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语文文言文120个文言实词讲解3

 阅读美丽星空 2023-09-17

81、素  
【词义推导】
“素”的本义是“没有染色的丝娟”。“没有染色”说明是平时就是这样不加修饰的,故引申出“朴素”“素来,一向”等义。“真情”当然是“朴素,朴实”的,不需修饰的,所以说:信言不美。
【词义例释】
 素,sù
(1)名词
①白色的生绢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孔雀东南飞》)
——十三岁就能织白绸子,十四岁就学习裁衣服。
②白色的衣服,丧服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唐雎不辱使命》)
——流血到五步之远,使天下人都穿白色的丧服。
③平常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平时与留侯张良交好。
(2)形容词
①白色的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
——到了春冬季节,那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②朴素的,不加修饰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训俭示康》)
——大家都把奢侈浪费当作光荣,我心里却单单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
③没有文采的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殽之战》)
——秦穆公穿着没有文采的衣服在郊外驻扎,面对着被放回来的将士痛哭。
(3)副词
①表情态,空,白白地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伐檀》)
——那些正人君子啊,可不是白白吃饭的啊。
②表时间,从来、一向、平素、素来
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况且蔺相如本来就是地位低下的人。
【成语助记】
尸位素餐:尸位:空占职位,不尽职守;素餐:白吃饭。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
安之若素: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形容面对困境毫不介意,心情平静。
素不相识:素:平素,向来。向来不认识。
鱼传尺素: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指传递书信。
其他如:素昧平生 我行我素 素餐尸位 训练有素 
【迁移练习】
刘兰芝家教甚好,素(     )与人交好,十三能织素(      ),后嫁于焦仲卿,着素(    )衣,人皆爱之。焦母待其不好,常令其劳作不息。
【练习答案】
刘兰芝家教甚好,素(一向)与人交好,十三能织素(白色的生绢),后嫁于焦仲卿,着素(质朴,不加装饰)衣,人皆爱之。焦母待其不好,常令其劳作不息。
【高考链接】
楚悼王素闻起贤    素:一向
帝以芝(人名)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素:一向
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人名)素与令善,怜其冤死  素:一向
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  素:一向
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  素:一向
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  素:朴素,淳朴     
82、汤
【词义推导】
“汤”的本义是“开水、热水”。后特指“沐浴时的热水”“中药加水煎制而成的汤剂”(两者都需热水或开水)。开水当然“烫”,故又有“烫”义(后写作“烫”)。
【词义例释】
读音一:tāng
名词
①热水
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仆人用热水浇洗。
②汤药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陈情表》)
——我侍候她服用汤药,不曾停止、离开。
③同“烫”,热敷
病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病在皮下,用热敷的方法就能治好。
④殷商的建立者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五蠹》)
——近古的时代,桀纣残暴,天下混乱,汤王、武王起兵征伐他们。
读音二:shāng
汤汤:水大流急的样子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岳阳楼记》)
——(洞庭湖)含着远山,吞下了长江,水势浩大,宽广得没有边际。
【成语助记】
固若金汤:金属造的城,滚水形成的护城河。形容工事无比坚固。
金城汤池:金属造的城,沸水流淌的护城河。形容城池坚固不易攻破。
其他如:汤池铁城 赴汤蹈火 扬汤止沸 斧钺汤镬  换汤不换药
【迁移练习】
商汤(     )时期,滥施酷刑,对犯者施以汤(     )镬之刑,未死,则家人以汤(     )药治之。
【练习答案】
商汤(专有名词,商朝第一个君王)时期,滥施酷刑,对犯者施以汤(热水,开水)镬之刑。犯人未死,则家人以汤(汤剂)药治之
83、涕
【词义推导】
“涕”的本义是“眼泪”,流眼泪时会鼻子发酸而流出鼻涕(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故后又引申出“鼻涕”之义。
【词义例释】
(1)名词,眼泪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姓蒋的人非常悲痛,眼泪汪汪地说。
(2)动词,流眼泪,哭泣
儿涕而去。(《促织》)
——儿子哭着走开了。    
【成语助记】
涕泗滂沱:涕:眼泪;滂沱:雨下得很大。雨下得很大的样子。形容哭得很厉害,眼泪鼻涕像下雨一样。
感激涕零:涕:眼泪;零:落。因感激而流泪。形容极度感激。
其他如:破涕为笑 
【迁移练习】
古代一女子,与氓相爱,二人交好。氓与之相约,秋以为期。不见氓时,泣涕(眼泪)涟涟。后嫁之,而遭氓弃,常涕(哭泣)之。
【练习答案】
古代一女子,与氓相爱,二人交好。氓与之相约,秋以为期。不见氓时,泣涕(眼泪)涟涟。后嫁之,而遭氓弃,常涕(哭泣)之。
【高考链接】
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    涕:眼泪
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涕:眼泪
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涕:眼泪
84、徒
【词义推导】
“徒”的本义是“步行”。“步兵”就是步行的。步行没有借助任何交通工具,故有“空”义,进一步引申出“徒然,没有效果”;步行还有“只”用脚走的内涵,故又虚化成“只、但、仅仅”等义。
【词义例释】
(1)名词
①指服劳役的犯人
(陈胜)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陈胜)是农村的种田人,又是被征发戍边的役夫。
②一类人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郯子之类的人,他们的才能不如孔子。
③门徒,弟子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齐桓晋文之事》)
——孔子的学生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事迹的。
(2)形容词,空,光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不辱使命》)
——百姓发怒,也不过是脱去帽子,光着脚,用头碰地罢了。
(3)副词
①表情态,徒然,白白地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要给秦国(和氏璧),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十五座城,白白地被欺骗。
②表范围,只是,仅仅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强大的秦国不敢派兵来攻打赵国,仅仅是因为我们两个人在啊。
【成语助记】
市井之徒:徒:人。旧指做买卖的人或街道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含贬义。 徒劳无功:徒:白白地。白白付出劳动而没有成效。
家徒四壁:徒:只,仅仅。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老大徒伤:老大:年纪大;徒:徒然。年老了还一事无成,只好悲伤而已。
其他如:徒劳无功 徒有其表 家徒四壁 前徒倒戈 马齿徒长 好色之徒 饕餮之徒
【迁移练习】
陈涉本是氓隶之人,其能不及蒙恬之徒( )。而与卒同苦,战时常舍车而徒(  )行。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至宫,而不见。其友徒(  )见欺,曰:“徒( )有帝王之表。罢也,吾辈不计矣,徒(  )记旧时之谊也。”
【练习答案】
陈涉本是氓隶之人,其能不及蒙恬之徒(这些人)。而与卒同苦,战时常舍车而徒(徒步)行。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至宫,而不见。其友徒(白白地)见欺,曰:“徒(空)有帝王之表。罢也,吾辈不计矣,徒(只)记旧时之谊也。”
【高考链接】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徒:同伙,一类的人
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徒:只,仅仅
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徒:只,仅仅
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  徒:同伙,一类的人
其徒少能从之  徒:门徒,弟子
85、亡
【词义推导】
“亡”的本义是“逃跑”。作名词则为“逃亡的人”;逃跑即人“失掉”,国家“失掉”即“灭亡”;生命“失掉”即“死亡”;东西失掉当然就“没有”了。
读音一:wáng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逃亡,逃跑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现在逃亡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②失去,丢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
——秦国没有丢失一支箭、一个箭头,而天下的诸侯已经疲惫不堪了。
③灭亡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
——所以燕国虽然是小国,却是后来才灭亡的,这就是用武力(抗秦)的效果啊。
④死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
——现在刘表刚刚死去,两个儿子不和。
读音二:wú
动词,通“无”,没有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
——生产有时间的限制,而使用却没有限度,那么物资一定会匮乏。
【成语助记】
亡羊补牢: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名存实亡:亡:消亡。名义上还存在,实际上已消亡。
亡可奈何:亡:通“无”,无可奈何。指只能如此,没有别的办法。 8
其他如:亡国之音 亡不旋踵 亡命之徒 唇亡齿寒 追亡逐北 歧路亡羊 有名亡实
【迁移练习】
楚欲亡(  )齐,齐王使大夫晏子于楚,楚人欲捕晏子,其从曰:“楚王无义,汝当亡(  )去。”晏子不从,与楚王辩,曰:“齐亡(  )于楚无益。”楚王亡(   )以应,遂存齐
【练习答案】
楚欲亡(使……灭亡)齐,齐王使大夫晏子于楚,楚人欲捕晏子,其从曰:“楚王无义,汝当亡(逃跑)去。”晏子不从,与楚王辩,曰:“齐亡(灭亡)于楚无益。”楚王亡(通“无”,没有)以应,遂存齐
【高考链接】
夏殷不易礼而亡  亡:灭亡
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  亡:失去,损失
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  亡:灭亡
且治乱存亡则不然  亡:死亡
自混(人名)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  亡:死亡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亡:失去,丢失
86、王
【词义推导】
“王”的本义是“帝王”“天子”。作动词则有“为王,统治天下”之义,后又作为“臣子的最高封爵”。
【词义例释】
读音一:wáng
名词
①天子,帝王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五蠹》)
——现在想用以前帝王的政策法令治理当代的百姓,都是守株待兔一类。
②一国的君主,皇帝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捕蛇者说》)
——当初,太医奉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条。
③封建时候的最高爵位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那些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
④战国时期,诸侯多僭称“王”。
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庄暴见孟子》)
——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系好音乐的事情告诉我。
读音二:wàng
动词,称王。指统治天下
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沛公想在关中称王。
【成语助记】
擒贼擒王:擒:抓,捉。指作战要先抓主要敌手。比喻做事要抓住要害。
其他如:霸王别姬 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迁移练习】
王(  )姓大臣进谏曰:“王(  )欲王(  )天下,必以仁治乃可。”
【练习答案】
王(姓氏)姓大臣进谏曰:“王(大王)欲王(称王)天下,必以仁治乃可。”
【高考链接】
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    王:称王(三王①不同服而王②,非以服致诸侯也  ①王:国君 ②王:称王   
87、望
【词义推导】
“望”的本义是“向远处看”。故有“观察”之义;“希望,盼望”不就是“向远处看”的抽象形式吗?(由空间的远转变为时间的“远”);“名誉、名望”当然是每个人所期望的;反义引申而为“埋怨,责怪”;阴历每月十五日前后“日月相望”,所以此时又叫“望日”。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向远处看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下去看看那些车辙,又登上车,扶着扶手远远地瞭望齐军。
②盼望,期望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日夜盼望着您的到来,怎敢反叛呢?
