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十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知识梳理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9-22

知识点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民主与专制斗争)

一、袁世凯的反动统治表现:专制独裁、卖国签约、复辟帝制。

表现:

专制独裁: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1914年底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又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卖国签约:袁世凯于1915年5月被迫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复辟称帝: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二、革命派维护共和的斗争表现: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

①“宋教仁案”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二次革命。

②护国战争: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

③护法运动: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但西南军阀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之职。

知识点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一、北洋军阀统治时间

时间:1912-1928年

二、北洋军阀割据时间,原因:内因,外因,割据表现:军事,政治,外交。

时间:1916-1928年

原因:

内因: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

外因:列强在各自势力范围内扶植代理人。

军事上混战: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混战。

政治上争权:

段祺瑞与黎元洪的“府院之争”;

张勋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外交上参战:
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表现:1917年8月14日,中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十几万名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
影响: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知识点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一、民国初年经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春天:原因,表现,影响,特点。

原因:

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
②政府政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③外部环境: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④群众运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有力推动。
表现:以轻工业为代表的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影响: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为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变迁提供了一定阶级和物质基础。

特点:

①重工业基础薄弱。

②地区分布不均,多在沿海地区。

③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④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二、社会生活出现新气象的条件、表现。

条件:

政治: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令。2思想: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

表现:南京临时政府宣布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知识点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一、新文化运动背景,主要阵地,代表人物,主张,影响。

背景:

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黑暗。
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期),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
思想方面:西方启蒙思想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直接原因:袁世凯尊孔复古,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前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

主张:
①拥护“德先生”“赛先生”。
②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③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影响:

积极: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有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局限性:对于传统文化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

二、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①弘扬民主和科学,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倡导实现民主政治。

②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所以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③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④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层面。

①器物军事:洋务运动

②政治制度:戊戌变法

③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知识拓展

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阻碍因素
①社会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②自身因素:近代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和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政局动荡: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
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2.促进因素
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工
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政府鼓励: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时期与民国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