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秋节:月华映团圆的传统文化魅力

 则宬 2023-09-19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中秋节,又称八月半、拜月节、团圆节。是和春节、清明、端午齐名的当今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但在历史传承中,中秋节则较其他三大节日定型最晚。但因其包含了中国秋季时令的诸多习俗,有着古老的文化渊源和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家庭团圆的节日。而且经常和国庆节连放,属于仅次于春节的大节。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做为秋季七、八、九仨月的第二个月。因在秋季的中间,故被称之为“仲秋”,而十五日又在八月“仲秋”的中间,故人们将农历“八月十五”称之为“中秋”。 

《周易·系辞》有云:“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对日、月的崇拜无论中西方,都是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周礼》就对祭祀日月的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圭璧五寸,以祀日月星辰。”
后期逐渐固定为春分时节祭日、夏至时节祭地、秋分时节祭月、冬至时节祭天的祭祀惯例。
如《管子》所载:“秋至而禾熟。天子祀干太惢,服白而絻白,搢玉总,带锡监,吹埙篪之风,凿动金石之音,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月。”
汉朝之后,随着《太初历》的颁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阴历指导生活。但此时的大型的庆祝活动还是在秋分进行。
但以为秋分属于太阳历,不能确保每个秋分都是十五的圆月,所以大有“月有阴晴圆缺”的遗憾。而偏重与对时令的准确,普通民众则更喜欢十五月圆那具有感观上的美感。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正所谓“见天之高,气之迥”,故尤与中秋观月为宜,
所以到了唐代,朝廷将农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正式成为官方节日。《唐书·太宗记》载: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三公以下献镜及盛露囊。
从而形成了秋分官方祭月、八月十五民间祈福的文化分流。
但在当时,中秋节因为是由官方控制的“祭月”转变而来,所以在民间的辨识度并不高,还属于集中于首都贵族圈的小众节日。
随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首的一批传世名诗的出现及人们间的广泛传颂。“中秋节”被赋予了浪漫主义情节,也逐渐深入人心,有了很好的群众基础。
到了宋代,伴随着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秋节”,伴着苏轼的一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进而将人文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而成了民间的标志着“团圆”属性的重要节日并延续至今。
就连回娘家的媳妇,也要在中秋节回夫家,一起过节。以示团圆。
《东京梦华录》有载:“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市里嬉戏,连坐至晓。”便是对中秋节日盛况的生动描述。
【中秋占月】
古人在中秋之夜,都会以此夜之晴雨来占次年元宵节的阴晴。
谚语云: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雨打灯。(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雨打灯
清·蔡云《吴歈》有诗云:闷闷中秋云罩月,哓哓元夜雨淋灯。谁知篱豆花开日,养稻正需水满塍。
常熟的地方志《常昭合志》也曾记载:邑人以中秋夜晴雨,占次年元宵晴雨,良验。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文后留言记录一下今年八月十五月亮的状态,等到来年元宵,再看看是否灵验。
【走月亮】
“走月亮”,即前朝中秋夜游的转型,是民间女性少有的解禁日。
此间男女相会,少有禁忌。
明·张岱《虎丘中秋夜》中描述到:“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傒僮、走空之辈,无不麕集。”
清代后则俗称“走月亮”,按清《清嘉录》载:每逢八月十五,妇女盛妆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之“走月亮”。
《清嘉录》亦曾引用沈朝初《忆江南》词云:“苏州好,海涌玩中秋。歌板千群来石上,酒旗一片出楼头。夜半最清幽。”又云:今虎丘踏月听歌之俗,固不逮昔年,而画舫妖姬,征歌赌酒,前后半月,殆无虚夕。
看见中秋节确实可以少男少女们不可多得的交际日。
【祭月仪式】
中秋节的本质是“祭月”,所以除了娱乐性活动,祭月是其不可缺少的环节。
但此祭月非官方的“祭月”,因此祭祀的神祇也完全不同。
民间“祭月”称之为“斋月宫”,主要面相的神邸是民间神话中住在月宫的嫦娥仙子等。
按《燕京岁时记》所载: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
届时,人们会设供案,供案要拜向月亮,除了供案上供奉月饼、西瓜、葡萄等物外,民间祭月会挂月宫符像,或供“兔儿爷”泥塑。
