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东老师是我的领导,是我的同事,是我的朋友,更是我的兄弟。 培东老师,不高的个子,随意的穿着,一张娃娃脸,嘴角总是挂着微笑面前,2009年我到温州和他第一次见面,真有点不相信他居然是一位特级教师,而且是浙江省最年轻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他的课我听的不多,但这一节语文课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一段时间,网上流行一句好像很时尚的话,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不妨在急不择词的情形下拿来套用一下,评价一下我对培东老师课的感觉:兄弟,你教的不是语文,是激情,是生命的激情…… 尽管有很多老师听过培东的很多课,都认为他是“煽情王子”。譬如温州的一位老师在自己的“语中漫步”博客《煽情王子肖培东》中就这么说:“无疑的,肖老师的煽情艺术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据说上《我与地坛》时,满座哭泣,作为一个男教师,实在是难能可贵。但我想如果他能拓宽自己的路子,在更宽的路上往前走,那一定会是前途无量。”其实,培东老师的课并非如此。 我以为,培东老师的课其实是激活学生生命的课。他的《山羊兹拉特》至今我还是认为他的代表课,甚至永嘉中学语文组的兄弟姐妹戏称他是“咩派”。培东老师常说:“语文课堂让学生在深厚的情感积淀中,感到语文学习带来的快乐。现在的学生也许拥有太多,情感却略显淡漠,但并不是说他们没有感情。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课堂走近学生的心灵,触动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激发点,唤醒他们心底的那份真情。”所以,我说,培东老师教的不是语文,是激情,他可能是用自己的激情来演绎生命的语文。 曾经在网上还读到“亲亲博格”的一段话:“听肖培东的课,对老师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他们会悟到,原来语文课堂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他们也会悟到,原来自己不该当一名语文老师。”我不赞成这样的话,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培东老师只不过是把自己的个性张扬到了极致。我常常告诫自己告诉青年教师,我们不要学培东,培东我们是学不来的,也学不会的,甚至我们会邯郸学步。我们要教出你的个性来。因为培东不仅多智,他更多情…… 听肖培东老师的课,与其说他是在张扬自己的情感,抑或文本的情感,不如说它是在激活学生的生命意识,抑或对生命的思考,这是我在龙湾、苍南听培东老师《山羊兹拉特》的最大感受。《山羊兹拉特》也是我至今难以忘怀的一节课。 首先,培东老师的学习任务引领,让学生体悟生命体汩汩的“爱”清泉的流淌。 我们知道,《山羊兹拉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应该是对生命体情感的把握,那么文本中所描写的生命个体的情感是学生自己“悟”出来,还教师“说”出来让学生去“鉴定”、“理论”,我想明理的教师都知道让学生自己体验感悟。但是,怎么引领就是老师的教育机智了。培东老师的无穷的睿智和无尽的悟性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他设计了“拯救山羊兹拉特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这么一个情境任务,来引领学生,让学生交流对话,深入感悟文本中生命个体的情感。经过多重对话,学生的观点集中在物质和精神这两种因素上,这时老师点明拨正,将学生的认知归因为精神因素,即是生命的个体,无论是阿隆及其家人,还是山羊兹拉特,那内心世界流淌的汩汩的“爱”的清泉。这又和后面的一个教学环节引出《斑羚飞渡》那种生命意识形成鲜明的映衬,使学生明白不独是人类,任何生命体都有情感热血的流动,实在是高明。 其次,培东老师的课堂有学生的不断生成,用生动的对话演绎了生命体情感的细腻变化。 为了掘深学生对生命体情感的体验,培东老师又设计这么一个教学任务:请你找出最能感受到情感在阿隆和山羊兹拉特之间双向流动细节描写,品味情感的细腻变化。 学生集体朗读2、3两段。 老师:兹拉特用了几个“咩”?这个“咩”表达什么意思?告诉阿隆什么?要不要交流讨论一下? 学生1:第一个“咩”是兹拉特理解阿隆心里的矛盾。 学生2:第一个“咩”是兹拉特心理得到安慰,主人很无助。 老师:能不能说我们很倒霉······的确令人同情。 学生3:第二个“咩”时兹拉特说,多幸运,你找到了草垛,多谢你。 学生4:第二个“咩”我觉得也是这个意思。 学生5:第三个“咩”是山羊安慰阿隆,我们可以撑下去了。 老师:凭什么这么说? 学生5:凭草料······ 学生6:第四个“咩——咩——”是兹拉特说我们不会死的。 学生7:应该是山羊对阿隆说,我相信你,能活下去。 学生8:第五个“咩”是兹拉特对阿隆说,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互相支持,可以回到家。 老师:得出什么结论?一开始卖,现在相依为命,患难与共。 这一教学任务的设计精彩绝伦的。 其一,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将小说中的模糊语言变得具有人性化语言的清晰,这是欣赏小说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其二,欣赏作品具有浓郁的个性化色彩,要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老师必须给学生设置一个引领的平台,这个平台搭建的非常成功。 其三,让学生明白了这篇小说情感变化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作者“激情的叙事艺术”的张扬。可谓一石三鸟。 解读后又让学生带着这种体验的结果酣畅淋漓的进行了四次不同形式的朗读,听后如饮甘醇,久而弥笃。这种品读建立在学生这一生命体既有的思想和情感基础上,学生思维活跃,生命主体的情感意识被激情的课堂唤醒。 再者,培东老师引导学生对山羊兹拉特的最后一声“咩——”的品味也耐人咀嚼,学生发散的思维、批判的意识被激活,从而认识到作者辛格60多岁写这篇小说,还在于他对人类生命生存状况的普遍关注,掘深了文本的内涵,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总之,培东老师的课堂既有师生平等的对话,又有激活情感的思维流程;既有酣畅淋漓的师生品读,又有陶冶情感的文本升华。细细品尝,那生命汩汩流淌的声音清晰悦耳,馨香沁脾…… 培东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明白,离开生命的语文,它不是语文;漠视生命的课堂,那就是一潭死水。这是我至今难以忘怀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