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其他泻心汤

 杨念亲 2023-09-22

/ 本能医学/

其他泻心汤

编者:李景白    校对者:李侦云


图片

1、“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2、“伤寒五六日,……,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3、“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4、“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一、黄连汤里的黄芩是治热利的,这个症状下利很重,有呕吐。下利腹痛这个痛是虚痛,不像痢疾那个实痛有热。所以用干姜、人参来止利;用半夏、人参来止吐。

半夏泻心汤往下排的作用很大;而黄连汤是自主调节的作用比较大。都有排异的作用,但是一个偏重排异,一个偏重调节,就是偏重人参、干姜、半夏,这个是比较虚的。
“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这个胸中有热,就把上腔和下腔分开了,就是热在上面,下面没有什么,所以用桂枝,含有解表的意思,是因为上面有热,要出一点汗。下面有邪气,邪气就是排异反应。这个病和泻心汤证,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二、半夏泻心汤证的下利,比生姜泻心汤证要重、次数要多。壮人、大个子,药量要大一点。一般半夏就用20克左右。
三、甘草泻心汤证因两次误下,肠运动太剧烈。第二次用丸药下,长时间在肠里发生作用。甘草缓解肠的剧烈运动、缓解下利。在过去,对受体的这种反应,就说是甘草解毒。习惯上,丸药用的泻药是巴豆霜(巴豆去了油)。在肠里排不出,其毒性长时间起作用。用这么多甘草,就是去缓解这个毒性的。甘草泻心汤与半夏泻心汤,药是一样的。区别在于甘草的量。一天拉几十次,太着急了,把这个状态缓解一下,所以重用甘草。
四、生姜泻心汤,条文说是发生在伤寒表解后,但我们不用管是不是伤寒表解后,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病、一个独立的方子来看。首先,泻心汤还是排异法。看病势:心下痞硬,干噫食臭,打嗝,有不消化食物的气味。胃不往下走,蠕动非常无力、缓慢(因此心下痞硬)。这个症状在胃,治这个症状,就要提高胃的蠕动能力,用人参、生姜、半夏。特别要重用生姜,因为气往上走,不消化,有气体,还有宿食。所以既痞又硬,既有气体往上走,还不消化。吃了生姜半夏,胃蠕动加强,就往下走,叫下气,就是功能向下。腹中雷鸣是因为小肠痉挛。用干姜是因为下利,下利是因为胁下结肠、小肠里有水气。人参加强胃的蠕动,不仅提高胃功能,也提高肠功能。胃和肠的信息、体液、循环都是相通的,是一个整体,所以张仲景叫胃家。这是生姜泻心汤的方义。
人参既能消痞、又能解硬,都是因为它能让胃加强蠕动向下走。不同的器官有不同的运动形式、还有不同的功能,但需要的能是一样的。就像电来了,灯亮了、空调制冷了、麦克风扩大声音了等。因为器不同,功能不同,但需要的是同一个电能。人参提高的是能,不仅仅是胃、肠、循环,它用在哪里,就在哪里发生作用,看你怎么用。