《燕京岁时记》亦载:京师谓神像为神马儿,不敢斥言神也。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玉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色,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月宫符像,也叫月光纸,纸上所描绘景物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上端画太阴星君神灵,下绘月宫桂殿、捣药玉兔及伐桂的吴刚;另一种画的一只如人一样站立的玉兔。
按《帝京景物略》载:纸肆市月光纸,缋满月像,趺坐莲华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
一般在祭祀之后,人们会把月神纸马烧掉。但也有不焚烧的,传言把祭拜后的月神纸马压在小孩床下,可保佑小孩健康成长。
而在北京,除了拜月宫符像外,祭月时流行供“兔儿爷”泥塑。
《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京师以黄沙土作白玉兔,饰以五彩妆颜,千奇百状,集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
正如民谣所唱:“玉轮清光照庭阶,剪纸圆满桌上贴。瓜果月饼为供品,烧香罗拜兔儿爷。”
另外,拜月是祭拜的太阴星君,哪怕你说是拜月神、拜嫦娥也好,但绝不是月老。因为月老的全称是“月下老人”,是月下,不是月上~~
【男不拜月】
民俗有谚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就是说男子不祭拜月宫嫦娥,女子不祭拜灶王爷。
《燕京岁时记》就曾记载:(中秋节)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
在古代,人们称太阳为“太阳”,月亮为“太阴”,并将其赋予人格化的太阳星君和太阴星君。
现代人解读说:太阴作为女性神抵,所以在'男女有别’的古代,男人拜月,不合礼数,有不便之嫌。亦或解读说:“在男尊女卑的年代,如果男人拜月,就会被说有损身份,不吉利。
实则,在中秋节形成之初,拜月的仪式是男女具拜的。
宋·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卷四“八月”中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颜如皓月。”
男子希望“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即为“蟾宫折桂”之意,寓为应考得中
女子则希望“貌似嫦娥,颜如皓月”。正是七夕求技巧,秋夕求颜值~~
在明初,中秋也同其他佳节一样,都是一家人共同欢愉、男女皆拜的节日。
明·邓世龙《国朝典故》中载:中秋,城中郭外之家,遇夜必设一大月饼,宰白鷄鱼肉,盛陈瓜果,至十余品者。或於通衢,或於院落间,一家之内,无问老幼皆集所设处,拜月欢饮,萧鼓讴歌,声闻远近,达旦方已,虽家贫亦不废此。
明·陆启浤《北京岁华记》亦载:“中秋之夕,人家各置月宫符像,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中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可见在明朝时,还是男女俱拜。
但到了明代后期,拜月的风俗发生了较重大的变化,男子拜月的行为逐渐减少。
主要在于有明之后,程朱理学被定为官学,男女之别较前朝管控加强很多,男女的行为出现分流的趋势。而月亮作为“太阴”的象征,男性逐渐退出了拜月的舞台。
但所谓“男不拜月”的禁忌也仅限于民间,说白了就是民间的老古董们弄出来的陋习民俗罢了。官方秋分祭月的时候,皇帝每三年(丑、辰、未、戌)需要亲自参加祭奠,而且不能让任何人代替。难道你敢说皇帝不是男人?!
所以“男不拜月”的禁忌更多的是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
【中秋禁忌】
除了上述“男不拜月”外,还有一些民俗禁忌大家可了解下。
身体弱、体质差的人赏月
身体很弱的人不建议赏月。特别是最近流产过或者刚生育过宝宝的妇女,也不宜赏月。
失意、运势弱的人赏月
运势比较低落,情绪差,诸事不顺心的人,也不宜赏月
上述情况主要是民俗认为八月十五月圆之夜阴气最重,上述这些人已然在身体或心理上阴胜阳衰,更不要再接触阴气过重的事物。赏月不但不会有所增益,还可能将身体或心理上的阴霾更重一层。
刚搬家还没有“闹房”的人忌赏月
最近刚刚搬家,而搬家后没有“闹房”的人最好不要赏月。
在古代,搬家和现今社会有些区别,古时人的流动性相对现在小很多。那时搬家一般都是搬到空置很久的空宅。而此项禁忌便是针对长期没人住,刚刚搬进的宅子说的。
长时间没有人住的房子缺少“人气”,所以民俗讲究搬新家需要“闹房”,这样房子才能有“人气”。如果没有“闹房”,则人气不足。赏月之后再吸收月中阴气,则不利家宅。
而现今这种前脚搬走,后脚搬入的情况,则好的很多。
月饼必须是圆的
月饼为中秋节物。所谓,中秋卖饼,谓之月饼。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载:“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清·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有言:“杭俗,中秋食月饼,夜设祭月,取人月双圆意。”(难道南方的甜月饼才是正宗!!)
中秋节陈列月饼果品拜月的时候,要求月饼和水果必须是圆的,以应团圆之意。
《帝京景物略》亦曾载: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
当祭祀完成之后,在家人分果品的时候,也不能将果品月饼直接切,要切成如莲花瓣状犬牙交错的样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