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练了三十年太极拳的我,为什么会与众不同(九)

 太极的秘密 2023-09-17 发布于江苏

导读:本篇文章是围绕我学习杨式太极拳的非主流经历做的一个回忆。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二。一,和大家分享学传统太极要注意的一些事宜。二,想要更全面的学好杨式太极拳,就要把视野从对杨澄甫传承的扩大至杨少侯乃至其他杨家传承。希望能对有识之士开卷有益。
特别声明,本人的太极学习经历和传承非主流,不同流,若以市面上的太极操认知水平来看待,大可不必浪费时间。经历不同,传承不同,高度不同,维度不同。观点有异,亦属正常。不做争论。

@点击上方音频收听

老百姓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到了我27岁的时候,同龄人几乎都已经成家,甚至很多还有了孩子。这个节骨眼,我的父母就更着急了。经不住父母的催促,怕伤了父母的心,我只能考虑成家这件事了。
到了2003年的时候,我每个月的工资只有390多元。转年我的儿子就出生了,生活压力变得越来越大。思来想去,和陈师父沟通好之后只能忍痛放弃我心爱的太极,将精力投入到生活中。
当时,真有一种英雄迟暮的凄凉之感。可我仍然是在心中暗暗慰藉自己——先全人道,再全“仙道”。
这样到了2005年年初,工资上调到了500余元,可微薄的工资已经实在难以维系家庭的日常支出,于是我在万般无奈之下就辞职带着大人、孩子投奔到在北京打拼的父母那里。
北京是一个各个方面节奏都非常快的大都市。为了生存,我每一天都不敢闲下来,加之做事情附带的应酬,到了2010年就把身体弄出了问题——每天晨起时四肢无力,好像患上肌无力症似的。要好久才能逐渐恢复知觉和力量。
看着还年幼的孩子,我当时害怕极了。心说,我这是要出大问题了,得马上想办法解决它才行。
这个时候我就想到联系陈师父,重头再学。因为好多年都不联系,总是感到怪不好意思的。思来想去,还是厚着脸皮,既忐忑又期许的拨通了陈师父家里的电话。
接电话的是陈师母。我有些生涩的问陈老师在吗?陈师母在那边沉默了几秒才说,嗨!不在了。
我当时以为自己听错了,心里咯噔一下,我紧忙问什么不在了?陈师母说,人已经不在了,已经走了。
那一瞬间,我感觉跟五雷轰顶似的。世事难料,我和陈师父就这样天人永隔了。我浑浑噩噩的说,您多保重,就挂了电话。
当时的心情别提有多难过了。我的授业恩师啊,你怎么就走了呢

心情低落了好些天,我忽然想起陈师父曾经和我说过,这辈子一定要学李派(氏)太极,学李派太极就去找郑昭明准没错。

能入陈师父眼的人少之又少,可我没有郑师父的联系方式。我这好多年不练,功底半点都没有了,也没法练犹龙太极(很难练)。而我这身体问题不等人。怎么办呢?

思前想后,我寻思着还是先在北京城找一位老师吧。

我这人多多少少还算是懂一点学艺的规矩。我学过陈式太极,勿论我练的好坏,马先生在,我是不会再和第二个人学陈式太极的——陈式太极是我练的不好,不是马先生教的不行。

一门不能投两师。拳再大不能大过一个德字。这都是规矩。

再学陈式我是不能考虑的,那就杨式吧!毕竟杨禄躔是在北京成的名,立的万,祖孙三代在北京城耕耘播种,也教了不少的门人弟子。

可这找师傅也得会找,不能乱来。不能觉得,听说谁行就和谁学,那样如果学着学着发现不如自己的意就又去找别人学,这么做对教的人伤害性不大,侮辱性却极强。也容易把自己在那个圈子里搞臭了。

再好的东西,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道的后面为什么是一个德字?想得道,离不开这个德字。道是成就,德是加持。没有加持就没法成就。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把学艺当成了学知识,已经认识不到德在其中的重要性了。

从古到今的很多人,聪明有余,厚道不足!其实,归根结底,都没有脱出因果二字使然。

虽然计划学杨式太极拳,但我并不考虑杨澄甫教的那种。为什么呢?

好多人学杨式太极拳只知道杨澄甫,而不知道他有一个比他还要厉害的哥哥杨少侯。

杨少侯比杨澄甫大21岁。不仅得到过他的伯父,大名鼎鼎的杨班侯的传授,还得到过他的爷爷杨禄躔的点拨。

杨澄甫就没他这么好的运气了。他在北京出生和成长的时候,祖父杨禄躔早已不在世了,伯父杨班侯久居河北老家,在他八岁的时候也去世了。

他生长在京城,家境富裕,祖荫庇护,衣食无忧。直至其父杨健侯1917年去世后才开始刻苦用功(时年34岁),最终到了1924年前后才大器晚成,可与他的父兄长辈们还是没法比的。因此,我要学杨式就学杨少侯传下来的。

