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何时有假期

 陈士同 2023-09-18

很多年前,人们被问及渴望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时,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从事教育,成为一名老师。之所以对老师情有独钟,一方面源于老师有双休——周六周日、有双假——寒暑假,一方面源于老师职业处于相对封闭的时空中,被扰扰尘世裹挟得不是太深。一言以蔽之,教师有假期,工作相对单纯。

可是,这种古朴的世外桃源般的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洪流的冲击慢慢失去了原有的模样。尤其在追求速度与激情成为时代风尚的大背景下,快节奏发展的时代车轮把教育碾压的面目全非。如果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头换面并无大碍,关键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已经严重背离了初衷。原本相对沉静之地,渐渐变成万众狂欢的竞技场。

就狂欢的参与者与享受者而言,不是每一个相关者都能够享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体验。在这场全民总动员的举国活动中,有的是主动出击,积极为之。他们之所以激情饱满地擂鼓助威,一方面是为了证明自我的存在,一方面是在这场盛宴中享受到一份应得的佳肴;有的是被动地被裹挟到浩荡洪流中,他们即使不是弄潮的高手,但为了活着,必须使尽浑身解数搏击风浪,以求不落得被溺死的厄运。

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不管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当面对滔滔洪水时,每个人都会本能地用自己的方式与之搏斗。号角吹响、战鼓擂起,要想保持清静、安静,真的是痴人说梦。静言思之,原本的清静之所之所以变得喧嚣聒噪,表面看似全民对教育的重视,对提高国民素质的急切。而剥开表皮深入内里,可能会发现更多鲜为人知、不可告人的秘密。

如果把教育视为一座高塔,从底盘到顶端就有了不同的分层。而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其所发挥的作用就不一样、获得的体验就不同。端居高塔之巅,是当之无愧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受益得益于掌握话语权和驱使权。有了这两个保障,各种显性或隐性的利益就会纷至沓来。欲壑难平,因为欲望的无节制,所以为了把获得的利益蛋糕变大,他们会假复兴民族、振兴国家之名,行中饱私囊之实。于是,原本不可思议的二十世纪之怪现状在新时代就变得正常起来。

少数所谓的劳心者一旦掌握了教育的生死权,他们就会变得任性。而一旦人变得任性,一切的不可能都会变得可能,一切原本被视为离经叛道的怪异之事就会变成名正言顺的正常事,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可想而知。这种多米诺骨牌现象一旦形成,泛滥成灾就成为必然。随意目测现有的教育生态,顶层的宏观设计经过层层过滤后,真正落地生根与初衷就相去十万八千里:教育的本意,遵从人的天性,启迪教化人,变蒙昧为文明;现在变成了把人作为驯化的工具,作为自己扬名立万的媒介。

一件事情背离了本义,诱发的次生灾害是无法预测的,教育也是如此。回望教育现场,其中可视可感的就是孩子本应该享受的快乐被无情地剥夺,起早贪黑、三更灯火五更鸡成为他们成长的活写真。他们之所以这样拼,不是因为真正意识到发奋苦读的重要性就惜时而为,而是因为被书山学海挤压被动而作;鲁迅先生描写的百草园的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变成了美丽的童话故事,因为他们的生活已经被作业、考试、升学填充得满满的,他们无法切身体验那样的生活。可是,这些并不是他们自己心甘情愿选择的,而是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强加。作为学生,他们不再代表他自己,而是与学校的荣辱紧密关联;作为孩子,他们不再是独立的,按照自己性格生活的人,而是承载了父母、家族太多希望的下一代;身为社会的一份子,自我的存在不可能按照自我的心性生活,必须用社会论成败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动。当把三个自己叠合在一起时,除了为了别人,已经完全失去了自我。

当然,学生失去自我不是以自体性的自失表现的,与之相关的有太多复杂因素。其中,最为直接的就是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的老师。因为学生要学习,要接受系统的教育,要升学考试,所以担负神圣职责的老师责无旁贷地要陪伴在左右。既然要陪伴,就意味着学生在的地方,老师必须要与之形影不离,于是就有了老师与学生同期声的盛况。这里的同期声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既然学生没有节假日、双休日,那么老师必须与学生形影不离,与他们同甘共苦。要做到这些,曾经被各行各业艳羡的老师有双休日、节假日的唯一好处也就不复存在了。而这种不论严寒酷署,不管寒暑易节周而复始的地工作程式,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这种连轴转的生活状态和生命运转,有多少人真正能够承受的了。但是,即使难以承受生命之重,所有的相关方也必须咬紧牙关死命地承受着,因为在这场全社会的博弈中,每一个冲锋陷阵者只是一枚棋子,得失胜败不关他们自己的名誉,而是关系到金字塔顶端者的声誉。

教育原本是随性自适的,学生原本是快乐无忧的,从事教育本应该是清闲自在的。可是当所有的利害得失与极少数人的荣辱升迁建立必然的关联时,一切应有的就变成不应该保持的,一切不应该有的就变成正常的了,因为这时候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他们不再是为他们自己而存在、而生活,他们已经成为少数人谋取功名,赚得荣迁的工具。只不过这种变异,不是出于我愿意,而是因为被强迫

面对这种教育的现状,细思极恐。之所以这样说,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源于任何一个事物要保持科学良性健康的发展,事件的主体不应该失去自主性。如果主体被边缘化,甚至被漠视,要想取得良性的发展态势是无法实现的。教育的主体是老师与学生,当两个主体失去自我,没有自主决策权时,教育要本色当行,只能是一种科学的幻想。理性审视现实的教育,学生无法决定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程式,老师不能按照职业的应有属性从事工作。从浅层意义上说,还时间给老师与学生,让各自有充分的自我调适的时间,这是保证教育回归本色的前提;从深层次上看,给一路狂奔的教育适当地放假,让它有适度调适自我的缓冲地带,其在赓续人类文明的过程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