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史》:北齐楷书及北齐书家

 三个小布丁 2023-09-21 发布于河南
我们前文说过,北齐虽然国祚只有二十多年,但北齐全盛之时,六国之地获其五,九州之地分其四,因此,看到北齐的擘窠隶书时,我们仍然感受到了北方国度特有的宏大气象。

(北齐版图)
虽然,在北齐时期,隶书大为复兴,北齐上流社会铭刻碑志高尚隶书体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从北齐各类铭刻书迹的总量观察,仍是楷书居多(楷书相较于隶书的简便迅捷是不争的事实,楷书取代隶书成为官方正书也是历史的必然)。
即使是皇族的碑志,也有作楷书者,大概当时擅长隶书的书家尚少,专为皇家、贵族服务也难周敷用。一般官吏镌墓志铭,世间草民刻造像记,仍以楷书称便。
北齐楷书,体貌多样。粗作归纳,约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为洛阳体余绪。《崔芬墓志》《元贤墓志》《姜兴绍造像记》《李辉造像记》等皆属此类,犹有翻挑之笔,峻拔之态。如图:

(《崔芬墓志》拓本)
第二类,宽博方整者。《赵郡王高叡修寺颂》《襄城郡王高淯墓志》属于此类,这一类楷书颇有肃正的气势,而这两种刻石都出自皇族,大概当时铭石体楷书的正规样式即是此类。其平正如仪的架势,恐是受到隶书的影响。整肃有余,反伤于方板钝滞。如图:

(《赵郡王高叡修寺颂》拓本局部)
《蔡元兴造像记》《王怜妻赵氏墓志》《姜纂为亡息元略造像》《道瑞等三百人造像》的体态,也可以归于此类。
第三类,字势俊秀而方整者。《隽修罗碑》《朱岱林墓志》《道贵墓志》《崔博墓志》《李清报德像碑》均属此类。如图:

(《隽修罗碑》拓本局部)
这一类楷书笔画形态瘦劲;撇、捺与戈笔多纵引;撇笔不挑,减曲翻为劲挺;钩笔不壮,易显而隐;横画收笔敛按,作俯式状。体态欹斜而不紧斜,结字疏朗,似有“以疏彰密”之致。此类楷书笔势宕逸,特多遒媚,于前述第一、二类楷书之间自立一种风范。
第四类,草率的俗体楷书,多见于造像记。此类楷书多以刀代笔,或者方厚,或复刀法,或单刀法,各有意趣。因其俗态,不再举例。
本文也顺带说说北齐的书家
除了前节介绍的僧安道壹之外,北齐也有一些知名书家(虽然他们在书法史上名声不大)。
北齐文风盛于北周(与北齐东西对峙的是北周)。可以说,当时的北方文学名士,尽在北齐。我们知道,古时的书法家多出自知识阶层,那么,当时北方的书法家,也尽在北齐。
有记载的名家如下:
韩毅、张景仁、赵彦深、颜之推等
最值得一提的是颜之推,对就是那个写《颜氏家训》的颜之推,,他一生都在做官,先后出仕于南梁、北齐、北周、隋。对了,他还是颜师古(《汉书注》作者,我们读《汉书》颜师古的注解是必看的)的爷爷,他的后代还有一个著名的书法家,叫颜真卿。
他们的共同祖先,是颜回。

(颜真卿画像)
颜之推在《家训》里有一段话,很有趣,他说:
真草书迹,微须留意。江南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承晋、宋余俗,相与事之,故无须狼狈者。吾幼承门业,加性爱重,所见法书亦多,而玩习功夫颇至,遂不能佳者,良由无分故也。然此艺不须过精。夫巧者劳而智者忧,常为人所役使,更觉为累。韦仲将遗戒,深有以也。
他一边说他自己小时候学书的刻苦与机遇,另一方面又觉得书艺“不须过精”,他更看重书法家的文字修养,他是个有学问又有意思的书法家,其实,他还是文学家、教育家。
文献记载的这些书家,有兼工“草隶”者,有擅长“草书”者,表明江南的书风仍然流行于北方士流之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