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桑蚕铁证 昌意葬棺“扶桑日月图”彩陶缸

 高万须图书馆 2023-09-19

——颛顼帝之父昌意的葬棺 桑蚕丝织起源地的铁证

高万须 文图





 

2015年,河南省汝州市阎村遗址出土一批6000年前夹砂红陶缸、粗砂红陶釜、夹砂红陶尖底瓶等,其中有一件红陶缸外壁绘制一大幅黑色彩图,高万须将其命名为“扶桑日月图”彩陶缸(组图)。

这个彩陶缸是继1978年阎村遗址出土“鹳鱼石斧图”彩陶缸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此彩陶缸也是夹砂红陶,高40厘米,口径31厘米,底径21厘米,外壁两侧上部有对称的两个耳鼻。陶缸内盛骨骸和泥土。

此陶缸上的彩图为黑色,似以刷笔绘制,线型粗犷、简洁、流畅,基本呈左右对称,位于陶缸一侧鼻环之间,高20厘米,宽48厘米,占居陶缸表面积的一半。乍一看,彩图似猫头鹰头部图,也就是商周时期流行的饕餮纹图,或夔纹图,又称兽面纹图,然而它比兽面纹图简洁、流畅、明晰、古朴、气势大,与猫头鹰头部图也大有不同。高万须判断,这个陶缸的年代远远早于商周时期,这幅彩图或为兽面纹图的雏形。

图画整体为一巨大树形,树冠呈半圆形展开,两侧枝梢缓缓下垂触地;树根部外展,几乎与树梢相接;树干两侧、树冠之下各呈现一个巨大露底圆形;每个圆之中都有一个相背树干外弯的月牙形,月牙酷似分离的两片太极鱼图;两片鱼图头尾方向相反;每片太极鱼(月牙)几乎弯环成一个空圆形。树冠形成的半圆形犹如太阳初升之状;两个月牙所在的露底圆形恰似两轮圆月或刚刚升起的太阳;月牙环成的空圆形又似两轮半空中的太阳。图画内涵十分丰富:天圆地方,阴阳轮回,日出大木,木含日月,日中有月,月中有日,日月交辉。

这幅彩图不禁使人们联想到远古时期有关扶桑和日月的神话传说。先秦著作《山海经》多处有扶桑和日月的记述,如“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等等。《世本》载: “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 常仪应该就是常羲。秦代《吕氏春秋·勿躬》载:“尚仪作占月。”尚仪即常仪、常羲。帝俊的两个妻子羲和和常羲生了10个太阳和12个月亮。还有“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等等。这些都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对扶桑和日月的敬畏和崇拜。

谁是帝俊?《山海经》记载的帝俊是少昊(黄帝长子玄嚣,又称青阳氏)或帝喾(黄帝曾孙、玄嚣孙子,又称高辛氏),史称东方天帝。扶桑和日月崇拜的神话体现的时间段大致在黄帝至帝喾之间顶多几百年时间,即公元前4000年左右。

什么是扶桑?

IMG_256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日初出东方汤谷,所登榑桑,叒木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盖若木即谓扶桑。扶,若字,即榑,叒字也。”宋代张炎《词源》:“若”为“叒”的异体字。《康熙字典》:“叒,亦木名,东方自然之神木”。古时候,扶、若、榑、叒的读音(rǔ)相同,写成字则有了区别。《说文解字注》说:“桑:蚕所食叶木。从叒、木。”“桑”字由“叒+木”构成。清代王筠《文字蒙求》:“桑:叒木,即若木。”扶桑即若木、叒木、扶木、榑桑,又称东方神木。“桑”与“若、叒”有着原始的内在联系。换句话说,“桑”乃“若/叒/女(通汝)”地之木,也即“扶桑”在“若/叒/女”地。“若/叒/女”(读音rǔ)地即当今汝州市。

