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浩翰宇宙中的星辰日月承载了人们无限的想象与崇拜。 人们仰观星空,对于月亮的阴晴圆缺和隐约可见的地貌形态,作出各种想象。如《淮南子》曰:“月照天下,食于(詹诸)蟾蜍。”古人认为月亮由圆转缺,是被蟾蜍所食。 根据月球上阴影的形状,古人又想象月球上有一棵桂花树,继而衍生出“吴刚伐桂”的故事。诸如此类的传说故事,及文人墨客寄托情怀的诗词歌赋,历朝历代不绝于耳。 ![]() 李白《古朗月行》一诗中写道: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此诗将白玉盘般明亮洁净的月亮,比作瑶台仙境的一面镜子,飞于白云之端,实在是形象至极。月亮与铜镜之间似乎天然有着某些联系。 诗中又道: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谁与餐? 蟾蜍食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中国古代神话中,月亮上有一个广寒宫,宫中住着太阴星君、嫦娥、吴刚、玉兔等神仙。 李白的《古朗月行》将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后羿射日、蟾蜍食圆等故事俱含其中。这些关于上古神话故事的题材,正好构成了唐代月宫镜的主题纹饰。 ![]() 唐代月宫镜有圆形、葵花形、菱花形等不同形状,主题纹饰主要包括嫦娥、桂花树、玉兔捣药和蟾蜍。 嫦 娥 奔 月 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的秦简《归藏》中就有记载:“昔者恒我(姮娥)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奔)月。将往,而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恒我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 ![]() 嫦娥,原名姮娥,为后羿之妻,为避汉文帝刘恒之讳,改称嫦娥。 相传在远古时期,天上突然出现了十个太阳,晒得大地冒烟,百姓苦不堪言。 有一位力大无比的英雄,名叫后羿,决定为民除害。他登上昆仑山顶,拉起双弓,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并对天上的最后一个太阳说:“从今以后,你必须每天按时升起、按时落下,为民造福。” 后羿又向昆仑山上的西王母请来了一丸仙药,据说吃了这种药,不但能长生不老,而且可以升天成仙。 后羿射下九个太阳之后,很多人拜他为师,向他学习武艺。他的门生中有一位名叫“逄蒙”的人,听说后羿请得不死之药,便一心想要将仙药弄到手。 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后羿出门后,逄蒙手提宝剑,闯入后羿家中,逼迫后羿的妻子嫦娥交出仙药。嫦娥心想,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知要害多少人,于是一口将仙药吞了下去。 吃了仙药的嫦娥飘飘悠悠飞了起来,一直朝着月亮飞去,成为了月宫中的仙女。 ![]() 玉 兔 捣 药 “玉兔捣药”的传说源于先秦,在汉代已广为流传。 汉乐府古辞《董逃行》:“教敕凡吏受言,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奉上陛下一玉柈,服此药可得神仙。” ![]() 晋代傅玄《拟天问》中写到:“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兴福降祉。” 《抱朴子内篇》说:“虎及鹿、兔,皆寿千岁,寿满五百岁者,其毛色白。” 古人以白兔为祥瑞,毛色白者为长寿之兆。玉兔捣药寓意长生不老、大吉大利,是古代神仙思想的体现。 ![]() 蟾 宫 折 桂 在汉代传说中,常以“嫦娥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认为嫦娥升天后化身成了蟾蜍,因此月宫也叫“蟾宫”。 唐代则并未沿用此种说法,通常将嫦娥、蟾蜍、玉兔捣药与桂花树并绘于铜镜上。 ![]() 蟾宫折桂出自《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后人便以“蟾宫折桂”比喻金榜题名。 ![]() ![]() 嫦娥奔月是家喻户晓的上古神仙故事,美丽的嫦娥深入人心,可爱的玉兔人见人爱。寒冷又孤单的广寒宫因为她们而有了温度,嫦娥的故事千百年来口口相传,成为中国文化的经典。 多少文人墨客望月赋诗,留下了无数的佳作。 唐人将月宫的故事装饰于铜镜上,是以器物的形式向人们述说着这一古老的神话传说。 月宫镜是唐代神仙人物故事镜中的一种,其题材与结构已经完全不同于汉镜的分区式,而是以广画面式的构图来创作,是一种新的形式与突破。 相比于文字记载,唐代月宫镜以画面形式讲述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神仙故事,是更为生动和直接的表达。精炼而高超的青铜铸造技艺加上生动的故事画面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同时也可起到文化熏陶和陶冶性情的作用。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