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中华文明祸害巨大的“侯景之乱”,真不可避免?其中有何隐情?(V盟文史)

 凤凰山居士 2023-09-19
V盟文史2023-07-12 18:25四川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曾先后遭遇过多次浩劫。其中“侯景之乱”是其中造成破坏比较大的一次。

“侯景之乱”是怎么开始的?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隐秘呢?“侯景之乱”爆发前,又是否可以避免或消灭其于萌芽之中呢?让我们来揭开这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故事。

在讲“侯景之乱”前先说说当时的历史背景。

乱世中的侯景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南北分裂对峙的局面。南边的萧衍建立了梁朝,而北边则是北魏。后来北魏分裂成东西两魏,分别由权臣高欢和宇文泰把持朝政。可以说形成了一个三国的局面。

侯景是东魏权臣高欢的马仔。侯景这个人用现在的话说就叫矮、穷、矬。身高不足一米六,除了长相、身材难看,心灵也一点不美。他可以说是历史上少有的杀人狂、刽子手,心狠手辣之极。

说了缺点,侯景还是有一样优点,打仗非常勇猛,敢冲敢突,而且头脑十分灵活,在战场上颇有些谋略。在高欢帐下,立下了不少战功。

公元547年正月初八,高欢去世。在那个乱世,有兵就有权,就有位置。侯景怕高欢,但却瞧不起高欢的儿子,且与高欢儿子高澄矛盾很深。见其掌权,在正月十三就举旗造起了反。侯景知道凭自己的力量,肯定斗不过朝廷大军。于是投靠了西魏宇文泰。

宇文泰见老对手的大将来投,自然表示热烈欢迎。但他知道侯景此人狼子野心,于是就封了侯景太傅之职。这太傅是个荣誉虚职,没有实权。

叛降南梁,埋下祸根

这侯景实际也是脚踏两只船,一方面投降西魏,另一方面又联系南梁,表示愿意献上自己控制十三个州,请南梁皇帝萧衍收留他。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侯景首鼠两端,狡诈多变的性格。

南梁朝堂上群臣纷纷反对,萧衍却贪那十三州的地盘,执意要收留侯景。

萧衍封侯景为河南王,都督河南北诸军事,而且还授予其“承制”权。“承制”就是代皇帝行使职权。萧衍对侯景的封赏真是比天还高。“侯景之乱”的雷也就此埋下了。

侯景从此游走在西魏及南梁之间,哪边有便宜就占哪边的。

东魏自然也不会放过侯景。最后侯景的妻子和成年的儿子都被东魏的高澄处死。

侯景被东魏大将慕容绍宗打得落花流水,如丧家之犬在淮河附近到处乱窜。

找不到落脚地的侯景打起了南梁在淮河边军事重镇寿阳的主意。

侯景用计骗开寿阳城门,鸠占鹊巢,从此有了大本营。

侯景抢占南梁地盘,按说萧衍应该发兵讨伐。奇怪的是,萧衍不但没有追究责任,抢回寿阳,反而写信好言相慰,热烈欢迎他投奔南梁。

这萧衍的脑回路真是比较清奇。人家抢他的地盘,他觉得这叫投奔。不知道萧衍到底喜欢侯景哪一点,侯景都一败涂地了,还盼望着他来投奔,并表现出无比的信任。

至此,南梁倾覆的祸根已悄然种下。

侯景叛乱的导火索

不久,另一件事的发生,终于拉响了“侯景之乱”的导火索,而且还是萧衍亲手拉响的。

拉响导火索的前一年,萧衍发动北伐,寒山一战,大败而归,自己的侄子萧渊明还当了俘虏。萧衍看重亲情,自家侄子被俘怎能不救。而东魏当时面临两线作战,也想同南梁交好。于是双方开始谈判交涉遣俘事宜,并约定彼此和睦相处,恢复友好的外交关系。

