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七律》阅读笔记

 知无知 2023-09-18

万事万物都有其规律,教育也不例外,掌握了其规律并实践之,就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同时也能成就无数的被教育者。

1.什么是教育?

教育,从广义上来说,包括能让一个婴儿逐渐转变为成熟、聪明的成人的所有步骤和过程。

婴儿只是一个胚芽,他会长成怎样的人并非上天注定;他生来什么都不懂,只能在后天学习各种知识、技能、思想等等。

这些知识、技能、思想等等可以统称为经验,而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传授经验,用最直观的话来说,就是经验的交流。

2.教育规律

每一个完整的教育行为,都包含7要素。

(1)两个个体要素:即一个施教者(教师)和一个受教者(学生);

(2)两种心理要素:一种交流媒介(沟通语言)和一项学习内容(课程);

(3)三种功能性的行为或过程,两种行为(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一个结果确认过程(复习)。

3.细说规律

(1)教师之律

教师之律:教师必须“熟知”他所要教授的内容,同理教师必须教授自己所“熟知”的内容。

一名教师无法把自己都不懂的东西成功地教授给别人。学识不足的教师,就好像一个盲人正试图用没油的油灯为另一位盲人照亮道路。

教师之律指导原则:

(1)授课之前提前学习,直到可以用熟悉的语言来表述、用更常见的事实和原理作类比。

(2)找出课程的自然顺序,从点到面,从易到难讲解。

(3)联系实际,尤其是找出课程与学习者生活的联系。

(4)在教学前拿出一定的时间对每一堂课进行学习,并搜集新的兴趣点和例证。

常见错误:

自以为掌握的比学生多,不用学习和准备,授课自吹自擂演示无知,把上课时间填满,在课程中找不到兴奋点。

(2)学生之律

学生之律:学生必须对所学内容抱有兴趣并集中注意。

由于注意力是随兴趣而来的,所以企图不先激发兴趣就获得注意是愚蠢的。教师首要责任是尽量把课讲得有趣,好让学生的注意力一直追随课堂内容。

注意力会随着心智的发展增强,跟孩子的年龄相称。很短的课程可能就会耗尽小孩子的注意力。教育这些孩子应该遵循“少量多次”的规则,年龄很小的学生可能对老师喜欢和赞扬的事物感兴趣。

注意力的两个主要障碍是兴趣低下和分心。前者可能是由于对所学科目不够喜欢,或者由于疲劳或其他身体状况。分心是在多个对象间分散注意力,是一切学习行为的敌人。如果兴趣低下或分心是源于疲劳或疾病,明智的老师不要试图勉强授课。

教师指导原则:

(1)尽一切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最喜欢的故事、歌曲和话题往往是吸引他们兴趣和注意的关键,发现并利用这些因素。

(2)在确保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之前,决不要开始课堂练习,当学生的注意力中断或丧失时,暂停一下,直至其完全恢复。

(3)永远不要完全耗尽你的学生的注意力,一出现疲劳的迹象,马上停止。

(4)根据学生的年龄调整课堂学习的时长,学生年龄越小,课程越要简短。

(5)必要时在讲课中加些花样,以引起注意,但是要注意避免分心;要让真正的课程内容停留在可控范围之内。

(6)把课程的方方面面都展示出来,用上一些符合学生年龄和学习能力的演示方法。

(7)寻找干扰源,比如教室内外的异常噪音,并将其降到最低。

(8)事先准备能够引起思考的问题,确保这些问题未超出学生的年龄和学习能力。

(9)坚持并展示出你自己对课程最密切的关注和最真心的兴趣,真正的激情是有感染力的,学会充分利用眼神和手势,学生会对你热切的目光和举起的手作出响应。

常见错误

(1)让学生在集中注意力之前就开始背书,在注意力消失后还要背。

(2)在学生注意力已经耗尽、已经感到疲劳的时候还强迫他们听讲。

(3)很少或根本不努力去发现学生的喜好或经历,也不努力在课题中设计真正的兴趣点。

(4)不少教师完全做不到利用生动的提问或新鲜有趣的谈吐来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从而扼杀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单调乏味地把课讲完,把工作看成是例行公事,自然,学生们很快也就采取相同的态度了。

