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云南腾冲五合乡的一个村子里,以该村子为中心,闲暇之余挨个地毯式的逛周边的村子,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特色。 今天逛的是丙弄村,因为这个地方地势平坦,所以寨子特别集中,丙弄村下面就丙弄寨。 于是丙弄寨成了五合乡最大的寨子,村民人数上万,一般的寨子人数在几百人不等。 这个被当地人称为“小上海”的地方,和其他寨子相比确实很大。 寨子人少了发展慢各种设施不齐全,人多了就像城市一样生活太压抑,这里是刚刚好最舒适的人口密度。 村里有各种各样的井,看到这些井,我心里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可能是基因里面的记忆,市井文化怎么能没有井呢? 视频版的逛寨子在抖音视频号上,我们来看图片中的这个寨子,逛寨子的感觉特别舒服,感觉很美很安静很亲切很享受。 希望可以把祖国每个角落的古寨子都逛一遍,去体验每个地方的文化和历史。 丙弄的井: 传统村落是建立在当地经济结构、社会基础上的传统生存方式、文化生活、社会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是中国农耕文化在现代化中的写实。 现实中,高速发展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确以迅雷之势吞噬、消融着大量的传统村落。 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 十年里有90万个村子消失了,一天之内就有近300个自然村落消失。 传统村落的消亡,注定会带走农村文化的记忆,更会销蚀因农耕文明而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人与自然“天人合一”,人与人“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 自远古以来,中国的先民们从羌、夷创造“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文化。 经过由北向南、由西向东的迁流,慢慢形成了“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亚细亚农耕文明。 无论现代化如何发展,或是数字化的城镇化率如何提高,这样的“乡愁”非但不离不弃,反而愈加浓烈。 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中国未来的城镇化道路,不是“村庄”变“楼盘”,“农民”变“市民”,甚或“市民”变“贫民”。 传统村落,古建筑、古街道、古井、古树所呈现出的底蕴文化温润养人,表现出对那片土地的文化情感归属与社会记忆。 丙弄寨的房子: 丙弄的植物 凤尾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