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昏

 段庆红 2023-09-20 发布于山西

黄昏

黄昏是白天的尾声,是夜晚的开头。黄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黄昏有景,黄昏有炊烟升起。

一说黄昏,我脑海中浮现庄稼人去地里回来再到地里去的身影,为什么从地里回来又去了地里,后者地里是菜地,摘菜回家做饭。打麦场在完成麦子最后一道工序后经过翻、挖,变成了菜地。说明地不多,合理利用,让麦场继续发挥余热。这样就能吃上新鲜蔬菜。

黄昏,夕阳西下,照着东边,照着小路上的一切,也照满菜地那绿茵茵一片。挑担儿的,擓篮儿的,推车的,三步并作两步各自忙碌。摘个茄,辣椒,西红柿,青的红的,一饱眼福。一片小地种的五花八门,长势很好。小孩子最喜欢跟着去地,提个小篮子,里面搁一点菜,算是没白跑一趟。

打招呼的,互相让菜的,这是庄稼人的一贯作风,哪怕你的菜篮子里装着同样的菜,都会让你尝尝我种的菜。不夸张的说,这是我从小听到最多最给力的话。“给你抓一把回去炒炒吃吧”,“有,有,这不是多着呢”。都是互相礼让。

那条小路不算曲弯,却也拐了几拐,路上这个去呢,那个回呢,你能感受到那份热情和那股干劲,“不知道累”是当时的真实写照。的确都不知道啥叫累,累?哪里累?顾嘴的还说累?累,你别种地吃饭。只能不累,不能说累。“放下笤帚拿簸箕”,这同样是一句俗语,意思是人特别勤快,没有闲的时候,繁忙而有条有序。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这是张明敏的《乡间的小路上》。看来大部分的村子都是一样的。

要说牛,有牛的家户并不多,但是只要有一头,那声“哞——”,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集中了一起,同时向哞的方向望去,牛正走在另一条小路上,拖着沉重的步子,看这架势,定是累了。但是牛任劳任怨。牛是中国文化中最勤劳,无私奉献的象征。牛的付出,大家有目共睹。主人在后面拿着鞭子,跟着牛,有时候听到鞭子响,并不是真正在打牛,而是一声空鞭子。也许是主人习惯了挥鞭子,也许是故意吓唬牛。

一阵小叮当响,这是放羊的赶着一群羊过来了,“咩咩咩”的叫声又是一道景,注意力转到了羊身上。赶紧给羊让道,先让羊过去,放羊的人在后边跟着,一边招呼着羊,一边招呼着人。“又放羊回来了?”,“回来了。”

咩咩声渐渐远去,天色向晚,炊烟升起。路上人越来越少,那些没有干完活的会拖延一点时间,把地里的活干完。成了路上的压轴。小推车吱吱呀呀,或者担子咯吱咯吱的声音,这又是黄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路灯,有星星,如果再遇个有月亮的黄昏,更美。在家熬个粥,烧口汤,切上刚摘的菜,新鲜美味,美味新鲜,简单一吃,知足。

如果是忙季,比如五月,秋天,黄昏这个时间段还在地干活,啥时回家?不定时。尤其五月收麦子,割完麦子等着打场,挨着了就赶紧打了,省得下了雨麻烦。所以五月的白天,黄昏,黑夜,都在忙,不忙也在等。打麦机轰隆隆响个不停。半夜往家推麦子是常有的事。现在想起那个时候的忙,其实是庄稼人的一种充实。忙罢偷着乐的那种。虽说那会儿还小,谈不上是劳动力,做也只是做个简单的抬手活儿,但从他们脸上看到了丰收带来的喜悦。看着他们捧起粮食那一刻,心里暖暖的。真的就是这样的。

词作者石顺义在1998年写出了《好收成》——好收成是姑娘们身上的花衣裳,好收成是老爷爷嘴边的小酒盅。好收成是小伙子秋后的新洞房,好收成是娃娃们过年的鞭炮声。好收成是咱老百姓的好日子,伴着金风落在农家小院中。

有了好收成,这些愿望都能实现。如何才能有好收成,用劳动创造,用双手创造,用勤去补拙。

庄稼人做到了,老百姓做到了。你看,他们背着撅头锄头,穿着布鞋,一脚踏进田间,埋头苦干,弯腰锄,拾掇,汗水湿透了衣背。这算什么?他们根本不在乎。如果你夸他们能干,他们不吃这一套。这是自己种田自己吃,还用夸?这是朴实的劳动人民。

上学的孩子早上背课文,下午放学后写作业背课文,正是黄昏时候。我们那个时候趁着天还不黑,赶紧背写,能写完就在天黑之前写完,除非作业实在是多,完不成,只好点着煤油灯写。可以说黄昏是在给你时间,看你有没有好好利用。你说黄昏是闲余时间(当然不是一概而论),这个闲余时间并不是闲着,而是把这个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来读书和学习。古人曾把“冬天,雨天,夜晚”比作“三闲”,拿这个时间来学习。

黄昏,我们方言叫“傍黑儿”,意思是天还没黑,快黑了那段时间。我们坐在院子里写作业,爹娘在准备晚饭。就和顾城写的诗里那句——我们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后来,我家孩子上学放学后,我和孩子爸在厨房做饭,两个孩子在房间写作业。这一刻各忙各的,不用多说话,就十分美好。饭好后,开饭。餐桌上再说。

现在,正是黄昏时分,一到这个时间,就想起了《又见炊烟》这首歌。我特别喜欢“炊烟”和“热气腾腾”这些词,人间烟火味儿浓郁。这歌出自台湾词作者庄奴之手,这是他对家乡思念的歌。一开始听的就是王菲这个版本。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

​一场雨过后,清凉许多,真正有了秋凉那种感觉。此刻,街上叫卖声入耳。

​黄昏,承上启下,黄昏链接着白天黑夜。我又想到一些方言,除了“傍黑儿”,“压黑儿”,还有和黄昏有关的,比如“烧锅儿”,“座锅儿”,啥时候听,都带着一种故乡的味道。百说不厌,百听不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