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铜文化】唐代月宫镜赏析(图录)

 RK588 2017-10-07

【声明】:本文文字素材来源于网络,由【青铜文化】整理,图片素材来源于中国嘉德、北京保利、中都国际、上海鸿盛与北京景星麟风等拍卖公司拍卖图录,特此表示感谢。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时令节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演变为民俗节日,据现有资料考察,是唐代的事。唐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流衍至今的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中秋节的形成,唐玄宗是关键人物。开元十七年,玄宗将自己降诞之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唐会要》卷二九)。这是唐代最重要的大节,举国欢庆。庆典上,玄宗要向四品以上的官员赐金镜,群臣献寿,也要进奉宝镜。这些镜子被称为“千秋镜”。“月宫镜”就是千秋镜的一种,纹饰上或有明显的月轮图案,或刻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典型下图所展示的唐月宫镜,为八出菱花形,背缘流云环绕,中心是一株桂树,左侧为玉兔、蟾蜍,右侧为衣带飘舞的嫦娥。

除了以上所说的较为常见的月宫镜的版式外,其实唐代的月宫镜并不拘泥于固定的版式,也有左侧为衣带飘舞的嫦娥,右侧为捣药的玉兔与蟾蜍。还有相对简约的玉兔与蟾蜍的搭配,较为特殊的为嫦娥与仙女的纹饰搭配,衣带飘舞,仙气十足。

此镜菱花形,桂树为钮,造型别致;镜钮右侧为嫦娥飞天,帔纱飘舞,右手执灵芝,将仙女轻盈洒脱的场景瞬间,把握得恰到好处;镜钮左侧上为玉兔杵臼,下乃金蟾曼舞。边缘纹饰区则为朵朵祥云。整体画面表现的月宫生活情景,诗云袤女俪经星,嫦娥栖飞月即此。

月宫图是古代流行的一种铜镜装饰图案,多以嫦娥奔月的故事为题材。嫦娥奔月的故事,古时很流行,《淮南子·览冥训》记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姮娥即嫦娥。《汉书·天文志》:嫦娥窃羿不死药,奔月,及为之蟾蜍。古代以嫦娥、玉兔为题材的月宫镜极为流行,这反映了古代道教文化的盛行。古代上自天子下到百姓,整个社会都对炼丹服药、羽化升仙的法术极为热衷,古代广为流传的叶道士领唐玄宗游月宫,归而传《霓裳羽衣曲》的故事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此镜人物形象生动,构图活泼,格调优雅,布局巧妙。这种装饰纹样静逸空灵,把神话传说推到了童话的审美境界,在超脱之处见童趣、童真、童心,稚拙中富有诗意,显示出工匠们高超的艺术设计水平。此外镜子银光闪闪,铜质精良,为月宫镜中难得之精品。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此镜圆形,桂树为钮,造型别致;镜钮左侧为嫦娥飞天,帔纱飘舞,右手执灵芝,将仙女轻盈洒脱的场景瞬间,把握得恰到好处;镜钮右侧上为玉兔杵臼,下乃金蟾曼舞。边缘纹饰区则为朵朵祥云。整体画面表现的月宫生活情景,诗云袤女俪经星,嫦娥栖飞月即此。

铜镜为圆形,铜镜背面当中挺立一棵枝繁叶茂的桂花树,树干部分凸起为镜钮。镜背纹饰刻画细致生动,树干左侧立一侍女,向右单手托盘,衣带迎风飘舞,右侧的嫦娥凌空站立,长袖飘动,右手指向左侧的侍女,神态呼应,身段优美。跳跃的蟾蜍在桂花树下望著侍女,旁边的玉兔正在辛苦的捣药,画面生动,角色众多,象一幅舞台剧的场景,角色相互呼应,各具特点。铜镜铸造精细,纹饰刻画细腻,人物面部表情细致生动,构图华丽。白光,虽裂仍不失为唐镜中的艺术精品。
嫦娥奔月的故事,唐以前就很流行,《淮南子·览冥训》记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姮娥即嫦娥。唐代以嫦娥、玉兔为题材的月宫镜极为流行,这反映了唐代道教文化的盛行。唐代上自天子下到百姓,整个社会都对炼丹服药、羽化升仙的法术极为热衷,唐代广为流传的叶道士领唐玄宗游月宫,归而传《霓裳羽衣曲》的故事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唐代月宫镜中出现的形象系统与今日所流传的基本一致,说明当时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已经成熟。那么,为何君王贺诞使用的器物会如此频繁地使用月神话题材?推究起来,原因有二:一是月亮在原始宗教中具有“死而复生”的属性,二是唐代道教兴盛的背景,二者以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思想为结合点而扭系到一起,这种强烈祈愿是月宫镜诞生的文化土壤。巧合的是,镜子本身也是道教科仪的道具。