③临近
并、汾乔木,望秋先陨。(《采草药》)
——并州汾州一带的乔木,临近秋天就先落叶了。
(2)名词
①希望,打算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十天(您)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的念头。
②名望,声望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送东阳马生序》)
——老前辈德高望重,学生多得挤满了他的书房。
③农历的每月十五日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我还记得周蓼洲先生被捕,是在丁卯年三月的十五日那天。
【成语助记】
望其项背:项:颈的后部。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
得陇望蜀: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
喜出望外:望:希望,意料。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望穿秋水:秋水:比喻人的眼睛。眼睛都望穿了。形容对远地亲友的殷切盼望。
其他如:望子成龙 德高望重 望尘莫及 望梅止渴 望文生义 望闻问切 望洋兴叹 众望所归 喜出望外 不孚众望  引领而望
【迁移练习】
三月之望(  ),司马迁因李陵之事受刑,有望(  )辞。日夜望(  )友至,心恨,后友到,友曰:“此等君王,望(  )之不似仁君。汝宜珍重。”迁发愤,遂著《史记》,名望(   )震于后世。
【练习答案】
三月之望(农历的每月十五日),司马迁因李陵之事受刑,有望(埋怨,怨恨)辞。日夜望(盼望)友至,心恨,后友到,友曰:“此等君王,望(远远地看)之不似仁君。汝宜珍重。”迁发愤,遂著《史记》,名望(名望,声望)震于后世。
【高考链接】
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  望:期望
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  望:望见
望石再拜而去  望:对着
官益峻而望益隆  望:声望
88、恶
【词义推导】
“恶”有两个基本义:一是貌丑;一是罪恶。容貌丑陋当然“不好”,会令人“讨厌,不喜欢”。 
【词义例释】
读音一:è
(1)名词
①坏事,罪恶
不幸吕帅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
——不幸先有吕师孟和元军暗中勾结做坏事,后来又有贾余庆向元军讨好。
②坏人,恶人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
——害怕谗佞奸邪就要考虑使自身端正来斥退恶人。
(2)形容词
①丑陋,样子难看
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采草药》)
——开过花后再采,根的颜色就暗淡难看了。
②坏,不好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被子用了这么多年,像铁一样又冷又硬,我的爱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
③险恶,凶狠(恶毒,庸俗)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指南录〉后序》)
——但是危险凶恶的境况层出不穷,不是在人世间所能忍受的。
读音二:wù
(1)动词
①憎恨,厌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
——憎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有些灾祸就不去躲避了。
②嫉妒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赤壁之战》)
——刘表嫉妒他的才能而不能任用他。
读音三:wū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
——用小的牲畜换掉大的,他们怎么懂得您的心意呢?
【成语助记】
怙恶不悛(hù è bù quān):怙:依靠,依仗;悛:改过,悔改。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好逸恶劳:逸:安逸;恶:讨厌,憎恨。贪图安逸,厌恶劳动。
其他如:疾恶如仇 恶贯满盈 除恶务尽  深恶痛绝 粗衣恶食
【迁移练习】
屈原学高且性刚,子兰为人不良,常造恶(罪恶),尝构恶(诽谤)屈原于楚王前。屈原恶(讨厌)其行,曰:“此人行为不端,以事知之。若其此,楚国恶(怎么)乎定?”
【练习答案】
屈原学高且性刚,子兰为人不良,常造恶(罪恶),尝构恶(诽谤)屈原于楚王前。屈原恶(讨厌)其行,曰:“此人行为不端,以事知之。若其此,楚国恶(怎么)乎定?”
【高考链接】
世人见太初(人名)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    恶:讨厌,厌恶
太初(人名)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恶:讨厌,厌恶
恶①恶②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  ①恶:惩罚 ②恶:坏人,罪恶
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  恶:憎恨      
89、微
【词义推导】
“微”的本义是“微小,细微”。程度“小”就是“稍微”;地位“小”就是“低贱,卑下”;势力小就是“衰微”。非常小就接近于“没有”(但又不是完全没有,故此义用于假设,我们不能感叹古人用词之巧。)由此义又可进一步引申出“隐匿”“暗暗地”等义。
【词义例释】
(1)形容词
①隐蔽,不清晰,暗中,秘密地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上来客谈论瀛洲,(大海)烟波浩渺,实在难以找到。
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
——暗中观察信陵君,信陵君的神情更加温和。
②微小
岭峤微草,凌冬不雕。(《采草药》)
——两广五岭一带的小草,严冬时节也不枯萎。
③轻微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庖丁解牛》)
——动刀很轻,哗啦一下子就把整个牛分解开了,像土一样散落到地上。
④地位卑微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我凭着卑贱的地位,却担任侍奉太子的职务。
⑤不显露的,隐藏其高贵身份的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带领数名骑兵出来,改换身份出行,进入一座古寺。
⑥精妙,深奥
其文约,其辞微。(《屈原列传》)
——他的文章简练,用词精妙。
(2)动词
①没有,一说“除了”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没有这样的人,我又和谁在一起呢?
②衰败,衰弱
天下分裂,而唐室固已微矣。(《教战守策》)
——天下分裂,唐王朝当然因此就衰败了。
(3)副词
①表程度,稍微,微微,略微。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
——看他放箭十支有八九支射中的,只是略微点一点头。
【成语助记】
防微杜渐:微:微小;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微言大义:微言:精当而含义深远的话;大义:本指经书的要义,后指大道理。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无微不至:微:微细;至:到。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不照顾到。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人微言轻: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 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
其他如:微不足道 微服私行 见微知著 人微言轻 白璧微瑕
【迁移练习】
李密身份微(  )贱,为敌国俘臣,为避害乃微(  )居于僻远之地。晋武帝不治其罪,仍诏其出仕,而其不为所动,以侍奉祖母年老志气日微(  )者为辞拒,且曰:“微(  )祖母之力不能成人。”一篇《陈情表》其辞微(   ),而旨意深远
【练习答案】
李密身份微(卑微)贱,为敌国俘臣,为避害乃微(秘密地)居于僻远之地。晋武帝不治其罪,仍诏其出仕,而其不为所动,以侍奉祖母年老志气日微(衰微)者为辞拒,且曰:“微(没有)祖母之力不能成人。”一篇《陈情表》其辞微(含蓄精妙),而旨意深远
【高考链接】
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 微:微小
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  微:地位卑微
使圣人微旨不传  微:精深微妙
90、悉
【词义推导】
“悉”的本义是“尽,全”。“详尽,详细”不就是“全部”表达出来吗?再进一步引申出动词“详尽地知道”。
【词义例释】
(1)形容词,详尽,全面
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论积贮疏》)
——古代君王治理天下,是最精细最全面的。
(2)动词
①尽其所有,总计
悉吾村精技击者不过百人。(《冯婉贞》)
——总共我们村里精通武术的也不超过一百人。
②详尽地叙述
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报任安书》)
——(这封)书信不能完全表达我的意思,只是大略陈述一下我短浅的见识。
(3)副词,表范围,却、全部、完全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屈原列传》)
——怀王就全部调发国内的军队。
【成语助记】
至纤至悉:极其细致周密。
其他如:悉帅敝赋 纤悉无遗 工力悉敌
【迁移练习】
古有一人,棋艺绝伦。弈棋未曾输,值赛事悉(  )获冠军,欲书《棋艺》一书,又患无才,恐书不能悉(   )意,终弃之。
【练习答案】
古有一人,棋艺绝伦。弈棋未曾输,值赛事悉(全都)获冠军,欲书《棋艺》一书,又患无才,恐书不能悉(完全表达)意,终弃之。
【高考链接】
芝(人名)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悉:都,全
涣(人名)以方略讨击,悉诛之  悉:都,全
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  悉:都,全
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悉:都,全
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  悉:都,全

91、相
【词义推导】
“相”的基本义有:一是仔细看,审察;一是扶助[盲人,盲人不是用“木”拐杖的吗?加一“目”表示有人扶助。
【词义例释】
读音一:xiàng
(1)名词
①相貌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
——我已经没有做高官、享厚禄的福相,幸而能得到这样的媳妇。
②扶助盲人的人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盲人)走路不稳不去护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么为什么要用扶助他的人呢?
