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积散能治什么病?

 经方人生 2023-09-17
作者:董洪涛
这是选择中医馆在公众号发布的
第2149原创内容



五积散源于唐代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之后被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引用。

本方由白芷、枳壳、麻黄、苍术、干姜、桔梗、厚朴、甘草、茯苓、当归、肉桂、川芎、芍药、半夏、陈皮一共15味药组成。

分析其功效,主要有散寒祛湿,理气活血,化痰消积之功,现代多用于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诸证。

临床上常见五积散的应用范围包括:饮食不节,积食呕恶,脾胃寒凝,脘腹胀痛;或外感风寒,体表疼痛,腰背拘急;及妇人小腹疼痛,血气郁滞,闭经不通,月经不调等。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五积散的功效:“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治脾胃宿冷,腹肋胀痛,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或闭不通并宜服之。”

清代大医喻昌在《医门法律》提及五积散:“按此一方,能治多病,粗工咸乐用之。”

显然,这是一个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的处方。一方面其药味众多,功效众多;另一方面此方病机涉及寒、湿、气、血、痰等多个环节。

五积散是由多个药方集合而成的。其中麻、桂、芍、草,即麻黄桂枝各半汤;苍术、甘草、陈皮、厚朴,即平胃散;枳壳、桔梗、陈皮、茯苓、半夏,即枳桔二陈汤;川芎、当归,即佛手散;川芎、当归、白芍即四物汤去生地;枳壳、陈皮、生姜即枳橘姜汤、白芷一味为都梁丸……

方名“五积”,顾名思义,应该是能治疗寒、湿、气、血、痰五种病理因素所造成的积滞。进一步说,凡因寒、湿、气、血、痰诸因素所导致的疾病,都可考虑首选五积散。

图片


从五积散的药味来看,辛味最多,包括麻黄、白芷、苍术、肉桂、干姜等。

辛味有辛散宣通之力,善于透散发越伏于体内的寒邪。因寒邪怫郁阳气所致表里寒实之证,非辛散之品不解。方中麻黄、白芷、苍术、肉桂、干姜皆质轻味辛,皆具发散透越之性,于五积散中能发散表里上下的邪气。这完全合乎经旨:“气味辛甘发散为阳”,能借辛甘之味以逐散伏寒,合化之用助阳化气。

《本经疏证》言麻黄“气味轻清,能彻上彻下,彻内彻外”。

《本草汇言》道白芷“上行头目,下抵肠胃,中达肢体,遍通肌肤以至毛窍,而利泄邪气。”

朱震亨誉苍术“散风益气,总解诸郁”。

《珍珠囊》认为:“干姜其用有四:通心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干姜辛热燥烈,主入肺、脾胃上中二焦,长于温肺化饮、温中散寒、健运脾阳。

肉桂辛甘助阳,主入脾、肾中下二焦,擅于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去痼冷沉寒。《本草求真》认为“大补命门相火,益阳治阴。凡沉寒痼冷、营卫风寒、阳虚自汗、腹中冷痛……用此治无不效。”

合而论之,五药合力,于表则能开宣肌腠骨节之闭;于里则能疏通精血津液之滞;于上则能顺降肺卫清窍之逆;于下则能蠲除癥坚积聚之实。

再者,按《内经》之旨:“寒者热之”,以上三药皆属辛温,辛味发散,温则宣通,可以宣通肺气、开透腠理、发越伏寒,令表郁得解,阳气通散。



五积散中还有半夏、陈皮、苍术、茯苓诸药,有苦温燥湿,健脾化痰之功。

寒湿邪气伏于中焦,导致脾胃运化失司,气机不畅,阳气不化,水液积滞,留于肠胃,即成为痰饮。

《本草求真》道:“脾苦湿,必得味辛气温以为之燥”。方中半夏味辛性温,于脾中涤痰除垢,痰去而脾自健。陈皮辛香走窜,温能通肺脾之气,苦能燥脾家之湿。苍术苦温燥湿以祛湿浊,辛香健脾以和脾胃。再伍茯苓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

图片
四味合参,以辛温苦燥之性逐散痰饮,温化水湿,驱散伏寒,使中阳得复,阳气通达。

我的体会是,凡寒湿或痰湿内滞诸病,都可考虑应用五积散。一方面辛温能宣散寒邪;另一方面苦温能化痰除湿。寒邪与痰湿化湿,则清阳得升,浊阴得降,气机归于平衡,诸症自能得愈。



分析方中诸药味,五积散还有行气导滞、开郁散结、温中燥湿、下气除满之功。

方中有一对升降气机的药味:桔梗与枳壳。桔梗入肺经,辛散苦泄,性散上行,开宣肺气而通利二便,可揭伏于上焦之寒。枳壳入脾胃经,理气宽中、行滞消胀,可清积于中焦之滞。桔梗主升,枳壳主降,两药配用,一升一降,宣肺下气,宽胸利膈。

方中还有陈皮,归肺、脾二经,辛行温通,入肺走胸,能行气通痹止痛,又因其具苦降之性,《名医别录》谓其“下气,止呕”,善治脾胃气滞、湿阻之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可通滞于上中二焦之气。