《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个玄宗游月宫的故事,约略如下:开元年间的中秋十五日夜,玄宗在宫中玩月,被一名叫罗公远的异人接引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玄宗于是密记其声调,归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这则材料的重要性非比寻常。它揭示了从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契机。中秋玩月习俗多见于中晚唐之后,暗示了玄宗死后,千秋节自然消亡,中秋节才转而代兴。两者的民俗记忆互相勾连: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明皇游月宫故事流传极广,唐代多部笔记小说都有记载,后世还被搬演为戏曲。

更重要的是,虽然对《霓裳羽衣曲》曲调起源的解释并不足取信,但这个故事却透露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霓裳羽衣》已经失传,但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对此曲有精细描述,从文本的记载看,无论是服装、舞容、风格,都带有非常明显的月神话印迹。

菱花形,龟形钮,造型别致,龟甲清晰可见,指爪分明,形体语言充分表现出灵龟匍匐前行,悠然自得的情景;镜钮左上为嫦娥飞天,帔纱飘舞,右手托灵芝盘,左手持大吉牌,将仙女徐徐升天,轻盈洒脱的场景瞬间,把握得恰到好处;镜钮右上为郁郁葱葱的桂树;镜钮左下是玉兔及杵臼;镜钮下方系字与水池;钮下右侧乃蟾蜍与祥云。边缘纹饰区为蜂蝶花枝、祥云和奇异花枝相间。整体画面表现的月宫生活情景,诗云袤女俪经星,嫦娥栖飞月即此。此镜版模精细,纹饰布局显示出工匠们高超的艺术设计水平。通体白亮,银光闪烁,尺寸硕大,铜质精良,大气厚重,为月宫镜中难得之精品。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圆形,半圆钮。镜背主区居中饰一株葡萄藤树,盘根错节,树干左侧绕过镜钮生长,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挂缀于枝叶之中。左侧为玉兔捣药,双耳竖起,两前肢执杵在一个上圆下方的容器中捣药,右侧一蟾蜍后肢触地,眼望葡萄,作跳跃状。外区七朵流云纹环绕分布。此镜图纹少见,纹饰精美,果实累缀与下方蟾蜍跃跃欲试之态相映成趣,极富韵味。为月宫系列镜中之少见品种。保存完美。

 中秋文化同样渗透到了文学领域中。赏月是中秋节俗的核心,唐诗当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其实“月”是诗歌最古老的意象之一,《诗经·陈风·月出》就有“月出皎兮”的经典咏叹。但唐代的咏月诗有其独特之处。

翻检《全唐诗》,常见八月十五“与诸公望月”“同诸客玩月”“与某某赏月”这样的题目,还有多人燕集,同题共作的。这充分说明唐代中秋的赏月活动不再是个人行为,已经群体化,形成了节俗。同时,唐咏月诗中开始非常密集地出现月宫、桂、蟾蜍、玉兔、嫦娥等神话意象。这种前所未见的现象,是唐代月神话影响力扩大的直接反映,它已经渗入了文学创作,并逐步生成固定的意象群。由此,唐诗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强大了。最值得关注的是,唐咏月诗不但吸收了月神话的元素,在主题表现上,也超越了朴素的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越来越重视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

器物、乐舞、文学,早在千余年前的唐代,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古希腊苏格拉底曾有“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宣言,实际上,无论中西,对拥有深厚积淀的灿烂文明古国,考镜源流、追溯历史,不仅是寻根、体认自我,更是为了传承、发展与未来。


唐代月宫镜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