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留饮蓄水证的五个来源

 昵称65820384 2023-09-20

戴元礼说∶但凡人忽然患胸、背、手、足、头,项、腰、胯痛,不能忍受,连着筋骨,牵引吊痛,坐卧都不能安宁,痛楚行走变动没有定处,庸俗的医生不知道,称之为走,用风药以及针灸,这是错误的治法。用药贴敷,也不对。

有的人头痛不能抬起;有的人神智思想昏沉倦怠睡得多;有的人饮食没有味道,痰涎唾液粘稠,夜间喉咙中发出锯东西的声音,睡觉的时候常流涎唾,手和足有重坠痹冷的感觉,脉络不通,被误认为瘫痪,也是不对的。上述都是痰饮顽涎伏藏在心膈上下引起的疾患。

张子和说∶留饮的病证,不过是蓄水而已。

然而它的来源有五种情况∶

1、肝部愤懑抑郁得不到舒张,就会横乘在脾,脾气不化,因此变成留饮。肝主虑,久虑得不到解决,饮食就不能正常。

2、脾主思,久思不能停止,脾气就会郁结,因此也会变成留饮。

3、因为劳役远行,在困乏的时候饮水,脾胃的力量衰弱,因此渴望躺卧休息,水液不能向经脉布散,也会变成留饮。

4、饮酒过多,已经装满肠胃,还要继续喝,脬在经脉来不及渗透泄出,长久如此,也会变成留饮。

5、盛暑时节,津液焦涸,喜欢饮冷水,本来想要止渴,但喝得过快过多,贪求安逸而身体不勤,也会变成留饮。

患饮证的病人,不外乎上述五者。

然而,水属于阴物,水积滞多了会生湿,酒停留多了会发燥,久而久之,就会发展成痰。在左胁的与肥气(五积病之一,属肝之积)相同,在右胁的与息贲(肺积)相同,往上进入肺部就会多嗽,往下进入大肠则变成泄泻,进入肾中则变成涌水,如囊浆般肥泽,无论上焦还是下焦,水湿都能到达,因此在太阳经会变成支饮,都是因为气逆。

湿在上焦,眼睛发黄,面部浮起;湿在下焦,大腿和膝盖肿厥(水肿);湿在中焦,胸膈支撑胀满。

痰逆在阳经不去,时间长了会化气。痰逆在阴经不去,时间长了会成形。

金代的刘河间,根据张仲景的十枣汤,配制三花神佑丸,加大黄、牵牛。新得的痰,服下三五十丸,痰气流走,饮也会去除。在上焦可以用瓜蒂散疏通,在下焦可以用禹功丸去除,然后用化痰剂引流余痰。还不能除尽的,可以用苦葶苈、杏仁、桑皮、椒目等逐水之药,伏水就都能去除了。

黄连、黄柏可以清上燥湿,黄芪、茯苓可以补下渗湿,两者可以用来收后,却不可以用作先驱。治病要有先后,病邪未去的时候,注意要谨慎,不可以进补。

资料来源:《古今名医汇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