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叉苦,“凉”药苦口利于病

 植物游记樊蓉 2023-09-22 发布于贵州
写在前面

腾冲这边山上有一种植物,看见它的时候,当地村民给我们讲这个叶子是苦的,他们作为凉药来使用,他有三片叶子,当地人叫它三叉叶。

不知为何,脑袋里第一反应这东西会不会是三叉苦?

三叉苦作为一个民间草药,还是比较有名的,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脑袋里就有了这个名字,一查果然是的。

我们都知道“liang药苦口利于病”,但现在我在想到底是“良”?还是“凉”?

我更偏向于后者,因为苦味药多能泻火,也大多属于凉药。

如果是良药苦口利于病,良,优良,会给人一种苦的药都是好药的错觉。

药有温热寒凉,人的症状也有热症寒症,像我这种寒性体质的人,他们说这些凉药好的时候,我就不心动。

我知道这些药到了我身体里面,它就不是良药,它只会雪上加霜,我更喜欢热药,比如麻辣鲜香的火锅。

对于热火朝天的人,他确实是良药,可以消炎,其苦寒之性,进入人体就像个灭火器一样。

植物志上的三桠苦

三桠苦(Melicope pteleifolia)来自于芸香科,蜜茱萸属,别名三脚鳖,三岔叶,消黄散。

产台湾、福建、江西、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及云南南部,最北限约在北纬25°,西南至云南腾冲县。

生于平地至海拔2000米山地,常见于较阴蔽的山谷湿润地方,阳坡灌木丛中偶有生长。越南、老挝、泰国等也有。

在合适的自然条件下,本种可长至高约20米,胸径40厘米。枝、叶、树皮等都有类似柑橘叶的香气。

树皮的韧皮纤维不甚发达,故剥离时不呈条状。

散孔材,木材淡黄色,纹理通直,结构细致,材质稍硬而轻,干后稍开裂,但不变形,加工易,不耐腐,适作小型家具、文具或箱板材。

根、叶、果都用作草药。味苦,性寒,一说其根有小毒。

在我国及越南、老挝、柬埔寨均用作清热解毒剂。广东凉茶中,多有此料,用其根、茎枝,作消暑清热剂。

据试验,10%的根、叶浸剂提取液,对于副流感病毒(仙台株)有抑制作用。叶含挥发油,根皮含生物碱。

文献中的三叉苦

三叉苦,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地,是岭南民间常用中草药,其性味苦、寒,具有清解热毒、消炎止痛之功效。

《中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有收录,三叉苦为芸香科植物三叉苦的干燥枝叶。

《山草药指南》中关于三叉苦的记载:跌打药,味苦性寒,清热毒,凡跌打发热作痛,煎水服即止、退热药。

《本草释名考订》:本品因三出复叶对生而多以三冠名。丫、桠、叉、岔皆为分叉之义。……其味苦,因呼三叉苦、三桠苦。

《广东省中药材标准》:干燥茎及带叶嫩枝;为两广地区民间常用中草药,除作为清热解毒、行气止痛药用外,尚作凉茶配方。

三叉苦临床应用上,从最初的治跌打发热作痛,经过不断发展,其疗效功用不断拓展。


主治病种

综合各文献,三叉苦的主治病种主要分为6类:

(1)防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中暑;

(2)肺脓疡、肺炎、支气管炎、肺出血,胃痛,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脑炎,小儿夏季热,腮腺炎、中耳炎、咽喉炎,扁桃体炎,疟疾;

(3)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腿痛;

(4)外用治跌打扭伤,虫蛇咬伤,痈疖肿毒,烫伤,外伤感染;

(5)湿疹、皮炎,痔疮,断肠草(钩吻)中毒;

(6)防暑凉茶原料。

虽然三叉苦的临床主治病种多,但目前三叉苦仍主要是作为凉茶原料被大量应用。

临床应用地域上较局限,主要局限于南方,特别是岭南地域。

三叉苦主要作为药物复方配伍使用,如复方感冒灵、金牡感冒片、悦康外感凉茶、银菊感冒片、三九胃泰方等。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讨论交流请加个人微信号:13072583732

(2)三叉苦本草源流考证 陈彩英 黄永秋 王小平 韩正洲 邢建永 詹若挺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 广东广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