握手言好对两国都是一件美好的事,不用再打仗了,老百姓又能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这当中只有一人反对,就是侯景。为何呢?因为侯景是从东魏叛逃到南梁的,侯景怕南梁拿他当“和平使者”,送还给东魏,那他将死无葬身之地。

于是他写了封信给萧衍,表达自己对南北双方交好的强烈反对。说自己与东魏高氏有血海深仇,现在投奔于你,在你的保护下,方才安然无恙。如果你们两家和解了,我咋办。在当时的环境下,侯景有此想法,也属正常。

萧衍接到侯景的信,拍着胸脯让侯景只管放宽心。虽然你以前是东魏人,但现在朕与你已是君臣关系,怎么会在你成功时接纳你,失败时就抛弃你呢!你只管把心放在肚子里,替我守好寿阳城。

按道理,皇帝一言九鼎,侯景应该放心了。但此人生性多疑,从不会轻易相信人。特别是此事关系到自己的身家性命。他认定了,南北和好之日,就是自己灭亡之时,一定逃不脱高澄的毒手。

他又继续给萧衍上奏,要求朝廷放弃与东魏和好的决定。从奏折中可看出侯景惶恐不安的恐惧之色:“今天陛下将我置于远离京城的地方,如果南北和好,那我一定会死在高氏的手中。”此时的侯景几乎是用乞求的口气,希望萧衍能为他考虑一下。

萧衍见此,再次耐着性子向他作出保证:“我乃是大国之君,万民之主,怎么可能在这件小事上失信呢?我想你一定会明白我的心,你也不用再上奏折了。”这次回信中,已看出萧衍有了一些不耐烦。

如若换成常人,有了皇帝的数次承诺,怎么也该相信,不用再多想了。但这侯景既可说是精明,也是狡诈多疑,始终不敢相信皇帝的承诺。但双方继续这样信件交流,也不会有新的结果。侯景就想出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就是搞一次测试。

他冒充东魏朝廷给萧衍写了一封信,信中明确提出,要南梁用侯景来交换萧渊明,否则一切免谈。只要侯景一到东魏,则马上送萧渊明回国。就看你萧衍答应不答应。

要说事情都到了这个份上,先勿论信件的真假。既然你萧衍作为皇帝,一言九鼎,承诺了的事,就应该遵守。哪知萧衍接到信件后,眼睛都没有眨一下,就立马答应了。

其实对于侯景这个伪造的交换条件,南梁朝廷不少大臣都表示反对。如通事舍人傅歧就明确表示反对:“人家侯景穷途末路之时投奔我国,我们刚刚才收留他,转眼又要将其抛弃。这太不讲道义了,做人还是要厚道。”接着又说道:“侯景是百战之将,勇猛好斗,他绝不可能束手就擒,一定会领兵造反。” 傅歧意思很明显,不要打鹰不成,反被鹰啄了眼。

结果萧衍听了奸臣朱异的忽悠:“这侯景如丧家之犬,有什么能量?他要敢造反,朝廷派支大军分分钟灭了他。”于是拍板决定:换、换、换。

萧衍马上手书一信给东魏:“萧渊明早上回来,侯景傍晚就能回去了。”萧衍迫不及待换人的心情,在信中昭然可见。

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当侯景拿到萧衍的这封回信时,被出卖的愤怒与绝望在内心交织。咬牙切齿地大骂道:“我早就知道南梁萧衍这个老家伙心肠歹毒。”说到心肠歹毒,侯景这是典型的乌鸦笑猪黑——自己不觉得。谁歹毒得过他的心肠。不过仅就此事而论,侯景的愤怒也是可以理解的。

萧衍作为一国之君,对下属数次承诺,不将其送回东魏。哪料,话音未落,就出尔反尔,将此前的承诺抛到了九霄云外。人无信不立,普通百姓都知道的道理,作为皇帝的萧衍实不该如此不讲诚信。

