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结节病:中医理论分析下的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

 昵称32461016 2023-09-18

导读:中医学无结节病之病名。作者认为该病与气郁、痰凝、血瘀密切相关,立足气、痰、瘀三因素之病因病机分析,是论治结节病的基本指导思想。



结节病中医治疗谈
张宝祥,化冰

结节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其病因学尚在探索之中。该病常见胸内淋巴结肿大和肺纤维化变,眼、皮肤、肝脏等器官可同时受累。

中医学无结节病之病名。用中医的理论分析结节病的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我们认为与气郁、痰凝、血瘀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凡病之起也,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意”(元·王安道《医经溯洄集·五郁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发生于郁”(《丹溪心法·六郁》)。

由此可见,因“气”失常化导致机体脏腑功能的失常必然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同时津液代谢失常造成水湿停聚,为痰为饮变生多种疾病,有“怪病多痰”之说。因此,立足气、痰、瘀三因素之病因病机分析,是论治结节病的基本指导思想。

结节病的中医辨证治疗通常可归纳为三型:

一、湿困气滞型

(一)主症:

胸脘痞闷,胁肋胀痛,困倦喜卧,精神抑郁,太息食少,大便溏薄,下肢可见轻度浮肿。舌胖,舌边有齿痕,苔白或白腻,脉沉细或细而弦。

(二)治法:

利湿化痰,行气散结。

(三)方药:

五苓散加枳实、香附、浙贝母、僵蚕。

(四)方药简析:

五苓散利湿健脾,枳实、香附行气解郁,浙贝母、僵蚕化痰散结。

病例

宛某,女,46岁。患“结节病Ⅱ期”,1989年7月6日就诊。

主诉及现病史:胸脘痞闷,胁肋胀痛,困倦喜卧,“满月脸,水牛背”,精神可,时太息,四肢、躯干皮肤弹性低,似有异物缠束感,面部、双上肢内侧可触绿豆大小多个散在皮下散结,咳痰量或多或少,食少纳呆,大便稀薄2~3次/日,月经正常,白带清稀量多,舌胖质淡,舌边有齿龈,苔白,脉沉细。

X线胸片示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2次生化室化验的SACE值:39.6u、33.3u;颈淋巴结及右下肢股骨内侧近腹股沟处皮下结节活检证实“结节病”

证属湿困气滞。治拟利湿化痰,行气散结。

处方:茯苓30克,猪苓15克,泽泻10克,白术20克,桂枝10克,浙贝母10克,僵蚕10克,半夏10克,桔梗6克,郁金10克,枳实10克,香附10克。15剂。每日1剂,水煎服,2次/日。

复诊(7月26日):四肢、躯干皮肤异物缠束样感觉较前明显好转,面部及双上肢内侧皮下结节变软,胸膈痞闷、胁肋胀痛减轻,咳痰易出,白带减少。原方加元胡10克、川芎10克,以增强行气化痰散结之效。15剂,服法同前。连续治疗4个多月,自觉症状消除,皮下结节消散。胸部X线复查:肺门淋巴结无显著阴影,肺纹理粗重明显好转。生化室化验SACE值为33.0u、25.84u,均在正常范围内。

二、痰凝气滞型

(一)主症:

胸胁胀满而痛,郁闷烦躁,太息频作,或咽部梅核气,或颈部瘿瘤、癥块,困倦乏力,嗜卧少寐,妇女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甚则经闭。舌边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二)治法:

燥湿化痰,行气舒肝。

(三)方药:

二陈汤加三棱、莪术、浙贝母、栝蒌、丹参、厚朴。

(四)方药简析:

二陈汤燥湿化痰,三棱、莪术、浙贝母行气散结,栝楼、丹参、厚朴宽胸膈行气除满、化痰行瘀结。

病例

安某,女,50岁,患“结节病Ⅱ期”,1989年9月21日就诊。

主诉及现病史:胸胁痛或窜痛,憋气痞闷,咳痰量多色白、质稠易出,时时握拳叩打胸部,抑郁易怒,颈前及两侧有肿胀感,失眠少寐,舌边红,苔厚微腻,脉弦滑。

X线胸片示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2次生化室化验的SACE值:87.0u、83.3u;颈前胸内气管旁脂肪垫活检切片证实“结节病”。


证属痰凝气滞。治拟燥湿化痰,行气解郁。

处方:茯苓15克,半夏10克,陈皮6克,浙贝母10克,僵蚕10克,栝楼30克,丹参15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枳实6克,厚朴6克,香附12克,甘草6克。15剂。每日1剂,水煎服,2次/日。

复诊(10月12日):胸胁窜痛减轻,胸闷及颈前两侧肿胀感消失,睡眠可,唯梦多。原方减厚朴、甘草,加远志10克,夜交藤30克,以化痰安神。15剂,服法同前。连续治疗4个月余,自觉症状消除。胸片复查:肺门淋巴结明显缩小。生化室化验SACE值:44.0u、34.3u,均属正常范围。

三、痰瘀互结型

(一)主症:

胸闷胁痛,痛处不移,咳痰不爽,质稠量少而粘,烦躁不安,惊悸不寐,妇女月经量少、色暗、多挟有瘀块,可见面色晦滞。舌质暗或有紫斑,脉沉涩或弦滑。

(二)治法:

活血祛瘀,化痰散结。

(三)方药:

二陈汤合血府逐瘀汤加浙贝母、僵蚕、栝楼。

(四)方药简析:

二陈汤燥湿化痰,血府逐瘀汤活血散瘀,浙贝母、僵蚕、栝楼宽胸化痰散结。

病例

赵某,女,54岁。患“结节病Ⅲ期”,1989年7月24日就诊。

主诉及现病史:胸闷胁痛,咽喉至胸似有异物梗塞,易怒烦躁,咳痰不爽,质稠量少而粘,偶有失眠、头晕,月经周期、经量无明显异常,面色黧黑(色素斑明显),舌胖,质暗,近舌尖右侧可见一黄豆大小椭圆形瘀斑,脉弦滑。

X线胸片示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2次生化室化验SACE值:89.2u、83.7u;kveim皮试活检提示“结节病”

证属痰瘀互结。治拟燥湿化痰,活血行瘀散结。

处方:茯苓10克,半夏10克,陈皮6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丹参15克,郁金10克,木香6克,枳壳6克,香附12克,元胡10克,栝楼15克,浙贝母10克,甘草6克,10剂。水煎服,2次/日。

复诊(8月6日):咽喉至胸异物梗塞感消失,咳痰易出,胸闷痛较前减轻。原方减枳壳、木香温燥之品,以防燥盛伤阴。20剂,服法同前。连续治疗近6个月,自觉症状消除。X线胸片复查:双侧肺门淋巴结较前显著缩小,肺内实变改善;4次化验SACE值结果:62.0u、61.0u、43.0u、43.0u,前2次趋近正常,后2次属正常范围。

 end

内容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年第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