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本教研:告别三个臭皮匠的时代

 我的教育人生 2023-09-20 发布于北京

校本教研:告别三个臭皮匠的时代

作者:李广生

今天再来讨论校本教研这个话题可能会被视为陈词滥调。一方面校本教研的理论已经非常成熟。特别是关于对校本教研的重要性的理解,大专家、小老师以及大大小小的教育行政领导,说起来都是一套一套的,认识之深刻、理解之全面堪比专家学者;另一方面校本教研的实践已经非常丰富。专家给出的模型、领导作出的规定、学校开展的活动等,为校本教研的实施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源。鼠标一点,上网一搜,各种各样的案例奔来眼底,怎么做的问题似乎不再是问题。理论已经成熟、实践极其丰富,校本教研理应在学校蓬勃发展,但实际并非如此。
作为一名老教研,以我对中小学开展校本教研情况的观察来看,目前两个最关键的问题不仅没得到解决还有加剧的趋势:一是参与性不强,二是获得感不足。相当一部分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是为了完成任务、受规定所迫而并非自愿,在活动中多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可谓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教研的收获很难得到保证,既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不能促进自身发展。活动结束后谈及收获,教师通常只能用受益匪浅敷衍。参与性不强、获得感不足相互作用,校本教研不得不依赖于硬性的制度和刚性的管理,而强硬的制度和管理又会破坏教师自主性,导致参与性和获得感进一步下降。校本教研正在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有些学校像家长管理小孩子似的管理教师,有些教师像小孩子敷衍家长似的敷衍学校——这种现象在校本教研这件事上尤为突出。
时间是不容回避的问题。我听到的最多的抱怨是:事情太多、工作太忙,根本没时间踏踏实实教研。这是实际情况。课程改革是否解放了学生还需论证,但加重了教师负担则显而易见。为学生减负需要为教师减负还是加负,尚在争论中。但这是校本教研的组织者乐于听到的解释,因为它掩盖了校本教研自身的问题。试想一下,如果校本教研能够帮助教师解决问题、破解难题、提高效率,那么他们越是觉得时间紧、压力大越是要积极参加校本教研。事实上这一现象的背后隐藏着这样一个问题:校本教研可能是在浪费教师的时间而不是提高教师的效率。
校本教研这个术语是舶来品,但实际上我国基础教育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就通过校内教研组的设立卓有成效地开展校本教研。集体备课便是当年校本教研的主要方式,直到今天仍然在广泛开展。所以,今天的校本教研很大程度上是昨天的集体备课的延续和发展。从工作机制和工作内容来看也是如此。
上个世纪的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校本教研和集体备课是那个匮乏时代的产物。教育经费不足、资源短缺和师资水平较低等客观原因的存在,让保证教学质量成为难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一线教师创造了集体备课这种方法。资源少、水平低,没关系,大家坐在一起共同商量对策,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以集体备课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校本教研在当年蓬勃开展。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教育告别了匮乏时代,教师正在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这就意味着学校集体备课时坐在一起的不是三个“臭皮匠”了,而是一群“诸葛亮”。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但一群诸葛亮聚到一起结果就难以保证了。
因此我认为,校本教研虽然理论很成熟、实践很丰富,但还需要走出三个臭皮匠的思维模式,面对新时代、新教育、新学校、新教师,拓展校本教研的境界。
告别三个臭皮匠时代,校本教研大有可为。作为一名老教研,我开发了以下十种校本教研的模型,仅供参考。限于篇幅,我只能对每种模型简要叙述。事实上我更想给大家的是灵感而不是具体的模型。
1.同行对话模型:这种模型鼓励教师们定期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教学问题、分享经验,并进行小规模的研究。
2.课程研发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教师们参与到课程的设计和改进过程中,通常会有专家或学者的指导。
3.教学反思模型:教师们观摩同事的课堂教学,然后集体讨论和反思,以提升教学质量
4.行动研究模型: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实施某种教学策略或方法,邀请同行观摩,收集数据以分析其效果。
5.专家引领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外部或内部的教育专家会引导教师进行教研活动,提供专业知识和方法论支持。
6.学科合作模型: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参与一个教研项目,以促进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7.数据驱动模型:这个模型强调使用学生表现数据来指导教研活动,以便更精确地解决教学问题。
8.家校共建模型:这个模型鼓励教师与社区成员或家长合作,共同解决教育问题。
9.师徒结对模型: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导师,指导年轻或不够经验的教师进行教研。
10.网络共建模型:利用网络平台,教师们可以跨越地域限制,共享资源和经验,进行远程教研。
这些模型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教育环境和目标。选择哪一种模型取决于学校的具体需求、资源和教师队伍的特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