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十九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案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9-22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

通过民国初年专制与民主较量,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探究,认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培育学生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现象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及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

通过对文字、图片和实物等多种史料的分析、整理,培养史料实证意识,综合多种史料并做到论从史出,对教材的核心概念做出合理解释,以求对历史全面而准确的理解。

4、历史解释

能够从文字、图片、视频等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恰当、准确的运用史料作为探究历史的证据。探究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认识中国民族工业获得短暂而迅速发展的原因,对所探究的问题提出合理解释。

5、家国情怀

认识到军阀混战割据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灾难,从孙中山为维护革命果实而不断做出努力的过程中感悟其爱国情怀。从“二十一条”认识到弱国无外交,为如今强大的祖国感到骄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专制与反专制的基本史实;北洋时代军阀割据的局面;中国参与一战的事实;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短暂的春天;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特点

难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光明与黑暗并存;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的原因;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重要意义;清末至民国初年的阶段特征及具体表现

时空坐标

图片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讲授法,提问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言框

新课讲授:

一、基础知识梳理

二、重难点问题解析

(一)袁世凯的反动统治表现:专制独裁、卖国签约、复辟帝制。

表现:

专制独裁: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1914年底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又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卖国签约:袁世凯于1915年5月被迫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复辟称帝: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二)革命派维护共和的斗争表现: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

①“宋教仁案”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二次革命。

②护国战争: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

③护法运动: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但西南军阀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之职。

(三)北洋军阀统治时间,北洋军阀割据时间,原因:内因,外因,割据表现:军事,政治,外交。

北洋军阀统治时间:1912-1928年

北洋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8年

原因:

内因: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

外因:列强在各自势力范围内扶植代理人。

军事上混战: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混战。

政治上争权:

段祺瑞与黎元洪的“府院之争”;

张勋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外交上参战:
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表现:1917年8月14日,中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十几万名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
影响: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四)民国初年经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春天:原因,表现,影响,特点。

原因:

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
②政府政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③外部环境: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④群众运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有力推动。
表现:以轻工业为代表的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影响: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为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变迁提供了一定阶级和物质基础。

特点:

①重工业基础薄弱。

②地区分布不均,多在沿海地区。

③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④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五)新文化运动背景,主要阵地,代表人物,主张,影响。

背景:

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黑暗。

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期),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

思想方面:西方启蒙思想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直接原因:袁世凯尊孔复古,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前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

主张:

①拥护“德先生”“赛先生”。

②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③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影响:

积极: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有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局限性:对于传统文化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

(六)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①弘扬民主和科学,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倡导实现民主政治。

②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所以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③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④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

(七)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层面。

①器物军事:洋务运动

②政治制度:戊戌变法

③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八)清末至民国初年的阶段特征及具体表现。

总体特征:   

中国民主革命的转型期,也是近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

具体表现:

1.政治上:从帝国到民国。

推翻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政治民主化、法制化。但是由于自身实力局限,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上台肆意践踏民主。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的斗争先后失败。

2.经济上:从变法图存到实业救国。

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辛亥革命的推动及欧洲列强暂时忙于一战,推动了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春天”,但一战后民族工业重新遭到打击。

3.思想文化上:从“君权神授”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兴起,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受十月革命影响走向宣传马克思主义。

4.社会生活:从臣民到国民。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带来的社会转型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除旧布新、移风易俗。改用阳历、剪发辫、易服饰、废止缠足等,社会生活出现新气象。

课堂小结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出现了新变化。袁世凯独裁专制、复辟帝制。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混战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资产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1911-1918年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社会生活也出现了新气象。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新文化运动,它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推动了思想解放。这一时期,既是军阀割据混战的黑暗时期,也是中国民主政治、民族经济和思想解放发展最快的一段时期。

课堂练习
见本课练习册

板书设计

图片

教学反思

⒈还是没有更好的突出重点,存在面面俱到问题,导致本节课整体上时间还是相对紧张。
⒉在调动学生和引导学生方面还有所欠缺,形式过于单一,没有进一步深入发掘。
课件的幻灯片有点多,有些知识讲的还是有点啰嗦,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不断地完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