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孔子去旅行之202:丰县卜老家村里的子夏祠

 meiqingji 2023-09-21 发布于山东

跟着孔子去旅行之202:丰县卜老家村里的子夏祠

梅庆吉

有一段时间,有一位叫橙子的网友,经常到我的空间里来,不断在我的文章下面留言。可以看得出,文章是他认真读过的,都是有感而发,不是泛泛地说,也很有见地。为此,我与他取得了联系,经沟通得知,他的名字程守忠,在江苏丰县一所中学当老师。喜欢骑自行车长途旅行,喜欢写文章,文章写的很美,也很耐读。一来二去,我们就成了朋友。后来我在网上查到,丰县有座子夏祠,是纪念孔子弟子子夏的,我请他去给了解下情况。很快,他就把相关信息提供给了我。这次我们的尊孔之旅来到沛县,距离丰县也就一步遥,我跟他取得了联系,想去趟丰县,看看子夏祠,他十分高兴地答应了。就这样,我们于20141023日上午,由沈烨老师驾车,拉着我们一家三口,还有鹏子,前往丰县。我们的接头地点在丰县西环路去马楼的路口,10点多钟到达指定地点,终于见到了神交已久的橙子,还有他的一位朋友许洪贺老师,一人骑着个山地车,他们经常结伴出行。

社交已久的老朋友终于见面了

事情过后,他专门写了一篇题为《秦台九月迎佳宾》的文章,写到了我们那天见面的情景:“1019日,先生短信告诉我他到了徐州,先到沛县大屯,然后再去丰县。1023日,先生说他九点动身去丰县。我安排卜子的73代孙卜凡冰去他的家庙做好迎接准备,我和许洪贺在丰县西环路去马楼的路口旁等候。10点钟,先生大驾光临。原来他的外甥在大屯煤电集团工作,大屯煤电集团的画家沈烨开车,先生夫妇、儿子、外甥一起来了。天地很大,近在咫尺可能无缘面对;天地又很小,长城内外可以握手言欢。”

子夏祠门

他们骑车在前,给我们带路,前往常店镇马楼卜老家,这个村里的住户,大多是子夏的后裔,子夏祠就在这个村里。这次的子夏祠之行,程老师给做了周密安排,请他的好朋友、子夏73代孙卜凡冰与相关人员进行了沟通,我们到的时候,81岁的老族长卜庆显老先生已经在祠堂等着我们。子夏祠的门面不是很大,跟普通民房差不多,为硬山式风格。门楣上悬挂着一块竖匾,上书“卜子祠”三字,门上面还两只用铁做的正在奋飞的天鹅,这种工艺当地叫“铁插云燕”

对于那天的见面,程先生的文章里又说:“到了卜子祠,凡冰和卜子的第71代孙——卜家81岁的老族长已经打开祠门,中国著名体育记者卜凡舟的弟弟和一位马楼中学的卜姓教师也在。大家观看了石碑和匾额,塑像和画像,又翻看了卜姓宗谱拍照,大家合影等一系列活动。气氛融洽,友好热烈。”

铁插云燕

院子不大,只有一进,两侧立着许多通石碑,迎面就是供奉子夏的大殿,殿前立着两通挺大的碑。大殿面阔三间。硬山式建筑,前有檐。门楣上方悬挂一匾,上书“言诗起圣”,上款写的是:“赐进士出身丰县知县加五级军功纪录三次,山右弟子张执琮谨题。”下款是:“大清嘉庆二十年岁次乙亥黄钟吉旦。”门两边的柱子上书有一副对联:“传《诗经》授《春秋》万代称颂;撰《论语》著《诗序》千古留名。”神龛内有一尊子夏坐像,手持镇圭。两侧的垂带上,一面写着“先贤卜子商公之像”,另一面写着“一九九一年岁次甲戌桃月上浣”,这应该是子夏像落成的时间。

院内只有一座大殿

在子夏祠内,卜氏家族的人们在争相向我介绍丰县这一支的由来,及这座祠堂的建设情况,他们还有《卜氏世谱》,修于2009年,前面收录了许多序言,当时我把这些内容都拍了下来。通过谱序,综合卜氏族人的介绍,基本上把丰县这支卜氏的迁徙及传承情况弄明白了。

