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庆闽浙纪行之三:杭州虎跑李叔同纪念馆

 meiqingji 2023-09-21 发布于山东

        杭州虎跑李叔同纪念馆

                                梅庆吉

在西昆这次活动上,结识了黄飞先生,杭州人。他本可以先走,但得知我们也去杭州时,决定和我们一起走。这一路上还多亏了他,弄那个跨省健康码很麻烦,没有他,我们会花费很大精力。并且接站问题、午饭问题他都给做了安排。930日上午,我们乘0925从福鼎开出的G198次高铁,经三个来小时的行程,中午12点多到达杭州,他的朋友小钟已经等在那。

上车后,一路把我们接到虎跑,我们吃饭的宋宴,就在虎跑动物园内,环境优美,菜品上乘。我们到时,黄飞的四位朋友黄瑞访、叶海师、丰国富、潘宏波已经提前到了。感觉每一道菜都是精心制作,古香古色。其中有道点心很特别,在一个架子上挂着一排毛笔,笔头是可以吃的,并且很好吃。盘子上还摆了一些宋代糕点。

这个毛笔可以吃

饭店后边不远处,就是李叔同纪念馆。午宴结束后,由黄飞领着,丰总陪同,前往李叔同纪念馆参观。我们从宋宴后门出来,沿台阶下到沟底,再从沟底爬上来,就到了李叔同纪念馆。迎面是一块巨石,上面写着“李叔同弘一法师纪念馆”,碑后是李叔同简介及纪念馆的建设情况。再往前就是纪念馆,门的上方悬有一匾,上书“以戒为师”,两侧门柱上的对联是:“密行净名与湖山不朽;驚才多艺开风气之先。”前边石柱上,亦书有对联,皆出自李叔同之手。中间的对联是:“见事贵乎理明;处事贵乎心公。”两侧的对联是:“心在万物上;身在万物中。”最外边柱上的对联是:“以情恕人以理律己;勤能补拙俭以养廉。”

李叔同纪念馆

走进纪念馆,迎面就是李叔同的站像,看到李叔同那种波澜不惊、心如止水的形象,会让人的浮躁和焦虑顿时安静下来。这里展出的,是李叔同一生经历的文字和图片,让人们看到了他那传奇而又神秘的一生。当然,我最关心的,则是他跟虎跑的关系。因为虎跑,是他一生重大的转折。

纪念馆大门

有一天,李叔同与好友夏丐尊在湖里泛舟,夏谈起在一本日文杂志里看到的一篇介绍断食的文章,说断食可以“使人除旧换新,改去恶习,生出伟大的精神力量”,至于治疗疾病,那更是小菜一碟。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回来之后,李就把杂志给拿走了,进行了反复研究。从此,断食的念头就一直萦绕在他的脑际。在朋友叶品三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个理想的断食环境——虎跑。19161224日,李叔同来到虎跑寺,在方丈楼下选了一间房子,第二天开始断食。

李叔同《断食日志》

李叔同从19161225日开始断食,到1917111日结束,共18天。他把每一天的进食情、运动情况,以及身体情况都做了详细记录。他的《断食日记》,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被一版再版。我们在宋宴就餐的那个包间里,墙上就挂着李叔同的《断食日记》。打那以后,他开始素食,开始诵读佛经,开始供奉佛像……他结束断食之后,有人问他断食的体会,他写下了“灵化”二字,并且写有小记:“丙辰新嘉平,入大慈山,断食十七日,身心灵化,欢乐康强,书此奉稣典仁弟,以为纪念。”李叔同身边的人,都明显地感觉到了他的变化,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脱胎换骨”。

手迹

从此以后,李叔同与虎跑的来往多了起来。1917年底,放寒假时他没有回家,而是又来到虎跑寺,仍住在断食时那个方丈的楼下。1918225日(农历正月十五),李叔同拜虎跑寺退居老和尚了悟法师皈依佛门,为居士。同年317日(农历二月初五),李叔同母亲忌日的前两天,他到虎跑寺诵读《地藏经》三日,为母亲回向。这年五月,他提前结束了学校的考试,来到虎跑,第二天就穿上了出家的衣服,准备来年正式剃度。他的好友夏丐尊见他这身打扮却还没剃度,就说:“既住在寺里面,并且穿了出家人的衣裳,而不出家,那是没有什么意思的。所以还是赶紧剃度好!”这话加快了李叔同剃度的脚步,农历七月十三日(8月19日),正式剃度,成为一名佛家弟子。从此,世界上没有了李叔同,有了一位弘一法师。