黄连、干姜都是止利的。在这个方子里,主要是干姜,其次是芩连。总体来说,这个证是功能比较低,而且有排异反应。有排异反应就有热,所以用芩连。干姜是止利的,是让剧烈运动的肠子静下来。
这个病前时代的医生说成是上火下寒,没有根据,他不了解病理,光看到黄芩黄连是寒药,干姜人参是热药。火是排异反应,是功能亢进的表现,寒是功能低落,各不相关。
干呕跟嗳气不是一回事,不是一个病。生姜泻心汤证的胃里有水气,不是干呕而是嗳气。甘草泻心汤证是干呕。止呕的是半夏而不是生姜。
打嗝是膈肌痉挛发出来的声音。嗳气是大量的气体向外排出来,别人闻着是臭的、没有消化的那个味。常常孩子晚上吃多了以后,消化不了出来的那气味。嗅当“气味”讲,不是香臭的臭。食嗅就是吃了饭没有消化的那个味,不是臭。所以用半夏、生姜。
既有拉肚子又有发热,同时还有胃的上下呃逆的症状,这个方子就可以用,就是胃功能太低,不往下走,打嗝,生食味,不消化的味。在胃里那个食物是一个味,小肠里的是另一个味,大肠里的又是一个味。
排气是排异,气从胃肠道的消化过程来。特别是化学性消化,可产生有害气体。这跟吃什么有关系,吃了什么东西就是什么味。净吃菜,大便都不臭。吃白薯,大便是酸的,不是臭的。如果吃鸡蛋、肉、动物蛋白,哪怕植物蛋白,产生的气体都特别臭。鱿鱼、大虾、羊肉、鸡肉、鸡蛋吃一肚子,大便臭得厉害,否则消化系统有问题。肉类也是蛋白,比鸡蛋的蛋白要复杂一点。所以,肉类和蛋白在腐败以后产生的臭气,基本上是相同的。吃了生化汤,大便特臭,放屁都特臭,因为化学性消化能力变好了。臭气在胃肠道里不出来,随着胃肠道营养液被吸收,就有它的成分被吸收进入血液,经肝脏到大循环。最后每个组织、细胞都会有这个东西。
所以该臭就得臭,如果不臭,这个人就要死了。不该臭的如果臭了,也不行。这都是一个医生要留意的信息,否则就别做医生。这些信息收集起来,就是你的知识。有些东西书本上没有,哪本书也没讲过屁,但是它有用。病人放了个屁,一点也不臭,你别忽略过去。问问他的饮食,再看看他的病,两者可能有关系。有时候,病人放了个屁特臭,马上就可以告诉他,这病快好了。本是消化系统的病,现在消化好了,病当然就好了。
总之,人的体味和胃肠道的排气、食物结构、消化能力都有关系,这是在肠道内产生的。如果产生后就排出去,这是很好的一个排异过程。肠道里没有这个东西,被吸收的物质中就没有它。另一方面,人在大、小便过程中,也有一部分从细胞里代谢出来的物质,从内分泌分泌到肠道、肾、膀胱,这是一个排异过程。包括汗腺出的汗和排的尿,气味基本上一样。汗多尿少,尿多没汗,它们都是从血里析出来的。
后面三个泻心汤差不多,变化了一味药。有点差别,这个差别就叫个性。都是每天几次、十几次、几十次大便。一个是干呕食臭;一个是日数十行,大便次数太多了;再一个就是这个痞硬。
五个泻心汤是常见病,常常也是连着发生。三黄泻心汤治急性胃炎,后面3个泻心汤没有大黄,治急性胃肠炎。因为它们有共同的症状:1、大便每天几十次;2、呕、痞、食臭、打嗝、臭味,还是不往下走、还是发酵。肠里没有东西,胃里的东西下不去。因为大便次数很多,肠里的宿食、宿便早就没有了。还干呕食臭,老呕出不来、打嗝、屎味,所以用干姜、人参、半夏、甘草。