3.语言之律

语言之律:教学中所使用的语言对教师和学生来说必须是共通的,换句话说,它必须能被双方所理解,对双方来说具有相同的含义。

任何人的语言都不会超出他的认知范畴。

老师的词汇量可能要比他的学生多上好几倍,但是孩子们的想法是由他们掌握的词汇体现的,老师必须进入到孩子们的语言能力范围之内,才能让孩子们理解他的意思。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但语言承载思想,与卡车运载货物不同,衡量语言的交流功效,不在于说话者以他的思维表达了什么,而在于听者如何以自己的思维去理解和再现。

教师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明智地选择他的措辞,在学生们的脑海中建立起最全面、最清晰的画面。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也是工具,语言把想法具体化了。

对于学生们尚未完全认知的事物,帮助他们获得完整而清晰的表达能力,是教学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说话即思考。除了鹦鹉学舌之外,想法总是先于话语的思考中最有用、有时也是最难的过程,在于让词语配合想法。完整而清晰地表述问题,通常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重要的要素。

通过表达真理来掌握真理,当我们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我们就掌握了真理的内涵所在。

语言还另一个用处:它是我们知识的仓库。不仅是我们想法的代表符号,也是一个线索,我们可以凭借它们随意地获得和识别概念。

孩子的语言不仅被认为是他学习能力的衡量标准,也是他的认知内容的体现。

当然,语言并不是唯一的表达媒介。表达思想有很多方法。人们在讲话中经常用眼睛、头、手、脚、肩膀进行非常清楚的表达。

教师规则

(1)要不断地认真研究学生的语言,了解他们惯用什么词汇,以及那些词汇在他们眼中的含义。

(2)让学生尽可能完整地表述他们对课题的认识,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表达方式,并帮助他们修正认知。

(3)尽量用学生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纠正他们对你的话的任何误读。

(4)使用最简单、最少的词句表达清楚你的意思。多余的词句会给孩子增加负担,并增加产生误解的机率。

(5)使用短句,遣词造句要最简单化。长句让人很难集中注意力,经常引起孩子们的困惑。

(6)如果学生明显没理解你的意思,就换种说法再表达一次你的想法,如果可能的话,尽量用更简单的语言。

(7)利用一些演示手段来辅助语言表达;当你面对的是小孩子时,首选自然物体和图片。尽可能根据孩子们的个人阅历选择演示方法。

(8)有必要教一个新词汇时,在教授这个词之前,先让孩子们了解它的含义。借助与孩子的阅历密切相关的演示手段,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9)尽量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同时提高他们对词汇含义的理解。孩子词汇量真正增长时,就意味着他的知识和能力也增长了。

(10)鉴于掌握语言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不要满足于让学生在沉默中一下子听很长时间的课,无论他们有多么专心,鼓励他们进行自由讨论。

(11)教导年轻人时一定要注意,欲速则不达,在语言学习上也不例外,等学生彻底学会一个词后再教其他词。

常见错误:

(1)学生感兴趣的表情经常让老师上当,错误地相信学生已经彻底理解了他说的话;还有一个让老师更容易上当的原因是,学生也可能自欺欺人,他可能只是了解到冰山一角,便说自己懂了。

(2)孩子们经常以观察老师的举止为乐,他们看起来似乎在专心听他讲话,但实际上只是在看他的眼睛、嘴唇或动作。另外,他们有时会声称自己懂了,其实只是为了取悦老师,获得赞美。

(3)学校教授的许多课题脱离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语言能力,我们应该警告那些在学校教孩子们学习的老师:把话说明白

4课程之律

课程之律: 有待教授的事实必须用已知的事实来诠释。

学生们通过旧的和熟悉的事物的帮助来学习新事物。新的和未知的事物只能通过熟悉的和已知的事物来解释。

学习必须按照有梯度的步骤来进行。这些步骤必须把事实或概念一个个关联起来,由简单而具体的事物自然地过渡到普遍而抽象的事物,由前提引出结论,由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得出规律。

孩子们所掌握的每一个新的概念,都会变成他知识中的一部分,变成他在这个领域获得经验的工具;也会成为一个全新进程中的起始点。

知识的本质迫使我们要借助旧知识来探究新知识。“解释”,通常意味着引用和使用已知的事实与原理,以使新事物的本质清晰呈现;一方面,知识并不是独立的,新知识是建立在旧知识基础之上,所以教授新知识时应该用旧知识进行解释;另一方面,知识是解决问题的方案的集合,传授知识时,应先找出孩子们生活中存在哪些问题,并利用这些问题来传授知识。

教师规则

从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上讲,我们所说的知识是已经解决的问题的档案。人们对事实和规律进行积累和检验,组织成系统;但是从基础上讲,它们代表人们面临各种境况时以及直接发现各种事物时所取得的成果。