③古代主持礼仪的官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遇到祭祀,或者诸侯会盟,我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④官名,指宰相、丞相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鸿门宴》)
——沛公想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宰相。
(2)动词
①观察,审察
胜不敢复相士。(《毛遂自荐》)
——我不敢再审查鉴别人才了。
②辅助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到了幽深昏暗,令人迷惑的地方,如果没有外物来帮助,也还是不能到达。
读音二:xiāng
副词
①表彼此,互相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以为,老百姓之间交往尚且不会互相欺骗,何况大国呢?
②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可根据情况分别译为“你”“我”“他”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现在)就可以去告诉婆婆,趁早把我打发回家吧。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我已经和她恩断义绝,绝对不会答应你。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
——希望你细心的奉养老母,好好地服侍她老人家。
【成语助记】
相濡以沫:相:相互。濡:沾湿;沫:唾沫。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大相径庭:径:小路;庭:院子;径庭:悬殊,偏激。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作谓语,形容事物区别明显。
相得益彰:相得:互相配合、映衬;益:更加;彰:显著。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弹冠相庆: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作谓语,含贬义,指坏人得意的样子。 旗鼓相当: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 刮目相看:相:偏义副词,相当于“他”。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指看待某个人不同一般。也指不被重视的人得到重视。作谓语,表示重视或歧视。
萍水相逢: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作谓语、定语,指无深交。
休戚相关:休:欢乐,吉庆;戚:悲哀,忧愁。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真相大白:大白:彻底弄清楚。真实情况完全弄明白了。
相风使帆:相:察看,识别,辨别。比喻随机应变,相机行事。
其他如:相机行事 相鼠有皮 形影相吊 金相玉质  以毛相马 吉人天相
【迁移练习】
韩愈,少时聪颖,爱助人。乡人相(观察)其貌,以为福禄之相(容貌,相貌)。后赴京城赶考,途遇一人叙其无所依靠,愈乃将其所带之财赠之。其人曰:“汝好心,定当富贵。发达之日莫相(用在动词前,表动作偏指一方)忘。”韩愈赴京考中,以力相(辅佐,帮助)君王
【练习答案】
韩愈,少时聪颖,爱助人。乡人相(观察)其貌,以为福禄之相(容貌,相貌)。后赴京城赶考,途遇一人叙其无所依靠,愈乃将其所带之财赠之。其人曰:“汝好心,定当富贵。发达之日莫相(用在动词前,表动作偏指一方)忘。”韩愈赴京考中,以力相(辅佐,帮助)君王
【高考链接】
魏置相,相田文      ①相:宰相、相国 ②相:使动用法,让……做相
宽猛相济,圣人之训  相:互相
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  相:互相
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偏指“我”
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  相:宰相
岁大饥,人相食  相:互相
92、谢
【词义推导】
“谢”的本义是“道歉,谢罪”。道歉当然就是要把道歉的话“告诉”别人。进一步引申出“辞,谢绝”。由此再引申出“辞别”,花辞别枝头即“凋谢”。
【词义例释】
动词
①道歉,请罪
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恐怕他打碎宝玉,就婉言道歉。
②推辞,谢绝
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
——母亲婉言谢绝了媒人。
③辞去,辞别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信陵君窃符救赵》)
——侯生看公子的神色始终没有改变,就和朋友告别上了车。
④感谢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
——樊哙下拜道谢,起身,站着喝了这杯酒。
⑤告诉,劝告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多多劝告后代人啊,应该以此为戒,千万不要忘记。
⑥请问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陌上桑》)
——太守接着问罗敷:“愿意和我同坐一个车子吗?”
⑦凋谢,衰亡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芙蕖》)
——等到荷花凋谢以后,也可以算是对得住主人了。   
【成语助记】
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多作推辞。 杜门谢客:杜门:闭门不出;谢客:谢绝宾客。指不与人往来。
新陈代谢:陈:陈旧的;代:替换;谢:凋谢,衰亡。指生物体不断用新物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也指新事物不断产生发展,代替旧的事物。作主语、谓语、定语;指生物体的更替。
其他如:闭门谢客 
【迁移练习】
暮春时节,春花谢(  )。一日,杜牧游山中,遇山民。山民邀其至家,牧谢(  )之。山民执意邀,牧怪之。山民述其意,牧方知其好意,遂谢(  )。后至其家,山民礼遇之,牧谢(  )其款待。旦日牧谢(  )山民而出,且叹曰:“多谢(  )世人,善者多矣。”
【练习答案】
暮春时节,春花谢(凋落)。一日,杜牧游山中,遇山民。山民邀其至家,牧谢(拒绝)之。山民执意邀,牧怪之。山民述其意,牧方知其好意,遂谢(道歉)。后至其家,山民礼遇之,牧谢(感谢)其款待。旦日牧谢(辞别)山民而出,且叹曰:“多谢(告诫)世人,善者多矣。”
【高考链接】
鲁君疑之,谢吴起谢:辞退   
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  谢:辞让,辞谢
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  谢:辞别
宗质起敬,谢曰  谢:道歉,认错  
93、信
【词义推导】
“信”的本义是“言语真实,不虚伪”。引申出“实在的,真实的”“守信”等义,言语真实,不说谎是一种美德,故古人又把它当作“一种道德”(仁义礼智信)。由“守信”进一步引申出“信用”,讲信用别人就会“相信,信任”你。
【词义例释】
(1)形容词
①言语真实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真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真实。
②引申为诚实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祭祀时用的牛羊猪和玉器丝绸,不敢向神虚报,一定要诚实。
③可靠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可靠的臣子率领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着来往的行人。
(2)名词
①信用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小的信用不能取得神的信任,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②信物,凭据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如果前往却没有什么信物,那么就不能接近秦王。
③使者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你马上去回绝那位信使(这里指媒人),我们慢慢地再说这件事吧。
④音讯,消息
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祭妹文》)
——大概是说我在京城考中进士,信使来报信早晚之类的事情。
(3)动词
①相信
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怀王贪心,相信了张仪的话,就和齐国绝交了。
②信任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屈原列传》)
——疏远了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③守信用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指南录〉后序》)
——就径直上前怒骂敌军统帅不讲信用,列举吕师孟叔侄叛逆的罪状。
(4)副词
①表肯定,确实,实在,果真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上来客谈论瀛洲,(大海)烟波浩渺,实在难以找到。
②表不确实,随意,随便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
——低头随手连续的弹奏着,好像要把心中所有的事情都诉说出来。
读音二:shēn,通“伸”。
动词
①伸张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估计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正义。
②伸出
狼欣然从之,信足先生。(《中山狼传》)
——狼高兴的听从了他的话,把脚伸给了东郭先生。
【成语助记】
信手拈来:信手:随手;拈:用手指捏取东西。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信马由缰:信、由:听任。骑着马无目的地闲逛。比喻随便走走。也比喻无主见,随外力而转移。
信誓旦旦:信誓:表示诚意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誓言说得真实可信。
杳无音信:音信:消息,回信。没有一点消息。
难以置信:不容易相信。作谓语,用于惊讶的场合。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作谓语、定语,用于讲信用的人。
鱼书雁信:泛指书信。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其他如:信口开河 信口雌黄 信而好古 信而有征 信以为真  背信弃义 言而无信
【迁移练习】
楚王信(  )屈原,屈原以为美言不信(  ),故每谏必以信(  )告之,后子兰短之,屈原见逐。屈原以为楚王未信(   ),欲投汨罗江报国,信(  )手取头上之饰为信(  ),俾人闻王,乃冀王信(   )大义于天下。
【练习答案】
楚王信(信任)屈原,屈原以为美言不信(真实),故每谏必以信(实情)告之,后子兰短之,屈原见逐。屈原以为楚王未信(守信用),欲投汨罗江报国,信(随意)手取头上之饰为信(信物),俾人闻王,乃冀王信(通“伸”,伸张)大义于天下。
【高考链接】
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 信:相信
而后人信之曰:侯果非慕与惧者也  信:相信
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  信:相信 
94、兴
【词义推导】
“兴”的本义是“起来,起身”。事物“起来”就是“出现”“发动”的形象表达。由“出现”进一步引申出“创立”(门派,学说等)之义。
【词义例释】
读音一:xīng
动词
①起,起床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卫风·氓》)
——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
②起,掀起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
——清风轻轻吹来,江面上静静的,连波纹也不起。
③发生,产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积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那里产生。
④兴起,兴盛
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大楚兴盛,陈胜称王。
⑤使……兴盛,流行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传》)
——他思念国君,振兴楚国,想要挽救危局使国家富强起来的意愿,在一篇文章中多次表露出来。
⑥复兴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指南录后序》)
——复兴国家的机会,大概就在此一举了。
⑦兴办,举办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岳阳楼记》)
——过了第二年,政事通畅,百姓和乐,所有荒废的事情都重新行办起来了。
⑧发动,调动
遂发命,遽兴姜戎。(《殽之战》)
——于是发布命令,立刻调动姜戎的军队。
读音二:xìng
名词,兴趣,兴致
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徐宏祖《游黄山记》)
——赶上云游和尚澄源到来,(游玩的)兴致很浓。
【成语助记】
方兴未艾:方:正在;兴:兴起;艾:停止。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作谓语、定语,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夙兴夜寐:夙:早;兴:起来;寐:睡。早起晚睡。形容勤奋。
兴高采烈: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辞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其他如:大兴土木 兴师动众 夙兴夜寐 一言兴邦 百废俱兴
【迁移练习】
刘邦兴(发动)兵伐秦,后刘邦王,大汉兴(兴盛)。政通人和,兴(兴办)教育,人才兴(兴起)焉
【练习答案】
刘邦兴(发动)兵伐秦,后刘邦王,大汉兴(兴盛)。政通人和,兴(兴办)教育,人才兴(兴起)焉
【高考链接】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 兴:建立
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兴:兴起
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  兴:行动
康之由,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  兴:振兴,兴起
其有国者成败废兴  兴:振兴,兴起
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  兴:发动    
95、行
【词义推导】
“行”的本义是“道路”(甲骨文即是十字路形)。道路自然是用来“走”的,路总是成“行列”的。“离开”当然是人走了;“运行、实施”、“流行、流动”等意义均是“走”的抽象表达;由“实施”引申出“行为,经历”就顺理成章了,一个人的“品行”不就是看他平日的“行为”吗?
