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松锦大战(一):崇祯帝受撺掇死命催战,皇太极呕血率军亲征

 登西峰看东海 2023-09-21

但凡学化学的人,肯定逃不掉背诵元素周期表,而学历史的人,肯定也逃不掉“300年怪圈”的历史周期率问题。

纵观全部的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封建时代的中国似乎就存在着这样一个规律,套用三国演义里的话来讲: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哪怕是辉煌强盛的大唐王朝,从建立到消亡也不过才289年,更不要说五代十国那些短命王朝了。

原本,明朝是很有希望打破这个历史魔咒的,只可惜事与愿违,大明朝最终还是倒在了公元1642年的春天,倒在了“松锦大战”之后。

不得不说,“松锦大战”绝对是明朝退无可退的生死存亡之战。

当时,崇祯皇帝(朱由检)任命洪承畴为明军主帅,率领十三万精锐大军前往松锦一带,而这十三万明军可以说是明朝最后的大家底了。

作为一军之帅,洪承畴当时也是不负众望,采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略方案,慢慢地靠近锦州,逼得清军节节败退。

然而,就在战争形势对明朝方面一派大好的情况下,明朝却最终还是走向了一个失败的结局……

塔山虽陷,明将不屈

四月,绝对是一个美丽得让人感到忧伤的季节,在塔山城边淡绿色的草地上,一只母雁正温柔地趴在刚刚生下的几只蛋上,用自己的体温孵化着即将到来的新生命。

在如此的静谧之中,忽然间喊杀声起,一群大辫子骑兵以疯狂的速度开始冲击,而那只安静的卧在草地上孵蛋的大雁还没来得及起飞躲闪,就已经被纷飞的马蹄践踏而死,包括那几只还没有孵化成型的幼雏,也在马蹄的蹂躏之下与泥土融为一体。

这一场景发生在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的暮春时分,当时明军与清军之间的“松锦大战”已经到达了尾声,在当地士兵们满语和汉语交互的嘶喊声中,明朝的塔山城终于被攻陷了。

“杀死他们,一个不留!”……

清朝的亲王济尔哈朗、郡王多尔衮,以及豪格等人,无不声嘶力竭,高声指挥着攻入城内的满汉士兵们大肆杀人。

不料,城内的明朝军民却没有一个人肯投降,他们即使手无寸铁,依旧徒手和那些手持利刃的清军进行肉搏战,多尔衮等人则咬牙切齿地骑在马上,挥舞着瘆人的长刀四处斩杀。

城门附近,一位身材高大的明军将领被济尔哈朗率领数十个清兵包围在中间,可即便如此,明军将领依旧拼死力战,当时他手杀数人,但最终还是寡不敌众,身受重伤。

喘息之间,他伸手将头盔摘掉,露出了一张英俊刚毅的脸,在其左眼之处已有一道鲜血淋漓的创伤。

受伤如此,这位将领依旧脚步稳健、神态从容,他的相貌甚至可以用英姿飒爽来形容,塔山城池虽已陷落,但他红润的脸上却没有丝毫惧色,此人脸上长有漆黑明亮的髭须,阳刚之气十足。

看着越来越多涌上来的清军士兵,听到敌军当中还有人用汉语来向自己招降,这位将领狠狠地朝地上吐了一口唾沫,高声大骂道:“奴辈降贼!”

忽然,济尔哈朗纵马冲到了明将面前,高举起手中的长刀,猛然就劈了下去,在明将出自本能的抵挡之下,一道血光闪出,他的一只手腕就被利刃给劈断了。

尔后,刀尖又顺势落到了他的额头之上,遭受重创的明将大叫一声,眉宇间充满了痛苦和仇恨,缓缓欲倒。

济尔哈朗立刻调转马头,又从背后砍了明将一刀,瞬间鲜血飞溅,这位大明的美男子轰然倒地。

此时,济尔哈朗再次狂呼:“杀死他们!把这些尼堪人全部杀死!”

【注】:尼堪人——“尼堪”是满语的音译,“尼堪人”指的就是满语中的汉族人。

因这位将领壮烈牺牲而被惊呆了片刻的清军队伍,此时才忽然缓过神来,在济尔哈朗的命令之下,如潮水一般涌向塔山城内。

于是,城内立刻一片喧嚣,到处都充斥着格斗声、厮杀声、怒吼声和惨叫声,随之而来的就是阵阵雷鸣般的火药爆炸声。

上述情景就是明末“松锦大战”过程当中,塔山城内大明勇士们英勇抵抗清军的“塔山大战”。

攻山城,遇顽抗

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后金王爷多尔衮率领军队征服了漠南蒙古,获得了元朝的传国玉玺。

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登基称帝,改元“崇德”。

与此同时,皇太极还听取了汉人谋士的建议,把国号从“后金”定为“大清”。

【注】:努尔哈赤当时的“金”并不是叫“大金”,而是叫“后金”。

也就是在这一年,清兵从独石口入关,在长城内的广大地区狂杀狂掠了一个多月,掳掠了大批的汉人和财物之后,又退回到了关外。

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清军第四次杀入河北、山东,而且一待就长达半年之久,在此过程中,明军多次战败。