(1)弄清楚学生对你想教给他们的课程有多少了解,这是你最开始的任务。这不仅指书本知识,也包括他们可能掌握的所有信息,不管他们是怎么获得那些信息的。

(2)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让他们感受到那些知识和经验的分量和价值,把它们作为进一步学习的手段。

(3)鼓励学生利用清晰的陈述来整理和更新他们的知识。

(4)课程刚开始时要围绕学生身边的事实或观点,以及距离他们熟悉的东西只有一步之遥的事物。

(5)每一堂课都要尽可能与之前的课程以及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

(6)讲课要有条理,让课程可以轻松自然地从一个阶段过渡到下一个阶段。 课程阶段设置要与学生的年龄和学习能力相匹配。针对小孩子的课程和练习不宜过多,以免令孩子气馁,而针对年龄大些的学生的课程不宜太简单,以免达不到他们的预期。

(7)在最常见、最熟悉的事物中寻找适合教学目标的演示方法。

(8)引导学生从自身经验中寻找适合课程内容的例证。 向他们展示知识如何真正帮人们解决问题,让他们知道,知识就是力量。

(9)提出的问题要尽量从学生的生活中选取。

常见错误:

(1)有些教师让学生学习新课程,甚至新学科,自己却没作好充分的准备,或者完全没有准备。

(2)许多教师完全忽视了开始授课之前应该认真探明学生相应的知识储备。

(3)一个常见的错误是,无法让学生把他们知道或学过的知识应用到新领域中,也就不能将新课程和之前学过的课程联系起来。很多单独的课程和评述都被视为与别的课毫无关联。

(4)总把过去的收获当成存货,而不是当成进一步学习的工具

(5)很多时候,没有把基本事实和定义给学生彻底讲明白。

(6)有时候,学生还没把上一步彻底学会,教师就尝试进行下一步。

(7)老师很少能做到把学生置于探索者的立场,孩子应该学会使用他们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来探索新问题。

(8)教师的一个常见缺点是不会为学生指出一个学科中已经讲过的内容和即将讲授的内容之间的联系。

5教学之律

教师之律本质上是一种资格之律,而教学之律是一种行为之律。

传授经验是老师的宗旨和目标,他的教学要受制于这个目标。但是,从行使职责的角度对教师工作进行解释与从最终目的的角度对教师工作进行解释是有区别的。教师的实际工作包括唤醒学生的思维,令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激发他们的自主行为。

教学之律即:激发和引导学生们的自主行为;通常情况下,对于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内容,老师不要插手。

可以这样理解,“让你的学生变成真理的探索者,让他学会独力探索。”

这说明老师真正的职责是为学生的自学创造最好的条件。

真正的教学,并不是给予知识,而是激励学生去获取知识。有人可能会说,最好的老师是教育得最少的老师;或者说,不通过直接的教育,让学生学到最多的知识,这样的老师是最好的。

老师就像是一个体贴的向导,他所掌握的有待学习的课程知识,使他能够恰当地指导学生们的努力方向,避免他们浪费时间和精力。

自主行为和智力不会自行运转,除非有一些能够让它们活跃起来的动机或刺激,而在真正的教学中,只需要给学生的头脑带来某些自然的刺激因素和兴奋点就够了。

可以唤醒思维的主要兴趣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对知识本身的热爱,这也正是知识的文化价值;另一个是对知识的需求,因为知识可以被用作解决问题或获取其他知识的工具

世界和宇宙源源不断地给人类提出的无声的问题。童年时代没完没了的疑问真的会与这些重大问题产生共鸣。一个物体或事件,如果不能引发疑问,也就无法引起思考。因此,疑问不只是一种教学工具,它简直就是教学的全部。它是学生在探索真理过程中的自主行为的激励因素。

当孩子开始问问题时,对他的教育就开始了,要注意,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消除所有疑问的解释,通常也会结束所有的思考。

教师规则:

(1)让学生学会问“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也就是每个事物或原理的本质、缘由和实现方法;还有“哪里”、“何时”、“谁”和“怎样”,也就是事件的地点、时间、参与者和结果。

