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是1844年的一天,美国人莫尔斯在华盛顿专利局注册了他发明的电报专利。这项发明掀起了全球通信技术领域的一场革命,标志着电子通信时代的开始。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东方帝国——大清,这里的人们对电报仍然一无所知。1840年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大清处于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状态。愚昧腐朽的皇帝和官员忙于向外国赔偿钱财割让领土,对电报的出现熟视无睹。直到1861年,英国和俄国的驻华公使先后向清廷提出在华铺设电报线路的请求,这项崭新的通信技术才第一次进入清朝官员的视野。慈禧太后临朝称制,听从保守派大员崇厚的建议,对电报颇有微词。他们认为电线杆会破坏风水,影响皇权天威。改革派的李鸿章则主张尽快引进电报,不要让外人抢先建设。但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1865年,英国商人私自在上海铺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清廷大怒,下令将电线杆拔除。5年后,英资的大东电报公司欲在华铺设海底电缆,再次遭到清廷的禁止。在李鸿章的建议下,清廷勉强同意电缆可以铺设至中国沿海,但不允许引入内陆。李鸿章 1871年4月,丹麦的大北电报公司抓住机会,在清廷反应过来之前,秘密将电缆从上海引入英租界,并在南京路12号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电报报房。这彻底激怒了清廷,他们认为这是外国势力强占中国电信权的公然侵略行为。但事已至此,清廷也无可奈何。丹麦大北电报公司遗址1971年 从此,西方的电报技术牢牢植入中国沿海通商口岸,外国电报公司纷纷效仿大北公司的做法,在租界内自行架设电线铺设电缆。尽管清廷一再设法限制,但电报的引入还是标志着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电信网络的开端。在未来的岁月里,这项崭新的技术将深刻改变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面貌。而今,它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等待着开花结果的那一天。 这一天,总督衙门突然收到急报,说李鸿章要在今天试验一项重大发明。这项发明名为“电报”,据说能使信息迅速传递。李鸿章已在天津铺设好电线,准备完成首次电报的发送。整个北京城都洋溢着新奇和期待的气氛。人们纷纷讨论这一神奇的通信方法,议论纷纷。有人担心电报会取代传统的信使,导致他们失业。也有人认为电报速度太快,容易传递错误信息。电报
正午时分,电报房内蓦然传来“叮咚”铃响。值班人员连忙查看,只见铃声对应的是一份来自天津的电报。他小心翼翼地将电码抄录下来,拼出一行字:“行辕正午一刻”原来这是李鸿章试验电报发报的内容!值班人员激动万分,赶紧将电文送往总督衙门。总督看过电报后,脸上显出欣喜之色。起初他也对这个“洋玩意”颇有疑虑,但是见识过电报的速度后,顿时对它刮目相看。“电报的优点在于传递迅速准确。这对我军调动部署大有好处。”总督意识到电报的军事价值,立即批示要学习运用这项新技术。与此同时,李鸿章在天津也在细细体会电报的魅力所在。他发现,电报只要一点点电流就能溜号几百里,比燃放烟花信号快了几十倍!19世纪北京随处可见的电线杆 “我们再也不用依赖洋人的电报线路了。”李鸿章喜形于色。他立即给各地官员写信,鼓励他们也尝试自办电报。起初,朝廷内保守派官员仍然对电报存有疑虑,担心它会威胁皇权。但是,在李鸿章的积极推动下,各地电报线路开始逐步铺开。到1880年,中国已经拥有自办电报线路近3000公里,基本实现全国电信互联。在甲午战争中,电报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清军的调度指挥更加高效。天安门前的电线杆 与此同时,一些民营电报公司也加入电信建设的行列。最有名的要数和记电报公司,它获得官方特许,在沿海城市架设电报线路。一开始,电报还是件新鲜事,老百姓对它既好奇又怀疑。但是很快它就成为人们获取新闻和沟通的重要方式。这项看似渺小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来依赖马车的通信方式,将这个古老的东方帝国连入了时代的潮流。 1879年,在李鸿章支持下,中国第一条军用电报线路建成,将天津与大沽、北塘等要地连接,大大提高清军调动指挥效率。次年,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出使俄国,因北京未通电报,其与朝廷的消息往返需十余日。李鸿章于是请求修建天津-上海电报线路,获得批准。津沪电报总局在天津成立,李鸿章任命郑藻如等人负责。1881年,中国第一条长途电报干线天津-上海电报线路开工建设。仅一年时间,这条约1500公里的线路就竣工通车。它大大缩短了中国南北信息交流时间,对国家统一、经济发展起重大作用。清朝电报员 在津沪线成功的基础上,苏浙闽粤等地电报线路建设如火如荼展开。到1884年,清廷在北京设立内外城电报局,正式使用电报进行政务信息联系。北京官办电话局的工作场景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电报事业飞速发展。至1911年清朝终结时,全国电报线路已达六万余公里,电报局约七百处。电报网覆盖大江南北各省,使中国与世界实时联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先贤们创立电报的伟大成就,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的车轮就这样从微不足道的电流中悄然启动,迈向了光明的未来。 [1]哈尔西. 追寻富强: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1850—1949[M]. 赵莹,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8.[2]马伯庸,阎乃川. 触电的帝国:电报与中国近代史[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3]那丹珠. 中国通信史[M].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9.[4]邵素宏,含光,周圣君. 移动通信改变中国[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9.[5]张进. 历史天空的红色电波[M]. 北京:长城出版社. 2013.[6]王东. 2011. 近代中国电报利权的维护—以1883—1884年中英交涉福州电报利权为例[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06):33-38.[7]王海红. 电报在晚清的发展历程及作用[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8]刘金良,雷少波,赵娜. 亲历与见证丨中国首个蜂窝移动基站建设者梁渭雄:矢志攻坚克难,跨越从“0”到“1”[EB/OL]. 人民号. (2019-09-18).[9]彤云. 上海近代电讯业[EB/OL]. 上海档案信息网. (2018-0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