【词义例释】
读音一:xíng
(1)动词
①行走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说》)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就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
②运行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察今》)
——所以查看房屋下面太阳或月亮照射的影子,就能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阴阳的变化。
③经,历
行年四岁,而舅夺母志。(《陈情表》)
——又过了四年,舅父强行改变我母亲守节的志向,(使她被迫改嫁。)
④离去,前往
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王害怕秦王,想不去。
⑤实行,施行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我赞许他能够实行古人从师的风气,写了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
⑥行酒,给客人斟酒
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训俭示康》)
——客人来了,没有不备酒招待的,有时给斟三次、五次酒,最多不超过七次。
(2)名词
①古诗的一种体裁。
《琵琶行》《兵车行》
②行为,品行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君子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动作
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眼神因此而专注,动作因此而迟缓。
(3)副词,将要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吴巨是一个很平庸的人,又在边远偏僻的州郡,即将被人吞并。
读音二:háng
(1)名词
①道路
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诗经》)
——沿着那条小道,去寻找那柔嫩的桑叶。
②古代兵制,二十五人为一行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陈胜吴广都被编在这支军队里。
③行列,队伍
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出师表》)
——全都和他商量,一定能使队伍和睦融洽,好坏各得其所。
④辈份
汉天子,吾丈人行也。(《汉书·苏武传》)
——汉朝天子是我的长辈。
(2)量词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孔雀东南飞》)
——出门登车离去,痛苦的眼泪流个不停。
【成语助记】
天马行空:天马:神马。天马奔腾神速,像是腾起在空中飞行一样。比喻诗文气势豪放。也比喻人浮躁,不踏实。
踽踽独行:踽踽:孤零的样子。孤零零地独自走着。形容非常孤独。作谓语、宾语、状语,指人独自走路。
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行云流水: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像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各行其是:行:做,办;是:对的。按照各自认为对的去做。比喻各搞一套。 并行不悖:悖:违背,冲突。同时进行,不相冲突。
便宜行事:便宜:方便,适宜。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斟酌处理,不必请示。作主语、宾语,根据具体情况自行采取适当处理方式。
其他如:我行我素 行不逾方 行成于思 行尸走肉 行之有效  响遏行云 用舍行藏 知易行难志洁行芳 高山景行
【迁移练习】
苏武因行(品行)正范高,行(践行)古道,帝令其出使胡地,行(出发)前,帝设宴属托。途中遇强盗随行(行走),见强盗犹如行(作战队伍的行列)伍之人,魁格有形。苏武感化之。
【练习答案】
苏武因行(品行)正范高,行(践行)古道,帝令其出使胡地,行(出发)前,帝设宴属托。途中遇强盗随行(行走),见强盗犹如行(作战队伍的行列)伍之人,魁格有形。苏武感化之
【高考链接】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行:行动
宠(人名)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  行:流传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品行
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行:实行,实践
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行:行为,作为
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  行:去,前往    
96、幸
【词义推导】
“幸”的本义是“逢凶化吉,免于灾祸”。故引申出“运气好境遇好”。“天子所至”“非法取得某种东西或实现某种愿望”当然都是运气好;天子在宫里常常到“宠爱,宠幸”的妃子处,故又引申出“宠爱,宠幸”之义。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宠爱
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室,力能窃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而如姬最受宠爱,在魏王的卧室进进出出,有能力(办法)偷到兵符。
②皇帝亲临某处,又引申为宠幸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宫女们)长久的站立着,远远地凝望着,盼望着皇帝的驾临。
③希望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
——希望你多方面打听打听,我们不好就答应你。
(2)形容词,幸运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说》)
——那么我干这差事的不幸,远远不如恢复我的赋税的不幸那么严重。
(3)副词,侥幸、幸亏、幸而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现在情况紧急,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
【成语助记】
幸灾乐祸:幸:高兴。指人缺乏善意,在别人遇到灾祸时感到高兴。
三生有幸:三生:佛家指前生、今生、来生;幸:幸运。三世都很幸运。比喻非常幸运。
【迁移练习】
城北徐(姓)公儒雅,一日散步,见清风徐(慢慢地)来,神清目爽
【练习答案】
城北徐(姓)公儒雅,一日散步,见清风徐(慢慢地)来,神清目爽
【高考链接】
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徐:慢慢地
徐而与侯处,听其议论  徐:慢慢地   
97、修
【词义推导】
“修”的本义是“培养,改进”等。事物要“改进”自然需要“修理(坏东西的改进),修葺(房子改进)修饰(语言服饰等的改进)”;改进的结果自然就是“善”(变好),“美”(变美)“长”(变高变长)。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修建,修造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
②修理,建造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在国内制定法律制度,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建造攻守的武器。
③整治,治理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隆中对》)
——对外结交孙权,对内整治政务。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什么这样呢?是为了尊重您这大国的威严,整治礼仪表示敬意啊。
④修养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我修养身心,使品行高洁已经有几十年了。
⑤修订,修改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答司马谏议书》)
——议定的法律制度都要在朝廷上进行修订。
⑥编纂,编写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报任安书》)
——孙子受了膑刑,就编写了兵法书。
⑦学习,研究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五蠹》)
——所以圣人不求学习古人,不效法旧有的制度。
(2)形容词
①善,美好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原毁》)
——因此事情办好了,诽谤的言词就出现了,品德高尚了,谗毁的事情也就来到了。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离骚》)
――我的内在既有这样美好的品质,再加上良好的才能。
②长,高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原来是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成的。
【成语助记】
茂林修竹:修:长。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
不修边幅:修:修饰。边幅:布帛的边缘,比喻人的衣着、仪表。原形容随随便便,不拘小节。后形容不注意衣着或容貌的整洁。
修心养性:修心:使心灵纯洁;养性:使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不期修古:期:希望;修:遵循。不要照搬老办法。指应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变革。
修短随化:修:长;化:造化,旧指自然界的主宰者,迷信说法指运气、命运。人的寿命长短,随造化而定。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修:修理,修缮。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其他如:茂林修竹
【迁移练习】 
沛公占咸阳,是其之幸(  )也。且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足见其志向远大。项王怨沛公夺咸阳,遂生灭其之心。幸(  )项伯前来告张良。项王邀沛公赴宴,意因其无备杀之,后沛公幸(  )得脱。
【练习答案】
沛公占咸阳,是其之幸(幸运)也。且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宠幸),足见其志向远大。项王怨沛公夺咸阳,遂生灭其之心。幸(幸亏)项伯前来告张良。项王邀沛公赴宴,意因其无备杀之,后沛公幸(侥幸)得脱。
【高考链接】
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幸:宠爱、喜爱
憙疾病,帝亲幸视  幸:皇帝到某处
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  幸:庆幸    
98、徐
【词义推导】
“徐”的意义很好记,只有“缓慢地,慢慢地”的意思。
【词义例释】
(1)形容词,迟缓
不徐不疾。(《庄子·天道》)
——不快不慢。
(2)副词,慢慢地,缓缓地
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促织》)
——于是在乱草中侧耳细听,慢慢行走,好像在寻找细针或小草一样。
【成语助记】
城北徐公:原指战国时期齐国姓徐的美男子。后作美男子的代称。
不疾不徐:疾:急速;徐:缓慢。不急不慢。指处事能掌握适度的节律,不太快或不太慢。
其他如:把臂徐去 按辔徐行
【迁移练习】
城北徐(  )公儒雅,一日散步,见清风徐(  )来,神清目爽。
【练习答案】
城北徐(姓)公儒雅,一日散步,见清风徐(慢慢地)来,神清目爽。
【高考链接】
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徐:慢慢地
徐而与侯处,听其议论  徐:慢慢地  
99、许
【词义推导】
“许”有两个基本的意义:一是应允;一是表示不能确定的零数。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答应,应允,听从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衡量这两个办法,宁肯答应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②赞同,赞成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③相信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诸葛亮)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没有人相信他。