如果说,此前萧衍一意孤行,收留侯景,是埋下雷,安装上了导火索。那这件事,萧衍算是亲手把导火索给点上了。

萧衍对侯景这封伪造信件的处理方式,既愚蠢又草率。两国和谈,各方面条件都已谈妥,怎会突然要求这么一个条件。只要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萧侯交换”的条件来得是多么的突兀诡异。萧衍应该详加核实才对,岂能这么轻易就上当了。

其实对于东魏来说,他们对和平是最渴望的,正望眼欲穿地等待着南梁同意萧渊明换和平的提议。怎么会自己同自己过不去,突然要求附加条件。西魏是天天上门追着自己打。巴不得南梁早点同意双方和好,这样,解除了南方的后患,就可以腾出手来,专心应对黄河另一边西魏的挑衅了。

而且萧渊明也写了亲笔信给萧衍,只要叔叔答应双方和好的计划,他就能回来了。

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侯景这封伪造信,疑点是非常多的。就不知萧衍怎么就完全视而不见。难道真的是年龄大了,糊涂了?也不怪后人给他“半截英雄”的称号。

侯景的决心 反了

在南北双方谈判过程中,侯景一直怀着忐忑不安、惶惶不可终日的心情。也没有想过要造反。只想着老大不要把小弟给抛下了。但当侯景收到萧衍那封“朝发夕至”的回信后,心彻底凉了,一种绝望油然而生。跟着萧衍混迟早要玩蛋,自己随时可能被萧衍作为政治筹码害死。与其等死,还不如搏一把,或许还能死里逃生。从此时起,侯景下定了造反的决心。

既然决定造反,那就只能一往无前,不能再回头。侯景开始了造反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收买军心。没有军心,造反时自己就是一个光棍司令。侯景在寿阳城实行军政一体化管理,一切政策、措施都优先倾向于军人。把民间的青壮年全部抓来当兵,扩充队伍。儿童和女人也全都抓走,儿童作为奖励品奖励给立了功的将士当仆人,女子则发配给将士们当妻子。从此时起,侯景开始了对老百姓的大规模祸害。

打仗还需要有各种物资。侯景不停向南梁朝廷提出拨发各种物资的请求。这些物资都被侯景作为战时军需给存贮了起来。

侯景管要,萧衍就管给,而且还管够。侯景要什么,萧衍就给什么。侯景要一万匹布,说是要为将士制作军服。想想都吓人,侯景当时不到一万人马,要这么多布匹干啥!结果萧衍大手一挥,给。

作战需要武器,侯景又给萧衍打报告说军队的武器太旧太破,北边的敌人打来,根本抵挡不住。希望能拨发一批新武器装备军队,再征调些冶铁专家、匠人到寿阳城来,为军士们现场制作武器。

看着这个要求,只要脑回路稍微正常一点的人都不可能同意。但萧衍却像被侯景迷住了,马上调集了大批武器和能工巧匠到寿阳去。他怎么也没有料到,这是自己给自己画了道催命符。几个月后,京都建康城就将被这些锋利的武器血洗一空。

“侯景之乱”前的多次预警

讲到这里,“侯景之乱”似乎已经不可避免了。其实在侯景起兵前,萧衍还有多次机会可以将此次祸乱扼杀于萌芽中。

第一次是咸阳王元贞的预警。元贞是流落到南梁的原北魏皇族,此时正在寿阳城。元贞整天和侯景打交道,对侯景的一切行为看在眼里,对他的打算了然于心。元贞心里非常害怕,自己与侯景关系密切,侯景一旦造反,自己肯定会受牵连,引来杀身之祸。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元贞就想赶快逃离这个危险之地,于是多次给萧衍打报告,希望能将自己调回建康城。

侯景听说元贞要走,显得非常生气。就告诉他,等时机成熟了,就送你回北边做皇帝。你目光要长远一点,志向要远大一些,南边的事要相信我。

元贞哪里敢信侯景这些洗脑的鬼话,坚持不懈地给萧衍打报告,终于被调回了建康城。一回到建康城,元贞就把侯景在寿阳的一切军事准备及将要谋反的情况告诉了萧衍。

历史上,不管多英明的皇帝,对下属谋反绝对是最不能容忍的。哪怕是捕风捉影,也绝不会放过。但萧衍却是一个奇葩的存在,对这件事,既不派人去实地调查,也不派兵监控,更没有将侯景调回建康,使之脱离军队。一切听之、任之,不作任何反应。

