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花夕拾】五二百吃吃瞧||魏祥盛

 一犁_书馆 2023-09-22 发布于江苏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村上有这个故事。

故事的跨度从解放前夕延伸到解放初。

故事的主角是“大虾”与“大奤”,隐去其姓,只写出他们的外号。

大虾,一声听得见的邻居。仔细想想,他长脖子,高个子,腰有点“虾”,四肢粗壮,走起路来确有点“虾状“,所以,庄上人早早地就给他起了这个绰号,其知名度前后三庄几里内范围的人都知道。

那年那月,集体贪困。

大虾识几个字,头脑灵活,常常带着儿子“二生”起五更睡半亱“起汗”下清江,到了清江浦正好天麻麻亮,赶忙去“花街”贩点货。

一曰晨,爷儿俩到了清江浦北门口。

“梆!梆!……”

凌晨,卖汤圆的敲“梆"声不快不慢地在小城迴荡,清脆又响亮。

这个声音,不是乐声,而是像征,这里就是清江城。

大虾儿子二生,听见敲棒(木制空心的)声,脚步放慢,跟“大大”说,我饿了,走不动。

恰好此时,卖汤圆的城里人,一眼见到眼前来了两个农村人,立马意识到“生意来了”,遂即一边敲,一边叫:快来哦,好吃哦,五二百吃吃瞧!……

聪明的大虾,一听,这是卖汤圆的,压渴压饿,五个才二百钱,真便宜。

爷儿俩来到小挑摊点,不容分说,每人吃了10个汤圆,汤汤水水两小碗,好舒服!

   算账。

大虾安照五二百价格,爷儿俩付出800钱。

卖汤圆的说,大哥呀,这不夠哦,你要付给我4000钱才行。

卖汤圆的一口清江mo音。

两个一大一小的男人当街争论起来。

农村中大男人说,你不是叫卖五二百吗?五个汤圆二百钱,我们爷儿俩每人400钱,加起来不正好是800钱吗?

城里中小男人说,好大哥呀,你算错了,五二百,正好是1000,你们爷儿俩每人两碗,每人2000,加起来应该是4000哦!

显然,五二百,可有两解。

用当代语言说,这也叫“忽悠!"  有点类似小品《卖拐》的味道。

这一下,大虾愣住了,立马觉得被这位城里人“懵”了。

大虾自此认定,自己的小聪明还是比不上城里人。

爷儿俩回家后,一五一十地给家人、邻人、亲朋讲述在清江浦的“五二百吃吃瞧”的故事,旨在告诉人们再去城里要提防少数人的“弯弯绕“。

村人听后,有的是捧腹大笑,有人从中也学得了“知识",看到了人间生活的百态,像“万花筒”里的一段又一段。

也从此,大虾又多一个外号叫“五二百",儿子二生,孩童们嬉称他为“吃吃瞧”。

天下有变,換了人间。

清江浦解放了。

“五二百”老家也解放了。

“吃吃瞧”也上学了。

一日,一个挑担来到村庄。

清江浦人,一口mo音。

是位“货郎”,手里摇着小鼓,挨家到户,一则收旧,比如破旧铜铁皮,甚至头发……  二则卖麦芽糖,圆圆的,黄黄的,刀片贴近糖边,小小锤一敲,下来一块糖片,村童吃了小糖片,喜得活蹦乱跳一大圈;三则,他还会理发,带着一套理发具。

这一天,货郎到了“五二百”门前。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大虾——五二百,一眼认出,这不是清江浦原来卖汤圆的人么?

大虾缓步走近他,用善意又带着疑问看着他。

货郎看到面前站着的大虾,似乎也愣了一下,脑海里立马出现两年前的一个早晨与一位农村人当街“争吵"的那一幕,那一刻。

“难道是他?"

自觉心里有愧,

有点局促的货郎,小有尬尴,挑起担子欲走,大虾突然高声一句“五二百吃吃瞧!“

货郎定格了。

放下担子,朝大虾走来。

“大哥!是你?  家在这儿?"

“是我,你还记得,怎么不卖汤圆了?”

“那生意不好做,靠忽悠,那是没良心的。今天见到你,也是缘分,先向大哥道歉!我改行了,收旧,小买卖,还会理发!”

大虾听了这一番话,哈哈大笑,拉着货郎走进自家庭院,坐下,先歇歇脚,再叙叙旧喝点水,一时间,这对城乡男人有点像兄弟之间。

货郎看到二生——吃吃瞧,头发老长,当即显露了他的理发手艺——先是大虾一家,全理了发,近邻也來了,那天,一口气,他为20多位农村男女老少全部免费理发。

这件事很新鲜,作为佳话,很快向四周传开。

小时候,理发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头发长了,都是爸妈用自己剃头刀,按着头,一刀一刀地硬“剮“,真的疼得直流泪。

那天,我也沾了光,第一次享受到城里人用规矩的剃头刀为我理了发。

没有丝毫疼的感觉。

就这样,货郎与村上人越走越熟,他从城里还经常给村上人捎带各种日用品。

都是志愿服务。

他走到哪里就吃到哪里。

村民们不把他当作外人。

大虾为他张罗了为村民理发承包制,安月及时为村民理发,大虾,为他记账。

那时,大家手里都没有票子,约定“粮食"代替货币,每到收获季节,由大虾领着,货郎拿着口袋,挨家收粮,一小碗,一干瓢,什么粮食都要,甚至红薯、萝卜,任人给,给多少都行,特别困难人家,他就免费理发,大家称赞他是善人。

从此,货郎全家口粮滿足,再加上小生意,卖旧货,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他万分感激农村人,感谢大虾大哥。

大虾也会请货郎每次从清江浦花街顺便捎点货,比如,歪子油,针线、顶针,雪花膏,花样子,香粉,姻脂,粉扑,红头绳……

大虾家里从此人来人往,小本生意也很红火,村民们不需要为了小小日用品再出远门。

这种关系维持了好多年,让人们深深意识到城乡本来一家人。

地球人,本来都是农村人,瞧不起农村人,就是瞧不起自己的祖宗。

再有,此乃小事,却隐含着人间具有的道德素质与理性能力,包容与助人,知错与谦让,应验了“帮助自已唯一的方法就是去帮助别人”这句哲言。

故事,让我更加推崇“善有善报……”的因果教育。

我也总是这样认为。

五二百,不仅仅是钱。

我又以为。


作者简介

作者:国家电网江苏淮安供电公司退休职工,高级工程师。江苏省作家协会、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志愿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