杨少侯不是个性格随和的人,用今天的话说,很有个性(和他伯父一样,脾气不太好)。所以,和他学并能坚持下来的人不多,他呢,也不怎么爱教人。不像他的弟弟杨澄甫,徒弟那么的多。

在他寥寥无几的弟子当中,有一个叫做张虎臣的得了他的真传。

张虎臣是河北省通县人。通县在1958年才划到北京市的管辖,这包括大兴,密云,怀柔,昌平等地。在过去,北京二环外的都不属于北京人,所以说,要倒查三代的话,纯纯的北京人还真就不多。

张虎臣的老丈人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是开银号的,张虎臣就给他经营着通县的一家银号。因此,他挺有钱的——过去想学太极,你没银子学不了。你想学,人家也不教你。因为人家靠这个生活,你想白拿白得,哪有那美事。

现在教太极拳的多,你不学都上赶着免费要你学。可这教拳的水平和过去的比天壤之别,还真没法比。我这么一说又难免得罪一些人,虽然说的是实话。所以我还是点到为止吧。

张虎臣先是结识的许禹生(杨健侯唯一的正式徒弟),然后经许的介绍才和杨澄甫,杨少侯学的。

杨家在过去没有八十五式这套拳,这套拳是杨澄甫1928年之后在他家的108式的基础上改编的。

108式在他家又叫做“正路子”,除了这个还有一个“加手”和“小快式”,都是在“正路子”的基础上加了很多的圈。各自有200多个式子。“小快式”更是一种快练,发力的套路练法。

在过去,杨家教拳分门里门外。“加手”和“小快式”是正式弟子,入了门,拜了师的才能学得到。想成为入室弟子得先学“正路子”。

“正路子”是对外的。通过学练考察人的心性,资质,而后才可谈及是否收入门下。所以,无论是“正路子”还是85式,实际上都是杨家最基础的套路。

据说和张虎臣学的人不少,可真正的徒弟并不多,王秀田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个。我这杨式太极拳是向王老师学的。

王老师练拳的地方挺僻静的,如果他不和你说,你也找不到。我去之前先是给他打了个电话,说了一下大概的情况。他这才让我去找他的。

见到王老师后,他问我以前学过吗?我说学过,在大学学过简化24式——没敢说学过犹龙太极,怕他知道了不教我。扯了谎也真是怪不好意思的。他说那行,你就搁这学吧。就这样,我开始和王老师正式的学起了杨式108式——“路子”。

那时候每天早上去学两三个式子,然后自己在旁边练。他看着哪里不对给过来说说。一般的时候都是我练那几个式子,他也练他的。除了我,当时和他学的还有两三个人,其中两个比我学的都要早的多,练的也比我好。

我这人是不学则以,一学上了就非常的痴迷。那个时候只要一有空闲我就找个僻静没人的地方练会,一边捉摸一边练,一边练一边捉摸。有的时候办完事,开车走在路上想着这里面的事觉得有点想法了,就会找个地方停了车,马上下车练练体会一下。

杨家的这套108式的重点还是在松上。太极拳的这种松绝不是放松,它很特别。如何特别,怎么回事?在练了三十年太极拳的我,为什么会与众不同(六)这篇文章中有过说明。感兴趣的人可以点击蓝字进入了解。

除此之外,这套拳的架子没有“杨八五”那么大。如果说“杨八五”的架子是舒展,那么“正路子”相对的就是紧凑。这种风格特点和杨少侯的“小架”特色是非常符合的,和后续的“加手”能密切的衔接上,而杨澄甫改编的“杨八五”和“加手”“小快式”就不好衔接了。


就这样学了能有一年多,除去有时候有事去不了,我总算是把这套拳学完了,身体症状也逐渐好转了。我挺高兴的。王老师见我练的挺踏实,对我挺不错,本来他那人也挺好的。只是我一直心中惦念着陈老师嘱托我学李派太极的话,所以我就没想着和王老师往深里学。

有的人会觉得这有什么呢,多学多知不是好事吗?

想接着往深里学就得拜师。可拜了师就得专心一门,端着碗里的看着盆里的,任哪一个做师父的都不会喜欢。

过去的人都是练好了一门再练另一门,这还得是在师父允许的情况下。都说一入侯门深似海,一入师门又何尝不是呢!所以,拜师要谨慎,要对自己的当下和将来负责,要对尊师重道负责。

学艺就是做人,这话一点也没错。在我感觉自己学的挺好的时候,人性中的那份小傲娇难免也就滋生出来了。可也正因如此,让我在河北邢台被上了一堂生动的太极社会实践课!下一篇文章继续说。


练了三十年太极拳的我,为什么会与众不同(一)

练了三十年太极拳的我,为什么会与众不同(二)

练了三十年太极拳的我,为什么会与众不同(三)

练了三十年太极拳的我,为什么会与众不同(四)

练了三十年太极拳的我,为什么会与众不同(五)

练了三十年太极拳的我,为什么会与众不同(六)

练了三十年太极拳的我,为什么会与众不同(七)

练了三十年太极拳的我,为什么会与众不同(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