动词
①让进
距关,毋内诸侯。(《史记·鸿门宴》)
②放进
内狼于囊。(《中山狼传》)
③接纳,收容
亡走赵,赵不内。(《史记·屈原列传》)
④缴纳
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史记·秦始皇本纪》)
推导提示:“内”的本义是“自外入内”,由此引申出两个基本的意义:一是“内部、内室”,二是“使进入,接纳”,这一意义后写作“纳”。妻妾一般在内室操持家务,很少出门,故古人把妻妾称为“内”;后妻子的亲属也用“内”称呼,如“内侄、内弟”等。
56.期(读音一:qī)
(1)名词
①限定或约定的时间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②日期,时候
死期至矣!(《促织》)
(2)动词
①约定
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②期望,希望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察今》)
(读音二:jī)
一周年,一整月。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推导提示:“期”的本义是“一定的时间、期限”,所以引申为“时间、日期”“约会、约定”;由“日期”引申出“一整年、一整月”的意思;由“约会”引申出“期望”的意思。
57.奇(读音一:qí)
(1)形容词
①奇特的,罕见的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②优异、卓越、杰出的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
③珍贵的,稀奇的
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
④出人意料的(措施或计谋),使人不测的
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失街亭》)
⑤美好的,合宜的
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孔雀东南飞》)
(2)动词
①以……为奇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促织》)
②认为……出众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衡传》)
(读音二:jī)
(1)数词,表单数、零数或余数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2)形容词,命运不好,运气不好,常与“数”连用
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史记·李将军列传》)
推导提示:“奇”的本义是“异乎寻常”,“异乎寻常”说明是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故有“单数,不成双”之义;由“不成双”又引申出“命运不好”之义;在战事上,则特指“措施或计谋出人意料”,其意动意义则是“以……为奇”。
58.迁(qiān)
动词
①由下面移至上面,泛指迁移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指南录〉后序》)
②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
有时也指降职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行》)
③放逐,征发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④变化,变动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兰亭集序》)
推导提示:“迁”的本义是“变换地方,迁移”,“调职”正是换一个地方为官。
59.请(qǐng)
(1)动词
①请求,请人做某事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求别人允许自己做某事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石壕吏》)
③谒见,问候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邀请,约请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请示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
⑥求救
援疑质理,俯身倾身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2)副词,“请允许我”,“请让我”,表示尊敬,不翻译
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推导提示:“请”的本义是“请,请求”,后又引申出“邀请、请示、请教”之义。
60.穷(qióng)
(1)形容词
①处境困难(走投无路),环境险恶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
②不得志,不显贵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③贫困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2)动词
①终了,穷尽,用尽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②寻到尽头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推导提示:“穷”的本义是“阻塞不通”,仕途上不通,则是“不得仕进,不能显贵”;生活上“阻塞不通”,则是“生活困难,无依靠”;走到“阻塞不通”之处,当然就是“到尽头”了,由此进一步引申出“走投无路”之义。
61.去(qù)
(1)动词
①离开
欲呼张良与俱去。(《史记·鸿门宴》)
②距离
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
③除掉,去掉
为汉家除残去秽。(《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④前往,到……去
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孔雀东南飞》)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形容词,过去的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
(3)复合词,去去:越去越远,往前走了又走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雨霖铃》)
推导提示:“去”的本义是“离开”,“离开”一个地方,当然就跟那个地方有了一定的“距离”;用于使动意义,“使……离开”,进一步引申即是“除掉,去掉”。
62.劝(quàn)
动词
①劝勉,勉励
果行,国人皆劝。(《勾践灭吴》)
②劝说,劝告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推导提示:“劝”的本义是“勉励”,后引申为“劝说、劝导”。
63.却(què)
(1)动词
①退,退回
相如因持璧却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使……退,击退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
③拒绝,推却
却之为不恭。(《孟子》)
④回头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⑤去掉,消除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伤田家》)
(2)副词,表将要重复或继续。还,再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3)连词,表转折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旅次朔方》)
推导提示:“却”的本义是“退,使……退”,“退”正是“不受,拒绝”的形象描绘;退后自然会“回头”,这不正是头的“转折”吗?故又虚化为表转折的连词。
64.如(rú)
(1)动词
①往,到……去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史记·鸿门宴》)
