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锋抖肘修习之我见

 九天凌霄阁 2023-09-19

继前晚之文

试以“金锋抖肘”的功谱来叙说一下修行的方式、方法:

“天心地轴隐金风,道妙循环十二经”,这是金锋抖肘的总纲,把握了这个,基本上就没有疑惑了。

为什么有的学子练金锋抖肘,几天时间就能练上3600,7200个呢?这是因为他们先后天的基础好,元气足,经络通,心性佳。

但是许多人之所以学习丹经武学,是身体不好了,想锻炼一下,强身健体。而身体不好,多是因为气血亏损,心思杂乱,所以练习的时候,杂念多,气不到,往往顾了头就忘记尾,从而不得其门而入。

比如说金锋抖肘是阴手穿掌而出,阴手抖肘收回,那么我们到底是出去的力量大,还是收回来的力量大一些呢?或者进出的力一样大?这也是许多学子疑惑的问题。

事实上,许多学子容易出现的现象是:出去的力量一大了,收回来的力量就小了,反过来也一样。

有些人甚至练成了机械操,就是出去后,要停顿一下。抖肘收回来后,也要静止一会,失去了圆转如环,气脉运转的效果。这是因为你的心力不够,只能兼顾某一方面,顾得了头,就容易忘记尾。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气脉不通,元气不足,心力不够的原因。这样强行用力穿掌伸直而出,由于身体中的元气不足,是以意催气,结果气是到了手掌,但是由于气不足,中间就断开了。这样抖肘的时候,气就收不回来了。

这种方式练久了,人就容易累,这是真气外游,散失掉了的缘故。

至于上等根器之人,他们元气充足,只要稍为一练,体内的真气就启动运转起来,走遍全身了。气为神之母,气到的地方,神就到了。神就像眼睛一样,一下子就兼顾到全身上下。中等根器之人练功,就如同盲人摸象一样,只能一个个地方的慢慢摸索,要很长时间才能得知大象的全貌。但是一个双眼正常之人,只要围着大象走一圈,大象是什么样子,就全了解了。

这也是为什么老师说,上等根器之人,是一听就会,一看就懂的原因。神为气之帅,看到了,听到了,心领神会之后,以心行气,气推形动,自然而然就把功夫(动作)给把握了(这是以形鉴真而言)。

至于以音弘法呢,老师除了在《万隆法语》持颂法里面有相关介绍外,其他方面并没有详细的教学。

是老师不教吗?不是的。因为当你通过习文练武,把体内的这团元气培养壮大之后,一读书,体内的元气自然就得到了震动,此时怎么读,怎么念(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尽在于自知自感于内功之中。

那么对于非上根器之人怎么办呢?仅以我个人的经历的经历来叙说一二,供诸同道参考!就是要通过读书,包括功谱,文章,结合练功一步步地去感知,去探索,去体悟。

上通太阴起大指,滚转小臂裹金风。

金风渺渺发云门,玄华内执玄阴中。

手太阴肺经,是起于中府、云门,行经手臂到达拇指桡侧端,所以说上通太阴起大指。那么 “滚转小臂裹金风”,“金风渺渺发云门”的金风是什么?

手太阴肺经属金,练金锋抖肘主要练的就是金气。风是什么,一个是肺呼吸形成了风,这是外在的表现。

内在的体现呢,则是另有内涵,在练金锋抖肘一段时间后,除了大手指和手太阴肺经所属逐渐发热之外,还有一种感受,就是好像有风在里面吹动,这就是混元金息。

功谱中说“金风渺渺发云门”,为什么与医学上所说的,肺经起于中府不同呢?这就是武通于医,而又超越于医。

比如说在医学里面是足阙阴肝经上行,连接手太阴肺经,然后再通达于手阳明大肠经,这样一经联通一经,可是在武学里面不是这样。

有时是足三阴经一起上行,然后再同时连接手三阴经继续前行。根据不同的功夫 ,真气在不呈的轨迹里运行。这个呢,就超越了医学。

在金锋抖肘的内功修持里面,真气是从云门穴沿手臂内侧形成冲击的潜流,而不是从中府开始。

练金锋抖肘时,刚开始是向后要同时震动到膻中和夹脊(这里比较容易感受到),动作在形成记忆后,就不用再刻意地去专门体会膻中和夹脊。这时有的人就会感受到章门,期门和云门穴的震动。

(章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

在金锋抖肘练到一定的阶段之后,手太阴肺经,云门和大手指都有感觉了,这时再练循经太极拳的虎坐抱球,动作就开始比较精准了。

就是说,这时你只要把上面的大指对着云门一放,云门和大指之间就形成了一个有感觉的环。手放高了和放低了,都能感觉到不对。

这时再练横运太极,又有不同的感受。可能许多学子,练循经太极,练横运太极的时候,好像跟社会上的功夫也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啊,从而产生了疑惑:不是说正宗和散流不一样吗?我怎么体会不出来--这其实是基础没打好。

同样的,练虎坐抱球后的游龙分封(循经太极拳的野马分鬃和揽雀尾),和练横云太极的感受强弱也是不一样的,这就形成了功夫的层次和差距。

“道妙循环十二经”的道妙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他超越了医学上经络,体内真气的运动,不再是单纯的按医学上十二经的流序运转了。

前晚所写的“练习金锋抖肘时,就要注意气脉的连通:上下的气脉要畅通,左右的气脉要贯穿,前后的气脉要连接,内外的气脉要运转”,这里说一下左右的气脉贯穿问题。

在宗风里面,有金风吹脉一法,也叫金气小周天。医学里面,人体的左右肺经是不直接相连的。但是在宗风武学里面,通过两边的云门给连通了。

《真元宝笈》:“掤手照面,此际十指的展动现出小指循于背、大指循于胸。手太阴,手太阳的内外循环,气机的连绵迅进……带动了足阙阴肝经等经”。

书里只讲了手太阴和手太阳经的连贯交通,超越了医学,那么其他诸经呢,是否也如此?