方解:

黄连、黄芩到了肠里,是制止肠内容物的发酵,发酵会就产生有害的东西。黄连、黄芩两味药都是治肠的,也止利。对肠来说要止利,止利是芩连干姜;对胃来说要降逆,降逆是生姜半夏。芩连起的作用非常大,黄芩量大,黄连量小。把黄连的量提高,没什么用,吃好病就行了。一般用黄芩30克,黄连20克,因为黄连作用比较强,黄芩作用比较弱,30克黄芩不见得能起20克黄连的作用。黄芩黄连对于受体产生的作用,也差不太多。不过,黄连偏于在下;黄芩偏于在上。
生姜、半夏止呕,互相作用把胃里的东西向下推到大肠。半夏降逆,《伤寒论》上用100毫升,现在习惯用量20克。
干姜包括黄连,有止利的作用。肠已经空了,别再拉了。下多亡阴:血液、体液会丧失很多,人的体能就下降得很快,排异能力就会降低或者没有。所以,干姜虽减少排便次数,但并没有阻止排异。只是让它别蠕动太快,其实还在快着呢。所以不用大黄的原因,是因为每天下利十数行、二十几次。
人参增强循环,提高胃的蠕动能力,即提高胃的功能,也是向下走。人参是党参,用量是30克。
甘草缓急,缓解这种急迫病情。大枣也是缓急的。
这三张方子用药相差不多,症状也相差不多。
比较:
三黄泻心汤证的心下痞为胃、结肠之热。生姜泻心汤证是痞硬。生姜泻心汤证不只是胃和结肠,是连同小肠俱病,因为腹中雷鸣是小肠痉挛的声音。
心下痞硬,硬是在胃里面,按着是硬,肠里的雷鸣净是水。只要是鞕就是硬,一按是硬的。痞,有气体,软的。
心下痞,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病。实际上它说这是伤寒病解之后,并非治疗正确,只是表解了,造成一些问题,或者有宿疾。不管是误下造成,还是病人宿疾,只要是这个样子了,就该这么治。上一个心下痞完全是有热而功能亢进,三黄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证这一个心下痞,有功能低落,但不能叫寒,那样表述很难让人明白。
到了急性胃炎的时候按心下部位,情况不同:有的很硬;有的是痛;还有的是跳动(感觉有动脉在跳)。
后面几个心下痞证有硬,所以加半夏、人参。硬一般都是胃功能低,食物下不去而出现结聚。加人参提高胃功能,就是治这个硬的。胀是无形的一种感觉,这个感觉不是大黄能治的,属于功能性问题,大多是内源性疾病。如果是外源性疾病,常常痞硬,都有懑的感觉。如果痞硬没有,那懑也没有。但有的是没有痞也没有硬,就是懑,这绝对不能用下法,即使不大便也不能下。不胀不痞不硬而懑,这是功能性疾病。
延伸:
如果把胃里的内容物都吐出来了还吐,这就不是宿食,是气机障碍,是组织里有东西排不出来。按这个现象,不应该止吐。第一个是调节气机,第二个是帮助它吐,或者是通大便,让它从大便里出来。吐到胃里已经没内容物了,这时通大便是可以的。
必须弄清胃里有没有内容物、气体。胀不胀,硬不硬,舌苔厚不厚。如果舌苔黄厚,那还得要通便,这就不是光吐的问题了。如果舌苔薄白,吐到这种程度,就不是用下法了,那就要化裁那个生姜(半夏)泻心汤。
从食道到肛门,是一根管子。胃里有热往往传到小肠,小肠有热也传到结肠。要治病,小肠的出路只有大肠,因为从胃里上不去、吐不出来。在膈以下,只能向下走。这个循环有两根动脉,上面的血里的东西,不能从下面走。下面血里的东西不能从上面走,所以有升降。
胃家有病,从胃到小肠到结肠,应该是整个一家俱病。但治法上不是多病俱治,是一治俱治。胃的病是吐,结肠、小肠的病是下。结肠如果不往下走,小肠往下也走不了。有水气、有热,都是向下的。有热的,明显是中毒性痢疾的热利,小肠也有病。但是它已经下利太厉害,一天很多次,就不必再用下法,反倒要用止泻药。当然这个止,不是说打住再没大便了。用干姜也不是没有大便了,也许从二十次减到四五次了。下多亡阴,汗多亡阳。下得太多了,体液损失太多,照样会转阴。
有时候分不清。比如中毒性痢疾,什么都不吃(不能吃、不想吃),肚子痛,大便又有脓(脂肪、肠黏膜)又有血,一天拉10-20次。白头翁汤证分不清是治小肠还是治结肠,药进去走一圈出来,都治。如果用承气汤,也是上面进来下边出去。尤其如果用芒硝这个高渗溶液,走到哪里也不被吸收。这股水上来下去,就像把肠子洗过一样,从结肠那里出去了,哪里都治到了。
声明:本文思想源于郭生白先生,由李景白整理和补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