其间,唯独明将卢象升的部队和清军展开激战,但不久之后,卢将军就在河北巨鹿庄战死了,而他所率的明军最终也是全军覆没,没有一个人投降。

除此之外,其他明朝所属的州县和军马,基本上是不堪一击。

经过多次战斗之后,皇太极发现,明朝的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因此他就下定决心,开始正面进攻明王朝的辽东防线。

由此,“松锦大战”拉开了帷幕。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二月十四日,皇太极亲自率领清军满载着炮火和辎重,开始大攻松山城,想要一举攻陷此城。

当时,清军在松山的南台之下扎了七座大营,从二十二号一直到二十八号,皇太极就指挥清军发动了多次强攻,却都遭到了明朝守城军民们的英勇抵抗,因而伤亡惨重。

见松山城猛攻不下,皇太极非常恼怒,于是就派人回沈阳运来了二十七门大炮,同时还运来炮弹一万多发、火药五百斛。

另一方面,皇太极又指挥在松山城南穿地道,激励清军将士一定要死战登城。

可即便清军的进攻如此猛烈,松山城的明军守卫依旧还是非常严的,他们纷纷登上城头,誓死阻击清军的进攻。

几次战斗下来,清军不但死伤无数,而且还有数名将领也临阵被杀,双方你攻我守,一直打到了四月中旬。

困于城下多日之后,皇太极深感两难,于是只得罢兵退回了沈阳。

此时此刻,一种失望和失利的气氛就笼罩在了皇太极所在的沈阳城内,而清朝那些死伤将士的家属们在城内也是每日哭声震天。

易守难攻锦州城

松山攻城战失利之后,皇太极就觉得明军的宁锦防线确实非常坚固,绝非轻易就能攻克的。

于是,皇太极就召集贝勒和大臣们开始商讨对策,最终决定由远渐近,重围明朝当时的坚城锦州,目的就是想要迫使锦州的明军献城投降。

自从崇祯四年明朝的大凌河据点被攻破之后,锦州实际上就完全暴露在了敌军的面前,也正是从那一刻开始,“锦州城”就成为了明朝在关外的最前沿阵地。

距离锦州往南十多里以外是“松山城”,松山城西南十多里是“杏山城”,杏山城西南约二十里开外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塔山城”,而塔山城西南数十里开外,就是明朝关外的另一个重镇“宁远城”。

由此可见,松山、杏山和塔山三城,既是锦州城的后盾,又是宁远城的屏藩,如果清军想从正面顺利入关,就必须要把宁锦防线先行攻破。

多年以来,锦州坚城一直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的噩梦,他们曾数次率领军队攻打锦州城,但每次都是以失败告终。

于是,此次攻打锦州,皇太极就一改往日的强攻手法,决定长期围困。

围城方略出松懈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三月,皇太极派遣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多罗贝勒多铎二人为左右翼元帅,让他们驻军义州。