(2)压制你的表现欲,不要大谈特谈关于课程或课题你所知道或思考的一切;如果你要演示或解释一些事情,就要用它们启动一些新的问题。

(3)当你确定学生的思维在积极工作时,要给他们时间去思考;在他们迷惑时,要鼓励他提出问题。

(4)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太快,要重新叙述一下问题,赋予它们更大的力度和广度,并且要经常在回答时提出新问题,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5)布置学习任务时,要问一些问题或者做一些能够能够唤起学生探索心理的描述,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6)讲课时不必彻底讲透。要留一些额外的工作给学生来完成,刺激他们思考,激励他们用功。

(7)仔细思考要教授的课题和课程,并找到它们和学生生活的连接点。

(8)经常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把自己当成他们当中的一员,加入探寻事实或原理的行动之中。

(9)课程和作业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学习能力。年龄非常小的孩子会对吸引自己感官的事物更感兴趣,尤其是对活动感兴趣;而更成熟的人会被推理和引人反思的问题所吸引。

6学习之律

教学之律和学习之律乍一看可能会被认为只是同一个法则的两个不同方面而已,但实际上它们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前者适用于教育者的工作当中,而后者适用于接受教育的人;教学之律包含了唤醒自主行为的种种方法,而学习之律决定了对自主行为的利用方式。

学习之律可以这样表述:学生必须自己在脑海中再现那些有待学习的真理。

在教育工作中,学生其实要扮演比教师更重要的角色

学生如果能把那些思想准确无误地转变为自己的语言或其他的表述方式,并对原意毫无损害,那就更好了,他不但学会了理解他人的思想,也学会了掌控自己的思想。

学会如何对知识加以利用和应用,这是一个更高、更有成效的层次。一门课程只有与不停运转的伟大的大自然或者生活建立起联系之后,才算被完整学习。

每一个事实都与生活有联系,每一个原理都有它的应用方式,只有弄懂这些,事实和原理才有意义。无意义的知识就是这样变成了现实中的智慧。

学习过程不到达最后一个应用阶段就不算完成。

通过这些阶段,认真的学生将能够观察自己的学习进展。他可以问这些问题:课程讲了些什么?是什么意思?我怎样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个意思?我相信课程讲述的内容吗?为什么?它有什么好处?也就是,我可以如何应用它讲到的知识?

教师和学习规则

(1)教师的目标是让学生成为独立的研究者——大自然的学生和真理的寻求者。教他养成研究的习惯。

(2)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帮他检验他对概念的掌握。

常见错误:

太强调课本上的语言,导致学生没有动力去试验自己的表达能力。

(1)对于课程内容,往往没人问为什么,也没人给出原因。学生相信书本内容,仅仅因为“书上就是这么说的。

(2)长期忽视实际应用。

7复习和应用之律

知识已经注入学生的思维之中,为思想提供了养分,指导和修正着学生的行为,塑造着他们的品质。

已经结束的学习内容隐藏在学生的头脑之中,更像是一种潜能而不是已经掌握的能力。什么样的步骤,才能把已经获得但隐藏在头脑中的潜能转化为有效的能力?什么样的作用,才能把已经获得的概念塑造成恒久的信念?答案是最后的收尾工作,就是我们的第七条,也是最后一条定律所要讲述的。这条确认学习结果、锻炼学习能力的定律可以这样表述:教学任务的完成、检验和确认要通过学生的复习和应用来进行。

这条定律的表述力求包含复习的主要目的:(1)完善知识;(2)巩固知识;(3)使知识随时可用。

教学过程中,在复习中投入的时间比任何其他环节中投入的时间都更有效。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最有能力、最成功的教师能够让学生获得最频繁、最详尽和最有趣的复习过程。

复习不仅仅是复制对一个过程进行重复是机器就能做到的事,而进行重温只有具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到。机器对过程的重复,只是与之前相同的又一个举动而已;用心重温则是对思想的反思。

它还意味着更多:它涉及到全新的设想和新的联系,能够提高熟练度和能力。

从彻底性和全面性上划分,复习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最终极和最彻底的复习应该是对课程进行完整的重新学习。

一次完全的复习可以是通过一些简要问题对整个学习内容的一次粗略回顾。

脱离了复习,教学肯定是不完整的,一堂全新的课程或一个全新的话题绝对不会在最初就展露它的全部内涵,我们必须对课程反复审视,这样才能看到它的全貌。

不要小瞧只精通一本书的人。其中就包含着这样的道理:对一本书的反复学习会使他非常精通这个学科,也使他在这个特定领域中成为一名“危险的对手”,从他身上可以看到频繁复习所带来的能力。

