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肾小球肾炎

 上池汤液 2023-09-22 发布于山西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免疫性炎症性疾病。本病病因尚不清楚,可以继发于急性肾小球肾炎,但多数与急性肾炎并无因果关系。可发生在不同年龄,但以中青年最多,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本病临床表现主要有血尿、蛋白尿、管型尿,浮肿、高血压等,重者可出现贫血,严重高血压,并可逐渐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本病病程一般较长。  

依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多归于祖国医学的“水肿”、“虚劳”“眩晕”等范畴。近年来国内运用活血化瘀疗法治疗慢性肾炎取得较好疗效。

【病因病机】

  慢性肾炎的发生,主要是外邪伤及日久,脏腑功能虚损,尤其是脾肾虚损所致;或脏腑功能失调、复感外邪而发;或因劳倦,房事、耗伤脾肾而发此病。本病病机主要为本虚标实,肺、脾、肾的虚损为本,气滞血瘀,水湿阻滞为标。本病患者病程长,累及脏腑多,脏腑气机失调,则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气能行血、行水,气滞则血瘀、水,此三者之间相互转化,互为因果。血瘀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之一。气血的运行还与肝的疏泄密切相关,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血瘀,又会产生水肿诸证。

【临床表现】

  1.眼睑及下肢轻度或中度浮肿,甚则延及全身,或有胸水、腹水;实验室检查可见蛋白尿、镜下血尿、管型尿;可有血压升高,病情迁延日久,肾功能逐渐减退,后期可出现贫血、尿毒症。

2.腰酸腰痛,全身乏力,纳差,头晕,气短多汗等。

3.面色黎黑或晦暗,舌体胖大,舌质或淡红或暗红,舌上有瘀斑瘀点,舌苔淡白或白腻或黄腻,脉象细涩或沉细或滑数。

4.随各种病因所致瘀血不同,其兼夹症而有所偏重。

  

【辨证要点】

  1.辨瘀血的气血阴阳:临床上一般根据其兼症来辨别:气(阳)虚致血瘀者可见少气无力语声低怯,易感冒,夜尿频多,小便清长、四肢不温,畏寒腰冷,面色苍白,纳少腹胀,大便泄,心悸气短,舌淡边有齿痕,舌有瘀斑、瘀点,脉细弱。阴(血)虚致瘀者多可见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干咳无痰,心烦失眠,心悸潮热,眼目干涩,视物不清,舌红,舌体瘦小,舌上有瘀斑、瘀点、舌上少苔或无苔,脉细数。上症临床上不必悉具,如气(阳)虚和阴(血)虚证临床兼见者为气阴两虚而致血瘀。

2.辨病变的脏腑: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位主要在肾,由于病程迁延,同时也可波及多个脏腑。如浮肿以下肢为甚,腰酸腰痛,胫酸膝软,足跟疼痛,耳鸣耳,脱发齿摇,尿检不正常肾功能减退,均为病在肾;如兼咳嗽,咽干口燥,或少气无力,或易感冒等为病及肺;如兼见腹胀纳少,倦息肢冷,大便泄,血尿等为病及脾;如兼见心悸气短,胸闷憋气,心烦失眠为病及心;如兼见眼目干涩,视物模糊者为病及肝。  

【分型施治】

  本病分型一般以脏腑和病机相结合而划分,从脏腑而论多涉及肺、脾、肾、肝;从病机而论多涉及气、血、阴、阳。最常见的有气虚血瘀,阳虚血瘀,阴虚血瘀,阴虚阳亢血瘀,气阴两虚血瘀等证型。

1.气虚血瘀型:而浮肢肿、面色萎黄,少气乏力,神倦懒言,易感冒,脘腹胀满、纳少便,腰脊酸痛,小便量少,心悸气短,胸闷憋气,舌质淡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无力。治法:益气固肾,活血化瘀。

  方药:六君子汤加味。黄芪、赤芍15克,茯苓、白术、党参、当归、丹参各10克,猪苓、泽泻、菟丝子、山药各12克,甘草5克。

2.阳虚血瘀型:周身高度浮肿,而色晦暗,神疲倦息,畏寒肢冷,腰酸腿软,腰部刺痛,足后跟刺痛,或见遗精、阳萎、或月经不调,腹胀纳呆,呕恶,纳差便,甚或件胸水,腹水,尿少,舌质淡暗或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舌体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或沉迟无力。治法:温补脾肾,活血化瘀。

  方药:桂枝茯苓丸加减。桂枝、茯苓、赤芍、丹皮、桃仁、丹参、泽兰各12克,生黄芪、益母草各20克。

3.阴虚血瘀型: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腰如针刺,心烦失眠、心悸潮热,干咳无痰、咽红少津,小便黄赤,大便干结,全身或见轻度水肿,爪甲青紫,或肢体麻木,面色黑,皮肤紫斑,舌质紫暗或有瘀点或瘀斑,舌苔少,脉沉细涩。治则:滋阴活血。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生地、泽泻、丹参、淮山、牛膝各15克,川芎、桃仁各6克,枣皮、云苓、红花、当归各10克,益母草30克。

4.阴虚火旺血瘀型:头晕耳鸣,头痛,视物模糊,面色潮红,五心烦热,口干欲饮,夜寐不安,腰酸腿软,尿色黄赤而少,甚至呈红色或镜下血尿,舌红或暗红少苔,舌上有瘀斑或瘀点,脉细数或弦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活血化瘀。

  方药:六味地黄丸或小蓟饮子加减。丹皮、泽泻、生地、茯苓、山茱萸、小蓟、当归、通草、生蒲黄、丹参各10~15克,三七2克。

5.气阴两虚血瘀型:而色无华,或面色晦暗,心悸少寐,乏力神疲,易患感冒,午后或夜间低热,或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或长期咽痛、咽喉暗红,纳差,大便或干结或泄,小便量少,舌质暗红,舌有瘀斑或瘀点、脉细或弱。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补血。

  方药:参芪地黄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太子参或西洋参10克,黄芪、熟地、茯苓、山药各15克,当归、桃仁、红花、丹皮、泽泻、川芎、山萸肉、龙眼肉各10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