虎跑

说到李叔同的出家,他的好友夏丐尊一直感到内疚。他在《弘一大师之出家》一文中说:“弘一法师的出家,可以说和我有关,没有我,也许不至于出家。”这件事,李叔同在《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一文里,也曾提到。有一次,他和夏丐尊到湖心亭喝茶,夏说:“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这话勾起了他心底深处的佛根,他把此事称为出家的“远因”,“近因”就是他的那次断食。

李叔同好友夏丐尊

严格说来,夏的话只能算是一个诱因,李叔同的出家,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清楚地记得5岁那年,父亲是在僧人们的诵经声中闭上眼睛的。再来看他那首著名的《送别》,其中就有这样的歌词:“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这里已经充满了世事无常的感慨。不过就在他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就在人生充满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38岁的时候,他却把一切的追求和成就,都义无反顾地毅然决然地嘎然放下,由滚滚红尘彻底遁入空门,这留给了人们太多的不解、疑问、感叹与遐想。

李叔同是人间少有的天赋奇才,就在他38年的红尘生涯中,取得了许多娇人成就,书法、篆刻、油画、音乐、话剧,样样都出类拔萃。诚如丰子恺所说:“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李先生何以能够做一样像一样呢?就是因为他做一切事都'认真地,严肃地,献身地’做的缘故。”

盘点李叔同传奇的一生,为我们贡献了多个“第一”:他是第一个学习美术的留学生;东渡日本留学期间,他创立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其中《茶花女》是在国内上演的第一部话剧。归国后,他编纂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也是他。他还是中国油画之祖,是最早在中国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也是第一个聘用裸体模特教学的人……正如丰子恺在《缘缘堂随笔集》中所说:“欧化东渐的时候第一个出国研习油画、西洋音乐和话剧的是李叔同先生,第一个把油画、西洋音乐和话剧介绍到中国来的是李叔同先生。

李叔同剧照

他也曾是一位热血青年,怀抱着一颗爱国激情。从他的《金缕曲·披发佯狂走》一词中,就可见一斑:

披发佯狂走。

莽中原,

暮鸦啼彻,

几株衰柳。

破碎河山谁收拾,

零落西风依旧。

便惹得离人消瘦。

行矣临流重太息,

说相思刻骨双红豆。

愁黯黯,

浓于酒。

漾情不断淞波溜。

恨年年,

絮飘萍泊,

遮难回首。

二十文章惊海内,

毕竟空谈何有!

听匣底苍龙狂吼。

长夜西风眠不得,

度群生那惜心肝剖。

是祖国,

忍辜负?

听匣底苍龙狂吼”,“是祖国,忍辜负?”多么豪迈的爱国情怀!辛亥革命的胜利,也曾让他热血沸腾,让他看到了希望与未来,奋笔写下了《民国肇造填满江红志感》一词:

