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屯留前行方向在哪里?

 neijia 2023-09-17

屯留的由来

《山西县名典故》说:商以前,屯留只有一个名字叫“余无之戎”,是北方少数民鬼方建立的第一个部落,为鬼方别部。后来人口不断增多,又建立了第二个部落---戎屯。

商武丁于公元前1334年--前1331年打败了上党(屯留)境内的鬼方,商太丁公元前1202年其西部周族(后来的周朝)派兵“伐余无之戎,克之”,所谓“余无之戎”就是居住在今屯留县一带的鬼方后裔,屯留县有余吾镇,即其故地。

鬼方族在屯留建立了两个大部落失利后,其后裔赤狄人又在原址分别建立了留吁部落,徐吾氏部落,(徐吾氏是人名,赤狄支派首领名字),又载:炎黄联盟首领尧放勋,史称唐尧,建立了陶唐氏部落,任部落长,将其长子朱分封到长子(丹),次子徐封到余无戎)。

公元前1070年左右,周武王建立西周,在全国大封诸侯国,将戎封为“赤狄

留吁国”,余无戎封为“赤狄徐吾氏国”也叫“赤狄铎辰国、甲氏国”。周中期,屯留东南部沼泽逐渐退去,露出大片肥沃的土地,水草充足,留吁国由余吾坪村迁址今古城,建城池,修宫殿,筑城墙7里,其侯国包括今古城、李坊、李高、鲍店、河北店等村。

公元前593年,晋国君景公,先后吞并了其周围二十多个小国和一部分戎狄部落,将留吁、徐吾氏、潞子婴儿国等收归晋国版图,为便于管理,在边远地区设郡,在内陆设县(郡小县大),由国君直接统治。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单位的萌芽时期,据《左传载:当时晋国有县50余个,长治记入县名的12个,其中有留吁(直指古城)、纯留(绛河以南晋国灭留吁后,改此名)、余吾(绛河以北徐吾或铎辰)。留吁晋国占领后,改称“纯留”。《左传·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说:“晋人执孙前于纯留”。“纯”在当时有“大”、“善美”等含义,纯留一名是晋人对留吁景观的赞美。古代“纯”还通“屯”,故纯留又作屯留。《晋国史》、《战国策》说:“周安王骄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韩、魏、赵三家分晋,晋静公被贬为庶人,迁徒纯留”。《战国策》:“周显王十年(公元前359年),韩昭侯奉天子之命,将晋静公从屯留迁徒端氏”。《史记·赵世家》载:“公元前349年,赵肃侯元年,夺晋君于端氏,徒处屯留”。屯留之名形成于战国中期。这就是“屯留”的由来。

屯留,远古时期为“赤狄别种”、“留吁”的部落,在今余吾一带,还有个部落叫“徐吾氏”。据说尧的长子丹朱分封到长子后,次子即分封到“徐吾氏”。春秋时同属晋国,留吁改称“纯留”,徐吾氏改称“余吾”。战国时韩赵魏三家分晋,纯改为屯,和余吾氏同属韩国,屯留之名由此而使。 《舆图志》记述:屯留夏代属冀州。 商、周时代为黎侯领地。 西周末期及春秋时期屯留为潞子国领地,称为留吁,归晋后又称纯留。 战国时期称为屯留。 西汉时,置屯留、余吾两县,都属上党郡。 东汉时,余吾并入屯留。 三国、魏、晋时,都沿袭东汉的建制。 北魏景明元年(500)分置屯留、寄氏两县,皆属上党郡。不久,寄氏又并入屯留。北齐时,取消屯留建制,将屯留并入长子。 隋开皇十六年(596),恢复屯留建制,仍属上党郡。 唐、五代时,沿袭隋代建制,改属潞州府。 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属河东路(故平阳府,今临汾)隆德府(潞安府)元至元三年(1266)屯留并入襄垣,后于襄垣分治,皆属潞州府。 明嘉靖八年(1529)至清,屯留都属潞安府。 民国初年屯留属冀宁道,后属长治专员公署。 抗日战争时期属太岳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2月划分屯留、漳西两县。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月改划分屯留、襄漳(漳西、襄西两县合并为襄漳县)两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屯留县解放,恢复屯留建制,属长治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屯留属晋东南专署。 1958年与长子县合并为屯长县,属晋东南地区。 1961年,屯长县撤销,重置屯留县,仍属晋东南地区。 1985年5月,实行市管县,撤销晋东南地区,屯留归属长治市。 2018年,撤销屯留县,设立屯留区。

   屯留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更是块红色的土地,是东北抗联英雄魏拯民的故乡,著名的上党战役主战场就在屯留的老爷山,在这里打响了全国解放的第一枪。相信在未来屯留会在上党这片土地光芒四射。

清康熙进士屯留知县梁迪在《留城春早》一诗中赞道: 上党天高四望遥,留城佳气动春潮。绿还绛水风送暖,青露行山雪渐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