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进入孔子“万仞宫墙”的门径

 meiqingji 2023-09-21 发布于山东

进入孔子“万仞宫墙”的门径

                        梅庆吉

宋代有人说了两句极其经典且为人们所熟知的评价孔子的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两句话,十分生动、形象、准确、深刻、通俗地表述了孔子的历史地位及其社会价值,上千年来,一直被人们广泛传播着。尽管这两句话影响深远,但其作者却隐身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无从查找。关于这两句话,最早见于北宋诗人唐庚的《唐子西文录》中:蜀道舍壁间题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不知何人也。后来又被朱熹引用,才广为人知的。

但把孔子比作日月,并不是从这才开始的,就在当时,就有人把孔子比作日月,他就是孔子的大弟子子贡。此事就记载在《论语·子张》中:武叔仲尼。子:'无以仲尼不可也。他人之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欲自绝,其何于日月乎其不知量也。这可是孔子身边人的真实感受。而今天,人们又把孔子称为“东方的太阳”,这轮太阳,正以炫烂的光芒,照亮中国,照亮世界,指引人民走向美好的明天。

子贡像

孔子之所以伟大,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推崇,是因为他建构了一座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是历久弥新的思想宝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要想掌握孔子思想的理论体系,就需要有个入门的途径,循序渐进地步步深入。这就像子贡所说:“夫子之万仞,不得其而入,不之美,百官之富。”那么,怎样才能找到进入孔子“万仞宫墙”的门路呢?朱熹给了我们一把开启儒家思想殿堂大门的钥匙,那就是《四书》。

朱熹像

朱熹最伟大的贡献,就是他用毕生精力,研究《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儒家重要经典,并将其结集成“四书”,撰成《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士子必读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他给出了读这四部经典的顺序: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朱熹《四书集注》书影

朱熹把《大学》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他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意思是说,经一章是孔子说的,传十章是曾子及弟子解释经一章的。经一章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提出了“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指出了实现三纲领的路径“八条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弄懂了这“三纲领”“八条目”,就可以进入孔子思想宝库的大门了。

先师孔子行教像

三纲领中的“明明德”,前一个“明”字是动词,彰显、光大之意。“明德”是指人与生俱来的、上天赋予的高尚品德,这种品德表现在人的身上就是仁。孔子说:“仁远乎哉?吾欲,仁斯至矣。”(《论语·述而》)仁离人并不远,就在你的心里,你想让它彰显出来,它就会彰显出来。孔子又说: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孔子所说的“明德”,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但由于社会上各种欲望的诱引,为“明德”掩上了一层层灰尘,使本性迷失。为使人的本性重新彰显出来,就需要“明明德”,也就是王阳明说的“致良知”。

“明明德”是“诚于中”,是说己也;“亲(朱熹改为新)民”是“形于外”,推己及人也。是说自己已经“明明德”了,还要影响到别人也跟你一样“明明德”。朱熹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无论是“明明德”还是“亲民”,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就是“止于至善”,就是最高的善。关于“至善”,《大学》传三章有具体的解释:“人君止于仁,人臣止于敬,人子止于孝,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里的仁、敬、孝、慈、信,就都是“至善”。

孔子删述六经图

为实现这“三纲领”,孔子又提出了八条目:格物、致知、意、正心、修身、家、治国、平天下。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修身”,它在八条目的中间,是每一个社会上的人,都必须要做的功课,那就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往上,即格物、致知、意、正心,是修身的出发点,即“内圣”功夫;往下推,即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落脚点,是“外王”功夫。内圣的四目可分两个层次,一是储备知识,一是提高道德修养,对应“三纲领”中的“明明德”。“格物”就是即物理,探究世间万事万物之理,在此基础上获得知识。这样就可以达到“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掌握了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孔子讲学图

只有知识层面远远不够,还要有首先品质层面,那就是诚意正心。朱熹认为,“诚意”是“自修之首”,其核心问题是“毋自欺”,不要欺骗自己。因为“诚于中,形于外”,你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总会表现出来,是骗不了人的。作为君子,最重要的问题是“慎独”,特别是在自己独处的时候,仍然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因为“人之视己,如见肺肝然”。正心就是要消除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等不良情绪,因为这些情绪,会在“明德”上面覆盖上了一层灰尘,“一有之而不能察,则欲动情胜,而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也”。这就需要通过“正”的办法扫除“心”上的尘埃,心得其正,不被情绪左右,才会使“明德”彰显出来。

孔子晚年整理六经的洙泗书院

有了正心诚意的品德修养,又有了致知格物的知识储备,可以说具有了完美的人性品质,这只是人生的两步走完了第一步,还要走第二步,那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实现“外王”的价值,其对应的是三纲领中的“亲民”。因为你是社会的一员,就应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价值,“独善其身”是没有意义的。

自我完善之后为社会做的第一个贡献就是“齐家”。这里所说的家,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家不是一个概念,指的是卿大夫之家。比如当时的鲁国,有许多卿大夫,如三桓、郈氏、臧氏等,他们都有自己的封地,除了血源关系家族之外,还有为他们服务的佃户、洒扫户等,也都属于“家”的成员。那么,要想管好这个家庭,就需要有一套管理办法。要想管理这个家,首先就是前面说过的“心正”,处理事务不能偏颇,这是从“修身”进入“齐家”第一步。齐家首先要做到孝、弟(悌)、慈,使家归于仁。

孔子讲学塑像

把此三者放大,“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这就是“治国”了。因此传九章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反之则是:“一人贪戾,一国作乱。”这里说的国,指的是诸侯国,比如鲁国、齐国、郑国等。其治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这里需要对“絜矩”二字作番解释:“絜”是度量工具,“矩”是画方或圆的工具,两种工具连用,引申为法度、规则,意思是以本心为衡量标准,推己度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也就是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最早从事教堂的地点杏坛

前面讲了,“齐家”指的是卿大夫之家,“治国”指的是诸侯之国,那么“天下”,指的就应该是周王朝了。大夫齐家,靠的是孝、弟、慈,诸侯治国,靠的是“絜矩之道”,那么作为周天子,只要推行仁政,以德治国,“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就可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诚如孔子所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因为“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虽然孔子所说的“家”、“国”、“天下”有时代的限定性,但所表达的理念,则青史永存。这就是孔子为人生、为执政者、为社会指引的一条康庄大道。

李贽像

三纲领八条目浓缩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伦理思想,指明了个人成长的阶梯,社会管理的方向。明朝人李贽讲过一段很经典的话:“三纲领处,鸳鸯画出;八条目处,金针度人也。世间各种学问无不包括,后来各种病痛无不扫除,真圣人之文也!”(《四书评》)把握了三纲领八条目,就把握了儒家学说的精髓,就可以登堂入室,进入孔子的“万仞宫墙”了,一路走通,就会路路皆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