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肾炎诊治经验总结

 123xyz123 2014-07-29

 吾师赵法文主任医师,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一直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厚的专业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尤擅长内科杂病的诊断和治疗,现任潍坊医学院教授、潍坊市老年医学会副主任委员,被潍坊市卫生局评为潍坊市名医,潍坊市首届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导师。吾师对于慢性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出发,以保护和扶助人体自我调节能力为立足点,辨证论治从脾肾入手,重视病机的转化,深究标本先后,临床收到较好疗效,对于改善症状,稳定病情,延长生命,减轻痛苦确有效果。

    慢性肾炎是一种临床综合征,起病缓慢,病情迁延,有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等一种或数种表现。临床表现为多样性,可轻可重或时轻时重。随着病情发展,出现肾功能减退、贫血、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属于中医“水肿”、“虚劳”、“腰痛”、“血尿”等范畴。

    1  病因病机

    慢性肾炎的发生以脾肾虚损为基本病机,脾虚不能摄精,脾气不升,清气下陷和肾虚不能藏精,精气下陷而导致蛋白尿的发生。蛋白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与中医理论中的“精”的概念类似,精宜藏而不宜泻,肾为“封藏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脾主升清”。若肾不藏精,或脾不摄精,便可导致精气下泄而出现蛋白尿。导致脾虚功能失调的原因:一是从正虚而言,不外气血阴阳亏损和脏腑功能失调,不论是气血虚弱,还是阴阳不足,均可影响到脾摄精、肾藏精的功能。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相关,所以其他脏腑的病变亦可影响到脾肾,致使脾不摄精、肾不藏精的发生。《素问·经脉别论篇》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表明饮食精微的吸收输布与各脏腑相关,若肝失疏泄,则致脾不升清而精下泄,肾不闭藏,精气外泄,肺气膹郁,宣降不利,脾气上输之精气不得归于肺而布散全身,径走膀胱,亦可形成蛋白尿。二为邪实,主要有湿热、风邪、瘀血等。在临床治疗时,有些患者水肿、尿蛋白长期不消除,用调理脏腑,健脾固肾的方法难以取效时,加用清利湿热药物后水肿、蛋白尿可很快消失,说明湿热之邪在慢性肾炎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湿热之邪困于中焦,致使脾不升清而清浊俱下,又可扰乱下焦,致使肾封藏失职而导致蛋白尿、水肿的发生。另外,许多患者常因感冒而病情复发,或因外感而病情加重,说明外感风邪对本病的影响不容忽视。慢性肾炎患者病程都比较长,中医有“久病入络”、“久病必瘀”的理论,故病程中可发生瘀血,瘀血阻滞肾络,精气运行不能畅通,雍而外溢,而致精微下泄成蛋白尿。

    瘀血形成后,可使蛋白尿顽固难消,治疗时非活血化瘀而难取效。

    另外,此类患者常因劳累、精神刺激等,也可使蛋白尿难以消失或复发,对本病的影响也是明显的。《景岳全书》就有“凡劳倦之伤,虽曰在脾,……实兼之五脏矣”的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而强力,肾气乃伤”,可见无论劳力,抑或劳心,皆可伤及五脏,使其虚损加剧。情志失节使周身气机失调,气血运行逆乱而损伤五脏,如《景岳全书》载有:“盛怒不惟伤肝,肾亦受其害也。”

    总之,慢性肾炎的病理是非常复杂的,本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肾不足,但五脏之间的虚实、寒热可以互相转化相移,故治疗时应先区分标本先后,治病求本,或在治本的基础上治标。其病位在脾、肾,其病性属虚,或为气虚、阳虚,或为血虚、阴虚,或为气血两虚、阴阳俱虚同时存在。至于其他兼证,或兼风、兼寒、兼热、兼湿、兼瘀,都是在脾肾不足的基础上发生的,虚而生邪,正虚为本,邪实为标,不能本末倒置。因为气血阴阳的虚损、脏腑功能的失调,病邪的干扰等多种致病因素常常干扰在一起,临证中,应详问病史,仔细查体,结合临床检验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归纳、辨证,抓住本质,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2  辨证治疗

    慢性肾炎,其脾肾、气血、阴阳虚损是病之本,风、热、火、湿、瘀、毒是病之标。其治疗方法就是侧重于补脾气、滋脾阴,或温肾阳、补肾气,或滋肾阴,或脾肾、气血、阴阳、气阴双补,以扶正补虚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在具体治疗时,由于五脏相关,在脾肾虚损的同时,还会出现其他脏器的病变,如脾虚肝乘之、肾侮之,故治疗时要同时考虑到疏肝和渗湿的问题。肾虚者,脾乘之、心侮之,在补肾的同时要注意清心和清胃的问题,由于阴阳气血可相互转化,因此要考虑到转化情况而使用药物。慢性肾炎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健脾法  适用于慢性肾炎合并有脾气虚弱症状。见有面色淡黄、纳差、乏力、腹胀痞满、便溏、脉细弱、舌淡苔白者,采用益气健脾法治疗。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兼阳虚者可加理中汤,兼血虚者加当归、白芍,兼阴虚者加用沙参麦冬汤。可同时使用固摄之品如金樱子、芡实、莲子等。

    2.2  补肾法  适用于慢性肾炎合并有肾虚症状者,但有偏阴虚和偏阳虚之不同。肾阴虚者见有腰膝酸软或痛、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小便黄少、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治宜滋阴补肾,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肾阳虚者见有腰膝冷痛、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舌淡胖苔白、脉细弱等,治宜温肾补阳,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同时可加用水陆二仙丹或桑螵蛸散等。

    2.3  祛邪法  适用于慢性肾炎由于外邪侵袭而长期不愈或由于外邪而致复发加重者,属风寒侵袭者,当以祛风散寒为主,方选麻黄汤。风热侵袭者,治以祛风清热为主,方选银翘散加减为主。

    2.4  清热利湿法  对于慢性肾炎患者同时有湿热症状者,如胸脘痞闷、口苦口粘、口干不欲多饮、纳呆、便溏不爽、小便黄赤混浊或尿急尿痛者、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滑等,治宜清热利湿,方用三仁汤加味。

    2.5  活血利水法  慢性肾炎病久入络,瘀血和水湿相互交结,而使病情缠绵难愈,出现水肿、小便不利、腰痛、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等,方用桂枝茯苓丸加减,以活血利水而病自愈。

    治疗过程中,如患者见有肝郁之证,当以疏肝解郁,加用柴胡疏肝散;若见有肝血虚、肝阴不足者,加用一贯煎;见有肝阳上亢证时,宜平肝潜阳,方用羚羊钩藤汤加减。患者大便干结加生大黄;恶心、呕吐加竹茹、黄连;出血者加益母草、白茅根;恶热、喜冷、烦渴者加竹叶、石膏;畏寒、喜热、肢凉者加肉桂、附子;皮肤瘙痒而无热证者加麻黄、桂枝、葛根,有热证者加荆芥穗、防风、地肤子;小便淋漓不利者加黄柏、知母;水肿者加大腹皮、汉防己。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同时选用一些对慢性肾炎蛋白尿有特殊治疗的药物如黄芪、昆明山海棠、雷公藤、白果、地龙、山楂、冬虫夏草等药,但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使用。饮食以清淡为主,少食荤腥,低盐饮食,忌食辛辣、油腻、高脂饮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