第二次报警则来自驻军在合州的鄱阳王萧范。萧范是萧衍的侄子。他对侯景的造反动向同样有所察觉。但在向朝廷汇报后,得来的却是萧衍的痛骂:“侯景危难之际,投奔于我,就好像依仗哺乳才能存活的小屁孩。他那赢弱的小身板哪有实力攻击别人,这种情况下,他怎么可能反呢?”话语中,对萧范的没事找事深感不满。

这个萧范也算是锲而不舍,一遍又一遍地上报告。并说,今日如果不及早除掉这个祸根,它日,我整个梁国及老百姓都要遭殃。

萧衍看见侄子如此执着,生气地说:“侯景怎么处理,我心里有数,自有安排,你就不要再多嘴多舌。”

萧范一看,就改变策略,再次跟萧衍说:“寿阳城离我的驻地很近,我一不向朝廷要物,二不要人,只需要本州人马,就可以去征伐侯景,为皇帝分忧。”结果,萧范的这份好心,依然被萧衍当成了驴肝肺。只能在旁边干看着侯景日复一日地为造反准备着,自己却无能为力。

俗话说,事不过三。萧衍在完美避过前两次预警后,很快,又迎来了第三次报警。

这次报警的是司州刺史羊鸦仁。司州在寿阳的西边,正好在一条线上。侯景明白自己的力量太弱小了,单靠自己,造反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于是决定拉上旁边的羊鸦仁一起干。这样就能让寿阳与司州化点为线,控制住周边一大块区域。

羊鸦仁一听侯景的想法,吓了一大跳。这可是灭门的事,我刺史当得好好的,为啥要跟着你侯景造反呢?于是立马逮捕了送信的使者,并将其押送到京城,向皇帝举报侯景谋反。

这下,可算是人证物证齐全了。萧衍也总该醒悟,采取一些措施了吧。将侯景大骂一顿,马上派大军讨伐。这些想象中的,合情合理的措施都没有。萧衍还是没有任何表示。在将信使关押一段时间后,还将其安全送回到侯景身边。

当信使回到侯景身边后,侯景是猪八戒抡家伙——倒打一耙。马上上书向萧衍哭着申诉:“如果臣谋反属实,那就请陛下按国法治我的罪;如果陛下明察秋毫,知道是羊鸦仁诬陷我,就请您主持公道,诛杀羊鸦仁。”这个侯景也算是流氓到家了,表现出一副身正不怕影子斜的大义凛然之态。

这可算是历史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臣子要谋反了,而且证据确凿,一旦成功,第一受害人也是自己。皇帝却从始至终都采取不听、不信、不理的态度,没有采取一丁点防范措施,一切听之任之。从这点看,萧衍要为“侯景之乱”背上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萧衍对侯景的态度,搞得侯景都有点神经错乱。他自己都知道自己做的事,太明显,可以说是路人皆之。这萧衍怎么就不防范一下自己呢?难道是在憋什么大招,自己不知道?

算了,皇帝的心思我别猜,还是抓紧准备造反的各项事宜才是硬道理。

公元548年八月初十,侯景举起了造反大旗,祸害中华文明甚深的“侯景之乱”正式爆发。自作孽不可活的萧衍,最终也在这次兵乱中死在了侯景手里。

结语

萧衍对侯景的迷之信任,封建社会二千多年来,数来算去,就还有一个皇帝与其相似。他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对安禄山同样是信任到了骨子里,对任何人说安禄要造反,都是我不听我不听、我不信我不信。

历史是一条河,一条弥漫着浓浓烟雾的长河,很多东西,在今天只能通过史料去分析。真实的细节,当事人物的真实想法,都已无法还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