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骨盆失衡之异常步态

 柔性整脊史大夫 2023-09-21

步态是指患者在行走时的姿势、步伐、足印的形态等,与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及循环系统等有密切关系。步态检查能反映患者下肢运动是否正常以及全身运动是否协调。

检查步态时,嘱患者以自然的姿态和速度来回步行数次,观察其步态姿势是否协调。步行周期各阶段下肢各关节的体位和动幅是否正常,速度是否均匀,骨盆摆动、腰椎活动的重心转移和上肢摆动是否协调。嘱患者做闭眼步行,可观察出轻度异常步态。对使用拐杖的患者,尤其要观察其不用拐杖时的步态。

临床上常见的异常步态如下。

(1)疼痛性跛行:为一种保护性步态,患侧着地后迅速换至健侧。患肢迈步小,健肢迈步较大,步态急促不稳,如膝或踝关节扭伤。亦可见患者不敢伸直患侧下肢,躯干重心集中在健侧下肢,脊柱向健侧偏斜,足外旋、跛行。

(2)下肢短缩性跛行:主要由下肢短缩引起,一侧患肢短缩1-2cm之内可由骨盆代偿,一般无跛行。一侧下肢短缩超过3cm时,骨盆及躯干倾斜代偿不全,患者常以侧足尖着地,或屈健侧膝关节行走。

(3)直腰行走步态:步伐短小,行走缓慢,两及两膝微屈,腰部挺直不动,斜肩,手扶部,蹒跚而行,常见于急性腰部扭伤。为了减轻身体震动,走路轻慢,尽量仰头和伸展腰部,以躯干后仰的姿态前进,常见于脊柱结核患者。

(4)摇摆步态:臀中肌无力或萎缩时,不能固定骨盆以及提起、外展和旋转大腿,行走时上身左右摇摆,当患肢负重时,躯干向健侧倾斜。常见于股骨头坏死、股骨头骨滑脱、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关节脱位等病变,引起大转子上移,从而导致臀中肌肌力相对不足。若双侧臀中肌无力,行走时则骨盆左右交替起伏,躯干交替向左右侧倾斜、摆动,如鸭行,也称鸭步。

(5)股四头肌瘫痪步态:由于股四头肌瘫痪而致膝无力,不能支持体重,行走时患者用手压在患肢膝上并向后推压,以稳定膝关节。

(6)尖足步态:小腿伸肌群瘫痪时引起足下垂,即尖足畸形,使患肢相对增长,健肢相对缩短。步行时为了避免足尖擦地,骨盆向健侧倾斜,使患肢抬高,但步幅小,似跨越门槛状,故也称跨步态,见于腰椎间盘突出、总神经损伤等疾病。

(7)剪刀步态:因双下肢痉挛性瘫痪,股四头肌与股内收肌群痉挛,所以步行时双膝僵硬伸直,足屈内收。跨步时两膝相互交叉,形似“剪刀”,踏地时先以足尖着地。

(8)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又称运动性共济失调步态、醉汉步态或横行步态。小脑疾病使四肢肌张力减低,或前庭系统疾患使躯干运动失调,患者步行时辨距不准,跨步时步伐大,步距宽,左右摇摆,蹒跚而行,形如醉汉。

(9)偏瘫步态:步行时偏瘫侧下肢表现与剪刀步态相似。患侧关节处于外旋位,足尖着地,迈步时靠患侧骨盆抬高以提起患肢,向外画弧而行,故又称弧形步态。

(10)间歇性跛行:步行一段路程以后(一般为数百米左右),出现单侧或双侧腰酸腿痛,下肢麻木无力,以至跛行,但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症状可以很快缓解或消失,仍可继续行走,再走一段时间后,上述过程和状态再度出现。见于腰椎管狭窄,下肢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