厚朴归肺、脾、胃、大肠四经,苦燥辛散,燥湿消痰,下气除满,消积导滞,宽中平喘,既能除无形之湿满,又能消有形之实满,可散郁于三焦之结。三味合用,共奏行气解郁、之功。

另外,五积散中还有一个四物汤(缺生地)。

当归味甘而辛,补血活血,行滞止痛,长于动而活血;芍药味酸,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善于静而敛阴。二药合用,一动一静,有养血理血之效。

川芎辛香行散,温通血脉,行气活血,性善行窜,上行头目,中开郁结,下调经水,善通达气血,《本草汇言》言其为“血中气药”。

三味秉甘温辛润之性,行养血活血之用,既能祛除伏寒凝滞所致之瘀阻,亦能补益瘀久失养所致之血虚。

方中此三味药用量偏小,其目的是于大队辛香温燥之气药之中,入血分以佐制其耗气伤阴之弊,有相须相合之妙。

综合以上分析,五积散重在辛散宣通,兼寓有温里散寒、健脾化痰、行气导滞、养血活血数法,方中涵有麻桂、理中、平胃、二陈、四物、苓桂术甘、甘草干姜茯苓白术、小青龙、续命汤诸汤之意。

我的思考是,以上诸方之主治皆可合于五积散之中。由此言之,此方能治多病,是一个功效极佳的药方。



当代大医蒲辅周有着丰富的临床应用五积散的经验,抄录如下:

蒲老善长治疗时病,其治疗春季时病之寒疫,寒疫或因暴寒所折,其发病多与伤寒相似,临床症状为憎寒、头痛、发热、身疼,胸闷不饥,或欲呕或泻,或口干不渴饮,脉浮弦而滑或紧,舌质色黯,舌苔白而秽,治宜芳香温平和解,不宜辛凉、苦寒,一般可用香苏散加味或十神汤化裁。

若无汗、身痛兼胃肠不和,症状夹杂,则用五积散为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图片


如治疗冬季时病,感风寒,内夹湿痰,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腹胀满,不思食,便不利或呕,恶水不欲唤,或关节痛,或重,此乃表里皆病,症状复杂,用五积散为末,每服五钱,生姜三片,水煎服。

妇科宜用熟料五积散,即五积散原方去麻黄加党参,桂枝易官桂,通治血寒痛经。经行身痛,腹痛及产后感风寒身痛仍宜五积散原方,用量每服五钱,用水和醋将药拌湿炒黄色为度,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这些经验非常宝贵,值得我们多多学习,并在临床上反复验证。



当代大医叶桔泉亦擅长应用五积散。叶老指出,运用此方应进行整体性的观察,本方的应用范围适用于阴证、寒证、实证、表里证及寒实证,包括痰、饮、湿、食、气、血邪积。

叶老把五积散的适应证归纳如下:

其一,胃内停滞寒饮宿食,胃痛,或呕吐,脘腹胀满,或胃有振水音,腰膝有冷感者。

其二,脘腹拘急痛,疝气上冲,或冷气攻冲,呕吐,欲食不能下,上热下冷,或四肢厥冷者。

其三,妇人血气不调,月经不匀,或痛经,白带下,腰以下冷痛,脉沉迟者。

其四,妇人难产,或胎死腹中,或胞衣不下,腹痛,恶露不绝,伴有寒征、实证色脉者。

其五,咳嗽气喘,动悸迫促,胸内苦闷痞塞,喉中痰涎壅塞,伴有肩背臂痛,腰股拘急痛,脉沉实有力者。

其六,风寒湿痹,筋骨痛,跌打宿伤,腰臀冷痛,脚气脚膝拘急疼痛,疝气腹中冷痛,或遇冷则发病,腰脚冷感者。

其七,感冒风寒,恶寒头痛,不发热,全身疼痛,胸闷,咳嗽气逆,或腹痛,脉实无汗者。

以上资料非常详尽,足以概括五积散的临床应用范围。



五积散属于日本药典“中寒门”的方剂,日本医家认为,五积散应用指征为:脾胃虚弱,面色胱白,腰部、臀部、下腹、下肢等处冷痛,脉象偏沉,腹部多柔软,有时可见小腹硬满。

日本医家常用五积散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症、胃痉挛、肠神经痛、腰痛、坐骨神经痛、各种神经痛、风湿病等、脚气、虚寒性白带、痛经、月经不调、半身不遂、心脏瓣膜炎轻症,老年人感冒,气喘,还可作难产催生剂等。

从以上资料来看,日本医家颇重视应用五积散来治疗一些寒性疼痛。

我学习诸家的经验,我临床应用五积散多以温中散寒为主。我自认为,温中散寒是五积散的标准指征。

从历史来看,五积散在创制之后,曾出现过诸多别名。比如《医方类聚》称为催生汤、异功五积散;《医方集解》称为熟料五积散;《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则称为调中健胃汤、百病无忧散等。

只从这些药方的名称来看,五积散必然是一个阴阳表里通用之剂。细而论之,此方能解表、温中、除湿、消痞、调经,能祛除体内的痰、饮、湿、食、气、血诸积。

如果能充分学习以上医家的经验,我相信,一定可以应用五积散取得满意的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