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城厢里寻县衙

 黄之中 2023-09-22
图片

在青浦老城厢至今还保留着一条名叫县前街的老街,在这条老街的北侧原是明万历初期青浦复县时县衙署的所在地。经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青浦县衙如今已难觅踪影,但是其门前的这条县前街被后人命名,并保留了下来,给我们追寻县衙的历史和踪迹提供了一些线索。

图片

县前街(1989年摄)

图片

如今的县前街

· 复县前后的青浦县治·

设县前的青浦地区属松江府华亭、上海两县管辖。明代中期青浦地区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为便于管理,“通商惠民,垦治土地”,设县分治便提上议事日程。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巡按御史舒汀上奏朝廷请求割折华亭县西北的修竹、华亭两个乡和上海县西境的新江、北亭及海隅三个乡共5个乡,建置青浦县,得到了朝廷的批准。当时,县治设在青龙镇(现属白鹤镇)。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科臣动议撤青浦县,青浦县建置废。时过20年,即明万历元年(1573年),经郡人给事中蔡汝贤奏请朝廷要求恢复青浦县的建置,得到了朝廷批准,从而青浦县得以恢复建置。

县治从青龙镇迁移到了唐行镇(现青浦城区)。从此,唐行镇作为青浦县的政治中心地位被固定下来。

图片

清光绪刊《青浦县志》记载移治唐行镇

· 顾从礼捐地助建县衙 ·

青浦复县,标志着青浦发展步入了新阶段,同时其草创之初,百业待举,作为政治中心的青浦县城唐行镇更急需大规模建设。

复县后第一任县令石继芳亲自规划新县治的建设,开始筑建城墙,疏浚护城河,并得到了青浦县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同时,县吏的办公场所——县衙署、检查县吏的机关——察院以及县学等一批机关急需动工新建。而新建这些机关需要土地、资金等。为此,知县石继芳伤透脑筋,一筹莫展。

翻开卷卷泛黄的地方志书,可见青浦复县时所建的县衙和一位著名人物紧密相连,这就是1993年4月在上海市区打浦路出土的墓主人——顾从礼。

图片

顾从礼墓出土的玉簪花

顾从礼,字汝由,祖籍松江府青浦县崧泽里(现赵巷镇崧泽村),生卒不详,应属明正德至明万历年间人,官至太仆寺丞、光禄寺少卿。顾从礼乐善好施,品质高尚,一生中做了许多善事义举,被世人所称颂,而捐地为家乡青浦助建县衙就是其中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顾从礼听说兴建县衙的消息后,出于对家乡的热爱,毅然将县城内的部分地产和资金捐献出来以营建这些机关。据清乾隆刊《青浦县志》载,顾从礼等共捐地二十八亩一分,在其捐献的地皮上助建了新县衙;此外,捐地八亩七分余助建了新察院,捐地二十二亩九毫助建了新县学。整个新县衙历时三年,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建成。从上述可知,顾从礼捐的义举促使青浦新县衙得以顺利建成,功不可没。

图片

清光绪刊《青浦县志》记载顾从礼捐地建衙

据明万历刊《青浦县志》载:青浦县衙地处青浦县城的西南侧。察院,在县衙西南,与县衙同时建成。

图片

清光绪刊《青浦县志》青浦县衙图

清雍正二年(1724年),青浦县内分设福泉县,察院改为福泉县衙。

图片

清光绪刊《青浦县志》记载福泉县衙

至清乾隆八年(1743年),福泉县撤建置,福泉县衙也随之废。其旧址旁现有福泉街,此路名即源于此。

图片

福泉街(1988年摄)

图片

如今的福泉街

· 青浦县衙的变迁 ·

由顾从礼助建的青浦县衙,奠定了以后青浦县衙的基础。从明万历元年(1573年)始建至20世纪30年代的350余年间,它几乎一直作为青浦县级政府的驻地。虽然期间经历多次修葺,但是其地理位置和基本格局未变。

图片

恢复建置后的青浦县衙位置

(清光绪刊《青浦县志》青浦县治图)

据历代《青浦县志》载,青浦县衙曾被历任县令修葺、改建或重建。明万历十年(1582年),知县屠隆增建署后书斋。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知县卓鈿增修两庑、吏舍,松江同知赵元会重葺正厅。至清代修建次数则更多。

清咸丰二年(1852年)七月,青浦县白鹤塘湾村人周立春率众闯入县衙,为追征已豁免的钱粮与知县余龙光评理。而余龙光强词夺理,激起众怒被围殴。后周立春起义,加入上海小刀会。第二年九月,周立春率部攻入青浦城。不久,青浦城被清军攻陷。至清咸丰十年(1860年),周元嘉、李秀成先后率太平天国将士与清军和美国华尔洋枪队在青浦城发生激战。清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军又和清军在青浦城发生激战,直至太平军失守,清军克复青浦城。经过这些战事,青浦县城被重创,青浦县衙也未能幸免,即清光绪刊《青浦县志》所称的“毁于洪杨之乱”。

清军克复青浦后,历任知县苦于经费一时无力重建县衙,遂租赁附近的民宅作临时衙署。有趣的是,所租赁的房屋正是顾从礼的遗宅。据民国刊《青浦县续志》载,顾氏遗宅位居大西门。大西门位于县城西南侧,县衙西约300米,本名永保门,是明万历初知县石继芳筑城时所构造的,是当时县城五个旱城门之一,解放初期尚存,现已毁。这说明顾从礼在唐行镇还建有规模较大的住宅,其住宅在清同治年间还保存完好。清光绪五年(1879年),吴康寿就任青浦县知,他在县衙原址上开始开工重建县衙,第二年终于建成。

1911年11月4日,青浦同盟会负责人许其荣和邑人沈镛等人闯入青浦县衙,劝说青浦最后一任知县蒋清瑞。但蒋清瑞抗拒不从,取出手枪反抗,沈镛迅疾夺下手枪,并鸣枪示警。在县衙中打响的这一枪,也是辛亥革命在上海郊区的第一枪,之后青浦光复。

图片

青浦光复后的县衙府内景

1937年7月,淞沪抗战爆发。9月—11月,日军轰炸机侵袭青浦县城,县衙署被日机投弹而中,大多数建筑被炸毁。11月中旬,日军入县城,县城陷落,至此县衙无法恢复。县衙作为县政府机关存在350多年的历史而告结束。

此后,县衙原址上长期荒芜。青浦解放后,一度被称为解放场,为居民露天看戏、看电影的场所。

如今,曾经建有青浦县衙的老城厢区域旧改项目已提上日程。在此希望,老城厢旧改在改善区域内人居环境的同时,保护好青浦的历史痕迹,并将青浦的文化和历史融入改造工程之中,重振老城厢活力,重现青浦历史文化特质。

本文整理自《青浦史志》  原文作者:王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