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人应该如何生活? 德国最负盛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曾说,哲学是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 在众声喧嚣的时代里,阅读哲学变成了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 它看上去似乎遥不可及,与生活的柴米油盐离得太远。 而当你开始思考看似平常的生活背后那些未知与不确定的一面之时,哲学又像是一道光,照亮了过往与现实之间的裂缝。 今天,我们还需要读哲学吗? 或许,我们有必要重新定义哲学对于我们的意义: 哲学之所以珍贵,既在于它的普遍意义和价值,更在于它将历史之遗存变为一种有益的提醒。 对于常常陷入焦虑的现代人而言,哲学就像一剂清醒剂—— 它让我们不必惶惶于一个哈姆雷特般「To be or not to be」的结局,却可以在未来的道路上愈行愈远。 当人类抬头仰望星空,思考世界起,关于何为良好生活的追问就一直没停止过。 那些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玄妙问题,早在古希腊时代便有伟大的哲人讨论过。 ![]() 在浩瀚的西方哲学史中,有这样一本巨著,以高超的文学手法和严密的哲学论证,探讨一个关乎每个人生活的、最重要的人生问题: 世人应该如何生活?正义还是不正义地生活才能令人幸福? 这本书——就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著作当中最广为人知的著作《理想国》。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这样评价道: “《理想国》是西方思想的源泉,也是我向青年推荐的唯一西方哲学著作。” 英国哲学家阿尔弗雷德·怀特海德则言: 在这本书中,柏拉图围绕“何为正义”这一问题,层层探讨了政制应该如何选择,城邦应该如何治理,教育应该如何安排,艺术应该如何表达,彼岸将有什么奖惩等一系列问题。 直至今日,《理想国》所提出的问题仍然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永恒难题,被后世学人不断的追问与讨论。 果麦经典 全新译本 古希腊原文”字对字“翻译 ![]() 作者: [古希腊]柏拉图 译者: 何祥迪 出品:果麦文化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10 点击封面小程序 ,立刻下单购买 ◻◻◻ 柏拉图是谁? 如果我们要回顾西方哲学史,柏拉图可谓是最为闪耀的那一颗明星。 柏拉图(Plato),原名阿里斯托克勒斯(Aristocles),古希腊雅典人,生于公元前427年,卒于公元前347年,享年80岁。 他出身于名门望族,父亲是阿里斯同(Ariston),其祖先据说可以追溯到海神波塞冬那里。 柏拉图所提出的哲学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和答案不仅奠定了欧洲哲学传统的基本形态,更是成为了西方文明“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 ![]() 《理想国》是柏拉图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之一,通常被分成十卷: 第一卷讨论正义,第二卷至第三卷讨论朴素城邦与护卫者城邦,并讨论护卫者的教育,第四卷讨论正义城邦,作为城邦整体应该追求怎样的幸福? 第五卷涉及对正义城邦的三次攻击与辩护,第六卷至第七卷讨论哲人的教育问题,第八卷至第九卷讨论灵魂和城邦的堕落,第十卷则重新回到了诗歌和正义回报。 柏拉图通过一种辩驳的方式,引导读者层层深入,与书中的哲人们一起讨论问题的核心。 2 正义就是善吗? 从现代学科的眼光来看,《理想国》是一本汇集着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文学等问题的“大书”。 书中所讨论的问题范围颇广,从城邦整体的建设、到如何教育孩子乃至对男女平等问题、百分百好人的存在可能等等。 ![]() 如果我们翻开理想国,书的一开篇柏拉图便迫不及待的将其所讨论的核心问题抛给了读者们。 “那么正义这个东西呢?” 正义的人是不是过得比不正义的人更好? 正义就是向每个人归还亏欠的东西吗? 正义是强者赐予弱者的”善“吗? ![]() 在书中,苏格拉底与他的朋友所讨论的牧羊人与魔戒的故事成为了后世讨论“何为正义”的经典案例: 如果有一天,你得到一枚能让人隐身的魔戒,从谋财害命到谋权篡位,坏事做尽而好处尽享,你无需承担法律的责任。 ——那么,你会选择做个坏人吗? 如果有一天,从未干过任何坏事的你,却背上人间最大的恶名,被剥脱尘世的荣誉和利益。 ——那么,你会选择依然做个好人吗? 对于这个问题,苏格拉底的朋友色拉叙马科斯认为:没有谁能够坚定不移地坚守正义。 “那些追求正义的人由于无法干不正义的事情才不情愿地追求正义......任何人的本性都倾向于认为贪婪是善的,只是在法律的强迫下才转而尊重平等。” ![]() 而对这一质疑,苏格拉底则交出了一份漂亮的反击。 苏格拉底说道,正义之所以为正义,并是因为正义会给人带来的一些有利的后果,而是因为正义“既由于它本身,又由于它所产生的东西而被热爱。” 如果正义对无用处的事物才是有用处的,那么它无论如何也不是一个美好的事物。 如果一个人是正义的,哪怕所有天下的人都认为他是不正义的,他仍然是最好、最幸福的。这一观念,正是柏拉图写作《理想国》的最重要的动机。 如何阅读《理想国》? 