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书推荐丨《史记》及“三家注”

 小夏ho78b993zg 2023-09-20
图片

01

版本推荐

“史记三家注”即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的合称,原各单行。据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把三家注散列在正文之下合为一编,始于北宋;现存最早的是南宋黄善夫刻本,明清以来又有多个版本流传。清同治年间,张文虎根据钱泰吉的校本和他所见的各种旧刻古本、时本加以考订,择善而从,得《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一百三十卷,由金陵书局刊行,即金陵局本。

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史记》(以下简称1959年版),是由顾颉刚先生等知名学者以金陵局本作为底本,分段标点,将原散列正文下的三家注移于每段之后,原序文亦移置全书后,并以年代次序重排。为新中国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史记》点校本,通行50余年。

后来,中华书局组织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工程,《史记》自是重中之重,2013年出版修订精装本、2014年出版了修订平装本(以下皆称为修订本)。修订本在1959年版的基础上,附录了《三皇本纪》、《主要参考文献》等,同时增加校勘记、改正部分标点。

建议读者选择中华书局1959年版或“修订本”《史记》,既能满足日常阅读,也可用于学术研究。

02

内容推荐

(一)《史记》是“信史”

司马为史官世家,司马谈与其子司马迁曾先后担任西汉太史令,掌管国家图书典籍,传承和掌握了大量历史资料。《隋书·经籍志》载:“(司马)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甚至可能已经动笔,有了一些成果,可惜未竟而卒;后来司马迁秉承父亲的遗志,在家族史料传承的基础上,完成《史记》。

司马迁二十岁时曾游历天下,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史记·太史公自序》载:“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通过实地调查得来的材料,也是《史记》重要的内容来源。

扬雄在《法言》一书中写道:“太史迁,曰实录”;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状况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扬雄、班固皆为汉朝之人,与司马迁所去不远,他们给司马迁和《史记》以“实录”的评价,可见《史记》的“信史”地位自古皆然。

从内容来看,《史记》上承《春秋》、《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史策,下可与《汉书》的部分内容互为佐证;甚至在《史记》本书中,对同一事也常有两处以上的记载,体现出所采史料之间的异同(如秦始皇生父的问题)。随着近数十年来的考古发掘,越来越多的出土文物与文献所反映出的内容与《史记》相吻合……以当今普遍的标准判断,《史记》,尤其是自“殷本纪”以下的部分,当是“信史”无疑。

阅读《史记》,对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大有益处。

(二)“三家注”能帮我们读懂《史记》

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是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裴骃博采当时可见的前人对《史记》的诸多研究成果,取各家精旨要意,对不同的说法兼收并蓄,并在引用说注时著明作者,不凭自己的臆想去解说。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采摭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裴骃《史记集解》、齐邹诞生《史记集注》、唐刘伯庄《史记音义》、《史记地名》等诸家的注文,参阅韦昭、贾逵、杜预、谯周等人的论著、己见。《索引》一书音义并重,注文翔实,对疏误缺略补正颇多,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用了唐魏王李泰、萧德言等人所撰写的一部地理著作《括地志》,对《史记》中地名的考证尤为精辟。

(三)丰富而独立的思想

    司马谈精于黄老、兼学百家,他总结先秦各家学说,著有《论六家之要指》,概括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学派,并加以论述。司马迁自幼继承家学;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两位经学大家;同时,他还精通天文历法之学,从《史记》的“历书”、“律书”、“天官书”之中便可见一斑。

司马谈与司马迁父子继承了史官世家“秉笔直言”的理性客观原则,同时又都是兼学百家的“集大成”式学者,在两位“作者”共同努力下,《史记》会通古今撰成一书,成为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史家”也从此脱离了经学的范畴,在中国学术领域中取得了独立地位。

(四)深厚的文学价值

《史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唐代文章大家韩愈说“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鲁迅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前人的评价和赞誉不胜枚举,其中滋味,我们在阅读时自然能够体会。

03

个人读书体会


因学养有限,我在读《史记》时是比较吃力的。主要面临的是“文字关”,一是对繁体字掌握得不够全面;二是在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容易产生错读问题;三是对人名、地名、器物名中某些字的生僻读音辨别不清。同时,因中华书局1959年版《史记》没有今人注释,“三家注”中虽用读若法和反切法对部分文字进行了注音,但古今之间语音有很大变化,许多内容已不适用,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一些障碍。我采取的方法是“遇到生字多查字典,偶然读错也不深究”,放低了对自己的要求,这才勉强地读了下去。

(自此而下的内容为我个人的理解,可能不对,可能存在低级错误,敬请原谅、欢迎批评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