④期望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
——要做塞上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壮志未酬,)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双鬓已先斑白。
(2)名词,地方,处所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3)数词,表示不定数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有二分左右。
(4)代词,这,这样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问它怎么能够这样清澈,是因为源头有活水不断地流来。
读音二:hǔ,象声词
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口技》)
——(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子时喊口号的声音,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不有的。 
【成语助记】
以身许国:许:预先答应给与。把身体献给国家。指尽忠报国,临难不顾。
其他如:多许少与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迁移练习】
大铁椎,不知何许(  )人也。身背铁椎,长丈许(  )。赴京城,路见一村井水清如许(  ),欲饮之,村人不许(  ),怒而去。
【练习答案】
大铁椎,不知何许(地方,处所)人也。身背铁椎,长丈许(表约数,上下)。赴京城,路见一村井水清如许(这样,如此),欲饮之,村人不许(答应,允许),怒而去。
【高考链接】
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 许:答应
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许:用在数词后,表约数    
100、阳
【词义推导】
“阳”本义是“山南或水北”。这个地方正是阳光照得到的地方,故又引申出“日光,阳光”之义;后又借做“佯”,意义是“表面上,假装”。
【词义例释】
(1)名词
①山的南面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而得名的。
②太阳,阳光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夕阳照着绿树青草,那普通的街巷,人们传说就是宋武帝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③古代哲学概念,物体的正面、前面,阴的对立面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察今》)
——所以查看房屋下面太阳或月亮照射的影子,就能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阴阳的变化。
(2)形容词
①凸起的,刻印时,线条凸起为阳文
②通“佯”,假装
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皆阳应曰……(《记王忠肃公翱事》)
——(太监的)两个侄子心里盘算,忠肃公无法办到……就假装答应说……    
【成语助记】
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洛阳纸贵: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阳奉阴违:阳:表面上;奉:遵守,听从;阴:暗地里。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
骄阳似火:指太阳像火一样燃烧。多形容夏日的炎热。
【迁移练习】
暮,斜阳(  )横照,大雁长飞,声断衡阳之浦,衡阳以其乃衡水之阳(   )名之也。
【练习答案】
暮,斜阳(太阳,阳光)横照,大雁长飞,声断衡阳之浦,衡阳以其乃衡水之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名之也。

101、要
【词义推导】
“要”在古代即“腰”字(甲骨文是两手叉腰形)。腰子就是肾,古人认为是生命之本,是人体最基本的部位,故引申出“基本的东西,要点”,基本的东西都是“简要的”。腰子处在人体的中间,故又引申出“在半路上拦住”后来写作“邀”。往褒义发展为“邀请”;往贬义发展为“要挟”,往中性发展而为“求得,设法获得”。
【词义例释】
读音一: yāo
(1)名词,通“腰”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墨子·兼爱中》)
——过去,楚灵王喜欢细腰的人。
(2)动词
①通“邀”,邀请
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张良出来,邀请项伯。
②要挟
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狱中杂记》)
——只有砍头没有什么可要挟的,可是还要拿死者的人头作抵押。
③相约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虽然曾与府吏相约,但和他见面的机会永远没有了。
读音二:yào
(1)形容词
①主要,重要
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狱中杂记》)
——增减重要的语句,奉命执行的官员无法辨认出来。
②险要
筑石寨土堡于要隘,树帜曰“谢庄团练冯”。(《冯婉贞》)
——在险要的地方用土石修筑寨墙,树立一个大旗上写着“谢庄团练冯”。
③简要,切要
可谓要言不烦也。(《世说新语·言语》)
——可以说是语言简要不繁琐。
(2)动词
①符合,适合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察今》)
—— 一切先王的法令制度,都是适合当时的情况的。
②总括,概括
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治平篇》)
——总之,社会长期安定,天下就不能不增加人口。
③想要,希望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
——粉身碎骨全不怕,只想要在人间留下清白的名声。   
【成语助记】
要言不烦:要:简要;烦:烦琐。指说话或写文章简单扼要,不烦琐。 简明扼要:要:要点。指说话、写文章简单明了,能抓住要点。
不得要领:要:古“腰”字;领:衣领。要领:比喻关键。抓不住要领或关键。
其他如: 提要钩玄 达官要人
【迁移练习】
古时,国人皆好细要(   ),故肥胖之人皆尽力觅良方,并记其提要(  ),终要(   )其法以广之。一日,有人与医要(  )于茶馆,而其要(   )人戏之,医者大怒,以死要(    )之,遂罢。
古时,国人皆好细要(人体的腰部),故肥胖之人皆尽力觅良方,并记其提要(要领,关键),终要(概括,总括)其法以广之。一日,有人与医要(相约)于茶馆,而其要(通“邀”,邀请)人戏之,医者大怒,以死要(要挟,威胁)之,遂罢。
【高考链接】
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    要:需要
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要:概括,总括     
102、宜
【词义推导】
“宜”的本义是“适合,适宜”,既是“适合,适宜”的那就“应该,应当”这样做了。
【词义例释】
(1)形容词,适宜,合适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察今》)
——社会变了,时代变了,改变先王的法令制度也是适合的了。
(2)动词,应该,应当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战》)
——您捉拿曹操(的时机),应该就在今天。
(3)副词,大概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孟子·公孙丑下》)
――您本来准备去朝见,听了君王的召令却不去了,大概与礼的规定不大符合吧。 
【成语助记】
因地制宜: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权宜之计:权宜:暂时适宜,变通;计:计划,办法。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作主语、宾语,用于事情。
不合时宜: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与时代潮流不合的事物。
其他如:事不宜迟  因地制宜
【迁移练习】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因淮南之地宜(  )橘生长也,是故,橘宜(  )植于淮南。
【练习答案】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因淮南之地宜(适宜)橘生长也,是故,橘宜(应当)植于淮南。
【高考链接】
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 宜:适中,合适
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  宜:应该     
103、遗
【词义推导】
“遗”的本义是“失掉,遗失”。用作名词则是“遗失之物”;遗失东西往往是“忘掉,忽略”了;失掉了的东西只好“留下来”给别人拣喽;由“失掉之物”的意义又可特指“排泄大小便”。由“留”义引申出“死者留下的”“送给”“送信”“赠送”等义。
【词义例释】
读音一:yí
(1)动词
①遗失,丢失。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乐羊子妻》)
——乐羊子曾经在走路时捡到了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
②留下,遗留
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这三件事,是我至死留下来的恨事。
③遗漏,因疏忽而漏掉
沧海遗珠
――被采珠人遗落在大海中的珍珠。比喻被埋没的人才。
④舍弃,放弃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小的方面从事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不学,我看不出他的聪明在什么地方。
(2)名词,遗失的东西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晚上不用关门睡觉,路上掉了东西也不会有人捡走据为己有。
读音二:wèi
动词,送给,给与
是时曹操遗权书。(《赤壁之战》)
——这时曹操给孙权送来书信。
【成语助记】
路不拾遗: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遗世独立:遗世:遗弃世间之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
一览无遗:览:看;遗:遗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
遗笑大方:指让内行见笑。
其他如:不遗余力 遗臭万年 遗风古道 道不拾遗 巨细无遗
【迁移练习】 
赵国因遗(  )策,揽人才,闻廉颇虽老而欲效力于国。赵王则使人问,使者回报一餐间三遗( )矢。赵王厚遗(   )廉颇以遣之。廉颇以为赵王小施而大遗(   )
【练习答案】
赵国因遗(遗留,留下)策,揽人才,闻廉颇虽老而欲效力于国。赵王则使人问,使者回报一餐间三遗〔排泄(大小便)〕矢。赵王厚遗(给予,馈赠)廉颇以遣之。廉颇以为赵王小施而大遗(遗弃)
【高考链接】
秦民大说,道不拾遗 遗:遗失,丢失
数遗书切责之  遗:送给,给予
斥之不遗余力  遗:留
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  遗:遗漏,忽略
104、贻  
【词义推导】
“贻”的本义是“赠给,送给”,引申出“遗留,留给”。
【词义例释】
动词
①赠送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我写了《师说》一文送给他。
②遗留
贻笑大方   
【成语助记】
贻人口实:贻:遗留;口实:话柄。指做事或说话不小心,给人家留下了话柄。
其他如:贻笑大方 贻害无穷
【迁移练习】
自唐以来,从师之风不盛,阿谀之风而兴,韩愈以为此贻(  )害无穷,遂作《师说》以贻(  )李蟠,嘉其好学。
【练习答案】
自唐以来,从师之风不盛,阿谀之风而兴,韩愈以为此贻(遗留)害无穷,遂作《师说》以贻(赠送,给予)李蟠,嘉其好学。
【高考链接】
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 贻:送给      
105、易 
【词义推导】
“易”的基本意义有两个:一是“改变,变更”(从日从月,意为日月变换);一是“容易”(也许古人认为日月变换是平常容易的事吧)。由“改变”引申出“交换,互换”“修治,治理”的意义;由“容易”引申出“平坦”(平坦的路不是容易走吗?),进一步引申出“安稳”(平坦的路走得安稳)。
 【词义例释】
(1)名词,《周易》简称
(2)动词
①换,交换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否?(《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用十五座城请求交换我的宝玉,可以给他吗?