子夏像

在《卜氏世谱》序言中,最早的一篇为明万历年间礼部给事中张贞观所写。张为沛人,历任益都知县、兵部给事中、工科右给事中、礼部都给事中。因直言敢谏,惹怒皇帝,被免职。他并不后悔,脱掉官服,换上百姓便服,昂首走出都门,回沛县老家,养老告终。天启皇帝朱由校登基后,为张平反,追赠太常寺卿。《明史》有传。著有《掖垣谏草》、《野心堂集》等。这篇序作于万历四十二年,落款写的是“前礼科给事中”,说明是他被免官后回乡时所写。序言写道:近因归田里,驱车至丰郊,行而西三里许,有所谓卜村者,篱落幽静,树木参差,人烟蕃庶,各有生业。余曰,是其先贤子卜子之苗裔也,何为而至于此?因停车造访。”他回乡路过一个叫“卜村”的地方,一看便知跟孔子弟子子夏有关,便停车造,一探究竟。走进村后,有位名叫卜自恃字容宇的人接待了他,“迎余至其家,如旧相识。然且见其弟、侄、子、孙,雍容余古,谨饬可亲,一晋接间,而文学之余泽千百年如一日矣”。谈话中,自然会提到你们这一支是怎么来到丰县的。卜君告诉他:“至五十三世坟祖,被黄水之变,携谱而至于丰,以其地近东鲁,遂家焉。时代迁流又七世矣。”这段话告诉我们,子夏五十三代孙卜坟是丰县这一支的始迁祖,从卜坟到卜自恃这一代,已经过了七代。

那么坟祖是什么时间、从什么地点迁来丰邑的呢?1994年年10月,子夏七十三代孙卜繁华所撰碑文说:“五十三世坟祖于公元一五一一年,即明正德六年,由东昌府携谱迁丰,至今已历四百八十四载,又传二十余世,数千丁居于丰之东西南北数十村庄,为丰之望族也。”1999年所立《卜氏源流碑》上,对丰县这一支的流脉进行了综述:“丰县卜氏,系先贤长子芹公之嫡传。芹公先父而卒,孀嗣由温迁曹。后昆历两千余载沧桑之变,由曹而陈留,而广陵,而河津。三十一世后,则徙涟水、泗阳、东昌、夏邑等地。所迁之处,裔孙星布。五十三世坟公,于明正德六年携谱至丰,其后嗣大部居于丰境,部分迁居他乡。五十七世聪公居沛邑湖东之卜湾,六十一世念真公迁居鱼台之卜桥,各有繁衍。”这回明白了,丰县这一支,是明正德六年(1511),因黄河泛滥,从东昌府(今聊城)迁来。在东侧厢房里,有一幅画,内容就是卜坟带着两个儿子彦才、彦忠迁徙丰县的情景。

在祠堂内,立有一通“坟祖迁丰纪念碑”,碑阴有碑记云:“五十三世祖坟,原居东昌府(今山东聊城),公元一五一一年(明正德六年),因黄水之变,携谱迁丰,于县城西北建立家园(今卜老家),繁衍后代,迄今已近五百年,卜氏成为丰县之赫然大族,坟祖实为丰县卜氏开基之来祖。我丰县卜氏合族,当世世代代永远景仰,永远怀念。”

那么,这座卜子祠又建于何时呢?清嘉庆十八年(1813),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知丰县事嘉庆戊辰科同考试官加四级山右张执琮撰写的序中,提到了这件事。这位张执琮,河南孟县人,进士,嘉庆十四年(1809)任丰县县令。序的开头就说:“丰治西北五里许,有先贤卜子祠,其裔孙廷弼所建。余下车之初考旧迹,即心志之。”这应该是他刚上任时的事。明确指出,此祠为子夏裔孙卜廷弼所建,这是卜老家有卜子祠之始。序接着写道:“厥后,有卜生号维茂者,来谒叩之。廷弼即其父也,家于祠堂之侧。”随后讲到了丰县这一支的由来:“先贤本卫人,从学于鲁,没于曹,五传以后数播迁。及五十三传而至此,迄今之十二世矣。”从始迁祖卜坟到卜维茂,又过了十二代。接着写到卜生维茂请其作序的事:“今年夏,卜生又持所藏谱牒,欲征序于余,读之,悉符其言。余愧不文,不敢濡笔。因嘉生履蹈端方,非公不至,是克遵前训而启后者也。溯厥渊源,今人益深敬仰。爰书于此,以附于简末。”足见这位县太爷对此事的重视。1994年,卜商故里联谊会丰县分会所立碑上,亦写到此事:“清嘉靖(庆)年间,六十四世廷弼公始建祖庙,合族祭祀方有定所。”

