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读 | 冠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

 西风飘雪120 2023-09-21

图片

01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流行病学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指冠状动脉狭窄毗邻和/或累及重要分支血管的开口。血管分叉处由于血流涡流及切变力的增加,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而因病变累及主支血管和/或分支血管的部位不同以及不同的狭窄程度,故在临床冠心病的介入诊疗工作中,可以见到不同类型的分叉病变。据统计,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约占介入治疗的冠脉病变15% ~20%,在临床中比较常见。

02
分叉病变关键解剖结构和分型

冠状动脉分叉段包括近端主支血管(MV)、远端MV和一根侧支(SB)。冠状动脉以分形方式分裂,分支的直径与最小工作负荷的物理原理相关,以获得对下游区域的最大需求供应。基于此生物学原理,冠状动脉会出现分叉,导致分叉段的近端MV和远端MV之间的血管直径出现差异,这种现象在SB分出后最为普遍(图1)。

图片

图1 分叉部位血管节段命名

①根据主支和边支成角大小:分为Y型(夹角<70°)和T型(夹角>70°);

②根据纵向斑块分布,分为:Sanborn分型、Lefevre分型、Safian分型、Duke分型、Medina分型(图2)和Movahed分型;

③根据纵向&横向分布:陈氏分型。

图片

图2 分叉Medina分型

(A)从左到右为分叉病变从最重到最轻排列

(B)适用于三叉病变的Medina分型

图片

图3 根据斑块分布分型

03
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

1. 需要保护的分支

表1 分支闭塞风险分型

解剖特征

分支闭塞风险

导丝通过闭塞血管的技术难度

推荐分支保护

发出分支的主血管无病变,但球囊扩张时分支可能有一过性闭塞

低风险<1%

不需要

发出分支的主血管有病变,但是分支无病变

中度风险1%-10%

低-中度

可能需要,取决于血管直径与供血范围

分支血管病变狭窄>50%

高风险14%-35%

必须

表2 是否需分支保护

需要分支保护

1. 分支血管直径>2.0mm,分支血管狭窄>50%,分支血管从病变主血管发出;真分叉病变如果不保护分支闭塞率高而再挽救率低。

2. 分支血管直径>2.0mm,二分支血管开口正常。尽管分支闭塞后开通率高,此类血管的保护是有必要的

可能不需要分支保护

1. 分支血管正常,发出分支的主血管无病变,尽管可能球囊扩张时会出现一过性闭塞,其闭塞风险仍很低。

2. 分支血管直径<1.5mm,CABG不会对其进行旁路血管移植。

3. 分支血管供血心肌仅存在少量存活心肌;

4. 孤立性分支血管狭窄,通常不需要保护主血管。

2. 边支保护策略

① 导丝保护

单纯“保护”导丝,在边支血管闭塞或严重狭窄情况下,只能起到“路标”的作用,因此边支保护导丝技术,只有配合球囊保护技术,可以将边支的保护做到最大化。分支闭塞风险高的分叉病变,不建议单纯导丝保护技术。

② 球囊保护

这种技术可以减少处理主支病变导致的分支血管管腔丢失,保护分支血流并降低分支闭塞风险。对于直径较大开口严重病变或者主支扩张后斑块移位严重的病变,倾向于采用该技术。

审慎采用边支球囊预扩张技术,预扩张球囊的直径和长度都应该根据分支病变特点谨慎选择,以减少夹层的发生。

3. 球囊和支架选择

表3 分叉病变球囊和支架选择策略

球囊

分支支架(PS)

①球囊导管:外径较小、通过能力强

②最后扩张使用非顺应性球囊以充分开放网孔

③对吻扩张使用非顺应性球囊以实现支架整形

①PS策略必须配合分支保护技术,球囊拘禁(JBT)技术是理想方法;

②PS策略一个重要原则是尽可能少地干预分支,因此不推荐常规扩张侧支(SB)开口;

 ③对于左主干分叉病变,PS策略仍然是首选,MB和SB均十分重要,任何一支闭塞均可能引起严重后果,应当更加谨慎地实施

4. 支架植入方式

①单支架:支架跨越(Cross-over);

②单或双支架:必要时 (Provisional) 支架术;

③双支架:V支架术、同时对吻支架(Simultaneous Kissing Stents,SKS术)、T支架术、挤压(Crush) 支架术、裤裙(Culottes,或裤型Trousers)支架术以及各种变型;

④双或三支架:裙(Skirt) 支架术,已少用;

⑤三支架术:Y支架术,已不常用。

小结


对于分叉病变的PCI策略,要个体化选择最优的治疗策略。而对于复杂的分叉病变,必要时应用边支支架,优化治疗的关键技术重点在实际面对不同类型的分叉病变患者时,临床医生仍需个体化制定手术策略,以确保取得良好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参考文献:

1. Albiero R, Burzotta F, Lassen F J, et al. Treatment of 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s, part I: implanting the first stent in the provisional pathway. The 16th expert consensus document of the European Bifurcation Club[J]. EuroIntervention, 2022,18(5):e362-e376.

2. Lee HS, Kim U, Yang S, et al. Physiological Approach for Coronary Artery Bifurcation Disease: Position Statement by Korean, Japanese, and European Bifurcation Clubs. JACC Cardiovasc Interv. 2022 Jul 11;15(13):1297-130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