汝州因汝河而名,汝河由女娲相称。远古时人们对扶桑的崇拜源自对人祖女娲的崇拜。女娲和伏羲也是桑蚕的创始者。《皇图要览》载:“伏羲化蚕。”。宋代刘恕《通鉴外记》载:“太昊伏羲氏化蚕桑为繐帛”。也可以说,扶桑就是“女娲神木”,又称“女(rǔ)桑”。

6000年前,汝州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封国——鄀国(若国),又是颛顼帝的出生地,且轩辕黄帝长期在此居住生活。《吕氏春秋》载:“帝颛顼生自若水,宕处空桑,乃登为帝。”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汦、滍)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西汉《帝王世纪》载:“黄帝居若水。”若水就是汝水。汝州桑树又称“若木”也由昌意鄀国而得名。先秦《世本·氏姓篇》载:“女氏:天皇(伏羲)封娣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其后为女氏。”女娲在汝州建国称帝,黄帝之系世居汝州,汝州是人们心驰神往的地方,最早用于养蚕制衣的汝州桑树则顺理成章地被敬称为“扶桑”或“若木”,即东方神木,受到普天下的崇拜。

甲骨文“桑”字为 IMG_257IMG_256。古陶文“桑”字为IMG_256IMG_256。甲骨文“若、叒”字为IMG_256。金文“若、叒”字为若字 金文截图4若字 金文截图2。可以看出,“桑”和“若、叒”的上部是树冠状,“桑”的下部为树根茎形,“若、叒”的下部是下跪的女子体型(甲骨文“女”字为IMG_256,金文女字 金文3)。这样,唯一能够解释的是“桑”与“若、叒、女”有着原始的内在联系,换句话说,“桑”乃“若/叒/女(通汝)”地之木,也即“扶桑”在“若/叒/女”地。若、叒、女都是汝水(北汝河)的古字古称,

仔细把甲骨文和金文“桑”字与“扶桑日月图 扶桑日月图+”比对,可以看出,桑字是个象形字,即“扶桑日月图”中的扶桑树是桑字的雏形。夏商之时,图形逐渐变成甲骨文、金文符号。周秦的简帛大篆写成IMG_257 IMG_260 IMG_262秦时小篆写作IMG_261,即将枝叶写作三个“IMG_256”, 即 “IMG_265” 字,树干写成“木 IMG_256”字。自此,“桑”字就成了由两部分组成的会意字,其义为“若/叒/女地之木”(汝州桑树)。汉代之后的隶书IMG_256和楷书IMG_261保持了“叒+木”结构。

“扶桑日月图 扶桑日月图+”中的大树就是是“若木”、“叒木”扶桑”、“女桑”,也即桑树的抽象符号或夸张缩图,也即原始“桑”字或“桑”字的雏形,描绘的是《山海经》所记述的情景,即6000年前人们崇拜的对象——扶桑和日月,体现的是中国先人对扶桑和日月的敬畏和崇拜。扶桑、若木就是当时人们对汝州桑树的敬称,后世所说的“扶桑国”最早也是鄀国,或者说,汝州是中国桑蚕丝织的起源地。

“扶桑日月图”彩陶缸是新石器时期的二次葬棺,里面殓葬的是当时汝州地区(鄀国)的首领。6000年前,轩辕黄帝将其次子昌意分封至汝水流域,建立鄀国。昌意谨遵黄帝教诲,发展农业生产,推广植桑养蚕和缫丝织帛技术,大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鄀国成为天下最为富足和文明领先的区域,开启了中国“衣裳之治”的五帝时代。6000年前的历史事实与神话传说的内容相吻合,时间相一致,地望在汝州。当时最有资格殓葬于“扶桑日月图”彩陶缸的鄀国首领只有昌意,别无他人。“扶桑日月图”是当时社会状况的写照,也是中国桑蚕丝织的起源地在汝州的铁证。

IMG_256

(汝州高万须 20202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