频繁的重复有利于纠正记忆和建立回忆能力。记忆依赖于观点之间的联系——脑海中的某个观点会使人回想起与之早有关联的其他观点。每一次复习都创建了新的联系,与此同时,它使人熟悉和巩固了旧的关联。

学习课程但只学一次,更像是仅仅为了遗忘而学。彻底而反复的复习才能把知识写进我们的脑海之中,使之成为知识储备中的一部分。衡量一名学生的收获不能只看他在一次学习中学到和记住了多少,而是要看他能够长久记住和应用的知识有多少。

不仅要知道,还要学会运用知识——完全主宰知识,就像对日用的工具和物品那样——这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对知识的这种掌握程度不可能仅凭一次单独的学习就能做到,只有频繁和彻底的复习才能使我们牢记并自如地运用知识。

搞学术和做手工艺人一样都是有技巧的,这两件事当中的技巧都依赖于习惯,而重复是习惯之母。

知识有塑造人的能力,但只有那些通过重复而被通晓的知识才能够规范举止和塑造性格。我们日常行走的小路,不是小孩子一溜烟儿跑过踩出来的,而是来来往往的行人反复踩踏形成的。

复习不是时间紧张就可以省略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锦上添花,而是一切真正教学的必要条件之一。学习而不复习,相当于工作只做了一半。

对年龄非常小的学生来讲,复习可以仅仅是简单的重复,而对年龄大一些的学生来说,复习则要从根本上进行深思熟虑的再研究,以便获得更深层的理解。

只有不断地重复和在日常应用中进行复习,才能将它们如此牢固地植入记忆,把它们融入思维习惯。

在复习中,动手操作的作用绝不应该被忽视,我们的双手本身就是称职的教师。

要求学生把课程中提到的人、物、地点等等做成表格,列表说明事实或事件,为场所或事物制作地图、计划或图纸,或者写出简短的书面陈述或答案,这些在复习中都有重要的辅助效果。

教师规则:

(1)设定固定的复习时间。在每个课时开始时对之前的课程进行简要复习。

(2)在每一堂课结束时,简单回顾一下这堂课究竟讲了些什么内容。几乎每一堂令人受益匪浅的课程都是以总结结尾的。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在课时结束时,他们当中的每个人都可能被要求总结课程。

(3)在上过五到六堂课后,或者在一个主题讲完时,要从头到尾复习一下课程。最好的老师会拿出大约三分之一的课时用来复习,他们急事缓做,却肯定能进步。

(4)课程学完后,要尽快进行首次复习。

(5)为了让复习变得简单而迅速,老师应该在脑海中牢记已经讲过的全部内容,随时备用。

(6)最后一轮复习绝不应该被忽略,这一轮复习应该像地图一样透彻、全面、易于掌握,把一个学科中的不同主题进行分组,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学过的内容。

(7)发掘尽可能多的实际应用。

(8)不要忘记动手在复习中的重要性。

违规与错误:

(1)完全忽视复习。这是最糟糕的教师才能做出来的蠢事。

(2)复习完全不够。行事匆忙、缺乏耐心的教师会犯这类错误,他们往往更关心如何把一个学期的工作应付完,而不是如何把那些工作变成学生的知识。

(3)把所有复习都推迟到学期结束时才做,那时学生已经把大部分课程内容都忘光了,复习差不多相当于蹩脚地把课程重学一遍,既没什么趣味性,也没什么价值。

(4)在复习过程中仅仅让学生重复背诵问题和答案,死气沉沉、苍白乏味,这其中还有很多问题及其答案就是当初讲课时用过的。这种复习徒有虚名。

综上,对于教师来讲,教育七律可以解读如下:

(1)彻底而不留死角地了解你所要教授的内容,在完整认知和清晰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2)在课堂上,获得并保持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兴趣,不要在学生没有集中精力的时候强行灌输。

(3)使用那些自己与学生理解一致的词汇,也就是令双方都觉得简洁而生动的语言。

(4)从学生们已经熟知的主题入手,从他们已经有过的经历入手,然后通过独立、简单而自然的步骤,过渡到新的事物当中,用已知诠释未知。

(5)激励学生开动脑筋,让他在你表述之前尽可能有更多自己的想法,让他具有发现者、抢先者的态度。

(6)要求学生在脑海中重现他所学的这堂课,仔细思考它的不同阶段和应用范围,直到他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7)复习,复习,复习,回顾旧知识,利用新想法加深对它的印象,把它与新增的含义联系起来,寻找新的应用领域,修正错误的见解,完善正确的认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