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父亲给了我一张方,说拿去学学吧。上面写着茵陈五苓散。 主诉:腹胀如鼓、双下肢浮肿 1 年余,加重 2 个月。 现病史: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鼓胀、浮肿,当地曾做“肾炎”治疗未效。后在当地医院做 CT 检查,诊为“肝硬化腹水,肝内小囊肿”;查 B 超示“肝硬化、胆囊壁水肿”。 经多种药物治疗,效不显,复查 CT 发现肝硬化、大量腹水,某院用联合利尿剂、肝胺、血浆、白蛋白等药亦无效,腹胀加重。 其症:腹壁青筋显露,面色晦暗,疲倦懒言,气促不能平卧,大便日 7 ~ 8 次,尿少色黄,双下肢浮肿甚,瘙痒,舌质暗红,苔薄黄,脉沉滑。 诊断:中医:鼓胀(正虚邪盛,气滞血瘀,水湿内停); 西医:肝硬化腹水,肝肾萎缩,右胸积液。 入院次日,患者曾出现肝昏迷,经中西医结合抢救后,神志转清。随后予以五苓散为主,加丹参、鳖甲等药治疗,并继续原支持疗法。 服药 3 剂,尿量增多,腹水减轻。 查舌质干红,少苔,口唇干燥,脉弦滑。 予茵陈五苓散合二至丸加减,健脾行气,渗淡利水,佐活血养阴。 进药4剂,腹水大大减轻,腹围减至 108cm,口唇干燥等症亦好转。以后续以前方加减调治,腹水逐渐减轻,诸症渐平。 出院时腹围 78cm,脐疝平复。X 线复查右胸积液消失,自觉无明显不适,血分析、尿分析、肝功四项、代谢四项等均正常,予以出院。追访 3 个月,病情稳定,已可参加工作。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应用五苓散亦不能不讲辨证。上述患者脾虚湿盛、水气内停之病机,正合五苓散健脾除湿利水之功,故用之显效。 注意:以上药方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服用,每个人体质不一样,药方的侧重剂量也会有所不同,只要对症治疗就很快会标本兼治(上述图文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