皎皎昆仑,

山顶月,

有人长啸。

看囊底,

宝刀如雪,

恩仇多少。

双手裂开鼷鼠胆,

寸金铸出民权脑。

算此生,

不负是男儿,

头颅好。

荆轲墓,

咸阳道。

聂政死,

尸骸暴。

尽大江东去,

余情还绕。

魂魄化成精卫鸟,

血花溅作红心草。

看从今,

一担好山河,

英雄造。

就是这样一位热血青年,却转瞬间就把事业、爱情、追求、奋斗全部放弃,遁入空门。他不但放得下,而且还放得坚定、决绝、彻底。红尘中的李叔同,收藏有图书、字画、折扇、金表,那都是他的珍爱,可当他决定出家后,便把这些视为珍宝的东西毫不犹豫地送给了亲朋好友,包括衣服。他在杭师任教时,是有服务人员的,有个叫闻玉的人,平时照顾他的生活。那天,他跟着来到虎跑,帮助料理生活。铺床时,他被制止了,“李先生”自己来做;李穿上草鞋打扫房间,闻玉想帮助,被拒绝了。面对曾经熟悉的“李先生”,现在不认识了,他不知所措,“徘徊不忍去,向晚,始痛哭而别”。在天津,有妻子俞氏和二子,为避免受到干扰,连招呼也没打。有人曾找到俞氏,让她去劝劝李叔同,她没有去,她深知其人,只淡淡地说了句“没用的”。那位他从日本带回来后住在上海的女人,得知他出家后来到虎跑,在门外喊“叔同——”,他说“请叫我弘一”。“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叫爱?”“爱就是慈悲。”任其痛哭流泪,终未一见,让其孤身一人东返扶桑。并托人捎信说:“当作我患虎疫死,不必再念。”出家期间,家人写来许多封信,他一封也没有拆,均原封退回。为避免亲友打扰,他的禅房上贴着四个字:“虽存若殁。”

李叔同出家时与弟子刘质平、丰子恺合影

从此他便独守青灯古佛,吃着粗茶淡饭,过着心如止水的平静生活。在纪念馆的一侧,有弘一精舍,那是弘一法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我们看到了普通的硬板床,上面挂着一顶简单的蚊帐,靠墙有个书架,还有脸盆、油灯、饭碗,床下草鞋、布鞋和尿壶。这间居室一分为二,另一面是书房,有弘一法师正在写字的腊像。旁边还有他的念佛堂,桌上置一佛龛,墙上挂着一幅书法,那是他自己写的一首诗:“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这应该是他在厦门期间所写,当时日军正在炮轰厦门。

弘一精舍

李叔同住过的床

李叔同穿过的衣服

我国佛教有八大流派,其中律宗的清规戒律最为严格,而弘一法师选择的就是律宗。他严格按照律宗的要求约束自己,近乎苦行。一件衣服足有两百多个补丁,一把雨伞用了20多年,用柳条当牙刷,别的和尚扔了的菜,他捡回来吃,并严格遵循过午不食,洗脸的毛巾又黑又破……

李叔同在写作

他把38岁以后的时光,都用在了研究律宗佛法上。台湾慧律法师所著《临终备览》第十二章说弘一法师:“卅九岁出家、受具戒,从此尽摒所习,以戒为道本,发心扶律,遍搜中外律藏,校勘南山三大部重兴律学。虽律绍南山,教宗贤首,而行在弥陀,从不谈玄说妙,惟示人以念佛持戒。暮年色力渐衰,知将迁化,尽力弘法,不辞劳瘁。”他先后撰写了《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律学讲录三十三种》《南山律苑文集》《李叔同说佛》等。被后人誉为律宗第十一代宗师。

李叔同念佛堂

1927年到1942年的14年,弘一法师是在闽南渡过的。194210月初,法师病重,自感不久于人世,遂拒绝医治。他将后事托与妙莲法师,特意叮嘱了两点:一是他圆寂前后,若见眼里流泪,那并不是表明留恋世间,而是在回忆自己生的憾事;二是遗体停龛时,四角要放置小碗注满水,以免蚂蚁逐味走上,火化时伤了生命。109日,法师手书“悲欣交集”四字,赠与侍奉他的妙莲。这是他的临终绝笔,留给我们的最后笔墨。

李叔同最后的笔迹

1013日晚8时,弘一法师安详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圆寂之后,弟子们遵其遗嘱,7天后,在承天寺为其举行了荼毗(火化)仪式,获舍利1800颗,600舍利块。他的遗骨分成两份,一份留在泉州,一份送回他当年落发的虎跑。当时法师要求不修坟墓,不立墓碑。虎跑定慧寺僧人将法师遗骨埋于后山上,没有立任何标记。1953年,丰子恺得知这一情况后,便与钱君匋、叶圣陶等旧友集资,建起了弘一大师舍利塔,1954年落成,由马一浮先生题写了“弘一大师之塔”的塔铭。从纪念馆后门出来,沿台阶一路上行,就来到了弘一大师舍利塔前。墓塔不高,但庄严而肃穆,周边摆满了鲜花和香烛,来朝拜的人络绎不绝。

李叔同舍利塔

离开了弘一法师,思绪还有飞扬,我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放不下的东西,关键是你想放还是不想放。当然了,放下有多种方式,李叔同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已。

2022101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