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壳,芸香科柑橘属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酸橙变种包括:黄皮酸橙、代代酸橙、朱栾、塘橙。古代有枳实无枳壳,所用枳实其实是枳壳。到宋朝才将幼果称为枳实、大果称为枳壳。“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道出了两药的差异。枳壳药力缓和,功能理气宽中,行滞消胀。
枳壳(zhi qiao),芸香科柑橘属酸橙(Bitter orange; Citrus aurantium)及其栽培变种的未成熟果实。药典规定的变种包括黄皮酸橙、代代酸橙、朱栾、塘橙。
如果您仔细留意会发现,昨天的枳实的植物来源除了酸橙,还有甜橙;而今天的枳壳怎么就只有酸橙,没有甜橙呢?原因很简单,甜橙就是橙子,等到熟了当水果卖。昨天入药当枳实的橙子,是树上自己掉下来的幼果,谁也不会把好端端的小橙子摘下来的。
酸橙的模样还是参照昨天的枳实查看吧(回复95)。枳实用的是幼果,也就是刚长出来不久的小果子;而枳壳用的是未成熟的果实,就是已经长大但还是青色未成熟变黄的果实。
酸橙成熟之后的果实和橙子差不多,但是果皮比橙子要粗糙许多,而且酸橙的果肉很苦,不能当水果吃。也正因为它味道苦涩,英语里管它叫bitter orange. 枳实与枳壳为何分开 枳实?还是枳壳? 读过昨天的枳实,您肯定还记得枳实入药很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很多方子有枳实。但早先的枳实入药其实不分枳实、枳壳,只有枳实一种。 按照《名医别录》中记载枳实九月十月采推理,古代所用枳实都是近成熟果实,其实是现在的枳壳。这一点北宋科学家沈括早有认识,他在《梦溪笔谈》中就已经提到,如上文所述。 古时枳实为枳壳 如此言之,张仲景的枳实薤白桂枝汤当为枳壳薤白桂枝汤,是不是有种上当受骗的赶脚?这就是本草的特点,本草有它的历史背景,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人问了,沈括怎么还懂医药?医文同源,古人文人对医药都略知一二。
沈括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还写过方书,后人将他写的方书与苏东坡写的方书合在一起,叫做《苏沈良方》。我们中学时还学过沈括写的一篇课文呢,叫做《采草药》,也出自《梦溪笔谈》,全文要求背诵,不知您是否还有印象: 医文同源,古代文人都懂一些中医,而现在的所谓文化人,没有了传统文化的土壤,学校学点数理化,毕业就啥也不会,伦理五常,都不知晓,侮辱文化二字。 枳实与枳壳分开 有点跑题,往回拉。在唐朝的《新修本草》时已经有枳实、枳壳之分了,但当时以带核穰的叫枳实,只用果皮的叫枳壳。 到了宋朝的《开宝本草》,才把枳实与枳壳完全分开,并将枳壳单独列出,以大着为枳实,小者为枳壳,这正是前文沈括《梦溪笔谈》中所讲的:“枳之小嫩者为枳实,大者为枳壳”。 枳壳为何单列? 先复习一下陈皮与青皮:青皮是未成熟的青橘子皮,陈皮是成熟的黄橘子皮,陈皮治高,青皮治低,药性青皮要比陈皮猛烈。同样的道理,也可以推演到枳实与枳壳身上,枳实是酸橙的幼果,而枳壳是酸橙近成熟的果实。枳实药性要比枳壳猛烈。 枳壳治高,而枳实治低。同样还是张元素的徒弟李东垣,李东垣的徒弟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可见到上述的观点。 枳实与枳壳高下之分 张元素师徒三人总结的枳壳与枳实高下之分,后世也有阐述,但由于古代没有枳壳,枳实其实是枳壳,所以探讨起来比较混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这样分析: 如果按照之前所说,张仲景用的枳实其实是枳壳,那么李时珍的观点也不完全正确。其实枳壳上下通治,即能通利胸膈,也能通利肠胃;而枳实也是胸腹皆治。具体区分,还是得区分行气之力度:“枳壳缓而枳实速也。” 枳实与枳壳气血之别 除了高下,张元素师徒三人还有气血之分,于是又有了枳实主血,枳壳主气的论述。支持枳实主血的证据,出自《金匮要略》治产后气滞血瘀腹痛的枳实芍药散:“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因枳实主血,所以能治疗血瘀腹痛,这么分析很有道理。不过如果按照之前的论点,古代枳实其实是枳壳,枳实芍药散就变成了枳壳芍药散。如此说来,枳实主血,枳壳主气的观点又变成了空谈…… 枳壳的药用价值 理气宽中,行滞消胀 明白上述道理,再来理解枳壳功效要容易一些,枳壳功效与枳实基本差不多,但枳实的药力要比枳壳猛烈许多。《药性赋》形容的好:“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也就道出了两药的差异。《药性歌括四百味》也可以参照: 古人认为枳实由于年幼,行气的力量比较骏猛,如同冲墙倒壁一般;而枳壳因为年资比较老,行动较谨慎,所以力量缓和许多。还记得讲青皮、陈皮时少壮之人与年老之人的比喻吗?明朝名医缪希雍在《神农本草经疏》中也有相似比拟: 枳壳入药也分生炒,炒枳壳的药性要更加缓和。但无论枳实还是枳壳,入药需要年份久远的好,可以回复一下六陈歌(回复88查看) 枳壳的应用方法 枳壳约等于橙子片 枳壳这味药从本草角度讲出了一大段一大段的论述,您听是否看迷糊了?这可能有点故弄玄虚了。不过,真明白人真能弄明白。那么,对于没学过中医的人怎么来看枳壳这味药呢?