据我所查资料,光绪十六年有一次重修。这次重修,缘起于卜氏家族内部的一次纠纷。据子夏七十世孙邑禀生卜斯华所撰序文上说:“兹因族伯业强、族叔峰峰口角,予胞叔鸣山,族叔华光、汉勋等通知族人,毕集祠堂,共议处和。伊两家覩先人之容,各愧悔无地,涣然永释,言归于好。”借此契机,有人提议重修祠堂,得到热烈拥护。该文接着写道:“群处共集之会,动水源木本之思,閤族公议修祠。时族(伯)业强奋然兴曰:'予愿输资,重新殿宇,补葺垣墙,立碑刊文,以为釁起同族者警。’自此凡我族人,如有不尊约束,致伤族情,均有罚规,开列于后。”

此支始迁祖从聊城迁来

逮至民国三十九年,又有一次重修。《卜氏宗谱》里,收录有子夏七十一代孙卜克明撰写的《卜氏祠堂重修记》一文,其中写道:“去岁六月,阴雨连绵,日久未晴,大殿西间忽而塌陷,砖瓦堆积,举目悽凉。适值岁欠年荒,族家十室九空,心欲修而力未逮。故迟至今年,五谷丰登,收获颇裕,族人宪扬、克、玉、义、昭、营,起而倡率,以修祠为己任。于是召集南北族众,按地输资,无不乐从。于九月即望动功(工),着手增加木椽,添补砖瓦。工程浩大,款不足用,因又续款补充,劳心竭力,艰苦备尝,越两旬而而工始告竣。仰观殿宇焕然一新,气象辉煌,殊为可观。”

在清光绪版《丰县志》里,对此祠亦有记载:“先贤卜子祠:在县西北五里许,乾隆二十年,裔孙廷弼建。”该祠在历史长河里,屡毁屡建,得到很好的保护。解放后受到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多次进行维修保护,1985、1994年又两次拨款进行维修。2001年被丰县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值得一提的还有《卜氏世谱》,是研究丰县这一支的重要资料。当年卜坟迁居丰县时,就携谱而来。直到清康熙三十六年,才又接着续谱,主持者为子夏六十二世孙卜龙起。谱序完后,他还写了一篇序,收存家谱里。文中写道:“自五十三世坟祖寄居于丰,今又十世矣。今恐班辈错乱,谨照祖茔石碑所勒,以续家谱一册,宗派显然,使后世子孙一览而明矣。”此后丰县卜氏一支续谱不断。

龙起修谱后,几经周折,至清咸丰十一年(1861)又一次修谱,由子夏六十九代孙卜业先主持,《卜氏世谱》里收有他写的序。文中详述了自龙起修谱后因修谱而产生的各种波折:“自六十二世龙起祖继修后相隔百有余岁,我族家恐名号失忘,班辈错乱,于道光十三年公议重修,因年凶岁歉,未及办理。迟之至三十年秋,合族公议,定于来年春重修。又因院试,凡能执笔者皆赴府应试,又未能修。是年,即咸丰元年矣。不意秋河决蟠龙集,黄水泡天,又不能修。于四年二月十九日,长毛贼到丰,破城北下,盗贼蜂起,又不能修。六年夏,河决桐板厢。八年,河南张乐行作乱,于四月十二日到丰,焚杀掳掠者,不计其数。及八月初八日又至,遂即破城,我族家苦不堪言矣。于九年、十年,贼匪来往如织,人皆朝不保夕,坐于塗炭。”由于战乱及水患,卜氏家谱流失严重:“此刻,吾族家谱牒有被贼匪焚烧者,有掩藏失迷者,有抱谱迁徙他乡者,又有怀谱被贼伤害者。余是时焦心劳思,昼不能食,夜不能寝,向族众而垂涕曰:噫!吾族家谱再不重修,即上不能知先人之名号,死无以见先人;下不能开子孙之继述,生无以对子孙。不惟当时本身之憾,亦后世子孙之憾也。于是访诸族老,考之碑文,又幸得族叔邑庠生德峻公所藏一帙,为之因源溯流,寻本究末,而谱牒始克成焉。”百转千折,谱终于修成,实属不易。

文中提到的“邑庠生德峻公所藏一帙”,还有一个曲折而惊险的过程。清光绪八年,子夏六十九代孙卜华光为家谱作的序中说:“询及谱牒,惟吾叔祖讳德峻字绍唐者谱牒犹存。问其藏牒之由,不觉喟然曰:'谱之存也,性命关之。当贼至,合家远遁,予年近七旬,步履艰难,怀谱寻径,由村而东,有麦坡数亩,潜匿其中。贼乃驱马而至,持刀欲杀,见怀中有物,夺之,乃谱也,遂弃之,呼为书,之迂贼上马而去。其时魂飞胆落,未知贼瘗谱何处也。贼退归家,私自幸曰:吾之怀谱而几废命者,不意怀谱而得生也。虽然,谱牒已失,关系非轻,遂充子桂馨搜之陇中,半晌乃得,复请谱于家,命修匣藏之壁中,以俟平定而后修。’”谱牒能存,实赖子夏在天之灵。

