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企的出路在哪里?

 瑶mm75598g76sp 2023-09-17 发布于上海


外资药械公司受到社会环境变化、患者数量不稳定、政策单边倾斜、产品竞争挤压等多方面因素,从疫情前开始至今,苦日子已经被迫持续很久了。

除了极个别细分赛道,在广泛的设备、器械、高值耗材乃至特药到普药的领域,为了对抗营业额和利润的下降,企业各种缩减规模、降低预算、裁减人头,甚至是出售整条产品线、退出中国市场。行业内每三、五天都会报道一次相关的新闻。

想要继续扎根中国市场,提升营业额、维持合理的产品利润空间,如下四个方面需要借鉴。

学会与严苛的政策共存

当年药品带量采购在局部省份开始试点的时候,大部分外资都抱着观望的侥幸心态。随着带量采购在所有赛道、整个中国市场的覆盖,整个行业才开始有各种对应和对策。同理,设备的进口限制令,使得外资在三年之内基本完成了从“觉得没我不行”到“我不行了”的心理转变。

政策导向已经十分明显,对于外资来说,着手做顺应当下市场发展的战略战术才是关键。设备企业面对进口限制令,应当尽快启动产品国产化流程、点对点地挖掘参数有优势的订单、进一步巩固与专家的产品共识,确保在进口论证有需要时可发挥关键作用。

耗材和药品企业面对带量采购,必须要在中国本土加速研发低成本产品、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持续做精准的学术传递,提高在专家群体的认知度、通过学术去影响病患群体的选择(在合规的前提下)。

真正坚持产品国产化路线

外资企业走国产化路线,有几个不同的玩法,反映了企业真正国产化的决心。一是所有产品线的研发和生产全部搬到中国,二是所有产品生产本土化,三是部分产品国产化。另外也可以分为是自建工厂,还是找代工厂生产,或者是国外运回所有组件在国内组装。

除了当下政策趋势以外,国产化最大的好处是节约成本,包括整个流通环节里的运输、人力、管理。

再进一步思考,国产化其实是为了和中国临床需求的真正吻合,产品质量方面,外企一直相对稳定,但产品线迭代速度普遍低于国产,研发和工厂都不在国内是根本原因。

研发符合当下市场需求的产品

产品想贴合中国市场,就必须有本土的研发团队去体会今天的中国临床和市场,甚至是政策导向下的设计方向。

欧美成熟市场对于产品的需求,与发展中国家里尚有大批患者等待治疗的处境截然不同。

企业的产品线对于不同销售层级的分类,一定要十分清楚。比如,对应高支付能力市场(私立、民营、自费患者),对于低支付能力市场(满足基本治疗需求)。丰富产品线是当务之急,单一的产品线,一旦被某一个市场/某一次带量采购踢出局,就代表整个企业全部玩完。

大力培养本土化人才梯度

外资药械里,目前在中国市场的管理层团队,都很难见到西洋面孔。原因是中国市场实在太复杂,各个省份有不同的省情,本土人才更擅长理解和处理这些复杂情况。

外企的校招生制度也由来已久,一般都是去营销团队的(销售部或者市场部)。

这里更多要谈的是另两个思路:首先是研发方面,多与顶尖高校合作,形成友好的输出输入体系;其次是生产方面,多与地方政府合作,形成固定的就业解决流程。这样能更多地帮助企业增加与国内各层级的连接,夯实企业的根基。

对于外资药械来说,眼下可走的路有很多。需要反复定夺的是,哪一条可以真正通向光明,最适合企业长期发展,可以最快帮助企业脱离水深火热的处境。

思齐俱乐部是医药人学习分享社区,为医药个人学习赋能。作者观点和案例仅供学习方法使用,不代表商业公司真实情况。


本文版权归思齐俱乐部(member_siqi)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引用。

专栏作者/Grace

医疗行业生态及人性观察家。

来源:思齐俱乐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