②改变,更换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察今》)
——社会变了,时代变了,改变先王的法令制度也是适合的了。
③轻视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者,财多也。(《五蠹》)
——因此古时候轻视财物,不是(因为)仁爱,而是(因为)财物众多。
④代替,替换
是以某某易其首者。(《狱中杂记》)
——这就是用某某人替换了他的脑袋的人。
(3)形容词,容易
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采草药》)
——只不过二月草已经发芽,八月苗还没有枯萎,采摘的人容易辨别罢了。
(4)副词,很,非常
荣禄固操、莽之才,绝世之雄,待之恐不易易。(《谭嗣同》)
——荣禄本是曹操、王莽一样的人物,世上少有的奸雄,对付他恐怕不太容易。
【成语助记】
平易近人: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改弦易辙:易:改变,更换;辙:车轮轧过的痕迹。琴换弦,车改道。比喻改变原来的方向、计划、办法等。
冯唐易老:感慨生不逢时或表示年寿老迈。作宾语、定语,用于感慨人生。
不易之论:易:改变。不可更改的言论。形容论断或意见非常正确。
其他如:易如反掌 易子而食  知易行难
【迁移练习】
赵得和氏璧,秦王欲以城易(  )璧,蔺相如曰:“秦城不予,璧不可易(  )得。”秦王怒,左右欲刃相如,然相如面不易(   )色,应对自如,令秦王不易(  )相如。后完璧归赵。
【练习答案】
赵得和氏璧,秦王欲以城易(换,交换)璧,蔺相如曰:“秦城不予,璧不可易(容易,轻易)得。”秦王怒,左右欲刃相如,然相如面不易(变,改变)色,应对自如,令秦王不易(轻视)相如。后完璧归赵。
【高考链接】
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   易:改变
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  易:换,换取
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子 易:轻视  
106、阴
【词义推导】
“阴”的本义是“山北或水南”(与“阳”正好相反),这里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故引申出“没有阳光,阴天”。由此引申出“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暗中,暗地里”阴天当然暗了。
【词义例释】
(1)名词
①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 一直通往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面,可以吗?
②阴影,树明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察今》)
——所以察看厅堂下面日月的影子,就能知道日月的运行。
③光阴,时光
④古代哲学概念,与“阳”相对
衡善机巧,犹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
——张衡擅长研制机械巧妙的东西,特别专注于天文阴阳历法的研究。
(2)形容词
①昏暗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
——早晨明朗,傍晚昏暗,景象千变万化。
②阴冷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岳阳楼记》)
——冷风怒吼,浊浪冲天。
③属于死人的,如“阴宅”“阴火”
④凹入的
惟汉印多用阴文。(朱剑心《说金》)
⑤阴险
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苏洵《辨奸论》)
——然而他内心阴险狠毒,志向意趣和别人不一样。
(3)副词,暗中,暗地里
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张衡传》)
——暗中查知奸党名姓,一下子把他们都擒拿归案。
【成语助记】
光阴似箭:光阴就像射出去的箭一样快。比喻时间流逝得非常快。
阴阳怪气:形容态度怪癖,冷言冷语,不可捉摸。(性格、言行……)怪僻,跟一般的不同。 阴谋诡计:阴:暗地里,偷偷地;诡:欺诈,奸猾。指暗地里策划坏的害人的主意。
其他如:阴魂不散 阴谋诡计
【迁移练习】
 一日,天阴(  ),一农夫于山阴(  )砍柴,其间阴(  )风阵阵,农夫欲还家,不料山口处忽见一恶狼,农夫躲于林中阴(   )窥之,后以肉为饵,诱其入一暗穴,以柴薪堵于洞口,放火烧之,既而还家。
【练习答案】
一日,天阴(阴天),一农夫于山阴(山的北面)砍柴,其间阴(冷,寒冷)风阵阵,农夫欲还家,不料山口处忽见一恶狼,农夫躲于林中阴(暗中)窥之,后以肉为饵,诱其入一暗穴,以柴薪堵于洞口,放火烧之,既而还家。
【高考链接】
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 阴:暗中,暗地里
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  阴:暗中,暗地里    
107、右
【词义推导】
“右”的本义是“右边(的手)”(甲骨文字型是一只右手的正面的形状。金文则加了一口,意为:这是一只吃饭的手,即右手)。“右手”的首要功能是吃饭时把食物送到口中去,所以“右”字有了“帮助”(这一意义后由“佑”体现)之义;古人又以右为尊,故引申出“尊尚”之义。
【词义例释】
(1)名词
①右边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
——可是看它的左右,到这里来并留下标记的人已经少了。
②地理上以西为右
姜伯约屡出陇右。(钟会《檄蜀文》)
——姜维多次从陇西出兵。
③古代官职以右为尊,因而指较高的地位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为蔺相如功劳大,封他为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
④引申为上
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促织》)
——用所有奇特的蟋蟀一只只的试着和它斗,没有在它以上的。
⑤世族大家
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张衡传》)
——豪门大户又多,勾结起来,一同做违法的事。
⑥车右,古时在战车上负责主帅的安全
梁弘御戎,莱驹为右。(《殽之战》)
——梁弘驾着战车,莱驹作车右。
【成语助记】
左右逢源:逢:遇到;源:水源。到处遇到充足的水源。原指赏识广博,应付裕如。后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
左顾右盼:顾、盼:看。向左右两边看。形容人骄傲得意的神情。 左右为难:左也不好,右也不是。形容无论怎样做都有难处。
其他如:无出其右
【迁移练习】
李斯以功大,位于众大臣之右(  )。其左右(  )皆因之骄纵。一日,偕友游于泰山,察路之左右(  )涂鸦文字甚多。
【练习答案】
李斯以功大,位于众大臣之右(上)。其左右(近臣)皆因之骄纵。一日,偕友游于泰山,察路之左右(右边,与“左”相对)涂鸦文字甚多。
【高考链接】
左孟门,右太行 右:右边,与“左”相对
朝右皆惮之  右:古时以右为尊,用以指较高的地位
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  右:右边,与“左”相对   
108、再
【词义推导】
“再”是“两次,第二次”的意思(不要跟现在的“再”混淆)。
【词义例释】
(1)数词
①第二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奋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没了。
②两次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后来秦又两次进攻赵国,李牧连续两次打败了他们。
(2)副词,事情行为的重复,继续,与现代汉语“再”相同
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活板》)
——用完了再拿火烤使松香等熔化,用手一摸,那字模就掉下来了。  
【成语助记】
再接再厉:接:接战;厉:磨快,引申为奋勉,努力。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以前先磨一下嘴。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
东山再起: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时不再来:时:时机。时机错过就不会再来了。指行事不要放过时机。 盛筵难再:比喻良机不易重逢。
其他如:再衰三竭 再造之恩
【迁移练习】
两国交恶,其一国击一国再(  ),然皆败,察其故,士气不振也。士气决于鼓,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而竭。用兵者不知其理,故败。
【练习答案】
两国交恶,其一国击一国再(两次),然皆败,察其故,士气不振也。士气决于鼓,一鼓作气,再(第二次)而衰,三而竭。用兵者不知其理,故败。
【高考链接】
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   再:再次
予一见不敢再也  再:第二次
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  再:再次
109、造
【词义推导】
“造”有两个基本义:一是“到某地去”;一是“做成,制造”。由“到某地去”可引申出“到达某一境界”(到某地去的抽象表达)
【词义例释】
(l)动词
①往,到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促织》)
——径直到成名家去拜访,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
②制作
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
——公输般给楚国制造了云梯这样的攻城器械。
③修建,建造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雁荡山》)
——祥符年间,因为建造玉清宫,到山里伐木取材。
④制定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列传》)
——楚怀王命令屈原制定国家法令。    
【成语助记】
登峰造极:登:上;峰:山顶;造:到达;极:最高点。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比喻到达极高的境地。
矫揉造作:矫:使弯的变成直的;揉:使直的变成弯的。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
天造地设:造:制作;设:安排。指事物自然形成,合乎理想,不必再加人工。
不可造次:造次:急遽,匆忙。不能匆匆忙忙地进行。意为要慎重。
其他如:闭门造车 粗制滥造
【迁移练习】
太宗年间,魏徵造(  )民舍,察民生之疾苦。回宫中,造(  )法令,兴水利,以利民生。
【练习答案】
太宗年间,魏徵造(到……去)民舍,察民生之疾苦。回宫中,造(制定)法令,兴水利,以利民生。
【高考链接】
芝(人名)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造:建造
宗质造朝,除知台州  造:到,去
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  造:建造,制造    
110、知
【词义推导】
“知”的本义就是“知道,懂得”,知道多了当然有“知识”,变得聪明即“知识丰富、见解高明”(后写作“智”)。
【词义例释】
读音一:zhī
(1)动词
①知道,知晓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又比这蛇更厉害呢?
②主持,管理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
——我和他共同掌管越国的政事。
③了解,懂得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您从那里了解燕王?
④识别,区别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呢?
⑤相知,交好(交情,往来)
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报任安书》)
——所以断绝了和宾客的来往,忘掉了家庭的私事。
(2)名词
①知觉
而死后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祭妹文》)
——而且人死后有没有知觉,和死后能不能见面,也终究难以明白了。
②知识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两个小孩子笑着说:“谁说你有很多知识呢?”