从此之后,历晚清,经民国,以至解放以后,卜氏族人对修谱一事十分重视,绳绳不绝。1999年,又组织了一次大规模修谱,并由卜商故里联谊会丰县分会撰写碑文,立于祠堂之内。文中写道:“世事沧桑,斗转星移,金身毁于'文革’,家乘殃于'横扫’,幸有卜油坊昭勤、昭训保存一部,才使族谱得以延续。一九八五、一九九四年两度续谱修祠,族中庆泰等人发起成立谱管会,县城昭龙、宪麟、宪武、宪法等人又首倡宗亲联谊,城乡携手开展联谊活动,联络周边卜氏同宗,搜集整理家族史料,研究商祖文化,继承先贤遗风,团结凝聚族人,推动社会文明。适逢河南温县成立卜商故里联谊会,各级领导鼎力支持,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在联谊会的关心和指导下,全国各卜氏聚居地相继成立支会、分会,此举更利于继承文化精粹,弘扬先祖真谛,发掘精神文明,促进经济繁荣。为适应卜商文化研究,支持编撰《卜氏总谱》,奉献商祖陵园建设,重现祖祠昔日光彩,丰县分会倡导,族人踊跃捐资。”我在他们那看到的《卜氏世谱》,为2009年5月重修。

在祠堂院内,还有一通墓碑,上书“卜洙之墓”,上款写的是“丰县卜氏盘祖支六十三世祖”,下款是卜洙后人立碑名单。在《卜氏世谱》有一篇很有份量的序,作者是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提学山东学政,昆山人徐树本,他曾担任过《大清一统志》的纂修官,还曾参与了《全唐诗》的编辑工作。这篇序,就是卜洙出面邀请的。序作于清康熙四十年。徐在序中写道:“丰县卜子讳洙,字迪公,以其家所藏世谱来征余序。余受而观之,自子夏氏之于洙,凡六十三世皆记其名,历春秋以来三千余年之间,迁流散处皆能记其时,记其地,其同心之勤,可谓贤矣。”这位山东学政对此感触颇深。让他感慨最深的,是他通过家谱,了解到了早在汉武帝时期,卜氏出现了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卜式,序中写道:“西汉孝武之世,式起家缑氏令,赐爵关内侯,后为御史大夫,终于太子太傅,东汉而降,登师傅公卿之位者,名于朝,史策少有闻焉。”可见这位卜式的地位之高。又说:“式为子夏之孙,若余不得见卜氏世谱序,何从而知之云。”卜式《汉书》里有传。序作于清康熙四十年。

在卜子祠内,还有座东厢房,里面展出的是子夏的生平事迹。这里有两个人值得注意,一个是卜昭贵,一个是卜克哲,他们都是子夏的后裔,也是抗日英雄。卜昭贵是当地有名的“竿子头”(即地方武装),在地下党员蒋立忍的教导下,开始与八路军合作,抗击日本的侵略。曾在丰县季合园抗击日寇的扫荡,烧毁了日本军车一辆,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并且还砍下了两个日军的头颅。卜昭贵还曾参加过陈庙伏击战。有人在整理国民政府丰县县长黄体润的日记时,发现了这样一则记载:1941717日,丰县某部得知日伪有多位要人经过这里,命令进行伏击。他称卜昭贵为队长,头天晚上,在公路边挖了一条沟,埋伏下来。第二天上午,敌人进入包围圈,战斗打响,死敌日军9人,伪军及奸商19人,生擒伪军及奸商6人,烧毁两辆军车。取得重大胜利。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发现他太过倾向共产党,争取无望,便在卜昭贵儿子婚礼上,用冷枪将其打死。

另一位卜克哲,是卜老家的开明地主,曾投资创办戏班,排演抗日节目,也是卜昭贵的高参。一次与日军短兵相接,拼刺刀时英勇牺牲。因为他们有地方武装身份,他们的烈士身份一直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

卜昭贵的画像,是一位威武雄壮的革命战士,上面有一段文字,内容是:“卜昭贵,真好汉,打鬼子,杀汉奸,当年威震苏鲁边。”卜克哲是一位开明者的形象,上面的文字是:“卜克哲,好学识,四书五经藏兵机,出谋画策杀鬼子。”不管什么原因,他们的抗日英雄业绩不能埋没,应该得到人们尊敬与爱戴。

2022829日第一稿

2023628日第二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