实际上,如果我们要深入了解《理想国》的这场谈话,就一定要回到公元前399年那场西方思想史上最为不义的审判—— 在那一年,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被判处了死刑。 而除了苏格拉底,《理想国》书中所有出场的人物(阿德曼托斯除外)也几乎都落得悲惨的下场: 克法洛斯很快死去,然后被抄家;玻勒马霍斯被处死;吕西阿斯亡命天涯;格劳孔在苏格拉底死后也去世了。 ![]() 图:苏格拉底之死 可以说,《理想国》中对何为正义的讨论,不仅是柏拉图对苏格拉底之死的书写、更是他对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的思考与回应。 人,总会死亡。而人却是一种可以面对死亡,直视死亡的生物。 “不想做一个貌似的好人,而想要做一个真正的好人。” 《理想国》的主题正是为正义辩护,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进行辩护,而成为了“可能是关于正义有史以来最精致的专著”(波普尔)。 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柏拉图从三次从叙拉古铩羽而归,而他却用这本《理想国》表达了他对于至善至真思想的推崇。 ![]() 图: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理想国》不同于其他哲学著作,它不是抽象的哲学概念的堆积,而是一本以文学形式展开的对话。 《理想国》译者、重庆大学副教授何祥迪指出了柏拉图写作方式的核心: “从主题上看,《理想国》展示了一种平行结构,即伦理学与政治学两条线索贯穿其中。城邦正义被认为是放大了的灵魂正义,灵魂的各部分及其结构与政治的各阶层及其结构构成一种类比关系。 从论证上看,《理想国》致力于营造一种回环结构,首先着力论证灵魂的正义,接着论证各种城邦起源、发展和堕落,最后又回到论证灵魂的正义问题。 在整个论证过程中,柏拉图几乎动用了所有哲学方法: 划分(划分灵魂和政治制度)、定义(定义正义)、归纳(从技术到德性的归纳)、演绎(善与幸福的关系)、比喻(航船、太阳、洞穴、线段)、神话(厄尔神话)等等。” 在这篇深刻而优美的长篇对话之中,柏拉图以宏大的气魄构想了一个他心目中的完美国家的原型。 3 理想国 or 乌托邦 经典之所为经典,正是因为它是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存在。 不管你是支持还是反对它,无论你在何时何地开始阅读——你都将承认,《理想国》的核心主题永远都未过时。 果麦最新出品的《理想国》正是我们走近这本经典名著的极佳读本。 ![]() 为什么要读果麦版? 如果读经典书,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译本。 果麦版的《理想国》首次采用“字对字”翻译,将古希腊原文与中文对应,标出每个古希腊单词的中文含义,尽量保持古希腊语法的变格和变位。 底本则采用了学界普遍认可的斯灵斯校勘本(S. R. Slings, 2003)。 斯灵斯是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教授,也是柏拉图研究和校勘专家,他这个校勘本是最新的版本,已经被列入“牛津古典文本”丛书,这足以说明其专业性和权威性。 同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还参考了学界盛行的多个英译本、中译本,以保证译文的流畅度和高质量。 如亚当斯校勘本(James Adams, 1960),里夫的英译本(C. D. C. Reeve, 2004)、布鲁姆的英译本(Allan Bloom, 1968)、格里菲斯的英译本(Tom Griffith, 2000)、郭斌和和张竹明的中译本(1986),王扬译本(2012),以及史毅仁译本(未刊稿)等等。 ![]() 其次,对于初读或者想要重读《理想国》的读者而言,果麦版的《理想国》为读者贴心的加上了丰富的脚注和解释,帮助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柏拉图原文。 凡柏拉图引用的著作,均查阅原文并标明出处,除非原文没有流传下来; 凡专有名物首次出现时,除通行译法外主要依据希腊语翻译,译名参照罗念生主编《古希腊语汉语词典》的罗氏译音表,但是附上英语译法,并做简要注解; ![]() 凡重要哲学概念,主要参考已有译法并结合个人理解来翻译,对于个别有争议之处则提供相关学术研究证据。 索引部分依据中文概念排列,并标出希腊语单词,便于使用者查阅。 正文中采用了国际通用的斯特方码,放在中括号里面表示出来; 另外一些原文省略或指代不明的地方也都用中括号加以补足和说明。 方便想要了解本书的读者延展阅读。 ![]() 除此之外,果麦版的《理想国》还将苏格拉底的自述体改为对话体,同时根据句意做了简单的分行处理。 对话体的体例不仅便于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哲学对话的风格,沉浸式感受对话中隐藏的智慧与哲人魅力。 如果你一直想要阅读《理想国》却迟迟未曾翻开; 如果你想打破洞穴的影子与幻想一步步走向知识和真理的至高境界; 果麦版《理想国》正是走近经典、走近智慧的极佳选择。 ![]() 你爱哲学,哲学会给予你它的回报。 当读毕《理想国》,或许我们亦有勇气说出与苏格拉底相同的话: 哲学,“既由于它本身,又由于它所产生的东西而被热爱。” 新书简介 ![]() 作者: [古希腊]柏拉图 译者: 何祥迪 出品:果麦文化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