而后,皇太极就派人修城筑屋,开始对锦州实行围困计划。

与此同时,他还派兵在锦州城外不断清除明军的那些小据点,另外又派出蕊亲王多尔衮担任锦州前线的总指挥。

而且,皇太极还严发敕谕,警告清军将领们绝对不能疏忽怠慢,要堵死一切锦州外围的道路。

一开始的时候,多尔衮还真没有彻底执行哥哥皇太极的围困方略,为了保证自己手下的士兵们轮休,他还下令:每牛录甲兵三人,可以回家一次。

后来,多尔衮又允许“每牛录甲兵五人,格旗章京一人,可以按时还家一次”。

围困锦州的间隙,多尔衮还曾下令:包括包围锦州的清兵们,后撤三十里驻营,以免离锦州太近。

凡此种种,也就使得明军乘机偷运了大批粮草进入锦州城,从而加强了锦州的防卫能力。

得知这些消息,皇太极不禁大怒,马上下诏严遣斥责多尔衮,而且还将其降职并罚银一万两,此外又将多尔衮属下两牛录的户口给收了回去。

在免除了多尔衮前线总指挥的职务之后,皇太极就命令郑亲王济尔哈朗担任锦州前线的总指挥。

面对前车之鉴,济尔哈朗不敢有丝毫怠慢,于是他严格贯彻皇太极的作战意图,亲自率领四万多骑兵,在距离锦州城只有六里的地方开始安营扎寨。

为了达到包围锦州的最佳效果,济尔哈朗还在锦州城外的每面都设立了八个营盘,而且还围着锦州城挖出了长长的深壕。

围城期间,济尔哈朗还派人成功策反了锦州城内明军里的蒙古军将,比如诺木齐、吴巴什等人。

也正是在这些明朝蒙古兵的带领下,清军就把锦州外城给攻占了。

虽然失去了锦州外城,但明军依旧多时死战,最终得以成功退守内城,并凭借着锦州内城坚固的防守,又多次击退了清军的进攻。

此时的清军,不仅有从蒙古买来的万匹良马,而且还命令那些先前被俘虏的汉人工匠们,根据从明军那里缴获的红夷大炮,又仿制了六十门新炮。

尔后,清军方面又招募了一千多人的敢死队(云梯兵),总之一句话,此时的清军就是铁了心一定要把锦州城攻克。

兵部尚书撺掇皇帝催战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五月,被包围了近半年的明朝大将祖大寿终于成功地派出一名通信兵,将锦州城内的情况告知给主帅洪承畴:锦州城内的粮食尚可支撑一些时日,但喂马的豆料越来越少,希望援军可以及时赶到,最起码车营辎重兵能够在外围进行声援。

祖大寿还特别叮嘱通信兵:“一定要告诉洪总督,援军千万不要轻易和清军交战。”

身为明朝的蓟辽总督,洪承畴当时率领了不少人马,比如手下的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以及吴三桂,这八位总兵全部由他指挥,共有骑兵和步兵十三万多人。

作为统帅,洪承畴还算挺持重的,也不敢轻易冒进,因此就一直在宁远按兵不动,密切观察锦州的态势。

但当时在北京的朝中,兵部尚书陈新甲却一直在撺掇崇祯皇帝:“陛下,如今我们有这么多兵在辽东一带,又得发这么多的粮饷,所以咱们一定要速战速决。”

由于受陈新甲的撺掇,崇祯皇帝就开始不断下诏,死催洪承畴赶紧进军。

为了加强监视前线将士执行命令的力度,陈新甲还派出了自己的手下职方郎中张若麒,让他前往洪承畴的营帐进行催战。

张若麒是个文人,而且是个轻佻好事的文人,自以为自己知兵还挺有兵略的他就认为锦州之围可以马上解除。

不久之后,陈新甲又把从前的绥德知县马绍愉委任为职方主事,让他前去帮助洪承畴暂化军事。

和张若麟一样,马绍愉实际上也是文人草包一个,才刚到前线没多久,他就给崇祯皇帝和陈新甲写信,表示边兵完全可以马上出兵一战。

得此消息,崇祯帝心急火燎,于是就天天下诏,催洪承畴赶紧进兵。

原本,洪承畴主张且战且守,可如今皇帝不断地下死命令催战,无奈之余的他就只得率领着兵马向前逼近。

七月二十六日,崇祯帝继续死催,洪承畴就在宁远督师,率领着八位总兵和十三万人马进抵到锦州城南的乳峰山一带。

七月二十九日,洪承畴命令总兵杨国柱率领一部人马攻打西石门,可明清双方刚刚展开激战,杨国柱就中箭身亡了。

虽说在战斗过程当中,明朝牺牲了一位总兵,但士兵们还挺英武,在乳峰山一带将清军打得溃败。

皇太极亲征扭转局势

紧急关头,清兵在将领的指挥下就退入了壁垒之内坚壁不出,同时还马上向沈阳发起求援。

皇太极当时本来就病的不轻,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更是忧愤呕血。

随即,皇太极下达命令,让沈阳的军马马上赶赴锦州增援,而自己则不顾身体抱恙,首先率领着三千名精骑兵赶往锦州。

顾不上口鼻窜血,昼夜兼行五百多里,皇太极一行人最终抵达了锦州城北的戚家堡(今辽宁锦县齐家堡)。

到达松山附近之后,皇太极马上命令清军挖了很多条三重深壕,每条壕沟深八尺、宽一丈多。

如此一来,就相当于把松山的明军紧紧包围在了里面。

当时,皇太极的作战布置依旧是围城打援战术,也就是把锦州城紧紧包围的同时,但凡有明朝来的援军,他也可以逐一击破。

换言之,清军从之前的重点围困锦州,如今就变成了主要打击明朝前来增援的援军,对明朝援军形成一种反包围,把洪承畴率领的十三万援军紧紧地包围在松山一带。

由此,明军的形势就非常危险了:锦州、松山、宁远三个城池各自孤立,无法互相援救。

从当时的战争形势来看,清军则是由之前的被动忽然转为了现在的主动。

明朝总督洪承畴望见清军将松山给包围了,还有很多大营已经驻扎了下来,心里也感到非常恐惧。

可以说,此时的明军欲战则力不支,欲守则粮已尽。

万般无奈之余,洪承畴只得收缩兵力,把七营步兵往回撤,背靠着松山城开始扎营,同时也在想办法、找机会,突破清军的重围。

八月二日,明清两军开始列阵大战。

在此之前,明军毕竟打败过清军多次,因此明军的将士们并不怯战,双方接战良久,杀伤相当,一时之间也是不分胜负。

那么,相互胶着期间,明清双方的战局将会如何进展呢?我们下期接着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