读音二:zhì
通“智”,名词,智慧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君子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就会只会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成语助记】
知彼知己 知遇之恩 知人论世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知肉味 不知所云 自知之明 乐天知命 恬不知耻 叶落知秋 妇孺皆知 格物致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迁移练习】 
梁惠王问政于孟子,曰:“本王处庭院之深,何以知(  )民生疾苦?”孟子对曰:“知(  )政者,不闻片面之词,当身体力行,方知(  )明而无过。”
【练习答案】
梁惠王问政于孟子,曰:“本王处庭院之深,何以知(知道)民生疾苦?”孟子对曰:“知(主持,管理)政者,不闻片面之词,当身体力行,方知(智慧)明而无过。”
【高考链接】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知:了解
妾不知其死所矣  知:知道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知:知道
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  知:知道
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知:见解,知识
朝廷大议不容不知  知:知道
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  知:主持,主政
乃知足下出官之由  知:了解
111、致
【词义推导】
“致”的本义是“给予,送给,献出”。引申出“导致”。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送达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柳敬亭传》)
——宁南伯左良玉南下,安徽统帅想要结交讨好他,就把柳敬亭送到了他的军中。
②表达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传》)
——他思念国君,振兴楚国,想要挽救危局使国家富强起来的意愿,在一篇文章中多次表露出来。
③招来
致食客三千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招来三千食客。
④取得,得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家中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
⑤到,达到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
——然而秦凭借着小小的土地,达到了万乘兵车的实力。
⑥使,致使,导致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
——她的品行没有偏差,哪里料想却使您不喜欢呢?
(2)名词,意态,情趣
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芙蕖》)
——这样我在花没有开放的时候,就已经先享受到无穷的优雅情趣了。
(3)形容词,精细
案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汉书·严延年传》)
——检查他裁断的案件,都文理致密,不可推翻。
(4)副词,尽,极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
——张衡擅长研制机械巧妙的东西,特别在天文阴阳历法的研究方面极尽心思。    
【成语助记】
格物致知: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专心致志: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淋漓尽致:淋漓:形容湿淋淋往下滴,比喻尽情,酣畅;尽致:达到极点。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也指暴露的彻底。
其他如:格物致知 学以致用
【迁移练习】
齐王欲致(  )天下之士,致(  )千金以晏子。晏子致(  )诚于天下豪杰。豪杰中有一人自小家贫,无从致(  )书以观,而思维精巧,尤致(  )思于天文阴阳历算,为晏子之诚所感,前往晏子处。两人席谈,方觉其致(   )一也,甚欢。
【练习答案】
齐王欲致(招纳,引来)天下之士,致(送给)千金以晏子。晏子致(表达)诚于天下豪杰。豪杰中有一人自小家贫,无从致(得到)书以观,而思维精巧,尤致(最,极)思于天文阴阳历算,为晏子之诚所感,前往晏子处。两人席谈,方觉其致(情趣,意志)一也,甚欢。
【高考链接】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     致:表达
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  致:招致,招来
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  致:招致,招来    
112、质
【词义推导】
“质”的基本意义有两个:一是“抵押”;一是“本质,本体”。事物的“本质”是“朴实”“正直”的。由“正,正直”义引申出“向别人求正,以定是非”,要“向别人求正”自然是需要“询问,责问”的。
【词义例释】
(l)动词
①抵押,作抵押品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于是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到齐国去做人质。
②询问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
——我站着陪侍在老师的跟前,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2)名词
①抵押品。指作为保证的人或物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一定要以长安君为人质,救兵才能派出。
②本质,资质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不是天生资质低下,就是心思不如我专注罢了。
③质地,底子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周身黑色,上面有白色的花纹。
④通“贽”,古时初次拜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见面礼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就命令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把丰厚的礼物献给楚王,表示愿意事奉楚国。
⑤通“鑕”,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您不如赤膊伏在斧鑕上向大王请罪,那还许侥幸能够免罪。
(3)形容词,质朴
本之《书》,以求其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根据《尚书》来寻求文章的朴实。
(4)副词,正,刚刚
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
——天刚亮的时候,在竹林中躲避哨兵。
【成语助记】
文质彬彬: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质疑问难:质:提出。提出疑难,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
质而不野:质:朴素,单纯;野:粗俗。质朴而不粗俗。
其他如:兰质蕙心  玉质金相 天生丽质  质而不俚
【迁移练习】
屈原借《离骚》“唯昭质(  )其犹未亏”表忠,而秦使离间计,令人厚币委质()事楚,使楚太子赴秦为质(  )。屈原力谏,而子兰肉袒伏斧质(  )请罪于楚王,谗之。楚王怒,质(  )屈原,后逐于江滨。此地有蛇,黑质(   )而白章,屈原以之为药,医百姓之患。
【练习答案】
屈原借《离骚》“唯昭质(本质)其犹未亏”表忠,而秦使离间计,令人厚币委质(通“贽”,见面礼)事楚,使楚太子赴秦为质(人质)。屈原力谏,而子兰肉袒伏斧质(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请罪于楚王,谗之。楚王怒,质(质问)屈原,后逐于江滨。此地有蛇,黑质(质地,底子)而白章,屈原以之为药,医百姓之患。

【高考链接】
性质直,不饰容止 质:质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质:质问
113、治
【词义推导】
“治”的本义是“治水”。引申出一般“处理,进行某项工作”,处理国家大事是“治理”;处理病人是“治疗”;处理坏人是“惩治”。其它情况依此法译之。还引申出“治理好的”,特指国家太平。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治理,管理
故治国无法则乱。(《察今》)
——所以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
②整治,训练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
——现在训练了八十万水军,正要和您在东吴会战。
③整理
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冯谖客孟尝君》)
——于是准备车辆,整理行装,装好债券契约就出发了。
④医治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
——您有病,在皮肤的纹理里,如果不一致,恐怕会更厉害。
⑤对付,抵御
同心一意,共治曹操。(《赤壁之战》)
——同心协力,共同对付曹操。
⑥惩处,处置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
——不能完成任务,就请惩治我的罪过,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
(2)形容词,太平,安定,与“乱”相对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谏太宗十思疏》)
——文臣武将都能得到任用,君王垂衣拱手就可以达到天下太平了。
【成语助记】
励精图治:励:奋勉;图:设法;治:治理好国家。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长治久安:治:太平;安:安定。形容国家长期安定、巩固。作宾语、定语,形容社会长期安宁。
其他如:治国安邦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不治之症 无为而治
【迁移练习】
曹操有疾,久治(  )不愈。受人诟病,因其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刘备等共治(  )之,于危急之中以义治(  )天下,以求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
【练习答案】
曹操有疾,久治(医治)不愈。受人诟病,因其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刘备等共治(对付)之,于危急之中以义治(治理)天下,以求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与“乱”相对,特指国家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高考链接】
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  治:治理,管理。与“平”连用,表示官吏治理政事的功绩
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  治:治政之策
治兵有制,名虽不同  治:治理,管理
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  治:研究
114、诸
【词义推导】
“诸”有两个意义:一是“众多,各个”;一是“之于”。
【词义例释】
(1)形容词,众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
——冯婉贞于是带领众少年整理好行装出发了。
(2)兼词
①代词兼介词,相当于“之于”
穆公访诸蹇叔。(《殽之战》)
——秦穆公向蹇叔询问这件事。
②代词兼语气助词,相当于“之乎”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您曾经把您喜欢音乐的事情告诉了庄暴,有这件事吗? 
【成语助记】
付诸东流:付:交给;诸:之于。扔在东流的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好像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
诸如此类:诸:众多;此:这,这样。像这类的各种事物。作状语、分句,常与“举不胜举”连用。
其他如:诸恶莫作 放诸四海而皆准 付诸东流 付诸一炬 公诸同好
【迁移练习】
智叟见愚公一家人搬山,将石投诸(   )渤海之尾,叹曰:“诸(   )人不惠,如此之法,何日成功?子闻诸(    )?”
【练习答案】
智叟见愚公一家人搬山,将石投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渤海之尾,叹曰:“诸(众多,各)人不惠,如此之法,何日成功?子闻诸(   )?”
