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建斌 | 草原图腾看皋狼 皋狼多部在武乡

 东方欲晓10 2022-10-02 发布于四川

游山西 读历史 品故事 史话皋狼之六:(一)

草原图腾看皋狼 皋狼多部在武乡

赵建斌

皋狼是北方游牧民族图腾的标记。以皋狼为图腾的草原游牧民族在商周时期频繁侵我边鄙,晋国在启夏政、索戎疆,成霸业的历史进程中首先歼灭这些戎狄部落中的赤狄部落,融合了戎狄等草原游牧民族。在山西省方志中记载的以皋狼为地名的地方主要有吕梁方山县和长治武乡县,涉及吕梁市和长治市范围。由此可以粗略看出以皋狼为图腾的草原游牧民族侵入中原的大体路线:皋狼由西北向东南推进,后随着春秋齐国和晋国的争霸挤压逐步被消灭,即皋狼在山西境内起于吕梁、灭于太行。

《山海经》中追述了华夏部族林立的历史,记载了284个部落,其中有58个拥有图腾信仰。商高宗伐鬼方,鬼方战败后,一部分部族东迁。直至春秋前期,北狄部落分化成赤狄、白狄等,这些中有来自西北的具有狼图腾信仰的草原部落。

古时中国各方部落,五方之民皆有性。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南方曰蛮,雕题交趾。西方曰戎,被发衣皮。北方曰狄,衣羽穴居。四夷均为不粒不火的生食之人,以此区别于华夏,这样华夷之辨的民族关系就形成了。西周建立后,周自认为是夏朝继承者,称“华夏”,分封到中原的诸侯国统称“诸夏”。性辨华夷就将分布在四周的民族叫做“东夷”、“北狄”、“西戎”、“南蛮”,统称为“四夷”。实际上,华夷也是“揉杂”在一起发展的,周人也是来源于羌族中最先进的一支,也是姬姓和姜姓长期通婚产生的民族。

西北戎狄种类繁多,通过图腾可辨是否属于皋狼。戎狄与诸夏区别最主要在于生产方式不同,诸夏以农耕为业,戎狄以游牧为生。因此戎狄多居无定所,四处流窜,往往一个国家的两个城池中间就会活动着许多戎狄部族的身影。他们肆意侵扰城邑,破坏农耕,来无影去无踪,俨然是一股股游击支队,不断侵扰诸侯各国,不胜其烦,但当时又无法彻底消灭他们。

戎和狄有区别也有联系。戎族有大戎、小戎、陆戎、洋戎、骊戎、犬戎、扬拒、泉皋、九州之戎、伊雒之戎、姜戎、茅戎、北戎(又称山戎)、羌戎、无终等名称。但最主要是犬戎,义渠和山戎。以上的犬戎,从名字就可以看出,他们以犬或狼作为部落图腾。即畎戎 ,又称畎夷、犬夷、昆夷、绲夷等。后世中原王朝把一切西北游牧民族都称为“犬戎”和“戎狄”。因此从部落图腾角度讲,犬戎也属于皋狼。

义渠民族在商代前是西方羌戎民族的一个分支,原居宁夏固原草原和六盘山、陇山两侧。商代,他们同居住在陇东的狄族后裔鬼方相互为邻又相互攻击。由于义渠同周人相处关系比较和谐亲密,而鬼方(猃狁)同商周对立,所以每次战争后,鬼方失败逃走,远奔河套,而义渠趁机内迁。这样,义渠就逐渐占据了陇东大原地区并得到空前发展,从而发展成为区别于其他羌戎的义渠族。

山戎又称北戎,是春秋时期北方一支较强大的少数民族。活动地区在今河北省北部,燕山一带,以林中狩猎和放牧为主,后属匈奴一支。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唐虞以上有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这说明在唐尧、虞舜的上古时代就已有山戎一族,居住于中国北方。在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和内蒙古东南部曾建立了孤竹、令支、屠何、无终诸国。公元前664年齐桓公兴兵救燕伐山戎,灭掉令支、孤竹山戎部旅,约战国晚期,山戎逐渐销声匿迹。

