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心肝相关理论结合情志疗法论治失眠

 杏林博览 2023-09-18


失眠,中医称之为“不寐”,《内经》中又称为“不得卧”、“目不瞑”等,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睡眠障碍病证,按其表现形式分为:入睡困难型、保持睡眠困难型和早醒型,主要与过度觉醒、昼夜节律紊乱以及内环境紊乱有关。[1]失眠既可单独作为一种病证存在,也可作为某些疾病的并发症而存在,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长期的失眠会使患者对失眠感到焦虑和恐惧,严重时还可影响其精神效率或社会功能。国内研究表明,失眠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且越来越趋于年轻化,早期失眠往往会被患者忽视而耽误治疗时机,应引起重视。[2]究其原因,精神心理因素是失眠的主要诱发因素,如情绪紧张、生活压力大、心理负担重等。肝主情志,心主神志,从心肝两脏调治结合情志疗法是治疗此类失眠的重要方法。

1心肝相关理论基础

1.1肝为起病之源

一方面“百病皆生于气”,“七情致病,必由肝起”,情志致病必先伤气,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调理脏腑一身气机。若肝气郁滞气郁不舒,郁而化火,火性上炎,扰动心神;或肝郁气结,气滞则血行不畅或阳亢伤阴,灼伤肝阴肝血,煎熬成瘀则肝血亏虚,心肝血瘀,或血虚生热,扰乱心神,众多机制导致心神失养而致失眠。另一方面,肝藏血,血舍魂,《灵枢·营卫生会》云:“血者,神气也”,说明血液是心神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果人体血液供应充足,肝藏血功能正常,魂就有所舍,神志活动就有物质保障,《灵枢·天年篇》记载:“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为成人。”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云:“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以血为体,以气为阳,若肝血亏虚,肝不藏血,血不舍魂,心神失养则寐难安。

1.2心为发病之所

肝与心母子相生,肝为心之母,心为肝之子。肝为将军之官,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畅达精神情志;心为君主之官,心主神志,心藏神,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肝两脏,相互为用,共同维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肝主藏血,心主血脉,肝有所藏则心血充沛,心神旺盛,进而有助于肝气疏泄,情志调畅。反之,肝气疏泄有度,情志畅快,亦有利于心神内守。病理上,母病及子,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肝血亏虚可致心火亢盛、心神不安、心失所养,从而出现以失眠为主症的病理变化。

由此可见,肝既主情志,又主气机,因而情志致病,首先伤肝,进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导致心神不安,神不守舍,心神失养,发为失眠。情志因素是重要的诱因,肝为起病之源,心为发病之所,肝失疏泄、肝不藏血、心神不安是主要病机。

2辨证论治

2.1心肝气郁证

肝木曲直,喜条达,主疏泄,使全身气机疏通畅达以助血液的运行。元代朱丹溪首次明确地提出“司疏泄者,肝也”。肝疏泄有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谐,人就能较好地调节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思维灵敏、血气和平等。若情志所伤,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气血枢机不利,魂不入肝则内扰心神、心神不宁而失眠,症见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精神抑郁胸胁胀满,善太息,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解郁、理气安神,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时要注重配伍解郁安神类药,如合欢皮合欢花、广郁金等。

2.2肝火扰心证

肝主升主动,肝郁日久,郁而化火,火热上扰心神,心神不安可致失眠。《素问·刺热论》指出:“肝热者......手足躁,不得安卧。”临床症见少寐易醒,恶梦纷纭,胸胁胀满,烦躁易怒目赤口苦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赤,女子可见月经不调,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镇静安神,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火性炎上,肝火上扰而致心肝火旺型失眠,除泻心肝之火外,宜配伍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磁石镇静定惊安神药。

2.3肝阳上亢

情志刺激,烦劳郁闷,肝郁化火动风,引动肝阳,“阳气者,烦劳则张”,肝阳上亢,卫气难按其常转入营阴,亦致失眠。正如《灵枢·大惑论第八十》云:“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临床表现为心烦不寐[]惊悸怔忡头晕耳鸣口干舌燥手足心热,舌红苔薄,脉滑或弦数。治宜平肝潜阳、重镇安神,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临床上治疗肝阳上亢型失眠常用药有白芍鳖甲桑叶。白芍养血敛阴柔肝,鳖甲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能补真阴之气,桑叶具有疏风平肝之功,上药同用再配伍当归补血活血使肝肾阴血充足,肝阳得潜,魂能归舍,自可安然入睡。