【高考链接】
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  诸:各,众多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  诸:各,众多
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  诸:各,众多
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  诸:各,众多
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  诸:各,众多   
115、贼
【词义推导】
“贼”的本义是“伤害,杀害”。引申出“强盗,杀人者”,“狠毒”等意义。“强盗、杀人者”当然是“祸害,祸患”。
【词义例释】
(1)动词,伤害,杀害,残害
是贼天下之人者也。(《墨子·非儒》)
——这是害天下人的做法。
二人相憎,而欲相贼也。(《韩非子·内储说下》)
——两个人互相仇恨,想要互相杀害。
(2)名词
①作乱叛国的人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
——曹操虽然名义上是汉朝的宰相,他实际上是汉朝的敌人。
②强盗
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童区寄传》)
——两个强盗抓住了我,我侥幸把他们都杀掉了。
③祸患,祸害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论积贮疏》)
——铺张浪费的风气一天天地增长,这是国家的大祸害。
【成语助记】
擒贼先擒王:指作战要先抓主要敌手。也比喻做事首先要抓关键。
逆臣贼子:逆臣:叛乱之臣;贼子:忤逆之子。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
其他如:做贼心虚 认贼作父 独夫民贼
【迁移练习】
三国时期,曹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    )也。孙权乃阴令部属为贼(   )使于操,未果。后权思虑兴国之事,以为国内淫侈之俗是天下之大贼(    )也,改之。百姓不解,仍有盗贼(    )。权使人捕而诛之。
【练习答案】
三国时期,曹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敌人)也。孙权乃阴令部属为贼(刺客)使于操,未果。后权思虑兴国之事,以为国内淫侈之俗是天下之大贼(害,祸害)也,改之。百姓不解,仍有盗贼(强盗)。权使人捕而诛之。
【高考链接】
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贼:强盗
时平原多盗贼  贼:强盗
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  贼:对敌人的蔑称  
116、族
【词义推导】
“族”的本义是“同性亲属”。作动词是“灭族”。亲属都是同一“种类”(同姓直系亲属)。物以类聚,所以又引申出“聚结”之义,进一步引申出“众,一般”之义。  
【词义例释】 
(1)名词
①家族,指同姓的亲属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
——那首诗用奉养父母,团结族人作为立意。
②种族,民族
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计数千年。(《少年中国说》)
——我们这些黄帝的子孙,这一种族聚集居住在这个地球之上已有数千年。
③类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师说》)
——士大夫之类一听到谁称谁是老师,谁称谁是弟子等,就聚在一起讥笑他。
④(筋骨)丛聚集结之处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庖丁解牛》)
——每当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我看它难以解剖,就很小心地警觉起来。
(2)动词,灭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使秦王室灭族的人,其实是秦代帝王,而不是天下的人。
(3)形容词,众,一般
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
—— 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用刀砍(骨头)。 
【成语助记】
名门世族:有名望的世家大族。
非我族类:族类:同族的人。指不是跟自己一条心的人。
其他如:名门望族 折而族之
【迁移练习】
西楚霸王率精兵杀入咸阳,后放火,琼楼玉宇皆为尘土,名门望族(    )不敢言,士大夫之族(    )俯首称臣。秦人统一六国,终为楚人族(    )。
【练习答案】
西楚霸王率精兵杀入咸阳,后放火,琼楼玉宇皆为尘土,名门望族(家族)不敢言,士大夫之族(类,辈)俯首称臣。秦人统一六国,终为楚人族(灭族)
【高考链接】
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  族:家族    
117、卒
【词义推导】
“卒”的本义是肚子上的创伤。甲骨文字型是外部是一“衣”字表示肚子。内里是交叉文饰,乃是肚子上的花纹,这是指狩猎或战争中搏杀后的伤口。由于古代医疗技术差,肚子受伤意味着“死亡”,因而“卒”有“死亡”之义;这一意义后来写作“猝”表示突然死去,故后“卒”亦有“突然,匆忙”的意义。“死”就是生命“完毕”,由此进一步虚化为副词“终于”。
【词义例释】
 zú
(1)名词
①步兵,后泛指士兵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明天早上犒劳士兵,替我打败沛公的军队。
②古代军队编制,百人为卒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谋攻》)
——使整卒的士兵降服为上策,攻破这一卒的策略是差一些的。
③差役
禁卒居中央,牖其前以通明。(《狱中杂记》)
——牢房的看守住在中间,墙上开了窗户来透光。
(2)动词
①死亡。古代大夫死称卒。又年老寿终称卒。后为死的通称。
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
——当初,鲁肃听说刘表死了。
②完毕,结束,到……止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
——磐石又方又厚,能够坚持千年才完结。
(3)副词,表终结,终于,始终,到底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最终在正殿接见了蔺相如,完成了礼仪之后送他回赵国。
读音二:cù
副词,通“猝”,仓猝,突然,匆忙
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赤壁之战》)
——五万士兵难以在仓促之间集合起来,已经选好了三万人。   
【成语助记】
身先士卒: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在也用来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
有始有卒:指做事能贯彻始终,坚持到底。
仓卒主人:仓卒:匆忙。客人突然到来,仓促中招待不周,难尽主人之礼。
其他如:丢卒保车  优游卒岁 不忍卒读
【迁移练习】
韩信拜大将军,率士卒(    )与项王战,卒(      )起不意。项王难于应付,节节败退后卒(    )于乌江.而卒(     )成万世威名。
【练习答案】
韩信拜大将军,率士卒(士兵)与项王战,卒(通“猝”,仓促,突然)起不意。项王难于应付,节节败退后卒(死)于乌江。而卒(最终)成万世威名。
【高考链接】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卒:终于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  卒:去世
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  卒:差役
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  卒:去世
而太初(人名)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  卒:最终
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  卒:通“猝”,突然,仓促
118、走
【词义推导】
“走”的本义是“跑,逃跑”。(古代的走叫“行”)引申出“奔向”。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古代指疾行,即跑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两只兔子并排地跑,怎么能辨别哪是雄哪是雌呢?
②逃跑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石壕吏》)
——老翁跳墙跑了,老妇人出门来看。
③使之逃跑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曹操的军队刚好把船舰用铁链串连起来,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使他们溃逃。
④奔向,趋向
窃计欲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私下打算从赵国逃跑奔向燕国。
(2)名词,仆人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报任安书》)
——愿意像牛马一样为您奔走的仆人司马迁再次拜言。
(3)形容词,快,赶快
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抄录完了之后,赶快就送还给人家。     
【成语助记】
走马观花: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不胫而走:胫:小腿;走:跑。没有腿却能跑。比喻事物无须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作谓语、状语,比喻不经宣传就迅速流传开来。
铤而走险:铤:急走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处。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 走投无路:投:投奔。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奔走相告:指有重大的消息时,人们奔跑着相互转告。作谓语、补语,用于互相转告重要消息。
其他如:走投无路 走为上计 笔走龙蛇
【迁移练习】
太史公牛马走(      )司马迁再拜言:臣因李陵之祸,尝欲亡走(      )之,后至骊山,见其直走(     )咸阳,忆荆轲刺秦之时,秦王还柱而走(      ),则叹历史无情。
【练习答案】 
太史公牛马走(仆人,自称的谦辞)司马迁再拜言:臣因李陵之祸,尝欲亡走(逃跑)之,后至骊山,见其直走(延伸)咸阳,忆荆轲刺秦之时,秦王还柱而走(跑),则叹历史无情。
【高考链接】
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走:逃跑
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  走:奔向,趋向,走到
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  走:动笔,挥笔  
119、左  
【词义推导】
“左”的本义是“左边(的手)”(甲骨文其字型是左手朝上的形状)。一般人左手更不灵活,故引申出“不合,不帮助”之义。由“不合”义又引申出“不正”之义。
【词义例释】
(1)名词
①左边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
——可是看洞的左右两边,到这里来并留下标记的人已经很少。
②东面,古代地理上以东为左
干到江左,必要成功。(《群英会蒋于中计》)
——我到了江东,一定要成功。
③较低的地位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我被贬官为九江郡司马。
④车上的尊位
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候生。(《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带着车马,空出左面的座位,亲自去迎接东门的侯生。
【成语助记】
旁门左道: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和学术派别。泛指不正派的东西。  
其他如:左右逢源
【迁移练习】
白居易居于僻地,其家左(  )右种梧桐。后声名震,乡绅皆迎之,虚左(  ),引其上坐。皇上闻之,令左(   )右诏其进京,欲以重用。
【练习答案】
白居易居于僻地,其家左(左边)右种梧桐。后声名震,乡绅皆迎之,虚左(左边的位置,是上位),引其上坐。皇上闻之,令左(和“右”并用,指身边侍候的人,近臣)右诏其进京,欲以重用。
【高考链接】
路见左右高峰刺天  左:左边  
120、坐
【词义推导】
“坐”的本义是人在席子上的跪跽之形,即“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既是“坐”自然就有“座位”,“坐”是不动的,故又有“止息,停留”义。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古人席地取跪姿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鸿门宴》)
——项王项伯面朝东坐着。
②就坐,就任(主持,掌管)
坐馆――任私塾先生或官员幕客
③防守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与其坐守等死,哪如奋起拯救我们的村子。
④犯法,犯罪(由……而获罪)
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使楚》)
——您就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犯了盗窃罪。
(2)名词,座位,通“座”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
——项王就接过宝玉,放在座位上。
(3)连词,因为,由于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停下车来是因为我喜爱这枫林的晚景,这里的霜叶比二月的红花还鲜艳。  
【成语助记】
正襟危坐:襟:衣襟;危坐:端正地坐着。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如坐春风: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坐而论道:坐着空谈大道理。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
其他如:坐以待毙 坐吃山空 坐怀不乱 坐井观天 如坐针毡
【迁移练习】
宋人喜外出,常停车坐(  )爱美景。一日,出门见客,见一人南向坐(  ),诸多财物散于坐(   )下,似坐(   )而待官兵。顷之,官兵逮之,因其坐(   )。
【练习答案】
宋人喜外出,常停车坐(因为)爱美景。一日,出门见客,见一人南向坐(坐着),诸多财物散于坐(通“座”,座位)下,似坐(坐着不动)而待官兵。顷之,官兵逮之,因其坐(犯罪)。
【高考链接】
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坐:因为,由于
爽(人名)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人名)坐爽下狱  坐:受牵连而获罪
后坐考妖言不实论  坐:因……而判罪
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坐:判罪
众会乎坐,不问不言  坐:坐着,坐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