狄族即鬼方,猃狁,白狄、赤狄都是属于狄族。鬼方是上古时期生活在北方的部落族群,后总称为“北狄”,甲骨文又称媿氏、鬼方氏、鬼方蛮。商周时期生活在今天陕西、山西一带,居北地荒漠,以游牧为生。夏称薰鬻、商称鬼方、周称猃狁,商高宗武丁曾与鬼方进行过3年战争,在周人协助下才阻止其入侵中原。这从相关记载中可以看出:鬼侯,殷诸侯。《礼记·明堂位》:"昔殷纣乱天下,脯鬼侯以飨诸侯。"《战国策·赵策三》:"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於纣 。以为恶,醢鬼侯 。"按《史记·殷本纪》作"九侯"。鬼方被武丁打败后成为商朝的臣属,族群分离,分化成多个部落族群。翟同"狄",古代泛指我国北方地区少数民族。狄为北方外族的统称,大的部落有赤狄和白狄。

白狄亦作白翟。始见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即公元前627年,春秋前期主要分布于古雍州北部(今陕北一带)。白狄与秦都在雍州,其最初的分布区域,主要在今陕北及陕西洛水流域。前550年, 因受秦国的压迫和晋国和戎政策的诱惑,东迁至今河北省石家庄一带(冀中)。东迁后的白狄主要由鲜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 4个氏族组成。后来,肥氏、鼓氏、仇由氏为晋所灭。鲜虞氏就是白狄的一支,曾经建立中山国。前507年鲜虞氏建立中山国为早期鲜虞中山国,公元前406年为魏文侯所灭。前381年左右,“中山复国”为后期鲜虞中山国,都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

赤狄亦作"赤翟",春秋时狄人的一支。或说因其俗尚赤衣而得名。主要分布在今山西长治一带,与晋国人相杂居,是春秋时期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狄族部落。这些部落以皋狼为图腾,统称皋狼。公元前660年,赤狄因受晋国压迫,东下太行“伐邢、灭卫”;齐桓公率领郑、宋等华夏诸侯国抵御狄人, “救邢安卫”。此后,赤狄还攻打过郑、东周、齐、宋等国。前594年晋灭潞氏,接着又灭其余诸部。

游山西 读历史 品故事 史话皋狼之六:(二)

草原图腾看皋狼 皋狼多部在武乡

赵建斌

赤狄主要有十五个氏族组成,即包括皋狼六姓(皋落氏、潞氏,留吁氏,甲氏,铎辰氏,廧咎如氏)和回纥九姓(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等)。以下对赤狄各部作简要介绍,便于了解其起源、发展、消亡和融合变化情况。

1.皋落氏,晋人称之为东山皋落氏。岑仲勉释其意为“东山黑狄”。初分布于成周西北、晋都绛东南,即今山西省垣曲县一带,与晋紧邻,威震晋都,有“狄之渠帅”之称。周惠王十七年(前660),遭到晋太子申生的攻击,兵败于稷桑(一说为今山西闻喜)。为避开晋军的侵袭,遂向东北方向迁徙,旧牧地被晋国侵占。先退迁至壶关(今山西长治地区),再迁于乐平(今昔阳一带)居牧后与赤狄诸部共衰亡。

2.潞氏,又称路氏。居地今山西省潞城县。在皋落氏衰落以后,潞氏成为赤狄中最强的部落,有君长,中原诸侯称之为潞子。建有有潞子国,由于强悍凶猛,晋国为了安定,也是为保持边鄙稳定,不受太多骚扰,能够为诸侯争霸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晋国与潞子国通婚。潞子婴儿娶晋景公的姐姐为夫人,与晋国曾保持一段友好相处的关系。公元前594年因潞氏执政舒刺伤婴儿,杀死晋景公的姐姐,晋国派兵灭了潞氏。

3、甲氏,出自古赤狄甲氏部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商朝末期形成的赤狄族,其中有一支叫“甲氏”的部族,主要活动在今武乡县西部和山西沁县一带,与潞氏、留吁氏、铎辰氏各部不断骚扰晋国。于公元前594、593年被晋国出兵伐灭,清除了赤狄部族对晋国的侵扰。灭族后的赤狄甲氏部族,被晋国分散至各处。甲氏应该是在发展过程中有一段时期很厉害,所以才被汉人称之为甲氏。因为甲为十天干之首。依《春秋大事表·四裔表》顾栋高的考证:“甲氏在今直隶广平府鸡泽县”,即今河北省鸡泽县。其地在太行山以东,今河北省邢台市以南,可能是狄人占据邢国故地以后迁居之地。