②顺,符合
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如同,好像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④及,赶上,比得上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
⑤按照
先生如其指,内狼于囊。(《中山狼传》)
(2)连词
①表假设,假如,如果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②表选择,或者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介词,表时间,当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鸿门宴》)
(4)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
推导提示:“如”的本义是“像”。(取女孩学话很像大人,这是女孩学语言的先天优势,古人也发现了这一点,故“像”义“从女从口”)要“像”当然要“遵从,依照”一定的标准;才能、品行“像”某人,当是“比得上”他;既是“像”,当然还不是完全一样,故又引申出“如果”义,表假设;又因为“像”,便用作描摹事物的情态的词缀“……的样子”。
65.若(ruò)
(1)动词
①像,好像
海内存如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及,比得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代词
①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做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②表近指,“这”,“这样”,“如此”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虚词用法见虚词部分。
推导提示:“若”的一个基本义是“像”,故“相同”“如果”“及,比得上”等意义的引申跟“如”相似,请参照上面的提示。
66.善(shàn)
(1)形容词
①好的,善良的
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②友好的,亲善的
不如因而善遇之。(《史记·鸿门宴》)
(2)名词
①好人,好事,好的行为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②好的方法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谋攻》)
(3)动词
①交好,亲善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史记·鸿门宴》)
②长于,善于
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③做好,处理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④喜欢,羡慕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
⑤通“缮”,修治,引申为擦拭
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
(4)表示应答之词
王曰:“善!”(《邹忌讽齐王纳谏》)
推导提示:“善”的本义是“好,美好”;“有道德”“有本领”“做得对”当然是“好”,有道德的人是“好人”,有道德的事是“善事”;做好人做好事是与人“亲善”,与人“友好”;美好的一切都是让人“喜欢”的。
67.少(读音一:shǎo)
(1)形容词,数量少,不多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
(2)动词
①缺少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②削减,减少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治安策》)
③瞧不起,轻视
议者以此少之。(《晋书·陈寿传》)
(3)名词,少数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读音二:shào)
(1)名词,青年,少年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2)形容词
①年少,年轻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史记·鸿门宴》)
②小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史记·陈涉世家》)
(读音三:shāo)
副词,表程度,稍微,略微
宾客意少舒。(《口技》)
推导提示:“少”的本义是“多的反面”,“时间短暂”就是时间少,进一步引申出年龄小的“少年,青年”的意义;把人看“小”了,就是“轻视,瞧不起”。
68.涉(shè)
动词
①徒步渡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察今》)
②乘舟渡水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察今》)
③进入,到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④经过,经历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报任安书》)
⑤漫步,散步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推导提示:“涉”的本义是“徒步渡水”,由“渡”引申为“度过、通过”,进一步引申为“经历”;学习的经历是“涉猎,学习”,经历一些事情必然会与他人有“牵涉,关联”。
69.胜(读音一:shèng)
(1)名词,胜利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六国论》)
(2)动词
①战胜,取胜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六国论》)
②胜过,超过
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3)形容词
①优美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②盛大的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滕王阁序》)
(读音二:shēng)
(1)动词,禁得住,忍得住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史记·鸿门宴》)
(2)形容词,尽,完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
推导提示:“胜”的本义是“禁得起,忍得住”,所以能坚持到最后(即“尽”)并“胜过、超过”他人而取得最后的“胜利”,胜利后当然要举行“盛大的”庆祝宴会,胜利是“美好”的事,由此又引申为“优美的(山水古迹)”。
70.识(读音一:shí)
(1)动词
①懂得,知道
识众寡之用者胜。(《谋攻》)
②认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③识别,觉察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
(2)名词,知识,见识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问说》)
(读音二:zhì,通“志”)
(1)名词,标记,记号
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记王忠肃公翱事》)
(2)动词,记住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推导提示:“识”的本义是“知道,认识,能辨别”,既然“知道”,当然就能“记住”;为了更好的记住事物,需要做一些“标记”,故又有“标记”的意义。
71.使(shǐ)
(1)动词
①命令,派遣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列传》)
