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做了妈妈后感觉越来越痛苦、焦虑,,特别是在孩子三岁之前,不知道怎么办好。
看着孩子在那儿哭、在那儿闹的时候,自己却感受不到内心那种爱的流动、爱的温暖。
只感觉这个孩子很陌生,他突然之间就来了,不知道怎么样去陪伴他,不知道怎么样去对待他。
曾经一位优家妈妈对自己发出了这样的灵魂拷问:
为什么别人把孩子带那么好?别人的孩子哭的时候,孩子的妈妈很有耐心,为什么她就这么没有耐心?
于是她的内心充满了评判,她不禁开始觉察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
结果她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她特别想做一个好妈妈,好妻子时,因为有这样一个观念,或者说这样一个想法在,她对自己的要求便会特别高。
她想把孩子照顾特别好,看到孩子哭的时候,首先便会自责——她为什么感受不到自己的爱心?为什么没有像别的妈妈那样对孩子充满包容。
当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她的内心已经不平静了,这时候她已经认定自己是一个不合格的妈妈,这让她内心升起了强大的无力感和愤怒,也因此变得焦虑。
那一刻她是多么希望有个人在一旁帮帮她,可老公、婆婆、邻居甚至是自己的妈妈,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认知:
你生完孩子了,那你就应该会带孩子,或者说你一定要学会带孩子。
不仅仅是来自于外部的,其实自己也有这样一个要求,我不会爱这个孩子,我是不是不是一个好妈妈?我既然爱这个孩子,那么我一定会带好他。
这份共同的期待却让她更加焦虑了,她感觉自己一无所知,没有任何的价值——连最基本的妈妈都做不好,她还能做好什么呢?
焦虑升起的那一刻,抑郁也就产生了。
If you can't please the worl
90后的妈妈们纷纷开始优先“照顾自己”。
为什么他总睡不好?哪个奶瓶更安全?该给他吃什么?怎么别人家的孩子都会了,他还不会……这些让人焦虑的问题统统不再去想。
她们在用各种“反向育儿”来打破旧时代育儿观念对女性的束缚。
可随之而来的是更多家庭矛盾的产生,当她们发现在家庭中没有人理解自己,在妈妈这个身份上面自己都无法认同自己的时候,内心的无价值感开始向外寻找。
她们脑子里另外的一个声音告诉自己:
我要出去工作,在工作当中我才能找回自我,在工作当中我才可以做自己,在工作当中我才是有价值的;在家庭生活中,我不是一个好妈妈,我没有任何的价值。
当这两个观念起冲突的时候,价值感会越来越低,内心充满无力感。
寻求做更好的自己,是否意味着要放弃孩子、放弃家庭?对此另一位优家妈妈是这样说的:
一个优秀的上门早教老师,可以助力父母们育儿育己,在成为父母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但在此之前,父母要先学会觉察自己。
把自己的期待放的低一点,允许自己不那么完美,允许自己孩子哭的时候,承认自己不是一个那么完美的妈妈。
但是,在此时此刻,我尽了我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做一个好妈妈。
在空暇之余我想做我自己,就抽出来一段时间做那个心目中的自己,做一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说起来似乎挺简单的,做起来确实很难,这是一个思想的转变。
就好比做饭,很多人不喜欢做饭,他们把做饭当成一项家务,做饭就意味着要提前买好菜、洗菜、切菜、准备各种调料,还有着乱溅的油性以及那一身的油烟,那么做法就是痛苦的。
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把做饭当成一种爱好,当成一种享受,我享受我的人生,那么我就认真的做饭,认真地去享受我的人生。
相同的,如果你想做一个好妈妈,你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妈妈这个身份无关,和做好妈妈那个期待没有关系。
如果你认为一定要做一个好妈妈,带着这份期待来做的话,你做不好一个好妈妈。
如果你认为,我只是想做一个妈妈把孩子照顾好,我只是在享受和这个纯粹的生命在一起,享受这一段最纯净的时光,让自己的心变的和孩子的心一样纯净。
那么,孩子可以感染到自己,自己可以感染到孩子,我们的生活就是最最纯净的。