4、留吁,春秋初叶居地应该在武乡分水岭和故城一带,春秋中叶居地于今山西省屯留县。留吁国为春秋时赤狄之国,为晋所灭,其后以国为氏。相传赤狄为炎帝之裔,故都在今山西长子、屯留附近,春秋初居地应在沁县、武乡境内,这从武乡流传的吆喝牲口的发音“吁”,就是让牲口停下来,留吁之地也是吁人驻留或屯兵的地方,或者说留下骑马的赤狄人的地方,这些骑马的部落是很厉害的,在历史上留下纪念的就是这些以皋狼为图腾马背上的,吹着长长的吁音口哨的野蛮留吁部落。吁的另外一个意思是诡诈,这些骑马的人都是兵不厌诈的草原部落的诡诈之人,因此才能在晋东南有利的山地中从武乡西部成长为一支不可小觑的皋狼部落,后占据了屯留。

5、铎辰,春秋中居地在今山西省长治市境内。东周赤狄铎辰子墓(春秋中期)1972年在长治分水岭一带发掘清理,从出土情况可推断为某一铎辰子之墓,晋东南一带在春秋中期为赤狄五部所盘踞,武乡、屯留曾为五部之一的铎辰占领。该墓方向北偏东22度,墓口平面长方形,墓坑下部有木材构筑的椁室,木材已朽,仅留板灰。有木棺木椁各一具。从文物资料可知铎辰早期活动在武乡县分水岭故城一带,最后铎辰子埋葬在分水岭一带,这正好应证了在长治境内的具体位置,也映证说明了分水岭考古结果对本文中关于赤狄部落和皋狼关系推断的正确性。同时填补了下文中提到的史籍杜预注中记载的空白,说明了杨伯峻依杜预所注做出推论 “铎辰当在今山西省潞城县、屯留县附近” 是错误的。由此可得出铎辰应该在长治武乡、潞城、屯留都有,早期在武乡的正确结论。另外从铎辰的字面意思,铎大铃,形如铙、钲而有舌,是古代皋狼赤狄部落宣布政教法令用的,亦为古代乐器。盛行于中国春秋至汉代。在经久不息、自古流传的武乡春节贺元宵活动中,唱秧歌时秧歌挑梢人使用的手里揺动着的秧歌道具就是这种铎器。辰,地支的第五位,属龙。综合起来就是象征着龙的铎器,特别是铎器的形象,真的就是如龙嘴里含的龙珠,一摇动,嘴里的珠子活动与铎器内壁摩擦发出铜铃般的声音,不论从形到音,都是一种美的享受。我小时候在老家武乡县故城镇岸北村,每年的周边村镇秧歌活动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特别是铎辰这一名字代表赤狄部落一支,结合这些理解就更加深刻,而且愈益觉得合理。据此推断也得出铎辰并非留吁之属,但两支部落肯定有关系而且也是皋狼中的一支主要部落。《左传·宣公十六年》:“ 晋士会帅师灭赤狄甲氏 及留吁、铎辰 。” 杜预注:“ 铎辰不书,留吁之属。” 杨伯峻注:“若依杜注所云,铎辰当在今山西省潞城县、屯留县附近。”周定王14年(公元前593年)灭于晋国,为其所兼并。

6、廧咎如,在春秋中叶,晋献公时大概分布在今山西省中部。当时公子重耳从蒲邑出奔于狄,在今山西与陕西两省之间。重耳在狄,曾与狄君在渭水附近进行田猎,这大概是白狄。狄又伐廧咎如氏,得其二女叔隗、季隗,叔隗嫁给重耳,季隗嫁给赵衰。在潞氏灭亡后,潞氏的余民散入廧咎如氏。可能廧咎如氏先居于今山西省中部的西侧,后也东迁今长治市附近太行山,与其他赤狄各部联盟作战,或收罗其残部。《左传》成公八年记载,公元前588年,晋、卫两国联合攻伐廧咎如氏。在廧咎如氏溃散以后,卫国收复了新筑(今河北省魏县)、马陵(今河北省大名县),此后,廧咎如氏又进一步迁到了太行山以东,今河北省的中部。现在有人研究认为:皋落氏和潞氏,被晋所灭后,溃散的残部参加了廧咎如氏,反正都是崇尚皋狼图腾的。前七世纪六十年代,赤狄势力极盛。赤狄先后攻破邢国、卫国,以齐桓公之强,也仅能阻止其深入中原,无法对其形成致命的打击。狄人四处出击,周惠王十一年(前666年),赤狄中的皋落氏向晋国发动进攻,晋献公命令太子申生率兵讨伐,并且在稷桑击败皋落氏。实际上,大家一直以为那时皋落氏在垣曲,但我认为,皋落氏就在长治,皋狼六部都聚集这里,而且都是从武乡分水岭故城南下逐步占领盘踞沁县、潞城、长子、屯留。离武乡西部较近的沁县是通往屯留、长子、潞城的必经之地,也是皋狼赤狄最铜墙铁壁般的盘踞之地,所以武乡西部和沁县北部的古县名也称铜鞮(铜狄、铜翟),他们各部落强分先后,自有分工,在不同时期,各领风骚。最先杀到垣曲侵袭翼城绛县的是皋落氏,因为当时,皋落算是皋狼中的最强部落,如上所称渠帅之狄,简称皋落。只要把这些廓清楚,其它相关问题也就好理解了。