②叫,让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主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五人墓碑记》)
④使唤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
⑤出使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名词
①使命
周瑜受使至番阳。(《资治通鉴》)
②古代官名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③使者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连词,假使,如果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推导提示:“使”有两个基本义:一是连词,“假使”;二是“叫,让”。由“叫,让”引申出“奉使命”(奉使命正是被“叫”去做事),进一步引申出奉使命的人“使者”。
72.是(shì)
(1)形容词,正确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2)动词
①认为……正确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问说》)
②是,表判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3)代词,用以提前宾语,这,这个,这样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钟山记》)
(4)助词。做宾语前置的标志。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推导提示:“是”的本义是“正直”,由此引申出事理的“正确”,其意动用法即是“认为……正确”;我们同意别人的看法会说:“是,是的,是这样的。”故又引申出判断词“是”和指示代词“这,这样”。
73.适(读音一:shì)
(1)动词
①往,到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②女子出嫁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
③顺从,适合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孔雀东南飞》)
(2)形容词,舒适,满足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乐游原》)
(3)副词
①恰好
从上观之适与地平。(《雁荡山》)
②刚刚,刚才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孔雀东南飞》)
读音二:zhé
动词。通“谪”,被流放或贬职。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史记·陈涉世家》)
推导提示:适的本义是“到……去”,到丈夫家去,就是“嫁”;古代女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由父母决定,毫无自主权,故引申出“顺从”之义,并进一步引申出“适应”“舒适”“恰好”等义。
74.书(shū)
(1)动词。书写,记载。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名词
①文字,字条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史记·陈涉世家》)
②书信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石壕吏》)
③文书,名册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④书籍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
生序》)
⑤特指《尚书》,也可泛指一切经书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五人墓碑记》)
推导提示:“书”的本义是“写,写字”,用作名词即为“字”;“信”“书籍”等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写成的,故又引申出“信”和“一般的书籍”等意义。
75.孰(shú)
(1)动词,成熟
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荀子·富国》)
(2)形容词
①仔细,周详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煮熟到可食的程度
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左传·宣公二年》)
(3)疑问代词,谁、什么、哪一个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师说》)
推导提示:“孰”的本义是“谁”,后借作“熟”义,由此引申出“周详”的意义。
76.属(读音一:shǔ)
(1)名词
①类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左传·曹刿论战》)
②等,辈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③亲属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与妻书》)
(2)动词
①隶属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②管辖,掌管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系,是
而营哨各官,亦多属旧人。(《谭嗣同》)
(读音二:zhǔ)
动词
①接连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史记·屈原列传》)
②跟随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史记·项羽本纪》)
③连缀,撰写
衡少善属文。(《张衡传》)
④通“嘱”,嘱托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⑤通“嘱”,邀请,劝请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赤壁赋》)
推导提示:“属”的本义是“连接”,“撰写”正是把一个个字连接起来;“跟随”也是连接的形象描述;跟随某人自然“属于”某人一伙的,“隶属”当然是同一“类”被“管辖”的,“亲属”更是属于同一类的。
77.数(读音一:shù)
(1)名词
①数目,数量
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②算术,数学
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礼》)
③法则,规律,命运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④技艺、方术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孟子·学弈》)
(2)数词,表示约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
(读音二:shǔ)
动词
①点数,计算
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②列举罪状,加以斥责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指南录〉后序》)
(读音三:shuò)
副词,屡次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读音四:cù)
形容词,密,与“疏”相对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推导提示:“数”的本义是“计算”,“数目”是“计算”出来的;计算成为一门技术就叫“算术”,并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技艺”;“占卜”计算“命运、规律”等,故又有“命运、规律”之义;列举罪状,加以斥责当然就需要“计算”(一项一项指出);数目多了,就引申出“几”“屡次,多次”“密”等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