小永让您一下就能明白过来,说白了,枳壳就是橙子片。当然,入药的枳壳其实是酸橙未成熟的果实切片。我们日常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是橙子片,虽然药效不及枳壳,但功效也大致相似。与之同类的还有柠檬片。
最是橙黄橘绿时 连续一个多礼拜,一直围绕着橘子、橙子来转圈,写了一堆中草药,如果算上早期的佛手、香橼,柑橘大家庭为中医界贡献了太多的中草药了。有些感慨,但仍意犹未尽,用苏轼的一首诗作为柑橘类草药的结束语吧: 北宋画家赵令穰,在一片雾色苍茫的原野上,运用透视之法勾勒出潺潺溪流,两岸橘树成林,黄果、绿实点缀其间,令人神往,这正是苏东坡此诗写照,这张“橙黄橘绿图”也是小永非常喜爱的一幅国画,期待闲暇时能够好好临摹。 至此,柑橘大家庭就说完了,有人问我,柚子呢?您肯定没好好读,请看化橘红(回复91查看)。 下边这段话是给学医人看的,明白的自然明白。 《药性论》:枳实,臣,味苦,辛。解伤寒结胸,入陷胸汤用。主上气喘咳,肾内伤冷。阴痿而有气,加而用之。 枳壳,使,味苦,辛。治遍身风疹,肌中如麻豆恶痒,主肠风痔疾,心腹结气,两胁胀虚,关膈壅塞。根浸洒煎,含治齿痛。消痰有气,加而用之。 《开宝本草》:味苦、酸,微寒,无毒。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 枳壳,味苦、酸,微寒,无毒。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闷倦,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大肠风,安胃,止风痛。 《本草衍义》:枳实,枳壳,一物也。小则其性酷而速,大则其性详而缓。故张仲景治伤寒伧卒之病,承气汤中用枳实,此其意也,皆取其疏通决泄、破结实之义。他方但导败风壅之气,可常服者,故用枳壳,其意如此。 《药性赋》:枳实,味苦、酸,性微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四:消胸中之虚痞,逐心下之停水,化日久之稠痰,削年深之坚积。 枳壳,味苦酸,性微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四:消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滞塞之气,推胃中隔宿之食,削腹内连年之积。 《汤液本草》:枳实:壳主高而实主下。高者主气;下者主血。主气者,在胸膈;主血者,在心腹。仲景治心下坚大如盘,水饮所作,枳实白术汤主之。枳实七枚,术三两,水一斗,煎取三升,分三服。腹中软即消。……药性论云:枳壳,使。味苦辛。治遍身风疹,肌中如麻豆,恶痒。壳:高,主皮毛、胸膈之病;实:低,主心胃之病。其主治大同小异。 《本草纲目》:大抵其功皆能利气。气下则痰喘止,气行则痞胀消,气通则痛刺止,气利则后除。故以枳实利胸膈,枳壳利肠胃。然仲景治胸痹痞满,以枳实为要药;诸方治下血痔痢,大肠秘塞,里急后重,又以枳壳为通用。则枳实不独治下而枳壳不独治高也。盖自飞门至魄门,皆肺主之,三焦相通,一气而已,则二物分之可也,不分亦无伤。 《神农本草经疏》:枳壳气味所主,与枳实大略相同,但枳实形小,其气全,其性烈,故善下达,如少年猛悍之将,勇往直前,而一无回顾者也。枳壳形大,其气散,其性缓,故其行稍迟,是以能入胸膈肺胃之分,及入大肠也。其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止风痛者,盖肺主皮毛,胃主肌肉,风寒湿入于二经,则皮肤瘙痒,或作痛,或麻木。 《药性解》:枳实即枳壳之小者,苦宜于心;脾者之心子也,故并入之。其性猛烈,有冲墙倒壁之功,气弱者忌气。考青皮、陈皮同一种,枳壳、枳实同一种,但采有迟早,分老嫩而名也。四者主治咸以导滞为功,然嫩者性酷治下、老者性缓治高之别耳。 《本草备要》:泻,破气行痰。枳实小,枳壳大。苦酸微寒。其功皆能破气,气行则痰行喘止,痞胀消,脾无积血,心下不痞;浊气在上,则生腹胀。东垣曰:枳实治下而主血,枳壳治上而主气。痛刺息,后重除。 |
|
来自: 子君zijun123 > 《张会永每天一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