事实上,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向来都是“揉杂”在一起的,戎和狄不是截然能够区分的,有时结合在一起,或者联盟、通婚、甚至投靠还有各种各样的可能。皋狼并不像某些人所说和理解的那样,就是专指赤狄中的一个部落,而是以皋狼为图腾的戎狄草原部落发展而来的戎狄人的总代称,按此说法,戎人和白狄等同样可以是皋狼,只要以狼为图腾,具体的部落名称可以不同。赤狄在晋景公以后、白狄在赵武灵王之后就被融入了中国其他民族,消失在了史籍中。所谓的皋狼人并不是一个民族,也不是一个部落,而是多个狼图腾草原不同部落的总称,与其中的皋落是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概念。从上述分析可知回纥九姓也来源于赤狄潞氏,皋狼中的甲氏和留吁、铎辰早期均在武乡,均活动在武乡故城分水岭一带。

游山西 读历史 品故事 史话皋狼之六:(三)

草原图腾看皋狼 皋狼多部在武乡

赵建斌

7、有狄氏,古代易氏与狄族部落通婚,有易氏即有狄氏,狄人。狄人为北方一些部落的统称。其中有一支为白狄,姬姓,原来主要分布于现在陕西北部及山西中北部,春秋时,白狄被晋国赶迁到后来的河北古易水流域,于公元前506年,白狄人建立中山国。

8、袁纥氏,出自少数民族。后发展为汉族袁氏一支。据《魏书·高车传》云:"高车,盖古赤狄之种,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有小异,其种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此部落无都统大帅,每个部落族种各有君长,为性粗猛,党类同心,至于寇难,翕然相依,斗无行阵,头别冲突,乍出乍入,不能坚战,其俗蹲踞亵黩,无所忌避,婚姻用牛马纳聘以为荣。婚俗不作酒,迎妇之日,男女相将,持马酪熟肉节解,主人延宾,亦无行位,穹庐前丛坐,饮宴终日,复留其宿,明白将妇归。颇讳娶寡妇而优怜之,其畜产自有记识,虽阑纵在野,终无妄取。俗不清洁,喜致雷震。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尸其中,张臂引弓,佩刀挟槊,无异于生,而露坎不掩,其迁徙随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产,尽与蠕蠕同,唯车轮高大,幅数至多。"高车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卢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连氏,五曰窟贺氏,六曰达薄氏,七曰阿仑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罗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见《北史·高车传》。)六种之袁纥氏,袁韦形近,韦回同音,实乃回纥部族。《唐书·回纥传》云:"回纥,其先匈奴之裔,在后魏时号铁勒部落,依托高车,臣属突厥,近谓为特勒,自突厥有国,东西征讨,皆资其用,以制北荒。"此回纥,即高车六种之袁纥氏。回纥为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联盟,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图瓦共和国的先民。唐谓之"都播"或"都波",《蒙古秘史》写作"秃马敦"、"秃巴思",《元史》写作"吐麻"、"秃马"。第十一姓乞袁氏,实即成吉思汗之始祖"乞颜氏",或称"乞引氏"。袁、颜、引,大致同音,是史官按自己的方言所注音。说乞袁氏就是"元朝"中的"元"是有根据的,其后裔自谓出自蒙古族王公显贵乞袁氏家族,随后人以袁为姓。