2.4心肝血瘀证

肝藏血,主疏泄,肝气条达则血脉通畅,心脉得通。若七情刺激,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而血瘀,则心血瘀阻无以安神,可见失眠。《医林改错》也明确指出:“夜不安者,将卧则起,坐未稳,又欲睡,一夜无宁刻,重者满床滚,此血府血瘀。”症见忧郁思虑或兴奋不已而彻夜难眠,伴头痛隐隐,胸胁胀痛嗳气频频,妇女月经失调,少腹疼痛,舌质紫黯,脉弦或涩。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此类证型失眠的关键就是运用活血祛瘀药的同时兼以安神。

2.5心肝血虚证

景岳全书·不寐》云:“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肝主藏血,血舍魂安则寐安。长期情志不调,思虑伤肝,肝血亏虚,无以收藏,血不养心,则神魂不守舍而失眠。临床可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面色少华,头晕目眩,两目干涩,爪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治宜养血柔肝、宁心安神,方选四物汤合酸枣仁汤加减。心肝血虚型失眠通常可见多梦易醒,多佐桂枝,笔者结合临床发现桂枝性甘温,温经通阳,能沟通脏腑表里阴阳,使阳入于阴、阴阳协调而入睡,治疗多梦疗效较好。

2.6阴虚火旺

肝体阴而用阳,情志内伤致肝气郁结,久而气郁化火伤阴,阴虚火旺,冲扰肝魂,灼伤心脉,则难以入睡。正如《景岳全书·不寐》曰:“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临床表现为虚烦不寐,胁肋灼痛,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质红、苔少而干,脉弦细数。治宜滋阴清热镇心安神,方选滋水清肝饮加减。阴与血本是一家,在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时要注意顾护肝血,可配伍白芍、当归、川芎,既能补肝血,又有和肝血之义,同时可加入丹皮、桑叶、玄参凉血益阴。

3情志疗法

现代医学认为失眠与生活事件和应激有关,任何原因引起的情绪应激均可诱发失眠,如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情感中承受的压力过大等。因而,首先应采取非药物治疗,其中最重要的是心理疗法,即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也就是中医所讲的情志疗法。其实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情志疗法的相关内容,强调了情志调摄的重要性。《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将“治神”列于诸法之先,其实就是重视精神治疗。《素问·五脏别论》又言:“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同样暗示了医者对患者心理状态的把握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燕燕等[3]将中医情志疗法归纳为以下3种:(1)以情胜情疗法:即指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及情志相胜等理论的指导下,医者有意识地运用一种或多种情志刺激,以制约、消除患者的病态情志,从而达到治疗效果。(2)移情易性疗法:即通过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或通过精神转移,改变患者内心虑恋的指向性,从而排遣情思,改变心志,达到治疗目的。(3)宁神静志疗法:即通过静坐、静卧或静立以及自我控制调节等,达到“内无思想之患,外不劳形于事”,抛弃一切恩怨慕恋,以一念代万念。这些疗法对临床治疗情志因素所致的失眠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医者应当掌握。

4结语

失眠多由情志所伤,病机多与心肝功能失常,气血不和,阴阳失调有关,治从心肝合治,调整脏腑气血,平衡阴阳,同时结合情志疗法舒缓患者情绪,从而使人体内外环境达到平衡协调,恢复正常的睡眠作息规律。但临床治疗需注意以下几点:(1)失眠患者临床证型并不是单一存在的,往往会与他证并存,应辨清虚实主次,兼顾治疗。(2)情志致病,首先伤肝,肝病及心所致的失眠应以调肝为主,兼以治心。(3)由于这类患者病情轻重不一,临床上尚未形成系统的治疗方案,具体疗程及疗效判定标准也有待进一步探讨和总结。(4)心肝为病所致的失眠患者往往有发生焦虑、抑郁的倾向,早期的情志疗法至关重要。医者应耐心开导患者,嘱患者学会心理调节,避免情志刺激,消除紧张和焦虑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要注重生活质量和规律,加强身体锻炼,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必要时建议患者进行心理咨询以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黄培新,黄燕,刘茂才.神经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73.

[2]王红玉.大学生失眠的中医辨治[J].西部中医药,2013,26(5):75.

[3]燕燕,郑洪新,李睿.情志“致”不寐与情志“治”不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9):58.

(沈月红,汪永胜.从心肝相关理论结合情志疗法论治失眠.江苏中医药,2016,48(4):44)

相关话题:失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