在武当山循经太极拳专修班里面,老师在课堂上安排了十二正经的讲解,但是只要求大家记住手和足上面的大概轨迹,是不是有特殊的涵义?学者当思之!

“金气长徹太乙道,真元久固紫微宫”,太乙是指最大和最小的阴气和阳气流变。当人体当中的真阴和真阳之气在体内交汇化合,产生的就是金气,所以说“金气长徹太乙道”。

“凡气化之物,不得金气,无以坚强”,所以当金气练好了,真元之气就能长久稳固于身体之中。

“三阳并起通真力,两肘崩击见神功”,两肘崩击的时候,手三阳经发热,是三阳并起。

“尺桡二骨应机转,掌上五指随缘应”,此句相当微妙。尺桡二骨是手臂上的两根骨头,这里写的是以尺桡二骨为轴随机转动,而不是指定某个手指为轴,是因为功夫会因不同的手指为轴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外在的姿势动作,以及体内的气脉流转都有变化)。

“掌上五指随缘应”,亦是如此。哪个手指为轴,以及外在手形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内在气机运转。同样内在的气机变化,也会影响到外在的手形以及动作。

“尺桡二骨应机转,掌上五指随缘应”,这两句讲的机缘是什么?自己一个人无为而练,体内真气启动了,运转过程中,使外在手形和动作产生变化,这是机缘。

老师根据你的身体条件,以及练功的进展,调整你的动作和手形,以形导气,也是一种机缘。那么如何把握,要多练功,多读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周身威然金气爽,阴阳升降产玄通”,要把握金气的运用,使金气运转到周身,敛气为上。要开合有度,升降有序,这样才能“产玄通”。

“反复抖动应神化,后击肩背前展胸”,这里强调了抖动的重要性。在真元宝笈里写道:“此际壬抻督挤的蓄势达到极致……肩部酝酿着一个反向的动力,从云门穴沿臂内侧向拇指形成冲击的潜流,其他诸经亦有类似。自然而然的形成内置前穿之势,向前激荡而出。

传统的功夫强调内敛,就像玉环桩一样,出去时一尺,回来时要收回一尺半,这样才能把元气收敛内藏,日渐壮大。

”神化“的意思是,到了一定阶段以后,是真气的推动形体反复抖动,不再是后天的意识在指挥了。

中起真脉达天地,下注海底上金顶。

顺通八极运四歧,内运三昧聚二瞳。

这是进一步的说明”天心地轴隐金风“的效果,也就是说,行功要有内外(里外,中外)。外指的是十二正经的流注。内在的内容,除了十二正经在脏腑之间的作用之外(经络者,内系于脏腑,外络于肢节。金锋抖肘练到一定时候,两肺是最先有感受的,胸腔里面一片空灵),还包括了中脉。

人体的十二正经是运行于皮肤之内,但是相对于中脉而言,是属于外的一个范畴。当你有知到中脉之后,先知而后觉, 在行功的时候,心神内敛的力量就会比较大,真气的运行也会相对更凝聚和内敛。

”顺通八极运四歧,内运三昧聚二瞳“,十二正经是从足三阴从足到胸腹,连接手三阴从胸到手,再从手背手三阳到头,接着从头再往下走足三阳到脚。十二正经的循环,使得真气运行四肢百骸,无所不及。

《真元宝笈》:”目光平视前方,使心火自然下降,肾水升润瞳仁;内外神光的合一内守,正是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环中真髓曾悟道,神执丹道心炼形。

道妙神光归故里,一轮月魄正高升。

古人云:百家腾跃,皆入环中。只有真气连绵不绝,循环不已,无始亦无终,才是正道。心藏神,“积阳成神”,“神生于金”,故神是阳,亦属金也。心为南昌上宫,朱陵火府,赤火流金之地也。 

先贤言:“有人问我修行路,遥指天边月一轮。”金丹有成,一轮明月肩上挑“。内外景中,有一轮明月升起。这也是苏轼所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意也。

附金锋抖肘谱文如下:

天心地轴隐金风,道妙循环十二经。

上通太阴起大指,滚转小臂裹金风。

金气长徹太乙道,真元久固紫微宫。

金风渺渺发云门,玄华内执玄阴中。

三阳并起通真力,两肘崩击见神功。

尺桡二骨应机转,掌上五指随缘应。

周身威然金气爽,阴阳升降产玄通。

反复抖动应神化,后击肩背前展胸。

中起真脉达天地,下注海底上金顶。

顺通八极运四歧,内运三昧聚二瞳。

环中真髓曾悟道,神执丹道心炼形。

道妙神光归故里,一轮月魄正高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