9、斛律氏,高车(敕勒)六种之一。又称斛律部。原居于漠北鄂尔浑河、土拉河流域。北魏天兴五年(402),首领倍侯利乘柔然社仑可汗为北魏所败,进入高车之机,举兵掩击,大败柔然军。后恃胜不备,为社仑所败,斛律部众得脱者仅十之二三。倍侯利率残部归附北魏,居于代北(今山西恒山及河北小五台山以北地区),史称朔州敕勒斛律部,遂以部名为氏。斛律氏散居中原各地,见于史籍的尚有北魏斛律宗党、领军斛律桓、都督斛律沙门、行台斛律俱等,北齐后主斛律后(斛律金孙女)、司空斛律阿利罗等,北周有斛律野谷禄,隋有户部尚书斛律孝卿,唐有吏部员外斛律礼备等。

10、解批氏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引《路史》云:“参卢之后有解批氏。”参卢,相传为神农炎帝之后,故此当系出姜姓。炎帝神农氏第十七代裔孙姜器的后代,分衍有潞氏、路中氏、露氏、甲氏、榆氏、留吁氏等。这些姓氏一看就知道起源并集中在长治地区。其中的潞氏后来又分衍有隗氏、狄氏、落氏、落皋氏、戎氏、戎子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乌护氏、纥骨氏、壹利吐氏、异其斤氏、回纥九姓等。回纥,在汉史中又称袁纥、韦纥、乌护等,其意为联合、团结。原为氏族部落的名称,随着部落的逐渐强大而成为部落联合体的名称,进而又发展为民族名称与汗国的名称。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自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改称回鹘。以后,又称畏吾、畏兀儿等。回纥九姓在南北朝末期至隋、唐时期再分衍出高车十二族,即:乞表氏、乞伏利氏、咤卢氏、乙旃氏、大连氏、窟贺伏氏、达卢干氏、阿仑氏、莫允氏、俟分氏、副伏罗氏、布收沛氏。

11、护骨氏,高车六种之一,北魏宗族十姓之一。《魏书·官氏志》、《隋书·铁勒传》作纥骨氏,为同音异译。一说原居于伊吾(今甘肃安西县北)以西、焉耆(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以北一带。早在东汉时就投归拓跋鲜卑。据《魏书·官氏志》载,献帝拓跋邻七分国人时,"以兄为纥骨氏",即令兄统高车护骨部,以此为姓。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胡氏。北魏末年六镇大起义时,高平镇敕勒酋长胡琛聚众响应,胡琛先世可能是护骨氏。一说护骨氏即柯尔克孜先民纥骨之一部分。春秋时期,汉史中多称这一族人作"鬼方"。其后,在秦、汉时期又以"丁零"的名字出现在史籍中。丁零,在史籍《山海经》中作"钉灵",在史籍《史记·匈奴列传》中作"丁灵",在史籍《汉书·苏武传》中作"丁零,在史籍《魏略·西戎传》中作"丁令"。两汉时期,丁零族南迁蒙古高原,史称狄历、敕勒或铁勒。在后来史书记载的高车六部中,狄历为其一,且为六部之首。其他五部分别为袁纥部、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其中的袁纥部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回纥民族"汉文译名。

12、异其斤氏等其他回纥四姓,由于不涉及皋狼图腾,其收集资料较少,在此略去具体介绍,有待需要或有兴趣的同仁探讨。

事实上,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向来都是“揉杂”在一起的,戎和狄不是截然能够区分的,有时结合在一起,或者联盟、通婚、甚至投靠还有各种各样的可能。皋狼并不像某些人所说和理解的那样,就是专指赤狄中的一个部落,而是以皋狼为图腾的戎狄草原部落发展而来的戎狄人的总代称,按此说法,戎人和白狄等同样可以是皋狼,只要以狼为图腾,具体的部落名称可以不同。赤狄在晋景公以后、白狄在赵武灵王之后就被融入了中国其他民族,消失在了史籍中。所谓的皋狼人并不是一个民族,也不是一个部落,而是多个狼图腾草原不同部落的总称,与其中的皋落是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概念。从上述分析可知回纥九姓也来源于赤狄潞氏,皋狼中的甲氏和留吁、铎辰早期均在武乡,均活动在武乡故城分水岭一带。

延伸阅读:

赵建斌(网名,剑胆冰心),男,1968年出生,武乡县岸北村人。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艺工学硕士学位,先后就职于山西省化工轻工总公司、国家煤及煤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西省工业标准化研究院,山西省能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山西省检验检测中心,质量检验与标准化专业正高级工程师,全国煤化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主持制定国家标准5项,地方标准6项,获图文知识产权1项。在国内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