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阴病渴与不渴

 毓秀书童 2023-09-19

《伤寒论》太阴病本证277条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历代关于《伤寒论》的著述对于太阴病“不渴”,通常有以下3种阐释:

第一,太阴脾胃阳虚属阴证,因无热邪,故不渴,且因此可与常见口渴之三阳证相鉴别;

第二,因下利轻,津未伤,故不渴;

第三,因只在太阴,未伤及少阴,肾阳仍能蒸化津液上达,故不渴。

笔者认为仲景在这段条文中对太阴病“不渴”的论述是言其常,而略其变。因为在中医临证中,多见太阴病“不渴”,故太阴病“不渴”是常。仲景指出的“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反映了较多数的太阴病临床所见,因此对我们临床上辨治太阴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但为医者绝不可仅凭这段条文而认为太阴病必无“口渴”。以口渴与否来辨是否属于太阴,特别是辨属太阴还是少阴,实有不足之嫌。因此,笔者在本文中主要讨论3个问题。

一、仲景对太阴病有无“口渴”的认识

《伤寒论》385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霍乱吐利交作,若其人寒多而口不渴者,表明中焦虚寒,寒湿内盛,当治以理中丸理中散寒,复其升降。这里的霍乱以六经辨证当为“直中太阴”,且此条文后半段的记述中,症有吐利,寒多不渴,方用理中丸,与太阴病本证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基本吻合。而在针对此条文所出方剂“理中丸”的方后加减中,有一段与太阴病“不渴”相矛盾的记述:“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

“白术”性温,味甘苦,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仲景在重用白术时,主要是用其补气健脾功效,次用其燥湿利水功效

例如从仲景在真武汤和附子汤中白术用量的比较来看,真武汤中白术轻用为“二两”,其意重在温散水气,附子汤中白术重用为“四两”,其意重在温补脾气以助元气。因此,这里的理中汤加白术,“足前成四两半”,其用意也主要在于补气健脾,助脾散精;津液上承,其渴自止

理中丸加白术治在太阴无疑,因此可以肯定仲景正在治疗的“口渴”当属太阴病口渴。虽然仲景在277条中略而未提,但在此处已详出其方,可见仲景自然认识到太阴病也可有“口渴”,且以重用白术这一治法提示我们他所治疗的太阴病“口渴”的形成机理为“藏有寒,脾不散精”。

二、太阴病“口渴”的形成机理

太阴病“口渴”的形成机理有2个,即:①藏有寒,脾不散精;②各种原因所致之“脾无以散精”。(注:因针对口渴症状,故本文所提之“精”均主要指津液。)

《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从这两段经文可以认识到津液上输口咽的途径有2条,2条都有脾气散精这个因素,一条是通过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直接通调水道,雾溉全身,口咽得润另一条开始仍然是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而后下输膀胱,再由肾阳蒸腾气化,津液上承,润泽口咽。故此,我们可以看出,脾气散精功能在津液输布中的作用极其重要。

1.藏有寒,脾不散精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不管渴与不渴,太阴病“藏有寒”这个总病机是不变的。“藏有寒”即脾阳虚衰,脾不运化,则寒湿内生。因脾阳虚衰,则脾气散精之动力不够;而寒湿内生,则脾气散精之上输受阻。故太阴病“口渴”形成机理之一为“藏有寒,脾不散精”。

仲景用理中丸加白术“,足前成四两半”,就是针对“藏有寒,脾不散精”所致之太阴病“口渴”而设。因仲景重用白术,其用意多为补气健脾,助脾散精。

2.脾无以散精

当太阴病病情较重或病程较长,均可致脾失运化,脾不升清。脾失运化,则化源不足;脾不升清,则利下伤津。这两者最终都可导致津液不足,而使脾无以散精,这就是太阴病“口渴”形成机理之二。

三、太阴病“口渴”机理在临症中的运用

关于太阴病“口渴”的2个形成机理在中医临证思路中的具体运用,笔者以蓝青强老中医治疗韦某一案来加以说明。

韦某,男,45岁,工人,患糖尿病3a,经服降糖灵、优降糖等药症状减轻,近1个月来,因过劳宿疾加重,继服上药无效,要求转中医治疗。

刻诊:口干喜饮,日饮水量3000mL,尿量颇多,清长,食欲欠佳,350~400g/d,大便溏。身倦乏力,形瘦神疲,舌质淡胖,苔白,脉细。

证属脾虚气弱。治拟益气健脾。方用治消六味汤:

党参30g,茯苓、淮山药各15g,黄芪30g,黄精、葛根各25g,砂仁3g,炙甘草6g,1剂/d,煎药汁400~500mL,分3次服。另外,每日用白人参6g,切碎,泡茶饮用。

上方连服7剂后,口干减轻,尿量减少,大便成形,仍有神疲乏力等症,舌脉同前,守方再服7剂。

患者精神转佳,神疲乏力之症消失,体力大增,运动后亦不觉气短乏力,食欲增,口干轻微,尿量减少,昼夜尿量约2000mL,仍守上方出入:

党参20g,太子参30g,黄芪18g,茯苓12g,黄精15g,淮山药25g,鸡内金6g,葛根15g,炙甘草6g。1剂/d,连服1个月。

嘱其调情志,节饮食。随访3a,病无反复。

在这里,笔者只讨论韦某“口干喜饮,日饮水量达3000mL”一症如何形成与用药后如何改善的机理以加深和扩展对太阴病“口渴”的临症认识。

韦某症见明显的太阴病外候。其食欲欠佳,大便溏,说明病位在脾;其身倦乏力,神疲,小便清长,舌质淡胖,苔白说明病性虚寒;而形瘦、脉细皆为化源不足或病久阴伤,无以养形与充脉所致。

综合上述症状可以看出韦某的“口干喜饮”症状只能由于2种因素所导致:①藏有寒,脾不散精;②化源不足,利久伤阴。

从蓝青强老中医的治法及拟方来看,他在益气健脾为主的同时,顾及了脾不散精和脾无以散精2个病理因素的治疗。在助脾散精方面,虽前后2方均未用白术,却用了同样具有升发清阳,助脾散精功效的黄芪与葛根

如《用药法象》载葛根“其气轻浮,鼓舞胃气上行,生津液。”雷载权所编《中药学》教材载黄芪功效“补气升阳”。在脾无以散精方面,方中用了淮山药、黄精以兼养阴生津,用了党参、太子参、白人参以兼补气生津,补偿了由于化源不足与利久伤阴所致之津液亏少,最终使脾有精以散。

四、小结

太阴病“口渴”之所以较太阴病“不渴”少见,一是由于“脾气散精”毕竟是脾脏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在太阴病阶段,多数人的脾气散精功能还不至于丧失,即使受到影响也不至于凸现出明显的口渴症状。这说明病人产不产生由于脾不散精所致之“口渴”,取决于病人的特殊体质(现代医学中糖尿病患者的遗传因素也即指此);

二是由于当“脾无以散精”之口渴形成时,或者其太阴病已转为重症,如此才足以导致化源不足而影响机体正常的津液供应;或者其太阴病已病程过久,导致病久伤阴

而对于多数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太阴病已转为太阴与少阴同病,其“口渴”也多以少阴病“口渴”来论治。综上所述,太阴病“不渴”是“常”,太阴病“口渴”是“变”。我们不仅要知常,更要晓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临症中减少失误,作出准确的辨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